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2
寫法指要:
此段不接著敘五人之死的經(jīng)過,卻就建墓事生發(fā)議論,以常人與五人對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為結(jié)尾張本。由此再進一步展開,真可謂“出奇制勝”。
注:以上內(nèi)容大多可以化為啟發(fā)提問,不是由教師說出。
六、作業(yè)
板書設(shè)計:
五人墓碑之由來(敘)
吳民之亂 激昂大義
五人死難之經(jīng)過 (敘)
五人墓碑記 從容就義 蹈死不顧
五人死難之意義——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議)
交代賢士姓名——義士之舉動(說明)
寫作特點:
1.夾敘夾議,敘議結(jié)合。
第七課時《五人墓碑記》(下)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正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題;
2、體味本文組織嚴謹、渾然一體的結(jié)構(gòu)特色;
3、學習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jié)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4、積累字詞句知識。
教學重難點:
本文夾敘夾議、敘議結(jié)合及巧用對比的寫法
教學方法:
文本研究
教學過程:
回顧與復(fù)習
繼續(xù)學習課文
1、誦讀第3段
評點: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猶記”統(tǒng)領(lǐng)本段敘事!爸芄淮背虚_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周公義者,吳民亦義者,“義”是一段敘事主旨),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須對照下文“矯詔紛出”,義勇如見)。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此處點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寫法指要:
本段敘蘇州市民反閹黨斗爭始末,而以“激于義”三字為統(tǒng)帥,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蓋為下文蓄勢。
2、誦讀第4段
評點: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非“激于義”,何能如此!“然”,帶出一層新意)。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有賢士大夫(二提“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再次照應(yīng)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