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祝!方贪负途毩
第二:為了 揭露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思想的麻木和人際關系(情感)的冷漠。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掉了,她到處向人傾訴自己的痛苦,“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上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引她說到嗚咽,他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意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其實,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個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經(jīng)大家咀嚼鑒賞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在這些看客與聽眾的內(nèi)心之中,祥林嫂的不幸并沒有引起周圍人們真正的理解與同情,卻通過聽的行為轉化為可供他們在茶余飯后進行消遣的故事,他們在鑒賞別人痛苦的過程中,也在鑒賞著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并從中得到某種滿足。同時他們又在“嘆息”和“評論”中,使自己的不幸與痛苦得到宣泄、轉移以至遺忘。而在別人的痛苦、悲哀咀嚼殆盡,成為“渣滓”之后,就立即“厭煩”和“唾棄”,同時還施以“又冷又尖”的笑,這種情感與行為方式上的麻木和混沌,實質(zhì)是一種人性的殘忍。
[點評]答題時我們可能會更多地去關注祥林嫂這種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自身精神狀態(tài),而忽視了魯鎮(zhèn)人對她這些行為的態(tài)度,這一方面的疏忽和缺失將會導致我們對作品主題理解的不深入。
4、勤勞、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些品德在祥林嫂的身上同樣體現(xiàn)的很充分,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幸祥林嫂同樣做出了自己的抗爭,她做出了哪些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抗爭?我們應如何看待祥林嫂的這些反抗?
[精析]在祥林嫂悲慘的一生中,她為改變自己的命運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抗,這些在文中我們是不難找到的。問題是我們要對這些反抗進行具體的分析,看一看她反抗的對象是什么?在反抗過程中采用了什么樣的手段和方式?這樣我們的分析和評價就有可能更加公正和客觀一些。
[解答] 祥林嫂是一個善良、樸實、淳厚的農(nóng)村婦女,她平身最大的愿望就是靠自己的雙手,用自己誠實、勤懇的勞動,換取一種最起碼的“人”的生活。她有強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盡可能活得體面一些。她有頑強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應該活下去的人。作為貧苦的勞動婦女的祥林嫂,她當然不可能認識整個封建禮教的野蠻和不合理。但在落得“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可悲境地之后,她在承認和遵從一切婦道條律的前提下,也為自己能比較安穩(wěn)地活下去——“做穩(wěn)了奴隸”,作出了盡其所能的最大的抗爭。對于現(xiàn)世的悲苦命運,她并不是一味馴順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掙扎、奮斗。
她能思考,有決斷,而且勇于行動!煞蛩篮螅簧韽钠偶姨映鰜,在魯四老爺家當傭人,為的是做一個不依賴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對于野蠻的暴力綁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說明她不是逆來順受,任人隨意擺布的。與山區(qū)農(nóng)民賀老六結合之后,一度生活過得還安穩(wěn),人也胖了,“交了好運了”;可見她又不是那樣頑固、執(zhí)著地死守“節(jié)烈”,而是思想圓通,能面對現(xiàn)實的聰明人。聽了柳媽的勸說,她立即采取行動,——到神廟里去捐門檻,為的是變被動為主動;她不甘心被人輕賤蔑視,被認為是“不干不凈”,她要做一個跟旁人一樣的正常的人。盡管這一切的苦熬與反抗都無濟于事,但也時時顯示她的不斷掙扎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