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記者,必須拿出精品來,為盛事紀實,為歷史留影。數位新華社記者不辱使命,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真實、準確地記下了這難忘的時刻,寫下了《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
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這篇課文,再次聆聽那振奮人心的一刻。
二、背景鏈接
1、香港坎坷的歷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fā)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wèi)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qū)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qū)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2、鄧小平與香港回歸
1982年9月,中英關于香港地位的談判,在鄧小平和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之間進行。 鄧小平態(tài)度堅決地告訴撒切爾夫人:“主權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中國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島、九龍,否則,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编囆∑降脑,令當時有著“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這位中國的“鋼漢子”面前,低下了頭。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后實行“一國兩制”制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
三、了解新聞知識
1、新聞
把社會上新近發(fā)生的重要事情及時地、如實地報道出來叫做新聞
2、新聞的特點
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意義性
3、新聞的分類
廣義:消息、通訊、報告文學
狹義:消息
4、新聞的體裁分類
四大類:消息報道、特寫、通訊和報告文學
5、新聞的結構
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1)標題: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標、正標、副標。
(2)導語:是新聞的開頭部分,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
(3)主體:是導語之后,對新聞事實的具體敘述。
(4)結尾:新聞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較發(fā)人深思。
(5)背景:是對新聞事實的補充,起補充作用。
本文體裁為特寫。
“特寫”,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的一種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新聞文體。 “特寫”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四、研讀課文
(一)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結構
明確:
導語:(第 1 段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英國對香港統(tǒng)治的結束。
主體:(第2-10段):以時間為序,具體記敘告別儀式。
結尾:(第 11 段 ):英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二)四個場景,三次降旗
本文主體部分就是選取1997香港回歸,英國撤退時的四個重要場景。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這四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