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案
距其院東五里(那,代指慧空禪院)
獨其為文猶可識(它,代仆碑)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代作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他們,代指古人)
其孰能譏之乎(難道,表反詰)
3.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
a.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形容詞作名詞,迷亂的地方
b.往往有得:動詞作名詞,心得
c.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名詞,觀察
d.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名詞,景象
4. 將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語法分類
(1)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4) 常在于險遠(yuǎn),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譏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當(dāng)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3)(7)
b 代詞,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賓語:(5)(6)
c 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1)(2)(4)
6.讀準(zhǔn)句讀:
a.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b.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c.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鼎足之形|成矣
e.則謂||非草木|不得矣
7.正音
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四.整體感知
(一)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呢?
全文五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xué)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游的結(jié)尾。
(二)1.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