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伦午夜福利片|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757|成色好的y31s是国产

<code id="docgg"><listing id="docgg"><thead id="docgg"></thead></listing></code>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通用14篇)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4-01-25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通用14篇)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兜玫蓝嘀,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餓莩(piǎo)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入)。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結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弊x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安爨弴倍,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昂我?”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倍恢挥X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請。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借助字典,正確譯文。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解題

        孟子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睹献印愤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

        二、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無毋,頒斑;涂途。

        2、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3、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4、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1、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課文分析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附】

        1、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

        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

        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

        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

        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2、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

        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樹之以桑:

        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

        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

        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答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闡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四、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虒W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ǘ⿲дZ。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ㄈ┟献由郊懊献铀枷牒喗。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ㄈ┦熳x課文。

        1、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2、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túnzhìxù。

        (4)cù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頒bān通假字,同“斑”。

        (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ㄒ唬┙虒W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1、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2、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1)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2)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3)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4)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5)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6),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7)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8)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9)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10)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11)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12)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13)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①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诿鞔_: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燮渲星叭M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14)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边@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15)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對比,涂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ㄈ┙處熞龑W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2、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ǘ┓诸悮w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是……也

       。3)是何異于……

       。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ㄈ┮辉~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數(shù)。

       。1)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队|龍說趙太后》。數(shù)目、數(shù)量

        (2)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幾、若干

       。3)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命運

        (4)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蛾惿媸兰摇。shuò屢次

       。5)數(shù)罟不入洿池!豆讶酥趪病。cù密、細密

        (6)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冻啾谥畱(zhàn)》。shǔ計算

        2、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僅、只。

       。3)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價值。

       。4)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丁粗改箱洝岛笮颉贰街、直接。

        3、發(fā)。

        (1)百發(fā)百中。成語,發(fā)射。

       。2)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蛾惿媸兰摇。征發(fā)、派遣。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打開。

       。4)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ㄩ_。

       。5)主人忘歸客不發(fā)!杜眯小。出發(fā)。

       。6)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發(fā)出。

       。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段迦四贡洝。發(fā)出、抒發(fā)。

        4、兵。

       。1)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兵器。

       。2)窮兵黷武。成語,戰(zhàn)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队|龍說趙太后》。軍隊。

       。4)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5、勝。

       。1)驢不勝怒,蹄之!肚H》。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豆讶酥趪病。盡。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多u忌諷齊王納諫》。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稇浗稀贰3^。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对狸枠怯洝。優(yōu)美的。

       。ㄈ┎贾米鳂I(yè)。

        1、預習下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四)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疑問: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設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揭示原因:本質一樣——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孟子主張:行王道——措施、態(tài)度、結果(對比)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4

        設計思想:

        以誦讀為切入點,讀寫結合,把文言文當文章讀,還先賢文章以文氣。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

        2、讀出標點、句段的停頓

        3、讀出文言虛詞的語氣

        4、讀出文章情節(jié)內容的意味

        5、積累文言字法詞法句法

        教學重點:

        1、文言虛詞語氣的把握和誦讀

        2、由文言虛詞的語氣推斷人物心理

        教學原則:以學生誦讀為主要課堂活動,以教師點撥控制為主導,以誦讀啟發(fā)學生思維為訓練主線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文:教師范背一遍文章,學生齊讀兩遍,教師聽音,糾正字音。(在讀、聽中進行字音教學,省時高效)男生齊讀,女生合書聽,默譯,女生讀,男生亦然。(聽譯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能力,為下面的譯文打下基礎)

        二、譯文原則:字求其訓,句索其旨

        二把法:

        1、把注釋搬上課文

        2、把問題,提給老師、寫在紙上交給老師或寫在黑板上

       。ū经h(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提問中,教師決定點撥的重點)

        三、講文多媒體展示:課文中“通假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固定用法、重要句式”的課件,學生做筆記,教師針對學生口語提出的、寫在紙條上黑板上的問題補充講解。(由于時間關系,多媒體展示環(huán)節(jié)可放到自習課或晚自習,課上只對提問進行點撥)

        四、作業(yè)在筆記本上整理多媒體展示的文言文字法詞法句法。

        第二課時

        一、誦文——教師點撥示范

        師誦第一段,要讀出“也、焉耳矣、亦然、何也”中粱惠王的自夸、指責的語氣。

        學生齊讀,體會以上文言虛詞的讀法。

        提問:從這幾個文言虛詞讀法上看,梁惠王當時的心理是什麼樣的?

        多媒體展示:

        孟子見梁惠王{三次}

        第一次: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第二次:梁惠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對曰:“賢者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第三次:課文提問:孟子三次見梁惠王,三次關系的遠近不同,請同學們概括一下都是什麼關系?

        明確:朋友、主仆、君臣。

        提問:第三次既是君臣關系,孟子還敢不敢向梁惠王直接談“王道”思想?明確:不敢。

        提問:孟子運用了什麼方法勸諫?明確:設喻。

        提問:那麼,此時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各是什麼樣的?

        明確:梁惠王:自夸、指責;孟子:曉自身安危,運用婉曲方式勸諫。

        二、誦文——學生自主學習

        (一)把學生分成四組,課文按2——4、5、6、7段分成四部分,每組承擔一部分。經過組內集體誦讀后,推選一人示范誦讀,一人揣摩孟子心理,一人補充點評。

       。ǘ┙處煼植糠终故径嗝襟w課件,點評、朗讀、背誦。

        擇喻(2——4段):好戰(zhàn)走或或則何如?

        (講述平緩繪形)

        誘入:不可直------耳是------也。

       。摽谶t疑)

        欣慰:知此無望----------也。

        (少許感嘆,少許暢快)

        5段、也①句末語氣詞,表判斷或肯定疑問②句中停頓③副詞,片刻例:“來也匆匆”;讀音Уě開口響亮

        農谷也池魚鱉也

        山林材木也(肯定)

        是-----也(判斷)王道之始也

        (多些感嘆,多些暢快)

        6段、矣①語氣詞,表完成“了”②表感嘆③表命令請求;讀音yi低沉搖曳

        宅樹桑衣帛矣

        畜有時食肉矣(感慨未之有也

        田有時無饑矣之極)(暢快之極)

        教義不負戴矣

        提問:“未之有也”,與“未有之也”讀法的區(qū)別?

        點評:“之”既是前置的賓語,又有舒緩語氣作用,重音停留在“有”上,表現(xiàn)了暢快之情。

        7、焉:語氣詞(感嘆強調暢快總結)讀音yan平穩(wěn)滿足

        食人食------檢非我也,歲也

        對比餓莩------發(fā)類比非我也,兵也

        無罪歲,斯------焉!

        三、梁惠王的心理

        之始:養(yǎng)生喪死無憾

       。ň嚯x小,要達到)

        王道之成:衣帛食肉不饑不寒梁惠王

       。ㄇ熬懊,吸引人)

        之阻:罪歲(相對照,愧疚生)

        四:孟子的“文氣”

        提問:為什麼在“戰(zhàn)喻”和“王道之阻”語段不用或少用語氣詞?

        明確:“戰(zhàn)喻”是敘述,描繪形象,而語氣詞長于感情的抒發(fā);“王道之阻”是對梁惠王的指責,照應開頭。對梁惠王的指責,孟子運用了對比、類比、整句,更顯氣勢,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語流。

        提問: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也,矣、焉”三個語氣詞的順序顛倒,可以嗎?

        明確:不可,因為“也”表示輕快感情(《醉翁亭記》中20多個“也”字寫“樂”),“矣”表感嘆、暢快升級,“焉”字一般用于滿足式的感嘆暢快,有總結強調的作用。這樣用,反映了孟子談話內容的層次感和思想感情的加深。

        提問:有人評論:“談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下,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這種文氣的?明確“1、文言語氣詞的分層運用2、排比、對比、類比、整句的運用

        六、作業(yè):想象式翻譯課文,補上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活動。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同“誦讀式教案“

        2、理解文中孟子的民本思想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文章關鍵字詞語義的把握來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原則:

        教師提出“牽一發(fā)動全身“的問題,促使學生思考,達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與誦讀式教案相同

        第二課時

        解文北宋哲學家程頤認為,孟子論王道的文章沒有超過這章的,同學們思考一下,文章359個字,有多少個“民”字?梁惠王講了幾個,孟子講了幾個?明確:共有7個民字,,梁惠王講了3個,孟子講了4個。

        提問:根據(jù)文章內容,請給每個“民”字前加上定語?

       。ò褜W生分成幾組,分別討論,然后,每組推選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大家討論)

        教師分段明確:

        (一)梁惠王之民

        1、青壯年之民

        梁惠王乃好戰(zhàn)之君,因此,“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這句話中的“民”字,應做“青壯年男子”理解。朱熹是這樣解釋的:“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不能移者”。朱子解釋的著眼點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為了救災,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倫理等社會穩(wěn)定的諸多因素。梁惠王的一切決策都要以戰(zhàn)爭為指歸。

        2、明:全體之民暗:青壯年之民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中的民,實際上已包含了兩層含義,在聽者看來,是指全體老百姓,但,梁惠王這個與孟子一見面就談“以利吾國”(利,蓋富國強兵之類,朱子注)的“好戰(zhàn)之君”,其心思指的是青壯年男子。

       。ǘ┟献又瘢ㄍ祿Q概念)

        1、全體之民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中的“民”,孟子順著上文梁惠王所說的“民”的含義,講成全體老百姓。

        2、“生與死”之民即青少年與老年百姓

        在‘王道之始”中講民的“養(yǎng)生喪死”,從“生與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民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生”,即青少年,一類是“死”,即老年人。

        3、五十、七十之民黎民

        在“王道之成”中,孟子多次強調“五十者”、“七十者”,意在指民中的老者,也就是“王道”的關鍵是“老者之養(yǎng)”;黎即黑,黎民,是秦時的黔首,統(tǒng)治者對老百姓的蔑稱。在這里,孟子特意提出民指普通百姓。

        4、全體百姓

        最后,在談“王道之阻”時,“斯天下之民至焉”的民,孟子又回到了“全體老百姓”之義上了。

        從“民”的意義不斷轉換上,我們看到了孟子的“民”更多地傾向于民之老者和全體百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所在。一個“民”字,既可看到孟子的論辯藝術,又可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王道。

        方案設計之三

        ——讀寫結合式教案

        第一課時與誦讀式教案相同

        第二課時

        [課題要點]通過寫作,探究梁惠王和孟子的心理變化,同時開掘高考寫作題材新領域。

        一、填空:通過這次對話,梁惠王從“好戰(zhàn)之君”變成了“仁義之君”,孟子由考慮“自身之安”而設喻的思想家變成了為“天下之安”而拼死勸諫的思想家。

        二、寫作訓練:閱讀以下文字,運用課文的內容,展開想象,以“的選擇”為題寫一篇作文。

        20__年全國高考優(yōu)秀作文欣賞:

        《小重山》后的選擇

        江蘇考生得分:60分

        提問:讀文時注意,文中哪些地方寫了岳飛艱難的心靈選擇?

        營中的梆子敲了三下:三更天。我卻絲毫沒有睡意。面前的幾案上,一端放著直搗黃龍的地圖,一端卻是傳令退兵的十二道金牌;鹋枥锏奶炕鹬皇O铝阈堑膸c,一陣風裹著雪

        花沖進營帳來,火熄了,更冷。硯中的墨凍了磨,磨了又凍。我該如何選擇?

        今夜很靜,往日士卒總會三五成群圍成一圈,點上篝火,高唱我填寫的《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但是今夜什麼聲響也沒有,他們都睡了嗎?我披了件衣服走出帳外,頓時呆住了:所有的士卒整整齊齊地站在雪地上,雪花一片一片落在他們的盔甲上、兵刃上。一個士兵顫聲問我:“元帥,我們要退回去嗎?”我無法回答,正是他昨天笑著對我說:“城中有我的老母,打進去就會見到他老人家了,我要給她帶好多好吃的,因為他到現(xiàn)在還沒吃上一塊肉……”我看到他的臉上沖出兩道雪槽,我伸手抹去他臉上的雪。哪個熱血男兒不為無法保護自己的母親而感到屈辱,哪個母親會相信自己的兒子是個臨陣脫逃的懦夫?我不由得感到背后母親刺下的字越來越燙!我沉聲問道:“誰說要退兵?牛首山下,朱仙鎮(zhèn)中,那麼多回合的生死考驗,我們誰想過后退?如今中原正隱現(xiàn)久違的王氣,我們會退兵嗎?”我把士兵勸回營帳,自己步入山中。

        路很難走,稍有不慎就會跌下崖去,摔個粉身碎骨!坝麑⑿氖赂冬幥。知音少,弦斷有聽我想到了汴京城頭的李綱,保衛(wèi)了汴京卻被朝廷撤了職,病死歸鄉(xiāng)的途中。我想到了宗澤,一心收復失地,卻在病榻上三呼“渡河”,悲憤而死。我想到了自己,朝廷會怎樣對待我呢?是下獄,還是絞殺?我拼死拼活,百戰(zhàn)穿金甲,為的是誰?“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眠”的祖訓,早被輕歌曼舞泡軟了“腰骨”,這樣的昏庸之君保他何用?退兵,退兵,我不由得憤懣起來。但是,趙家的精美畫舫如何敵得過金賊的堅船利炮?肥得邁不開步子的千里馬又如何充當胡虜鐵騎的對手?我仿佛聽到了寡母孤子的呼喊,仿佛看到了滿地橫尸,母親在指著我的鼻子責罵。我驚出一身冷汗,叫道:“中軍!”“在!笔且粋壯實的北方小伙子。我拍拍他的肩膀,說:“傳令,拔寨進軍!”

        [評點]這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絕的考場奇文。題材來源于一首古詞,這實際上是,開拓了作文的內容領域;編述故事的寫法,已讓人眼前一亮;以岳飛的第一人稱視角從容的展開敘述。則表現(xiàn)了極強的自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著眼于特定情境所激發(fā)的心靈沖突,以大膽的想象和虛構,重新安排歷史,顯示了鮮明的個性和過人的膽識。這樣的構思,顯然需要平時積累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和才氣作為依憑。

        此外,作者描寫的功力也值得稱道:整篇文章,字里行間蘊滿深情;主人公的心底波瀾、情意涌流,被刻畫得異常逼真;一切的感覺、一切的思緒仿佛都已還原到特定的歷史意境之中;風雪等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雖寥寥數(shù)筆,卻有效的渲染了氣氛。讀這樣的佳作,如飲醇酒,酣暢痛快。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6

        教學方法:

        串講法,朗讀法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理解設喻方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

        在閩南方言中有兩句俗話,叫“龜笑鱉沒尾”,“賣烏賊的笑補雨傘的”,意思是兩個半斤八兩的人,其中一個卻反過來笑話另一個。大家還能再舉出一個類似的詞語嗎?

        明確: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寡人之于國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這里。

        (二)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孟子生于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zhàn)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統(tǒng)治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

        (三)《孟子》簡介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睹献印放c《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睹献印繁扔鳒蚀_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四)復習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五)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頒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睘槭裁凑f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fā)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边@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言。

        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對比涂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無罪歲(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數(shù)

        例句 出處 釋義

        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 數(shù)目、數(shù)量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屢次

        數(shù)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例句 出處 釋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例句 出處 釋義

        百發(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例句 出處 釋義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例句 出處 釋義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三、閱讀訓練(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②死者壹③灑④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⑤耨⑥;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①叟:對老頭得稱謂,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灑:xǐ通“洗”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譯文]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在當時,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得國家了,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這時候,東邊和齊國打仗,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死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邊又受到出國污辱。我感到這是奇恥大辱,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犧牲的人報仇雪恨,您說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土地見方百里的小國,行仁政可以使天下歸服。魏國這樣的大國,王如對人民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督促老百姓深耕細作,早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盡心盡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來侍奉父親兄長,出去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擁有堅固盔甲、鋒利刀槍的軍隊了。

        “秦國楚國征兵派夫,耽誤老百姓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yǎng)活父母。父母挨凍挨餓,兄弟妻子兒子東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們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若發(fā)兵前往征討,誰能與您抗衡呢?所以說:‘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埻醪灰獞岩伞!

        教師注釋疑難詞句。

        要求學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結合課文,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zhàn)無不勝的黨。

        五、布置作業(yè)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對話孟子

        疑問(移民移粟)設喻

        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不可(走進圈套)無望民之多于鄰國(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施仁政的措施(目的)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①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則苗浡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認真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

        提示: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tǒng)一。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zhàn)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tǒng)一天下。

        注釋: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樣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⑤浡(bō)蓬勃的樣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yǎng),這里引申為治理。⑦由:同“猶”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出來以后,對人們說:“遠遠打量,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氣勢。他驀地問我:‘天下要則那樣能夠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歸于統(tǒng)一就會安定!敲凑l能統(tǒng)一天下呢?’他又問道!浑S便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一卮鸬!敲从钟姓l來追隨他呢?’他又問。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愿擁護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會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現(xiàn)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會生機勃勃地重新生長起來。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8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里?

       。ㄗ杂勺鞔稹#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養(yǎng)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jù)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zhàn)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xiàn)。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里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jù)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里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shù)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后齊讀

        三、教師范讀全文并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并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zhàn)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于梁;東敗于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梁,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范誦讀并作解說:

        第一層:

       、艃穿ぉは蟮卮┙幌萜渲兄危隇榍甘。

       、埔譬ぉけ玖x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后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谴笠馐,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殴末ぉ庾,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后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拼笠馐牵献右浴拔迨叫Π俨健睘橛,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數(shù)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剖鞘姑瘵ぉな牵小叭绱藙t”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拧盁o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拼笠馐,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層:

        ⑴發(fā)──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里通“則”。

       、却笠馐,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后,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ㄏ旅嬷粚懗鲋笇дb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qū)調運糧食,從災區(qū)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內,移其粟于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于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據(jù)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zhàn)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后,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為什么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溫飽可以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贊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qū)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農業(yè)生產,先說家庭副業(yè),后說糧食生產;

       、平袒,先說設校,后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味?

        贊嘆;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漢語知識。

        2、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理解文意,能夠體會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標

        (1)從孟子的言行之中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內涵;

        (2)認識孟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二、教學內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點字詞以及語法知識的歸納;

        4、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辯,站在現(xiàn)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

        2、點撥教學法。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時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1、學生結合注釋①及課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2、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豆讶酥趪病肪托晾钡爻爸S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寡人之于國也》這篇文章中,去深入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獨特的行文風格吧。

        (三)、熟讀課文

        1、教師泛讀,學生注意聽字音。 2、學生齊讀全文。

        3、教師糾正、強調易讀錯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學生輪流先朗讀后翻譯,一人一句。

        2、教師點撥,依據(jù)課文注釋強調重難點字詞以及語法。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纯脆弴木髦鬓k政事,沒有想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墒,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魚肉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yǎng)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滿足。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xiàn)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想您這兒來了!

        【語法知識】

        1、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古今異義

        4一詞多義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連接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導學生對文章層次進行劃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師生共同分析課文內容,歸納本文重點語法知識,體會孟子文章的語言魅力。

        (一)師生共同分析課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師生問答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選一學生朗讀2、3、4段。

        (2)師生問答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請一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边@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請一學生朗讀5、6、7段 (2)師生問答

        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張。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確:“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提問: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進行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四組排比句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二)請學生歸納孟子的“仁政”思想。

        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四)、課堂小結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論在我們今天仍然適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幾千年來,孟都受到眾人的膜拜,我們還尊稱其為“亞圣”。讓我們懷著對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刻體會其思想內涵。

        (五)布置作業(yè)

        思考:孟子關于治國的言論,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有何啟示?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有何異同?

        教學反思

        學生反饋: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孟子被尊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大家說說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學生回答,確認,對,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三、熟讀課文

        1、二遍。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投影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在文末

        5、對比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

        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

        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睘槭裁凑f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

        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學生思考、回答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耍瑒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fā)言。

        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

        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學生看課文,思考)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

        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

        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苯處熥骼首x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

        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

        做練習三。

        字詞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頒bān通假字,同“斑”

       。8)悌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11

        教學重點:

        1、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解決辦法:

        1、學生自學質疑、討論答疑

        2、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3、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教學目的(知識能力、德育的目標要求)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教具多媒體教學方法自學討論答疑

        教師誘導講析用時10分鐘學生思考活動練習用時30分鐘

        教師誘導講析學生思考活動練習

        一、復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請同學們討論解決下列詞語的意思

        2、孟子認為實現(xiàn)“王道”首先應做到什么?

        師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xiàn)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敝械摹皹洹笔呛斡梅?

        2、請同學們討論解決下列詞語的意思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點?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師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

        四、分析解讀第七段。

        1、段中的“檢”“涂”“發(fā)”各作什么解釋?

        2、“非我也,歲也”是什么句式?

        3、請同學們理解“兵”的意思:

        4、“王無罪歲”中“罪”是什么用法?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師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xiàn)象。

        五、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討論: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提示: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難點:

        1. 識記文中重詞語和特殊句式。

        2. 學習孟子用比喻說理。

        3.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課前體驗: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 學生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

        4.練習《世紀金榜》上字詞部分

        課堂交流并初步感知課文:

        (學生翻譯全文)

        一、 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并自主劃分段落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統(tǒng)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 理清思路結構(在學生討論、明確段意的基礎上,教師板書)

        三、 學生對照板書,試背誦課文第1.2段。

        四、 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一、二兩小節(jié)。

        2.歸納文中的多義詞的含義。

        第二課時

        重點學習本文文言知識

        歸納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1.檢查背誦第一、二小節(jié)。

        2.歸納文中重點字、詞、句的.相關知識。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一詞多義:時,①季節(jié)。(不違農時、勿奪其時、斧斤以時入山林)②時機、機會(無失其時)

        王,①名詞,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無罪歲)②動詞,音(wàng)稱王,統(tǒng)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動詞,吃(谷不可勝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詞,食物,吃的東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需掌握積累的實詞:

        河內兇亦然(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谷不可勝食(“谷”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勿奪其時(“奪”是“失誤”的意思。“勿奪其時”是“不要耽誤農時”的意思)

        (2)通假字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3)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鼓:敲鼓。

        樹之以桑:樹:種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前一個“食”:吃。

        然而不王者:王: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王無罪歲:罪:歸罪,責備。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喪:為……辦喪事。

        b.動詞作名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生、死:活著的人、死去的人。

        c.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謹:認真從事。

        (4)古今異義詞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養(yǎng)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

        今義:保養(yǎng)身體。

        然而不王者:然而:古義:然,代詞,這樣。而,連詞,卻。

        今義:轉折連詞。

        七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5)文言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省略句

        可以(之)無饑矣

        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

        狀語后置句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申之以孝悌之義

        樹之以桑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 直……耳:只是……罷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6)出自本課的成語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jié)或好或重的區(qū)別。

       、跅壖滓繁盒稳荽驍≌烫优軙r的狼狽相。

        (7)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虛詞

        然:①代詞,這樣。(河內兇亦然、然而不王者)

       、谥~,……地……的樣子。(填然鼓之)

       、圻B詞,然而,但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苄稳菰~,對。(太后曰:“然”。)

        則:連詞,①順接,就,那么。(則移其民于河東、則何如)

       、谵D接,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以:介詞,①用、拿、把清以戰(zhàn)喻(用)樹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義(把)

       、诮樵~,憑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③介詞,按斧斤以時入山林

       、軇釉~,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⑤然而,相當于“而”,以衛(wèi)王宮

        3.總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把它發(fā)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點也為“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表現(xiàn)出重視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爭取民心上,表現(xiàn)最充分的是民為國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看法,體現(xiàn)在《寡人之于國也》這一課中,他認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fā)展生產,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進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對百姓進行教養(yǎng),使民心歸順。至此,百姓安居樂業(yè),“黎民不饑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yǎng),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xiàn)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xiàn)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4.作業(yè):背誦課文,完成《世紀金榜》練習。

        5.板書設計:見《世紀金榜》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重要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方法】

        邊講授邊鞏固、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簡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今山東鄒縣)。童年受母親嚴厲教導,立志成才。長大后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徒,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論、“民貴君輕”說等。中晚年帶領門徒游歷各國,宣傳其學說,但屢屢受挫。于是退而與門徒坐而論道,合著語錄體議論性散文《孟子》。后人將其與孔子合稱“孔孟”,并稱其為“亞圣”。

        二、簡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對世人的影響

        孟子思想傳承了兩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現(xiàn),精華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愛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男女授受不親”等,但其思想影響至今。

        三、簡介本文涉及的時代背景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時已由強變弱。為富國強兵,恢復并擴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賢,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節(jié)選,圍繞“民不加多”的提問,孟子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措施。

        四、聽完名家朗讀錄音,給本文生字詞注音

        王好(hào)

        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

        衣帛(yì bó)

        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餓莩(piǎo)

        學生逐段朗讀課文,教師講解相關重要字詞句并逐段檢查。

        五、課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認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經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認為開始實行“王道”的基礎條件是什么?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認為在“王道之始”的基礎條件后,還應該實施什么措施才能稱王天下?

        6、討論:孟子否定了魏國及鄰國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樣批評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

        8、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現(xiàn)實意義?試站在現(xiàn)代社會的立場評價其開發(fā)自然資源的主張。

        六、知識鞏固

        1、通假字:

        ⑴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涂有餓莩

        2、詞類活用:

       、 填然鼓之

       、 樹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 謹庠序之教

       、 然而不王者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3、特殊句式:

       、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⑶ 是亦走也

       、 非我也,兵也

       、 未之有也

        ⑹ 申之以孝悌之義

       、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異義:

       、 寡人之于國也

       、 河內兇

       、 請以戰(zhàn)喻

        ⑷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棄甲曳兵而走

        ⑹ 或百步而后止

       、 鄰國之民不加少

       、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詞多義

        〖于〗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寡人之于國也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數(shù)〗

        1、數(shù)口之家

        2、扶蘇以數(shù)諫秦王

        3、數(shù)罟不入洿池

        〖王〗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頭充炭直

        〖之〗

        1、寡人之于國也

        2、申之以孝悌之義

        3、驢不勝怒,蹄之

        〖兵〗

        1、非我也,兵也

        2、窮兵黷武

        3、是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4、草木皆兵

        〖勝〗

        1、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3、日出江花紅勝火

        4、予觀夫巴陵勝狀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睹献印肥窍惹厝寮覍W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使農民有規(guī)定數(shù)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睹献印返奈恼潞苄坜q,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fā)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僬莆毡疚牡耐僮郑“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谡_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蹨蚀_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茏⒁庠~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倜献邮窃鯓诱f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诿献诱J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勖献邮窃鯓优u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是什么?

        [參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guī)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參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xiàn)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zhàn)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俨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跀(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鄹镆詴r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蓦u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薨佼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以訓練式,完成分類歸納古漢語現(xiàn)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餓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zhàn)喻(讓,介詞)

        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

        以時入山林(按,介詞)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食

        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

        之

        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

        五畝之宅(“的”,助詞。)

        中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

        (4)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裝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應“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總結、擴展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準確地解釋文言實詞,是學好文章的關鍵。判斷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應做到以下幾點:

        1.牢記實詞的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及課文中例句及文言詞法句法。

        2.從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義。

        3.利用文言句法特點判斷詞義。

        4.利用詞的構成方式判斷詞義。

        5.從具體語境出發(fā),顧及上下文去判斷詞義。

        理解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的意思。(選自《孟子·盡心下》)

        [參考答案]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梢“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yè)。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數(shù)

        (1)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2)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若干)

        (3)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讀shuò,屢次)

        (4)數(shù)罟不入洿池(讀cù,密)

        發(fā)

        (1)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2)發(fā)閭左滴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3)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打開)

        (4)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僅)

        (3)系向牛頭充炭直(價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窮兵黷武(戰(zhàn)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軍隊)

        (4)草木皆兵(兵士)

        勝

        (1)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3.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是何異于……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質課教案(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2.掌握“兇、察、兵、直、數(shù)”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學習目標1.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2.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等實詞的意義和“然、則、其、以”等虛詞的用法;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等句式的特點。3.學習并理解孟子善辯的語言藝術。...

      •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通用3篇)

        授課時間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節(jié)課題寡人之于國也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2.背誦課文。...

      • 高中高二上冊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實詞的多義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 高二語文上冊《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一、了解《孟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四、學習文本用對話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的藝術技巧五、學習孟子委婉雄辯的說理藝術及民本思想,樹立“以人...

      •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2.掌握“兇、察、兵、直、數(shù)”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 高一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精選2篇)

        教案示例教學目標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3.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整體感知1.由《論語》導入新課。...

      •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一、了解《孟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四、學習文本用對話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的藝術技巧五、學習孟子委婉雄辯的說理藝術及民本思想,樹立“以人...

      • 《寡人之于國也》 高二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漢語知識。2、能力目標(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2)理解文意,能夠體會孟子的行文特色。...

      •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精選12篇)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師生共同分析1~4段,背誦1~4段。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

      •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菊n時安排】2課時【學生活動的設計】1.借助字典,正確譯文。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方案(二)總體設計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舉“仁政”“民本”的大旗,闡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對文本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學的常規(guī)重點外,還應將文學常識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 寡人之于國也(精選17篇)

        【教學目標】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和掌握有關實詞的意義,歸納多義詞義項,了解某些句式,熟練地背誦全文!窘虒W課時】兩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作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們的寫作主導方向將由記敘文轉向議論文,什么是議論...

      • 《寡人之于國也 》教案(精選7篇)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二、能力訓練目標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 高一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