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學習要點(精選16篇)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
一、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19xx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學系,改名“自清”。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詩壇;1925年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初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
二、填寫課后練習的表格
(1)本體 (2)喻體 (3)原句 (4)相似點
(1)葉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 (3)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圓形,舒展,形態(tài)相似
(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剛出浴的美人 (3)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4)晶瑩剔透,忽隱忽現(xiàn),纖塵不染
(1)清香:(2)渺茫的歌聲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4)若有若無,清淡縹緲
(1)月光:(2)流水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
(1)月光下的葉子和花:(2)籠著輕紗的夢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朦朧、恬靜、柔美
(1)光與影:(2)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4)悠揚、溫馨、和諧
(1)樹色:(2)一團煙霧 (3)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4)迷茫、朦朧
(1)燈光:(2)渴睡人的眼 (3)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沒有精神
三、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鑒賞第4段
1.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寫了荷塘,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月下荷塘美景。
2.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lián)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tài)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U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羞澀神情的,現(xiàn)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用通感手法由嗅覺向聽覺轉(zhuǎn)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zhuǎn)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jié)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弊髡甙阉娕c想象結(jié)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小結(jié)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lián)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二)誦讀鑒賞第5段。
1.提問:本段寫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寫荷塘上的月色,通過“葉、花、樹”來表現(xiàn)月色,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2.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jié)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
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宣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結(jié)
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
2.提問:本段寫荷塘周圍的“樹”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jié)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3.小結(jié)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調(diào),富有音樂美。
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四、分析《采蓮賦》《西洲曲》
《采蓮賦》梁朝皇帝蕭繹撰制,宮體文學范疇,寫一群美麗綽約的少女在和風麗日的暮春季節(jié)蕩舟采蓮的嬉戲,從而引起對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南朝民歌,寫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蓮,“憐子”勾起對情郎的思戀;
共同主題:歌頌青春,贊美愛情。
五、課文結(jié)構(gòu)
(一)對照兩個部分:寫景和回憶
段落 虛實 內(nèi)容 空間 時間
4—6 實 觀賞荷塘、月色 北京 眼前(現(xiàn)實)
7—10 虛 回憶采蓮,愛情 江南 舊俗(歷史)
(二)找出表現(xiàn)作者心情的句子:
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2、“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現(xiàn)在都可不理”
3、“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4、“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5、“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三)表格與心情結(jié)合,分成三個階段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作者欣賞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蓮情景、惦念江南風物有共同點嗎?
認識到:正因為在外面的世界中沒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尋求自由,但他不能總呆在荷塘中,這只是一種逃避;正因為現(xiàn)實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蓮那充滿情愛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現(xiàn)在的,這也是一種逃避;正因為在華北的清華園中不得寧靜,他才惦起江南,尋找家園,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這也是逃避。
所以,原來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他們都與現(xiàn)實生活拉開距離,江南在空間上拉開距離,六朝在時間上拉開距離;而夜深人靜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時間也在空間上與現(xiàn)實生活拉開距離。
簡單地說,朱自清面對現(xiàn)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邊排遣,短暫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了一個熱鬧風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來與之抗衡。
包 容
曾問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個生命誕生在水中?”滴水不語?催^顯微鏡下一滴河水,無數(shù)小生命簇擁蠕動;看過海納百川,雍容的接納千山萬水——我懂了,是包容讓生命的種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跡。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這天地惠賜的哲理。
有容乃大,靜靜的水在說。于是森林包容了鳥群的焦躁,有了鳥語花香;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擾,有了郁郁蒼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閃爍,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機勃勃的景象……
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從古至今淙淙地淌過,將這自然之道浸潤在每一寸土地里。齊小白飲這水,忘記了管仲的舊過,終成一代霸業(yè);李世民望這水,請來了李建成的舊部,終成一代明君……這水縈于宰相胸懷,撐起寬容之船;這水繞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風;這水流入每個人的身體里,于是華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懷屹立于世。
水面蕩起的層層漣漪一環(huán)環(huán)扣去著人們的心弦,于是智者們明白了其中蘊含的哲理:包容,意味著一種大度的接納,濾其渣滓后盡取精華。有哪個聰明人會放棄這樣明智的選擇呢?學會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眾議,大膽采用了敢于挑戰(zhàn)他多年苦心經(jīng)營的品牌的年輕人的創(chuàng)意,推陳出新,再創(chuàng)時尚新潮流;學會了包容,凱特在制酒時廣泛聽取葡萄農(nóng)的建議,嘗試了混合多種葡萄釀造“雜酒”的方法,一舉新創(chuàng),震驚餐飲業(yè)……包容,囊括的是敏銳的發(fā)現(xiàn)、謹慎的判斷和拼搏的勇氣。學會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懷贏取屬于自己的人生財富。
歷史如滾滾江河,奔流不息。流水不腐,史冊也歷久彌新。大江東去,浪花淘盡日,嵭嫉母∧瑓s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過、忠奸善惡。水清可以濯纓,水濁可以濯足;歷史不語,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評說。正因為有了這種廣博的包容,歷史才能發(fā)展——正如因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淵博浩瀚。
滴水不曾語,卻蘊含著無窮的智慧。這就是包容的真諦吧。因為包容,小溪成長為大海,汪洋恣肆;因為包容,海浪蒸騰為浮云,布滿天空;因為包容,云氣凝聚為雨滴,籠罩了整個世界。這種大氣磅礴的容納,才是水最真、最本質(zhì)的精神吧。
【評語】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作詩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說,作文亦如此。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構(gòu)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懷。一句“上善若水”鎖住全篇,這“善”中包蘊了怎樣的內(nèi)涵呢?從自然界尋找印證,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鳥語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盡鉛華,使人感受到世間的智慧,最終海納百川水包容了歷史。從人類社會尋找印證,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從“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蕩蕩,到路易、凱特成功創(chuàng)業(yè),業(yè)績斐然的事例……可以說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說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虛,而是思接千載、眼觀中外,將哲理用確鑿的實證闡發(fā)出來,使文章有啟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們分析這些事例,發(fā)現(xiàn)其運用并非平鋪,作者用自己擅長思辨的頭腦將它構(gòu)筑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僅僅闡述“包容”的積極含義,第二個層面深層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極的“容忍”,而是“意味著一種大度的接納,濾其渣滓后盡取精華”,它與種種美德相關聯(lián)。借助這兩個角度,作者筆下流動的“水”中有博大的胸懷,有勃勃的生機,有雙贏的勇氣。能將水的包容挖掘出如此豐富的意味,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簡直具備哲人的氣質(zhì)了。(指導老師:杜蘋)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diào)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重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nèi)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型誦讀鑒賞課
課時1
教學流程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氨憩F(xiàn)了我們民族的氣概!保珴蓶|評)
2.創(chuàng)作背景
作于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xiàn)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于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向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現(xiàn)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ǘ嗝襟w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怎么理解?(引導學生結(jié)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對現(xiàn)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lián)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jié)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里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nèi)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采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ㄉ卮,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nèi)心的`鄉(xiāng)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fā)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nèi)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后,對“我”是怎么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鑒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jié)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fā)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jié)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秘、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升華,引發(fā)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yè)
1.寫篇讀后感放在周記本上;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認為他用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缺乏想象力,你認同嗎?為什么?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3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教學目標 ]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fā)展變化,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領悟文中作者想暫時忘記現(xiàn)實中的一切,結(jié)果又無法忘記,一種難以言傳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緒 。
2.語言運用的技巧
難點:
1.為什么要聯(lián)想到江南的采蓮,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
2.通感的運用
。劢虒W設想]
1.預習提綱:
、倏磫卧崾竞驼n文前的“學習重點”,明確學習任務
、谧宰x課文,參照注釋,查工具書,準確認讀,積累詞語。
、刍貞洺踔袑W過的朱自清的文章,總結(jié)有關的文學常識。
2.課上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質(zhì)疑,討論發(fā)言。
3.加強朗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劢虒W過程 ]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揣摩直接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分析作者感情的發(fā)展變化。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 復習有關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識。
在現(xiàn)代散文的長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獨樹一幟,引人注目。他以優(yōu)美動人的篇章擴大了新文學的影響。想必那至誠至深的親情、那生機勃發(fā)的自然景象已永駐你美好的記憶中了吧!那就請同學們談談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學生發(fā)言,教師補充(展示投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20年畢業(yè)于北大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初中我們學過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書文題、作者)
2.簡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散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所喜愛,尤其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后,更為人所矚目。郁達夫在論及現(xiàn)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涣I忱镆娛澜,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xiàn)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樣的人,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們來欣賞這篇課文。
二、學生看投影上的畫面,聽配樂朗讀,入境,欣賞美感,體味感情。
三、整體把握課文,揣摩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
1. 請學生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感情基調(diào)的語句,體會其含義和在文中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是社會現(xiàn)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此句稱“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diào)。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五四”以后,革命斗爭深入 ,原來曾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階層也發(fā)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墮落、有的前進。朱自清不滿黑暗的現(xiàn)實,又沒有勇氣投入斗爭!八•一二”政變后,他處于極度的不安之中。關于朱自清當時的思想情況,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有過具體的描述,“大革命失敗后,蔣介石統(tǒng)治了全國。佩弦當時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四顧茫然!庇X得心上的陰影越來越大。他又在苦悶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钡诋敃r他兩條路都沒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辦法。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他還沒能擺脫這種思想,又顧慮著“ 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生活!彼胗贸粔m世的中和主義來排遣解脫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諸行動的藝術表現(xiàn)。
2. 從文中哪些語句中還可以了解到縈繞于作者內(nèi)心的思緒?
學生討論交流:
、龠@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
②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苓@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⑤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
學生討論交流對句子的理解,教師補充:
、倬涓锌约浩饺丈聿挥杉,現(xiàn)在暫得寬余,流露出對黑暗環(huán)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
②句“且”字表明了雖只是暫得解脫可又不能不立即逃離現(xiàn)實的心態(tài),透露出一絲的喜悅。
、劬洹暗弊止P鋒陡轉(zhuǎn),蟬蛙如此“熱鬧”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難以擺脫綿綿的愁緒,照應了文眼“頗不寧靜”。
、芰涸鄣摹恫缮徺x》描繪了一個熱鬧歡快的境界,讓讀者置身于江南的盛況之中,作者也想乘著想象的翅膀,飛離痛苦的現(xiàn)實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翱上А币辉~告訴我們作者又從熱鬧的采蓮盛況中返回了灰色的現(xiàn)實,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萁鲜亲髡叩墓枢l(xiāng),畢業(yè)后作者又曾經(jīng)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寫下過不少贊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華之后,常表達出思想之情,“今晚”尋求佳境,意在擺脫“不寧靜”的心情,但難以擺脫,身處煩憂,憶往懷舊,想借此超然于現(xiàn)實的重壓之外,但這同樣是不可能的。
3、教師總結(jié):
由此,我們不難把握作者感情的脈博;在現(xiàn)實中(心里頗不寧靜)的作者無法排遣心中的苦悶,因而要尋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尋找寧靜。作者找到了沒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環(huán)境的美麗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寧靜,當作者回到家門,又回到了現(xiàn)實,心中的煩惱依舊。所以,作者極力描繪了自然的美麗和古代社會的自由快樂,是借以抒發(fā)對現(xiàn)實的不滿,漫步荷塘是為了排遣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撞中矛盾的苦悶之情。(講解過程中,板書如下)
四、布置作業(yè) :
1.加強朗讀,品味文章的4-6小節(jié)
2.思考課后練習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朗讀課文2-6小節(jié)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
1、 課文第2小節(jié)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樹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極言環(huán)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強了濃重的夜晚氣氛;“陰森森”虛寫,渲染恐怖的氛圍。這些景是憂悶郁結(jié)的作者眼中之景。寫月光雖然是“淡淡的”,但卻與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卻很好”,可見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 課文第4小節(jié)寫了什么?作者怎樣寫的?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寫了月下荷塘
靜態(tài): 葉:田田、亭亭
花:零星點綴
微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
風 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 形象
過 如明珠--潔白
處 如星星--綠葉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纖塵不染
動態(tài): 花:花香,如歌聲
葉:凝碧的波痕:整齊而有節(jié)奏的波動
3、課文第5小節(jié)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過霧:薄薄的青霧
(3)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
。4)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5)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4、討論第6節(jié)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jié)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huán)境。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jié)合,喧寂相間。
。1)四面的樹(照應第2 節(jié))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
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2)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3)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后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5、小結(jié)
無邊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獲得了喜悅,但處于喜悅之中卻時而受到憂愁的牽制,即使遙想“熱鬧”、“風流”的采蓮盛況,也只得片刻歡欣,最終擺脫不了那滿懷的愁緒。作者所寫的景物淡雅、朦朧,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也是如此。從文章風格看,委婉掩抑,沒有悲喜的大起大落;從作者的個性看,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無論喜悅與憂愁,都是淡淡的。在寫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板書:
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三、學生再讀課文2-6小節(jié)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1、 比喻和擬人(結(jié)合課后練習三)
例如:
⑴.第4小節(jié)寫靜態(tài)荷花的三個比喻
效果:這一比喻與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營造出一種純美的非現(xiàn)實的境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個“瀉”字寫出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寫荷葉荷花“像籠著輕紗的夢”,表現(xiàn)了月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通過寫葉和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效果:擬人的寫法賦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寫出荷花的神韻。
小結(jié):比喻句加強了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使我們在遐思中獲得了無盡的美感享受。
擬人句更添景物靈秀動人的氣質(zhì)。
2、 通感的運用(結(jié)合課后練習二)
教師向?qū)W生介紹通感修辭: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xiàn)互相轉(zhuǎn)化、彼此溝通的現(xiàn)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愉快的笑聲……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從這兒那兒涌起的波浪!保ň唷逗I仲夏夜》)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xiāng)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請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個通感句,體會其表達效果(見課后練習)
小結(jié):通感的運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無限韻致,迷離精妙,另人情動神搖。
3、動詞和疊詞的使用(結(jié)合課后練習四)
小結(jié):動詞使用精當生動,富于表現(xiàn)力
疊詞運用的效果:
(1)傳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態(tài)美,色彩美;
。2)增加了語言的音韻美:文氣舒展,音節(jié)和諧;
。3)深入細致地表現(xiàn)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業(yè) :
1.歸納字詞
2.背誦4-6小節(jié)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4
【教學目標】1.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特色;2.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學習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4.學習欣賞和鑒賞散文。【教學重點】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窘虒W方法】誦讀法、討論法【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數(shù)】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由共同回憶《匆匆》引出朱自清從而導入課文。二、整體感知1.介紹朱自清。(結(jié)合圖片和音視頻資料。)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xx年入高等小學,19xx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chuàng)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yōu)美散文。1925 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2.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3.解題。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4.播放課文多媒體文件,學生欣賞課文,正音正字,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學習課文朗讀方法。5.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意境。6.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點撥,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明確:《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fā)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 寫夜賞的緣由(點明題旨)(情);第二部分(4~6段) 寫荷塘美景(主體)(景);第三部分(7~10段)寫六朝采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xiāng)采蓮的情況,回歸現(xiàn)實(偏重抒情)(情)。三、合作探究(一)情語1.課文的“文眼” 是哪一句話?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2.作者的游蹤是怎樣的?明確:家──小路──荷塘──家。3.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tài)非常強烈。4.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tài)而不得,當然傷感。5.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6.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xiàn)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tǒng)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nèi)心的動蕩與內(nèi)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tǒng)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xiàn)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zhuǎn)化。 7.課文的感情線索是怎樣的?明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二)景語1.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月色的?明確: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qū)別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仿佛“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2.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試結(jié)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明確:“瀉”“浮”“洗”“畫”等。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乳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3.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三)藝術特色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這篇散文突出的藝術特色。2.景物描寫細膩委婉、生動形象。3.語言素樸優(yōu)美,遣詞造句十分準確貼切。4.師生互動,品味課文“自然新穎”的語言。如:“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四、作業(yè)1.熟讀課文,背誦4~6段;2.學習課文的語言,寫一篇文章,重點寫景,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5
作者:朱自清
一、 教學目標
1、 能理解a疊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義和作用,并基本會使用這三種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圓形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圓形結(jié)構(gòu);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二、 教學內(nèi)容
1、疊字、博喻、通感
1) 疊字
定義:相同的詞、詞素或音節(jié)重疊使用,又叫疊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傳神描摹景物特點;增加語言的音樂美:文氣舒展,音節(jié)和諧;深入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義:由一個本體,兩個或兩個以上喻體構(gòu)成的一種特殊的比喻修辭。
作用:“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個特定的焦點上,由所有類似的東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線中去觀察它!保f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中譯本,三聯(lián)書店,1984,第215頁)
3) 通感
定義: 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或幾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描寫這種心理現(xiàn)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辭。
作用:啟迪人們的聯(lián)想,達到感同身受的審美效果。
2、 圓形結(jié)構(gòu)
1) 圓形外結(jié)構(gòu):文章敘述的時空順序的圓;
2) 圓形內(nèi)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圓。
3、 情景交融
散文、詩歌當中的“情”、“景”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的。 “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明•范唏文《對床夜語》)。離開主體的“情”,“景”就不能顯現(xiàn),就成了虛景;離開了客觀的“景”,“情”就不能產(chǎn)生,也就成了虛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這也是中國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于景:寓意,給自然景物賦予情感內(nèi)涵。王夫之:“煙云泉石,花鳥臺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2) 借景抒情:借具體的景物描寫表現(xiàn)細微幽眇的感受過程,達到情感的表現(xiàn)。
三、教學材料
1、疊字、博喻、通感
1)疊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樂府《江南曲》:“蓮葉何田田”;b從“彌望”的詞義(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看,“田田”當為荷葉分布之廣、之密,但若換成“密密”則顯得擁擠、厚重,而“田田”發(fā)an韻,清脆響亮而舒適。
B強化材料:段4的其他8 處疊詞;有名詞“星星”,形容詞“亭亭的”等,副詞“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尋覓”,動作的延續(xù)性;“冷清”,尋覓時的環(huán)境和心情;“凄慘戚”專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別用“明珠”、“星星”、“美人”3個喻體來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發(fā)亮,又因為“零星地點綴著”,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寫荷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現(xiàn),與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態(tài),因荷花是“裊娜”、“羞澀”且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色澤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描寫荷花之美。)
B強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兒細又長,好象樹梢的彎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個樣;你的臉兒紅又圓,好象蘋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連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為“歌聲”;“清香”為嗅覺,“歌聲”是聽覺感知,用一種感覺去寫另一感覺。
B強化材料:心理學“聯(lián)覺”。
“香”為“縷縷”“清”香,“歌聲”為“遠處高樓上”“渺茫”之音,似有若無、時斷時續(xù)、縹緲不定是其共同點。
C延伸材料:錢鐘書《圍城》:“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象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他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軟操!
2、圓形結(jié)構(gòu)
A典型材料:a圓形外結(jié)構(gòu):文中作者從院中經(jīng)小徑到荷塘,后又歸來。依時空順序描繪了一幅夜游圖。
b圓形內(nèi)結(jié)構(gòu):作者情緒:不靜——求靜——得靜——出靜(詳見課文補充材料)
B延伸材料:“憶江南”刪掉的原因和不刪的理由:
刪掉的原因①編者思想落后,《采蓮賦》有描寫男女艷情的內(nèi)容;②從題目看,是寫夜間荷塘,而江南采蓮舊事卻是白天的事;③與外結(jié)構(gòu)有關。從作者的行蹤或純寫景的角度看,作者應該從家里出來,沿著小徑到了荷塘,再順著小徑回去才是。但回去時作者不但跳過不寫小徑,還突然來了個“憶江南”,似乎該刪。
不刪的理由①情感上:與“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變化更豐富;②結(jié)構(gòu)上:與“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應,互為雙璧,使文章表現(xiàn)更豐富,行文更有起伏、層次感,使結(jié)構(gòu)避免了平淡和單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體空間感而更臻精妙,從而使文章更能突現(xiàn)意象的豐滿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體現(xiàn)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C強化材料:圓形內(nèi)結(jié)構(gòu)與情感變化曲線結(jié)構(gòu)不矛盾的原因
a圓形內(nèi)結(jié)構(gòu)就作者本不寧靜,后企圖尋求寧靜,但終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結(jié)果;
b情感變化曲線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情感的不斷努力掙扎,重在過程。好像從地上彈起的皮球,雖經(jīng)幾次彈跳,但終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蕭條冷落,充滿哀愁,因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斷腸人”;后者竭力贊揚寒山秋景,秋景更勝春光,使秋天充滿了生機,因為作者“愛”這傍晚楓林。
B強化材料:文章一開頭就點出了作者的心境:“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即而作者企圖通過努力擺脫這種“不寧靜”,進行了三次努力:
、佟昂鋈幌肫鹑杖兆哌^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庇谑桥聨чT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賞美麗清幽、朦朧素淡的荷塘,來撫慰自己的心靈。然而非常遺憾,荷塘月色給作者的僅是片刻的寧靜,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樹色、聒噪的蟬鳴蛙叫,使作者猛然驚醒:“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愁緒再上心頭。
、诂F(xiàn)實在無法找回寧靜,遂進入了記憶和聯(lián)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蓮的事情來了”,在虛幻的聯(lián)想中,不寧靜的心靈獲得了暫時的平復。但馬上被現(xiàn)實拉了回來,作者面前既沒有“采蓮人”,又“不見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歸于失敗。
、塾谑撬季w飛向作者的故鄉(xiāng)——“我到底惦記著江南了”,然而作者卻經(jīng)歷了一次沒有結(jié)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聲息都沒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內(nèi)容1,指向目標1
從題目導入 ,直接進入重點段(4段)的講解。
1) 提問:題目是并列短語還是偏正短語?怎樣理解好?
*并列;但兩個景物并不孤立:荷塘為月下荷塘,月色為荷塘上之月色。
2)請同學找出重寫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內(nèi)容1a,基本實現(xiàn)目標1a。
重點分析第4段,學生分析5、6段。
、俳沂緝(nèi)容1a,接近目標1a
提問:修飾荷葉為什么要用“田田”一詞?
、趶娀瘍(nèi)容1a,逼近目標1a
提問:本段還有幾處疊字,各是什么詞性?
、垩由靸(nèi)容1a,逼近目標1a
分析《聲聲慢》中的疊字。
2)分析內(nèi)容1b,基本實現(xiàn)目標1b。
①揭示內(nèi)容1b,接近目標1b
A提問:描寫荷花用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有什么特殊處?
*一本多喻。
B點出“博喻”(或“復喻”)的概念,分析喻體有幾個才算博喻。(博喻特點)
*博者,多也;二夕(月)為多;喻體有兩個就行;
復,二次為復(復); 喻體有兩個就行。
②強化內(nèi)容1b,逼近目標1b
A提問: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的一句歌詞是不是博喻?
*不是;這叫“連喻”,是多本多喻。
B為什么描寫荷花要用3個喻體?(博喻作用)
3)分析內(nèi)容1c,基本實現(xiàn)目標1c
、俳沂緝(nèi)容1c,接近目標1c
A提問:描寫荷香的“比喻”修辭有什么特殊處?(通感特點)
B口述“通感”定義
②強化內(nèi)容1c,逼近目標1c
引入心理學概念“移覺”,通過分析描寫“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礎——聯(lián)想和感覺移借。(通感作用)
、垩由靸(nèi)容1c,拓展目標1c
分析《圍城》中通感句
4)回歸內(nèi)容1,檢測目標1達成度
讓學生仿照段4的板書分析,板書段5、段6的內(nèi)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課時
1、引入內(nèi)容2,指向目標2
簡單分析7、8段內(nèi)容,請同學思考該部分為何在舊教材中被刪掉了?
2、揭示內(nèi)容2,接近目標2
分析文章圓形外結(jié)構(gòu),指出“憶江南”與該結(jié)構(gòu)的矛盾。
3、強化內(nèi)容2,逼近目標2
提問:現(xiàn)在教材中為什么還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刪是從單純的空間或純寫景的角度來分析的,而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說,不該刪。
1)引入內(nèi)容3,指向目標3
指出本文非單純寫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內(nèi)容3,接近目標3
、俣嗝襟w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內(nèi)容;
、趶膬煞扒锶障φ請D”的對比分析,解釋情景交融的內(nèi)涵。
3)強化內(nèi)容3,逼近目標3
分析文章的情感變化,畫出情感變化曲線圖,強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內(nèi)容2、3,拓展目標2、3
1)從情感變化曲線圖分析指出,“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2)從結(jié)構(gòu)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兩個方面分析“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5、回歸內(nèi)容2,檢測目標2達成度
1)請同學閱讀課文補充材料關于圓形結(jié)構(gòu)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圓形內(nèi)結(jié)構(gòu)與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變化曲線圖結(jié)構(gòu)是否矛盾,該怎么理解?
2)試用圓形結(jié)構(gòu)或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過深刻記憶的游記。
五、板書設計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題——并列
二.重點段分析
月光 正寫 樹色 面
清霧 楊柳 點
葉子、花 遠山 遠景
樹影 路燈 近景
蟬鳴蛙叫
三.圓形結(jié)構(gòu)與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尾聲)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6
。ㄒ唬┗A知識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脈脈(mò) 顫動(zhàn) 乘涼(chéng) 獨處(chǔ)的妙處(chù)b.酣睡(hān) 參差(cī) 裊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c.點綴(zhuì) 倩影(qiàn) 皺纈(xié) 梵婀玲(fán) d.惦著(diàn) 羞澀(sè) 宛然(wǎn) 踱著步(dù)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b.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tài))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遠遠看去)d.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情態(tài)、樣子)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修辭方法不同的一項是(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b.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c.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4.對“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段話的理解最恰當?shù)囊豁検?nbsp;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寧靜的月夜,這時的“我”與白天的“我”判若兩人。b.在寧靜的月夜中,作者可擺脫白天人世的羈絆,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時的自由。c.在寧靜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性格,想說就說,想做就做。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寫月夜的美麗,自己也進入了一個美妙的、神秘的世界。5.對“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白天的應酬太多,交際太多,夜晚終于可以安閑了,所以就放下心來欣賞荷塘月色。b.在黑暗籠罩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白天必須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時候,才覺得輕松了些。c.白天在壓抑的心情與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終于暫得寬余,獨自欣賞荷塘月色,從那些令人厭倦的人與事中解脫出來,感到淡淡的喜悅。d.白天從事地下工作,必須加倍小心地同周圍的敵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悅。6.對文中有關聯(lián)想江南采蓮風俗的文字,理解最貼切、最準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夜晚閑居無事,沿著荷塘漫步而浮想聯(lián)翩,這一段文字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刪去。b.作者觸景生情,表達了他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無限熱愛,由眼前的荷塘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的荷塘,流露出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c.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故鄉(xiāng)的惦念,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d.為了充實作品內(nèi)容而附加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ǘ┱n內(nèi)文段閱讀(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1.與“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中“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彌留之際 b.欲蓋彌彰 c.彌天大謊 d.彌補過失2.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葉給人的感受是 ( )a.翠綠欲滴 b.輕盈飄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聳立3.這一段描寫荷塘,精彩的一筆是作者敏銳地捕捉并生動地描繪了“微風過處”的景色。下面對微風在這段景物描寫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nbsp; )a.開頭寫葉和花的靜態(tài),微風過后才寫出它們的動態(tài),使景色多樣化。b.因微風吹開密密地挨著的葉子,才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c.因微風吹動葉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d.因微風送來縷縷清香,才引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精彩的比喻。4.這一節(jié)依次寫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1.文中加粗的詞語極富表現(xiàn)力。下列關于這方面說明不當?shù)囊豁検荹 ]
a.“瀉”扣緊了“月光如流水”這個比喻,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b.“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c.“斑駁”是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表明黑影中還有綠色與銀白色。d.“畫”能突出“倩影”之美,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喜愛之情。2.對文中畫波浪線的三句話的含義說明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欣賞美妙的月色,內(nèi)心無限喜悅。b.月光一會兒像流水般清明,一會兒青霧籠罩,變幻不定。c.月光一會兒明亮一會兒陰暗,作者亦喜悅亦傷感。d.月光素淡朦朧,作者面對美景內(nèi)心蕩起淡淡的喜悅和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3.說明“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喻句本體與喻體相似點正確的一項是[ ]
a.“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以藝術享受。b.“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和諧自然的感受。c.“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d.“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不均勻,不呆板,富于變化。
。ㄈ┱n外拓展(一)蓮花自古以來,一向為我國人民所稱頌。歷代文人墨客愛蓮,稱它為“君子花”,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其實,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然而,說到蓮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時刻,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jié)”,斷然拒絕領取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zhì)的“救濟糧”,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我愛蓮花,愛它那樸實無華的風姿,愛它那不染污泥的風骨,也愛它那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在烈日當空的時候,是嫵媚燦爛;在皎潔的月光下,則清影嬌綺;風吹,是綠波翻騰,紅裳飛衣;雨打,則碧碗傾搖,銀珠戲跳。不論是什么時候,不論大自然如何變幻,它總能展示出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圖畫,使人心曠神怡。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周敦頤所寫的《 》。2.下列詞或句子打上引號,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濟糧”a.①引用 ②強調(diào) ③具有特殊含義 b.①強調(diào)、趶娬{(diào)、垡胏.①強調(diào)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d.①表示專用名詞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3.由“蓮花”聯(lián)想到朱自清先生,這屬于 ( )a.因果聯(lián)想 b.相關聯(lián)想 c.相似聯(lián)想 d.對比聯(lián)想4.朱自清拒領救濟糧的原因在于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暉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蓋田田,倍添麗色。不過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近來,炎天溽暑,始終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風徐來,綠云自動”的荷池。趁著晚晴時分,全家到了植物園。一路上盡念著姜白石(南宋詞人)的句子“古城野水,喬木參天”、“水佩風裳無數(shù)”、“冷香飛上詩句”、“高柳垂蔭,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似乎涼意頓生,溽暑已消?墒牵嬲鎸M塘翠葉紅花,卻很想嘆氣!首先,荷葉太擠,擠得每片葉子都不易伸展,很難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謝,就是未開,加上剛下過一場雨,一點荷香也聞不到,自悔尋芳到已遲,“冷香嫣然”只是憑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間居然一大塊空白,片葉俱無,真像人頭上患上了癬癩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據(jù)說是水污染的后遺癥,真是大煞風景?春傻男那椋酱艘阉魅粺o味,正預備敗興而返。——偏偏一歲半的小女兒面對平生初見的“奇景”,正感動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說“花花開啦”、“蜻蜓來啦!”兩條小腿,繞池急奔,興奮得恨不能縱浪池水中,伴花葉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們也只有繞池一周。這才發(fā)覺到池邊樹下,游人如織,觀賞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靜坐,有人閑聊,有人讀書,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驟雨方晴,夕陽燦燦如金,荷風陣陣,拂面生涼,老樹濃蔭,細草柔碧。再細看池中未開的花苞宛如木筆,亭亭擎立,嫣紅如染,荷葉上圓珠的閃爍,晶瑩如玉。此情此景,確也可樂。忽覺心中陰霾頓消,也想著和女兒唱起歌來:“夕陽斜,晚風飄,大家齊唱采蓮謠……”原來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一年好景,一歲繁華,本無須遠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細無遺的眼,真正去領略,就是福氣。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2.“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的“風情”是指 (可用文中詞語稍加組織概括作答)3.第二節(jié)引姜白石詞句,意在表達 。4.作者“預備敗興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眀.作者對荷池感情的變化可以這樣概括:向往荷池——嘆氣敗興——觀賞得樂。c.作者寫如織游人怡然自得襯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樂。d.作者用華美的詞藻和大致整齊的文句描寫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悅之情。e.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現(xiàn)出對水污染的不滿。
參考答案
。ㄒ唬┗A知識1.b(a顫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剛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ǘ┱n內(nèi)閱讀(一)1.c(a彌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滿 d填滿) 2.c 3.b (并沒有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4.葉—花—香—波 (二)1.c(顏色深淺不一)2.d(a項,內(nèi)心有淡淡的喜悅;b項c項明顯不當)3.b
。ㄈ┱n外閱讀(一)1.《愛蓮說》 2.c 3.c 4.表現(xiàn)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jié)。 (二)1.池中大塊空白,片葉俱無。 2.荷塘夕照,確也可樂。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悅之情(或?qū)沙氐南蛲椋?nbsp; 4.①荷葉太擠,難有“田田”之感; ②聞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塊空白,大煞風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語句說,應是“一年好景,一歲繁華”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對比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轉(zhuǎn)換觀賞、描寫的角度。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7
教 學 要 求 : 
1.基礎知識:(1)字詞的理解和運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閱讀能力:(1)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體會散文的語言特點,學習文中詞語鮮明的感情色彩。 
3.寫作能力:寫一段鑒賞本文語言美的文字。 
教 學 重 點 : 
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 學 難 點 : 
對本文語言技巧的鑒賞。 
教 學 時 數(shù) : 
二 課 時  
 教 學 過 程 及 內(nèi) 容 :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課文,簡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文學研究會早期成員。江蘇東海人,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又自稱揚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tǒng)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畢業(yè)后在江、浙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諄諄囑告家人,說已簽名拒絕美援,不要買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代表作品:長詩《毀滅》、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 
二、朗讀課文: 
1.朗讀課文。 
2.初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年4月12日,南方發(fā)生“四一二”政變。 
面對“南方這一年的變動”,朱自清覺得是“人的意想所趕不上的”。他認為:“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保ā赌抢锶ァ罚斑@幾天心里似乎有些異常……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保ā兑环庑拧罚 
簡而言之,此時的朱自清正處在反感于國民黨的,又對共產(chǎn)黨的革命心存疑慮。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四、作品結(jié)構(gòu)分析。 
    指導:《荷塘月色》的每個自然段有其獨立內(nèi)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無論是緊扣文題的主體文字,還是蕩開筆墨寫聯(lián)想的“閑筆”,這8個自然段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們對內(nèi)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一)學生提挈每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用語要簡明、準確)。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 (心境:“頗不寧靜”)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第4段   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   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   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ǘ┚C合、歸納。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nèi)容,應歸為一部分。前三段,寫夜賞的緣由。7、8兩段,由現(xiàn)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zhuǎn)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月下遐思”(情) 
四、小結(jié)寫作線索。 
《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jīng)、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jīng)線,作者的游蹤、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清代學者王國維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語句,體會其情感。 
1. “這幾天心里頗不安靜”。 
    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nèi)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是獨處的妙處”) 
    這一段拋開了寫景,句句都在內(nèi)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發(fā)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情頗不寧靜”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態(tài)—煩擾的思緒壓抑不住,一定要說出來。只有在清冷的環(huán)境里獨處才“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其中不就蘊含著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嗎? 
    ②從行文上看這一段似乎是“游離”出來的抒情段,但從時空上看,這一段與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實際上,這“情”還是離不開“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fā)所謂“獨處”之情呢?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它與第2自然段有什么關系,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xù),2、3段便渾成一體了(再次證明第3段并非“游離”出來的段落)。 
   ②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慰,反映了不滿現(xiàn)實而又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心態(tài)。 
六、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 
通過對全文結(jié)構(gòu)的分析,我們對《荷塘月色》的內(nèi)容、寫作線索都比較清楚了;結(jié)合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對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欣賞《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礎。 
下一課時,我們將認真研讀作品中寫景狀物的段落,欣賞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還要進一步體味作者是怎樣把深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景語”之中的。 
作業(yè) :背誦課文第4、5、6段。 
附:板書設計  
荷  塘  月  色 
  1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觀荷緣起      2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3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4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5  荷塘月色。 
6 荷塘四周的景物。  
7 聯(lián)想江南采蓮的舊俗。 
              月下遐思 
                            8  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第  二  課   時 
一、復習提問。 
1. 集體背誦《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 請兩位同學各背誦一遍第4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討論重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 
1.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tài)的荷花,順筆寫及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 
“荷葉——荷花——荷香——流水”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2.深層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jié)合,把荷塘寫“活”。 
    實際上,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物靜而情動;、葉、流水的人格化表現(xiàn)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說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著,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著舞著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贊譽,更讓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于顏內(nèi)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②抓可見與可想的結(jié)合,寫出散文的神韻。 
    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lián)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第4段的最后一句 ,荷葉田田,滿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卻斷定那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于葉子的“風致”引起的合理想象。這是很精彩的一筆。 
從“視覺—嗅覺—聽覺”這一角度來欣賞作者怎樣描寫荷塘,進而解決一個問題:第4段是“人在景外”還是“人在景中”(實際上是“情景交融”的問題)。 
三、關于“通感”問題。 
1.分析下列這一句的比喻特點: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本體—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  (作用于人的聽覺) 
“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   ——錢鐘書 
2.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xù),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 
    3.從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辭現(xiàn)象的句子,并進行欣賞。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著的名曲!保 
四、欣賞第5、6段。 
    欣賞重點:品味語句或句中所蘊之情。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寫月光照在荷葉荷花上,“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新鮮欲滴的實感。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此句,以使通篇流溢著美呢? 
    (引導學生從借景抒情的角度來思考,體會作者心中難以排除的哀愁,煩怨) 
五、課堂作業(yè) 。 
《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是很高超的,美的語言,有豐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并不是靠詞藻堆砌,靠粉飾來寫就的,散文的語言美就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生活化與藝術化的統(tǒng)一”上。例如: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詞外,都是口語,“葉子出水很高”是“寫實”的一筆,不需修飾已經(jīng)達到“準確”了,但作者不滿足“摹形”,他要傳荷葉之“神”,于是抓荷葉的狀態(tài)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點睛之筆,一位臨風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現(xiàn)了,那展開旋動的裙與碩大舒展的荷葉融合為一體,荷葉的動態(tài)美便躍然紙上,心形兼?zhèn)洹?nbsp
   請同學們也找這樣的例句進行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 
六、課后作業(yè) : 
1、 背誦第4至6段。 
2、 書面完成“練習”二、三、四題。
[1]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8
教學目標:
、 整體感知課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課文結(jié)構(gòu)。
、趯W習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 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提高鑒賞散文的能力。
、.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及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學重難點 :
重點:
1. 整體感知文章,把握結(jié)構(gòu)安排,抓住全文兩條線索,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2. 體會作者在文中運用的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運用的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教學方法:提問法、朗讀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遷移練習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背景知識,理清作者情感和課文結(jié)構(gòu)、感知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
導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導入感受美
1. 導入: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四季美圖,并用詩般的語言導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畫家用線條色彩描繪,音樂家用音符節(jié)奏表現(xiàn),而文學家卻用優(yōu)美的文字來表達。同學們當你看到那滿塘荷花,滿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來表達呢?那么,在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致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2. 作者及寫作背景
3. 出示學習目標
第二環(huán)節(jié):初讀課文發(fā)現(xiàn)美
1. 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整體感知全文,思考并圈點勾畫以下問題的句子:
①作者以游蹤為序依次寫了哪些地方?
、谧髡咝那橛心男┳兓?
③為什么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結(jié)合文中關鍵句子和課后資料談談你的看法。(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引導學生學會披文入情、知人論世的運用多種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文章主旨。)
、苣氵文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 學生交流、師點撥問題,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和情感變化,多元解讀文章主旨。
2 從內(nèi)結(jié)構(gòu)看,情感思緒是從不寧靜——求寧靜——得寧靜——出寧靜,是一個圓形;
從外結(jié)構(gòu)看,從作者出家門——踱小徑——賞荷塘——回家門,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第三環(huán)節(jié):品讀課文欣賞美
1. 提問: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在寫景中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呢?
2. 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找出主要的寫景段落(4、5、6段)及所寫景物:月下荷塘、塘上月色,齊讀。
3. 在第4段中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并用“我欣賞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的表述方式和小組同學交流,推薦說的精彩的同學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jié)本段內(nèi)容及寫作技巧:比喻、擬人、通感、疊詞、情景交融。
第四環(huán)節(jié):學以致用展示美
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如恰當?shù)倪\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寫一個作文片段描繪你曾看到的美景.
學生寫作,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作品,師生共同點評。
(此環(huán)節(jié)為預案,視時間而定,可在課內(nèi),也可在課外完成,意在通過遷移訓練,達到學以致用、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
第五環(huán)節(jié):總結(jié)提升,作業(yè)布置
由學生來總結(jié)這節(jié)課中的學習收獲,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反思的好習慣。
作業(yè):將片段作文擴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并反復修改。
背誦課文4、5段,積累好詞佳句。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9
教學目標:
1、體悟本文寫景形神兼?zhèn)涞奶攸c。
2、引導學生理解景與情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同學們,荷與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常見的兩種意象,朱自清把這兩種意象結(jié)合起來,為我們描繪了一片獨特的風景,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一起來賞析朱自清筆下的荷塘與月色之景。(板書: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
二、美讀(4分鐘)
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的是哪兩段?
明確:第四第五段
請兩位同學來配樂朗誦第四段第五段。
三、賞景(8分鐘)
1、問題:荷塘和月色的描寫,整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寧靜的、優(yōu)美的、朦朧的、柔美的
2、問題:這兩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問題: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寫景的句子,把你的賞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確:在點評學生的賞析中,指出景物的特點,用了哪些手法等。賞析不到位的,及時點撥。舉例如下:
。1)荷葉 寫荷葉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種輕盈的、旋轉(zhuǎn)的動態(tài)的美感。
。2)荷花 在寫荷花是用了擬人和博喻。用裊娜、羞澀來形容荷花,讓我們聯(lián)想到它像是美麗的女子那樣輕盈和嬌羞的神態(tài)。就像我們學過的一句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在寫荷花時用了比喻,把荷葉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現(xiàn)其純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
(3)荷香 在寫荷香時用了通感,抓住了歌聲特點,若有若無、斷斷續(xù)續(xù)的特點。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點,只有在特別寧靜的時候才能聞得到。
。4)流水 在寫流水時用的是擬人手法!懊}脈”一詞,好像飽含深情,實際上是寫池水對荷塘的滋養(yǎng)與養(yǎng)護之情。
(5)月光 月光本無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動的特點,瀉下來,把月光從高處照滿荷塘的景色寫得很傳神。
(6)月光 借助葉子和花來寫月光。葉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夢,突出了月光的朦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鐘)
(一)以“荷葉”賞析為例,通過三個賞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優(yōu)秀示例的分析,總結(jié)賞析景物的要領。
荷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示例一:
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葉子比喻成舞女的裙。
示例二:
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詞表現(xiàn)出了荷葉的風姿秀麗,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tài)。
示例三: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既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致、典雅、圣潔、飄逸、靈動、俏峻等魅力,使葉子產(chǎn)生動搖,使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巴ねぁ迸c“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聯(lián)想到舞女的裙。
優(yōu)秀示例: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荷葉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轉(zhuǎn)的裙,突出了荷葉的飄逸、靈動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巴ねぁ迸c“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會看到葉子舒展的樣子,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賞這樣的美景,表現(xiàn)了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
明確:示例一:有手法,沒有指出景物的具體特點。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練的詞語“亭亭”寫,缺乏荷葉與裙的相似特點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分析了凝練的語言,運用了聯(lián)想和想象。缺乏條理,有的地方用詞不準確。
。ǘ┵p景要領
明確:
1、抓特點
2、找手法
3、煉語言
4、加想象
5、融感情
我們在賞景的時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點,看作者用什么手法,怎樣運用準確而凝練的語言來突出這種特點。還要調(diào)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溝通各種感覺,使客觀景物變得親切可感。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蘊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xiàn)這是賞景的要領,其實也是寫景的要領。用這樣的要領來指導我們寫景,會使你描寫的景物更加生動和傳神,更加有表現(xiàn)力。
五、析情(10分鐘)
以上是我們對景物的賞析和總結(jié)。本文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那么景物中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情呢?(板書:情)有人認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中體現(xiàn)作者的喜悅之情,你認同嗎?結(jié)合文本和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淡淡的喜悅 無盡的憂愁
。ò鍟合矏 憂愁)
學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據(jù),言之成理即可。
(1)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2)月光是淡淡的
。3)月光不能朗照
。4)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5)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6)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7)惦著江南
(8)寫江南采蓮的用意
。9)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超脫是暫時的,不寧靜是長久的,喜悅是淡淡的,憂愁是深遠的。這正是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正直的進步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內(nèi)心想暫得解脫,但最終沒法解脫的寫照。我們學過《雨巷》,這也是大革命失敗后進步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的表現(xiàn)。同學們可想象一下,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背著手在池塘邊踱著步子,頗不寧靜的是朱自清。
六、結(jié)語:(3分鐘)
朱自清把他的喜悅和憂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畫,濃淡相宜,虛實相生,韻味無窮。你看,荷花和明月,是這樣的景物,其實,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異乎尋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們需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還要有感受美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要鍛煉我們傳達美的能力。
七、致用
同學們,在過往的歲月里,一定有一片風景走進了你的內(nèi)心,在你的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或讓你心曠神怡、或讓你哀婉嘆息,它可能是一片海灘、一泓清泉、可能是無邊花海、金色麥田,也可能是你母校的夕陽朝露、一草一木……請你運用我們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的手法,寫出你心中的那片風景,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學以致用。
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八、板書: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寧靜 優(yōu)美 朦朧 柔美
情: 喜悅 憂愁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0
一、教學目的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作者淡淡的憂愁與淡淡的喜悅夾雜在一起的思想感情。2、仔細揣摩語言,欣賞動詞和疊字運用的精妙,體味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的藝術效果。二、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一、教學要點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二、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今天,老師在正式上課前先請大家聽三篇文章的片段,然后請大家說說它們的篇名和作者。a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段: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c段: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提示:a段《春》,b段《背影》,c段《匆匆》,作者均為朱自清)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并不是同一類散文,《春》以寫景為主,《背影》以敘事為主,《匆匆》則以說理為主。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摯,情景交融,語言秀麗樸素,比喻形象生動。著名作家郁達夫這樣評價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保ㄎ膶W研究會——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社團,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發(fā)起人有茅盾、朱自清、葉紹鈞、冰心、鄭振鐸、許地山等。他們提出了“為人生而藝術”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陣地為《小說月報》。另一個有影響的文學社團是創(chuàng)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東京,發(fā)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他們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主張,陣地為《創(chuàng)造》季刊)今天,我們再和大家來學習一篇朱自請先生貯滿詩意的散文《荷塘月色》。(板書課題)(二)整體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1、欣賞《荷塘月色》配樂朗誦。(聽讀時請完成以下任務:①在每一小節(jié)前標注自然段序號。②用橫線劃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生字詞。③用浪線畫出你所欣賞的精美句子或用著重號標出你感覺用得好的字詞。④劃分全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⑤體味作者貫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2、說說你聽讀后的第一感受。(可從任何一個角度談)3、你覺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悅還是憂愁或是喜悅中夾雜著憂愁?4、作者的憂愁體現(xiàn)在哪兒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頭第一句就給全文籠罩了一層低調(diào)的情緒,一個“頗”字說明了“不寧靜”的程度之深。由此追問:在第一小節(jié)中體現(xiàn)“頗”的細節(jié)有哪些?——“月亮漸漸升高了”、“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說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卻無法入睡,足見不平靜之甚!斑@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薄霸鹿馐歉袅藰湔者^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薄皹渖焕顷庩幍模聪褚粓F煙霧”(以上都是從景物描寫中透露出作者的憂愁)——“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薄斑@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保ㄒ陨隙际窃跀⑹鰺狒[有趣的事之后,突然一轉(zhuǎn),情緒又不禁消沉下來。)5、作者喜悅又體現(xiàn)在哪兒呢?——“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向往美景)——“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想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保〞旱媒饷摚耙粋人在這蒼茫的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保〞旱米杂桑烂畹暮商猎律埃ㄇ逵、雅靜、朦朧、柔和)——“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熱鬧、風流)[在此解釋一下“風流”的多層含義]——“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蓮美,人也美)6、作者的喜悅中有沒有憂愁呢?(有。第四問的5、6例,第五問的2、3例均為喜中夾憂的例子)7、作者的憂(即“不平靜”)從何而來?——有兩個源頭:一是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的“四一二”叛變;二是來自他選擇的困惑——他當時既不滿現(xiàn)實,又不能如另外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那樣參加“以暴易暴”的武裝斗爭。因為如參加革命,“黨所要求于個人的是犧牲,是無條件的犧牲。一個人得按照黨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保ā赌抢镒摺罚┒熳郧逑壬敃r卻不能參加革命,他的夫人陳竹隱女士在《憶佩弦》一文中這樣敘述道:“他先前曾說過:‘我只是在行動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诸檻]著妻子兒女一大家子,都指望我生活。’”朱自清當時已有二子三女,他要肩負起為夫和為父的責任,他不能置妻子兒女不顧而投身于革命,甚至為革命而犧牲,而他內(nèi)心里又對他所處的社會十分不滿。不滿于現(xiàn)實,而又不能改變現(xiàn)實,作為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的心能寧靜嗎?難怪作者說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一團火”。他想借荷塘月色暫且擺脫心中的煩惱,雖然荷塘月色很美,雖然荷塘邊的蟬聲、蛙聲十分熱鬧,雖然采蓮的盛況令人向往,但這一切都是過眼煙云,稍縱即逝,作者“猛一抬頭”,又回到了帶給他無限煩惱的現(xiàn)實。盡管作者在文中所寫的喜悅是淡淡的,所寫的憂愁也是淡淡的(寫喜也是為了寫憂),但我們透過字里行間仍然能感受到作者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正是這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使他后來成為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和民主戰(zhàn)士,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我們“應該寫朱自清頌”,因為他“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板書: 淡淡的喜悅 不滿于現(xiàn)實, 一團亂麻夾雜著 而又淡淡的憂愁 不能參與改變現(xiàn)實, 一團火(三)整體感知文章的行文思路從教材第7頁的欣賞文字可知,《荷塘月色》的結(jié)構(gòu)是圓形的,外結(jié)構(gòu)是:出門——經(jīng)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內(nèi)結(jié)構(gòu)是:不靜 ——求靜 —— 得靜 —— 出靜如要具體些,可概括為:板書:一、 (1) 夜出賞荷二、(2——3)小徑獨處三、(4——6)塘邊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四、(7——9)塘邊遐想:《采蓮賦》——《西洲曲》五、(10)又回家門(四)布置作業(yè)1、整理文中需要注音和解釋的詞,下一堂課將作檢測。2、熟讀4——6小節(jié)3、體味作品的語言特色,為下一課分析作準備。
第二課時一、教學要點1、揣摩語言,體味動詞運用的準確和疊詞運用的精妙,學習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2、討論聯(lián)想《采蓮賦》《西洲曲》的意義和作用3、總結(jié)全文二、教學過程(一)檢查作業(yè)(可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幽僻 (pì) 蓊蓊郁郁 (wěng) 彌望(mí) 裊娜 (nuó) 羞澀(sè) 倩影(qìng) 梵婀鈴(ē) 妖童媛女 (yuàn) 鷁首徐回 (yì) 斂裾(jū)2、解釋下面的詞語:蓊蓊郁郁 田田 裊娜 風致 豐姿 倩影 一例(二) 揣摩語言(回顧第一課時在書中所畫的語句,然后分類欣賞)1、動詞欣賞——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使月光產(chǎn)生了一種動感,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產(chǎn)生了一種輕柔之美)——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洗”寫出了月色的皎潔和清純)——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籠”既寫出了月光覆蓋之廣,又給人以朦朧之美)——(黑影和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疊字欣賞朱自清的散文愛用疊字,這個特點我們在他的散文《春》中已有所感覺,在本文中,疊字用得更多了,請同學們把有疊字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體會體會疊字的運用有什么好處!葌魃竦孛枘〕鲅矍暗木跋,又加強了語意,使文氣舒展,讀起來節(jié)奏明朗,韻律協(xié)調(diào),有一種音樂的美感。3、通感欣賞“通感”是“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簡單說,就是感覺的轉(zhuǎn)移。但感覺的轉(zhuǎn)移要有相似點,通感實際上就是另一種類型的比喻,請找出本文運用通感的句子和兩種感覺之間的相似點,并體會其作用!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zhuǎn)為聽覺,“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的相似點有: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感覺的轉(zhuǎn)移有伴隨著想象的跳躍,“清香”和“歌聲”同屬于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yōu)雅和寧靜來。)——塘中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出的名曲。(視覺轉(zhuǎn)為聽覺,月光與樹影的和諧融合,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和諧優(yōu)美有相似點,由此烘托出一種溫馨、優(yōu)雅的氣氛,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通感練習:每個同學當場寫一個運用通感的句子,課后,每個同學再從課外讀物中找三個運用通感的例子。4、比喻擬人句的欣賞——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裙”與“荷葉”形狀相似,“亭亭”是高頎的樣子,與“出水很高”相配,這個比喻寫出了荷葉的動態(tài)美)——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裊娜”寫荷花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狀。用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神情的詞語來寫荷花,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賦予物以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給人一種潔白而鮮艷欲滴的感覺,“夢”表現(xiàn)了月光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這里通過寫葉和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以“酣眠”喻月光朗照,以“小睡”喻月光淡照。此比喻十分精妙,其好有三:1、當時正值月夜人靜,大多數(shù)人已入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環(huán)境;2、上文言及“夢”,下文言及“渴睡人的眼”、“妻子已熟睡”,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整個語境;3、“朗照”的深透與“酣眠”的深沉在意韻上相似,月光透過云層照下來時朦朦朧朧的,,“小睡”時的人是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以睡眠作喻,好在切合事理)(齊讀4——6小節(jié),再次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三)分析文章聯(lián)想《采蓮賦》和《西洲曲》的作用。(分析前先疏通文句)——作用有三: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開一筆,產(chǎn)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2、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反襯作者淡淡的憂愁。(四)總結(jié)全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運用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細致描繪了月夜荷塘的美景,既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五)布置作業(yè)1、課外選讀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2、背誦課文4——6小節(jié)3、用現(xiàn)代文翻譯《采蓮賦》4、以《秋天的色彩》為題,運用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向一位先天性失明的成年男人介紹秋天大自然豐富的色彩。要求:a、寫色彩要結(jié)合具體的自然景物,不可抽象地介紹顏色;b、不得少于三種色彩;c、300——400字左右。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1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情感的發(fā)展變化,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鑒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本單元學習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壺清茶,在炎熱的夏季帶給我們清涼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氣中送來舒心的溫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獨鐘,情有所系!段男牡颀垺氛f:“人稟七情,應物而動。物色三動,心亦搖焉。”眼前的物象喚醒記憶中的表象,情感體驗也一同蘇醒,于是心物感應,情景相生,觸景生情,緣情造景。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郁達夫在論及現(xiàn)代散文時說:“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涣I忱镆娛澜,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xiàn)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見要熱愛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就能寫出好文章。
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印!
2、我們今天要心儀怎樣一段感情、怎樣一幅美景呢?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
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寫出了荷花的艷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寫出了荷花的動態(tài)。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二、整體感知
現(xiàn)在我們隨著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yōu)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jīng)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jīng)體會到了美,現(xiàn)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⑴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將二者巧妙的結(jié)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朴迷~句美、語言美。
⑶情感很美。
總結(jié):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游蹤。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
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此句稱“文眼”。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fā)動4、12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fā)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是社會現(xiàn)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diào)。
問題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三、課文分析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儀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們知道荷花是高潔的象征,在中國詩壇上,寫荷花的詩句歷來很多,我們一起來欣賞李璟的《浣溪沙》,看他們寫出了荷花怎樣的情狀?
浣溪沙•秋風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桿。
朱自清筆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樣的風姿呢?
1、配樂朗讀第四段(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
2、課文第4小節(jié)寫了寫了哪些景色,構(gòu)成了怎樣的畫面?作者怎樣寫的?
⑴寫了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畫面很美。
⑵畫面為什么會這么美呢?現(xiàn)在我們?nèi)サ粑闹械哪承┚渥雍驮~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來讀一讀。刪除法。
、瞧肺徽Z言美: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啊?
⑷教師分析: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修辭)
、傻4小節(jié)寫荷花的三個比喻,一個擬人。
、佟罢垎,‘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有的學生說:“形狀相似,都是圓的。”
“那盤子不也是圓的嗎?鍋蓋也不是圓的嗎?怎么不說‘葉子出水很高,像盤子,像鍋蓋’”
學生回答說:“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著問:“何以見得很‘柔美’?”
學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边有學生說:“是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zhuǎn)的動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睂懗隽撕扇~的風姿。
、趯訉拥娜~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
、壅缫涣AC髦,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星星──閃閃發(fā)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zhì)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纖塵不染、冰清玉潔。
、堋拔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弊髡咴趯懞苫ǖ南阄,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這里是比喻,因為這里用得是‘仿佛’一詞……”
“對,是比喻。也就是說,作者是用歌聲來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荷香與歌聲都是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的!
“而且朦朦朧朧的。”
“對!焙上愫透杪暥际恰|縷’的、‘渺!。這是比喻。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xiàn)互相轉(zhuǎn)化、彼此溝通的現(xiàn)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xiāng)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保üL《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么心煩意亂地說:‘大哥,你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xiàn)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xiàn)出甜美的笑容?墒,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花香,如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寫出了荷香清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狀。
⑹畫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朧、靜謐的美。
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動靜結(jié)合、疊詞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識圖示。
、淘俅握b讀第四段。
⑼作業(yè):
知識遷移:描繪畫面美。
水仙子•詠江南
張養(yǎng)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煞江南。
答案:
霧氣飄繞,江水潺潺,暖和的陽光輕撫著秀麗的山巒,江水兩岸是彩繪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鷗悠閑的踱著步,時而拍打著翅膀翩翩起舞。風輕輕撩起珠簾,畫船從天邊飄來,船上的酒旗迎風招展。好一個富饒美麗的水鄉(xiāng)江南……
【教學反思】
教師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fā)展,潛能得到開發(fā)。這一節(jié)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為本,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fā)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quán)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xù)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xiàn)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lián)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這節(jié)節(jié)課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發(fā)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fā)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fā)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yǎng)。
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zhì)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fā),對通感收發(fā)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于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xiàn)。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啟發(fā)性,也是課最能發(fā)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為主,教師不學無以為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聽課老師多,學生有些緊張。引導還需要大膽一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賞析五六段的畫面美、語言美。
【教學過程】
1、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生談感受。
2、出示寫月的詩句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gòu)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xiàn)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
舟次中秋
張煌言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明確月色是難寫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樣寫月色的。
3、美讀五六段配樂《月光》
4、課文第5小節(jié)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
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乓粤魉鞅,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
⑵通過霧寫月光:薄薄的青霧,霧的輕飄壯。
、峭ㄟ^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描繪荷葉、荷花安謐、恬靜的情狀。
⑷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⑸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并思考語言有什么特點。
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華《中國現(xiàn)代散文欣賞辭典》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為什么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升”替代“浮”。(替換法)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瀉”──一個“瀉”字,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頓時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yōu)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
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茝潖澋臈盍南∈璧馁挥,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為何用畫不用印?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
、恰半m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暴ぉみ@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畫面美: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成的朦朧景色。
7、寫景技巧:虛實結(jié)合,虛中見實,貼切的表現(xiàn)了朦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態(tài),一種攝人心魄的意境。
8、討論第6節(jié):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jié)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以樹為著眼點,由遠及近,寫出了楊柳、遠山、燈光、蟬聲、蛙聲。
、潘拿娴臉洌ㄕ諔2節(jié))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茖憳洳煌鼘懺律宏庩幍摹
、锹窡艄獍炎髡邚幕孟胫姓倩,最后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關于動靜: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o為動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以動襯靜,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葉、荷花、荷香(靜);荷波、荷韻(動)。動靜結(jié)合。
、冗\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huán)境。
⑸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jié)合,喧寂相間。
板書:
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⑹襯托手法:單寫月光單調(diào),作者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gòu)成了美麗的圖畫。
、顺鍪疚辶沃R結(jié)構(gòu)圖示。
⑻總結(jié)畫面美:月光如水、薄霧似紗、花葉如夢、黑影斑駁、楊柳如畫、光影似曲
9、教師小結(jié):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難以言說的情!
10、總結(jié)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diào)──雅致
12、技巧: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遠近相宜、巧用修辭、煉字、襯托、巧用疊詞
效果;濃淡相宜
13、一番賞析后,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jīng)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4、5、6段。教師小結(jié):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凈我們的心靈!
14、作業(yè)
收集寫月的詩句,背誦4到6段。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荷花
。鬯危菔瘽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詠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一莖孤引綠,雙引共分紅。
色奇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灼灼荷花端,婷婷出水中。
戲改:一莖亭亭孤引綠,灼灼雙靨共分紅。風送暗香波亂影,相思況復兩心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簡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
【教學過程】
1、檢查作業(yè):出示寫荷的詩句和幻燈片。
前兩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本文的語言美和畫面美。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情感肯定很美吧?這節(jié)課我們來體驗朱自清的情感美。
2、作者作品等知識簡介
題詩:
晨鳴共北門,談笑少時情。
背影秦淮綠,荷塘月色明。
高風凝鐵骨,正氣養(yǎng)德行。
清淡傳香遠,文章百代名。
。榧o念朱自清誕辰一百周年題詩)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20年畢業(yè)于北大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代表作有散文與詩的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民主戰(zhàn)士。
3、回憶作者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4、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情感美)(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jīng)]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nèi)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5、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明確:
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
──可見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绷髀冻鲎髡邽槟軌驎簳r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
──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xiàn)實!
6、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面對美景他擺脫煩惱了?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庇纱丝梢姮F(xiàn)實不令其滿意。
7、聯(lián)想到了什么?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zhuǎn)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lián)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
出示采蓮的詩句:
采蓮曲
李亞如
藕田成片傍湖邊,隱約花紅點點連。
三五小船撐將去,歌聲嘹亮賦采蓮。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
。鬯澹菀笥⑼
蕩舟無數(shù)伴,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8、《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作者徹底擺脫煩惱了?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本身就說明他因內(nèi)心的苦悶而產(chǎn)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失望。為何又惦記江南了呢?
9、從采蓮場景回到眼前,發(fā)現(xiàn)眼前有“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
想起了家鄉(xiāng),正是愁苦的內(nèi)心反映。
10、“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xiàn)實,一切照舊。
11、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悶與彷徨讓作者“心里頗不寧靜”,于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背两诤商猎律铮髀冻龅南矏倕s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現(xiàn)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xiàn)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xiàn)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展示出一幅現(xiàn)實
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回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
最后,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這篇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么沒有──無福消受。
12、教師補充小結(jié):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13、教師配樂《漢宮秋月》朗誦朱自清散文《歌聲》。
歌聲
昨晚中西音樂歌舞大會里“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個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①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松的感覺。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我立的一條白礬石的甬道上,經(jīng)了那細雨,正如涂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fā)滑膩可愛了。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的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fā)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xiàn)有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是愁著芳春的銷歇么?是感著芳春的困倦么?
大約也因那濛濛的雨,園里沒了秾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于被一種健康的麻痹襲取了。于是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1921年11月3日,上海
注釋:
①細雨如牛毛,揚州稱為“毛雨”。
14、作業(yè)
對比閱讀周邦彥的《蘇幕遮》,比較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的異同,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魚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兩篇作品都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但<荷塘月色>的思想內(nèi)容更覺深刻,時代感和社會意義更強、兩篇文章都生動傳神的寫了荷花荷葉的美麗的形象,但蘇寫的是雨后初陽之荷,荷塘月色寫的是月下霧中之荷,各有各的特色、用詞精妙,能用荷花傳神寫照、蘇白描寫意,用”干、清、圓、舉,四字,從不同側(cè)面生動地刻畫了雨后清荷的靜態(tài)動姿,被王國維贊為“真能得荷花之情理者”!逗商猎律饭すP細描,動詞用得奇妙,比喻、比擬、通感、應襯用得絕佳,描繪了生動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豐富贍的情意。
情境交融是兩篇作品的共同特點。《荷塘月色》發(fā)揮散文的特長,表達了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展示了多種藝術技巧!短K幕遮》則虛實相濟,言有盡而意無窮,把詩歌言近旨遠、語短情長的特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教學反思】
教師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fā)展,潛能得到開發(fā)。教育,說到底是培養(yǎng)人,學科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具備現(xiàn)代教育觀念,就會陷入重書輕人、機械操作的誤區(qū)。這三節(jié)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為本,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fā)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quán)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xù)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xiàn)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lián)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這兩節(jié)課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指導朗讀、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研究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智力發(fā)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fā)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fā)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yǎng)。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zhì)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fā),對通感收發(fā)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于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xiàn)。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啟發(fā)性,也是課最能發(fā)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為主,教師不學無以為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2
荷 塘 月 色
【教學目標 】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揣摩語言。本課安排在第一課,是傳授基本知識、教給具體方法的重要一環(huán),是關鍵所在。
根據(jù)《大綱》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結(jié)合單元訓練要點及本文特點,明確教學的重點為: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難點為:“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與學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則是藝術中的藝術。教學目的的實施,重點、難點的完成,主要是通過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實現(xiàn)的。因此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指導思想,根據(jù)教材特點、教學目標 等要求,采用誦讀、鑒賞法完成此課的學習任務。
【電教手段】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
1、第一個問題:教材第一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沒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
2、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lián)系中心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3、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大家現(xiàn)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小結(jié):揣摩語言一定要聯(lián)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nèi)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nèi)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4、今天要學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是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chuàng)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學生讀一遍后,抽學生起來單獨讀。
先抽一位男生從第一段讀起。希望能通過他的朗讀,讓同學們能看到他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nèi)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教者示范)
邊讀邊停下來講解:“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像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應該讀得緩慢些,讀出一種向往的味道。又如,妻
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是多么靜謐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讀得低沉、緩慢,讀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把自己當作朱自清,讀出韻味。
提醒大家:以后讀書,都要養(yǎng)成自己查字詞典的習慣,千萬不要依賴老師給你們列出生難字詞。好,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難字。
5、同學們交流結(jié)束后,我開始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 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h。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浙江紹興!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失業(yè)四十年,為了培養(yǎng)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jié)束學業(yè),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 1920 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fā)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中國青年報》有條新聞說《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蔽易x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笑作者的無知。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 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當然,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chǎn)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請同學們下一節(jié)語文課再聽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3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這篇文質(zhì)兼美的抒情散文,是人教版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第一課,它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選在中學教材里面的一篇傳統(tǒng)課文。
文學作品核心意義的分析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核心意義需通過審美形式表現(xiàn)出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荷塘月色》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學習本文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技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教學重點:
1、抓住景物特點多層次多角度形象生動地進行描繪。
2、課文四、五、六三段的賞析,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揣摩文中通過細致的景物描寫,曲折地表現(xiàn)作者矛盾苦悶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朗讀欣賞,整體感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出了荷花的艷麗的色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寫出了荷花的動態(tài)。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現(xiàn)在我們隨著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二)學生聽朗誦錄音,疏通字詞。
如:乘(chéng)涼、煤屑(xiè)、蓊蓊(wěng)郁郁、獨處(chǔ)、妙處(chù)、裊(niǎo)娜(nuó)、脈脈(mò)、參差(cēn cī)、斑駁(bó)、斂裾(liǎn jū)。
二、精讀課文,讀中感悟語言美、畫面美
(一)引導啟發(fā),隨文入境。
文章解題,劃分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根據(jù)以上各段段意,可判定標題“荷塘”與“月色”應是并列關系,而非偏正關系。
1.第一部分(1—3):觀荷緣起。(情)
2.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景)
3.第三部分(7—8):聯(lián)想采蓮。(情)
(情景交融)
(二):學生再讀課文,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第二段:去荷塘的路上;第三段:月下獨處時的感受;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荷塘的四周;第七段:聯(lián)想江南采蓮的舊俗和采蓮詩;第八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作者回家。
三、品讀課文,情感升華
(一)重點分析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通過寫夜游荷塘所見到的景物,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
1.(第四段)月下荷塘:
荷葉:高而圓,動態(tài)美(疊詞、比喻)
荷花:柔美、嬌美(擬人、博喻)
荷香:時斷時續(xù)、若有如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襯托環(huán)境優(yōu)雅和寧靜(動靜結(jié)合、擬人)
荷韻:言有盡而意無窮(擬人、虛實結(jié)合)
2. (第五段)塘上月色:
月光:瀉、浮、洗、籠(比喻)
月影:畫(比喻)
光與影:和諧分布——名曲(通感)
3. (第六段)荷塘四周:楊柳、遠山、路燈、蟬聲、蛙聲
(二)把握手法,延伸拓展。
1.寫景技巧:比喻、擬人、通感(修辭)
a.比喻的修辭手法。
(1)明喻:明顯的喻詞“像、如、好比”等。
例: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不明顯的“是、成為”等。
例: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3)借喻:隱去本體、喻詞,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
例:我的“長生果”(書,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
(4)博喻:一個本體,多個喻體。
例: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b.通感的修辭手法:
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感覺的轉(zhuǎn)移,又叫移覺。
五官及對應的五種感覺:眼(視覺)、耳(聽覺)、舌(味覺)、鼻(嗅覺)、身(觸覺)。
(1)(嗅覺——聽覺)
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視覺——聽覺)
例: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3)(聽覺——視覺)
例:藍水兵,你的嗓音純得發(fā)藍。
2.鞏固練習:
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xiāng)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3.重疊詞的使用:日日、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峭楞楞、彎彎、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輕輕
(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四、總結(jié)全文,體會寫法
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寫月光與寫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描寫交錯,抒情與寫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tài),抒發(fā)了關心國家前途與命運、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文章用詞精當,語言清新,富有表現(xiàn)力。如動詞的選擇,博喻和通感的運用,不僅描寫形象,且十分傳神,請同學們在背誦過程中進一步體味。
五、課后作業(yè)
1.學著作者的寫法,寫一寫你看到的一處景象。
2.寫一段特定環(huán)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jié)日的夜晚等等。要求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順序和即景抒情等。字數(shù)在300字以上。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4
《荷塘月色》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fā)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你帶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荷塘月色》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過程與方法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一)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寫作線索是什么?
(三)“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1. 自主閱讀體驗與教師引導、集體討論相結(jié)合。
2.涵泳法、美讀法為主兼用探究法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A、請學生熟讀課文;B、背誦4-6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老師有聲有色地背誦《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學生,調(diào)節(jié)氣氛。然后再總結(jié)。)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語文教材曾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這兩篇散文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關于他的生平經(jīng)歷,同學們知道些哪些呢?(教師引導學生口述,最后教師概述。)
教師: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出版詩集《蹤跡》,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散文。(板書課題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帶:思考:作者細致描寫荷塘的文字是第幾段(第4段)?
好,那我們請一位同學再朗讀一遍這個段落,然后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結(jié)構(gòu)分析:(再請全班同學齊讀下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全篇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緣起: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觀荷塘:第四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畫一個圓形的圖解做板書,邊板書邊講解。見課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寫觀荷緣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寫荷塘月色。(景)(主體)
第三部分:(7-10)寫景中人。(情)(尾聲)
(細講線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jīng)、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jīng)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小結(jié)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我們對《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認真朗讀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業(yè):1、背誦4-6段;2、閱讀課后附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找同學背誦第4-6自然段,并做鼓勵性點評。)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賞的語句,并說出你真實的感受。
(講解:很有代表性的幾句:)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分析: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問:起筆這樣寫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nèi)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即,欲排遣苦悶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
(分析:此段拋開寫景,句句都是內(nèi)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呢?
明確:A、抒寫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里頗不寧靜”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蘊涵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B、這“情”沒有離開“景”,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fā)所謂“獨處”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這是過度句,提示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B、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觀察的角度、逐漸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jié)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fā)學生回答,讀進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jié)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lián)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覺)——渺茫的歌聲 (作用于人的聽覺)
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xù),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l1] ”。
五、請學生自己賞讀并討論第5、6自然段段::
欣賞的重點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呢?
六、小結(jié)全文: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lián)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jié)構(gòu)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七、布置作業(yè):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教學后記: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認為表現(xiàn)的是什么樣的情感呢?
我認為作者表現(xiàn)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diào)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xiàn)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xiàn)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jié)”“風流的季節(jié)”,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反思《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一直以來就是中學課本的經(jīng)典作品,也被世人所傳誦。膾炙人口的景色描寫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極其符合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對恬淡、寧靜生活向往的情緒。多少年來,我們的教師對此課文的處理慎之又慎,生怕一個不慎,被別人小瞧。也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每每講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此文中學到的東西大致相同,特別是課文的結(jié)構(gòu)極其的相似,就是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起點既是終點。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時代背景之下那種淡淡的喜悅兼有淡淡的哀愁。
對此文,教師很少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提倡的是有效教學,是探討式的教學。所以在準備這節(jié)課時,我大膽摒棄了以往對文本處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強調(diào)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是緊緊抓住課文的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讓學生不要顧忌其他,只要能夠理解“心里不寧靜”是種什么感覺就是。因為文本本就是這樣,非常的清楚,學生每個人都有過不寧靜的感覺。如果再融進其他的東西來理解,就會把問題復雜化,抽象化,那樣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難度。也會使教師的講解難以有個重點的話題一貫講解的全過程。當然,這樣處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認為這篇文章絕對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沒有任何的關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開頭是“妻在屋里拍著潤兒,哼著眠歌”,這句話暗示我們,此時的家庭生活根本沒有作者什么事。一般來說,家庭生活,在晚飯后,才是其樂融融之時,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時,是夫妻閑聊之時?纱藭r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個多余的人。文章的結(jié)尾處,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過去“禮教”或者“相夫教子”對女性的要求來講,妻子是無論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訴我們,妻子并沒有等他,人家早已經(jīng)進入夢中,而且是睡熟。有過這樣生活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間肯定是鬧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話,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悅,而且孩子過多,一個搞學問的人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滿足他這樣最簡單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鬧,矛盾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我們沒有必要從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個作家,生活的真實才是最美的的東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為家庭的矛盾導致作者外出散心,學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偉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為我是這樣考慮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這樣確定此文的教學思路:
一個人在心情極不越快的時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東西來排遣心中的郁悶。于是,我先提問學生在郁悶、不愉快的時候大多采用什么辦法?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但是最終會落在:環(huán)境、情緒、發(fā)泄等方面。這樣有了學生的親身體會,那么《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 頗不寧靜:獨處————忘掉生活中的煩惱
改變環(huán)境——以達到改變自己的心境
改變心境——改變自己的情緒(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憶)
獲得了短暫的放松,但是現(xiàn)實終究是現(xiàn)實,家還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悶之中。 優(yōu)美的文字也是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對此,在欣賞完文章的結(jié)構(gòu)后,我把重點放在了,4、5、6三個自然段。
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四自然段,內(nèi)容:田田的葉子——荷花——荷波——荷香。描寫的對象,描寫的詞語。層次清晰,對象突出。分析描寫的語言,以學生為主,主要是討論鑒賞它的表達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辭為主,鑒賞比喻的妙處,同時掌握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第六自然段,以疊詞的使用為主,主要補充疊詞的表達效果。 最后簡單分析,對詩歌應用的好處。
對于這種設計,我認為比較簡單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學中大量的講解內(nèi)容,對于影響學生理解的時代背景,避而不談,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學生能很快從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寫作意圖。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5
【學習目標】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揣摩語言。本課安排在這里,主要是傳授學習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基本知識、教給具體方法的重要一環(huán),是關鍵所在。
根據(jù)《大綱》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結(jié)合單元訓練要點及本文特點,明確教學的重點為: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難點為:“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與學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則是藝術中的藝術。教學目的的實施,重點、難點的完成,主要是通過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實現(xiàn)的。因此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指導思想,根據(jù)教材特點、教學目標 等要求,采用誦讀、鑒賞法完成此課的學習任務。
【電教手段】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一、背景學習: 鼠標指向課題和作者,閱讀有關信息。
二、知識積累
1、 閱讀全文,學習有關知識。
2、 比喻是一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詞聯(lián)接本體和喻體。研究帶◆號的12個句子,回答:
a、 哪幾個不是比喻句?它們各自是表比較、揣測、舉例中的哪一種?
b、 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各是什么?
c、學習“修辭知識”中關于“通感”一節(jié),說一說:比喻句中的哪句屬“通感”,后文還有哪一句?為什么?
3、 學習“修辭知識”中“語音修辭”一節(jié),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
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diào)來讀,輕柔的語調(diào)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三、整體把握
1、 閱讀全文和背景資料,回答:作者在觀賞荷塘月色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懷著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達這樣的感情?
2、 有人評論:(作者) 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gòu)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你同意嗎?為什么?(點擊有關資料)
3、 有人把本文的重點四五兩段概括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樣概括的根據(jù)是什么?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義和結(jié)構(gòu)上與課題有什么區(qū)別?
4、 本文寫景特別工細,不但把景物分解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寫荷塘和月色時,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從觀察角度和描寫對象兩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寫景提綱。
5、 第五段寫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寫,哪些句子是側(cè)面襯托?用哪些事物作襯托?
6、 作者為什么要寫看似與主旨無關的江南采蓮舊俗和《采蓮賦》、《西洲曲》?(從寫作背景和感情線索兩方面考慮)
四、揣摩語言
1、文中寫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闭埛治觯簽a、浮、洗、籠這幾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2、詞語用得好,不但繪聲繪色繪形,而且能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請分析“脈脈”一詞在這方面的作用。
3、“踱”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4、“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
5、“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 (從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和前后文風格一致兩個角度考慮)
6、討論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
a、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b、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擴展閱讀
★★★研究性學習參考論題(請你就以下論題中的一個或另擬論題,從網(wǎng)絡上尋找有關資料,寫出你的研究結(jié)果?缮辖晃谋、軟盤,更歡迎直接發(fā)文到我的電子郵箱)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為什么“不平靜”?
3、談《荷塘月色》的寫景藝術
4、談《荷塘月色》的感情線索
附錄——導讀法教案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
1、第一個問題:教材第二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
2、第二個問題:第二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啊?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lián)系中心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3、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大家現(xiàn)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小結(jié):揣摩語言一定要聯(lián)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nèi)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nèi)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4、今天要學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是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chuàng)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學生讀一遍后,抽學生起來單獨讀。
先抽一位男生從第一段讀起。希望能通過他的朗讀,讓同學們能看到他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nèi)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教者示范)
邊讀邊停下來講解:“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像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應該讀得緩慢些,讀出一種向往的味道。又如,妻
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是多么靜謐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讀得低沉、緩慢,讀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把自己當作朱自清,讀出韻味。
提醒大家:以后讀書,都要養(yǎng)成自己查字詞典的習慣,千萬不要依賴老師給你們列出生難字詞。好,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難字。
5、同學們交流結(jié)束后,我開始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 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海縣。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浙江紹興!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失業(yè)四十年,為了培養(yǎng)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jié)束學業(yè),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 1920 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fā)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中國青年報》有條新聞說《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蔽易x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笑作者的無知。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 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當然,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chǎn)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請同學們下一節(jié)語文課再聽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
1、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chǎn)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chǎn)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jīng)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覀儜攲懧勔欢囗灒瑢懼熳郧屙,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弊罱K,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2、現(xiàn)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領悟文章思想感情]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薄恫缮徺x》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
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為什么會刪去呢?該不該刪?這一節(jié)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嗎?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nèi)心的苦悶而產(chǎn)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3、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shù)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政變的憤懣,聯(lián)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因為結(jié)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chǎn)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jù)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guī)定一個權(quán)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4、“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重點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xiàn)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xiàn)在的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小結(jié):揣摩語言要聯(lián)系上下文。
5、“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弊髡咴趯懞苫ǖ南阄,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后面的練習二。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xiàn)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xiàn)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6、“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這是一首情歌。“蓮子清如水”’就是“憐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xiàn)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倍F(xiàn)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xiàn)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xiàn)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
7、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8、“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zhuǎn)
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9、繼續(xù)揣摩: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小結(jié):如果大家繼續(xù)品味、繼續(xù)推敲和繼續(xù)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fā)現(xiàn)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逗商猎律肥俏覀兏咧袑W的第一篇課文,同學們可能已經(jīng)感到了老師的教學特點,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李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煜抡n了,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讀這篇課文的感受。
10、總結(jié):我這樣概括我對《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diào)。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斑@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耙舱窃谶@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fā)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xiàn)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黑暗現(xiàn)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北緛恚瑹o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
問題的實質(zhì),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fā),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xiàn)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zhàn)士。1946年10月,西南聯(lián)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quán),貧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荷塘月色》學習要點 篇16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抒發(fā)的是作者對當時北平在軍閥統(tǒng)治下白色恐怖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不知自己一心向往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的迷茫失望情緒。
《荷塘月色》的第七、八兩段引用了《采蓮賦》和南朝民歌《西洲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語文》刪去了原文中“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們是早已無法消受了”這一段,現(xiàn)在2000版《高中(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恢復了原貌,如果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寫作背景,恰當?shù)胤治鲞@兩段引用的內(nèi)容和作用,可能對理解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大有幫助。
作者1925年到北京大學任教后,親歷親見了軍閥段祺瑞和張作霖殘酷鎮(zhèn)壓知識分子、壓制言論思想自由的一系列事實:⑴1926年3月,“三.·一八”
慘案,段祺瑞執(zhí)政府軍警開槍打死打傷請愿的愛國群眾200余人(作者親歷);⑵1926年6月,張作霖槍殺著名報人邵飄萍,封閉《京報》(作者親聞);⑶1927年4月,張作霖以宣傳“赤化”罪名逮捕并絞死著名學者、北大教授李大釗(作者親見)。北平的白色恐怖,的確像“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近兩個月來,作者聽到南方的消息:江南,1924—1925年間作者親見過的轟轟烈烈的工人農(nóng)民群眾追求自由民主的運動,現(xiàn)在遭到了國民黨莫名其妙的鎮(zhèn)壓,覺得所發(fā)生的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趕不上的”(《一封信》),所以,心中充滿無奈的苦悶、憂愁,郁結(jié)至深,難以釋懷。所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要到外面去尋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世界。走在“曲折”“幽僻”
“寂寞”、“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的小煤屑路上,只有“蓊蓊郁郁”的樹,就感到“今晚卻很好”,因為“路上只我一個人,”“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終于,找到一片“無邊的荷香月色”
安寧的“荷塘”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光溶溶,荷花飄忽,一切都是那樣的調(diào)和適中,使作者不安定的心得到了暫得的安閑,心靈的郁結(jié)得以輕解。但因為濃重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壓在心頭,那些憤懣煩悶之情依然揮之不去,所以,荷塘的一切是朦朧的,淡淡的。由于荷塘被“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仍然擺脫不了壓抑感,所以當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就立即產(chǎn)生“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嫉恨情緒。這里表面上說的是蟬和蛙,從特地用“他們”來指代可以知道,實際上,還暗指那些為反動軍閥幫閑發(fā)流言的文人。
由此可見,軍閥白色恐怖的統(tǒng)治的“怕人”和反動御用文人如蟬鳴、蛙叫一般的“熱鬧”鼓噪,使人厭煩,是朱自清心里“頗不平靜”的重要原因。
作者在白天只能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做事、說話沒有自由,甚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也沒有,這種毫無自由的現(xiàn)實使人忍不住產(chǎn)生相反聯(lián)想,于是便“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了說明自己描寫的采蓮的情景“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就引用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蓮賦》:那時候,“妖童媛女蕩舟心許”,打扮得漂亮艷麗的少男少女們,搖著小船去采蓮,他們懷著表達互相之間的愛慕之情愿望,“兼?zhèn)饔鸨,把船劃到“藻掛萍開”(即水草繁茂)的地方,摘嫩葉花苞,“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那種自由嬉鬧歡樂的景象,的確“有趣”。為了說明采蓮是“唱著艷歌去的”,作者又引用了《西洲曲》!段髦耷肥且皇状竽懕磉_愛情的情歌:“蓮子清如水”,“蓮”諧音“憐”或“戀”,即愛或想念的意思,“子”即你,“清”諧音“情”,全句是運用諧音雙關手法明白地表達感情,“愛你的感情如水深”。瞧,那是一種多么自由幸福歡樂的生活!可是,采蓮是“舊俗”,“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法消受了”,F(xiàn)在,雖然“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但沒有絲毫活潑的“流水的影子”,沒有說話
、行動、思想的自由,于是,忍不住“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作者把“現(xiàn)在”和舊時、“這兒”和江南進行對比,突出了“現(xiàn)在”“這兒”的不自由,表達了對江南過去的那種自由的向往,委婉而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對國民黨口是心非出爾反爾、用武力解散工會、屠殺工人,解散農(nóng)會、鎮(zhèn)壓農(nóng)民等反動行徑的驚訝和不滿。因為1924—1925年在江南,作者曾親見過國民黨領導革命轟轟烈烈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綠》中表達的就是作者對當時那種自由民主景象的興奮、欣喜之情。)可是,“這一年南方發(fā)生的變動”使作者感到“目瞪口呆”,不可理解:提倡三民主義的國民黨怎么也不給工人農(nóng)民自由民主了呀?所以,作者“心中似一團亂麻”似的不安和失望,搞不清國民黨究竟要干什么,“心里是一團火”似的憂愁、郁悶和焦急,自己向往渴望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何時才能實現(xiàn)?
由此可見,對國民黨在江南鎮(zhèn)壓工人農(nóng)民的反動行徑感到失望、迷茫和無奈是朱自清“頗不平靜”的又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