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教學(xué)目標1. 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xué)習(xí)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 導(dǎo)入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fù)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xué)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二、 學(xué)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 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dāng)?shù)剡\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