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精選4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篇1
學習內(nèi)容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2、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學習,把握新聞中的新聞事實、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nèi)容。
4、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
5、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心時事。
二、相關(guān)知識復習(新聞與通訊)
1、新聞體裁
a、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群眾關(guān)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b、構(gòu)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賥hen:何時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點:
①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時效性 ④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⑤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jié)構(gòu)
、贅祟}(正標、副標題)
②導語: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
③主體:主體是導語 之后,構(gòu)成消息內(nèi)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萁Y(jié)尾: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jié)尾需得向亮、有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
5、新聞體裁主要可分為四大類:消息報道、特寫、社論和廣告。
①消息:是以簡要的文字迅速報道新聞事實的一種體裁,也是最廣泛、最經(jīng)常采用的新聞體裁。
雖然消息通常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即標題、導語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說,文無定法。消息的寫作結(jié)構(gòu)靈活多樣,往往因人而異。
、谔貙懀禾貙懪c消息的區(qū)別在于報道的范圍與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訴讀者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為了把某件新聞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寫出新聞的各個要素,也就是說,消息所報道的范圍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寫則不需照顧全面,而是側(cè)重于某個方面,注重再現(xiàn)生活的畫面,將新聞事實諸要素中最有意義、最有情趣和影響的一兩個要素或片段,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一樣,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們再現(xiàn)出來,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耳聞其聲,如目睹其人其事,從而獲得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感染。
特寫的種類很多,不論是哪一種性質(zhì)的特寫,其寫作形式或結(jié)構(gòu)與消息報道不一樣。它們一般沒有特定的規(guī)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個會議程序和會場情景,專寫一個問題的討論,一個提案的提出,一次獨特的會面等等。還有的抓住時間過程中的某一個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濃厚的細節(jié)層層開掘,溯前追后,寫出立體化的新聞。
特寫的結(jié)構(gòu)雖無定格,但是英文報刊上眾多的特寫文章通常以一個概括性的導語或引言開頭,點出部分事實要點;或從生動的情節(jié)、場面和引語入筆,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東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應,文義完美,使人讀完終篇后產(chǎn)生一種“滿足感”,從而興趣愈濃,印象愈深。
、、社論:社論是報紙的靈魂。它代表著報社的言論,最集中地體現(xiàn)某種立場、觀點,常常及時地評述當前社會上的重大事件或問題,以言辭明快犀利,論理深刻、透辟的特點來吸引和影響讀者,起到感染讀者的號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訊?
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7、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
、傩侣勚械氖聦嵰话闶歉爬ㄐ缘;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xiàn)實生活。
、谛侣剶⑹鲆啙、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坌侣劦臅r效性比通訊更強。
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別了,‘不列顛尼亞’”標題的含義?
金手指 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2、《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金手指 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guān)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guān)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3、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金手指 英國曾經(jīng)占領(lǐng)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lǐng)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課堂練習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雛菊(chú) 恢復(fù) 冉冉升起(rán)
b.圖案(tú'àn) 陳跡(jì) 追逐游戲(zú)
c.凋謝(diāo) 焚尸(fén) 萬眾矚目(shǔ)
d.沼澤(zhǎo) 處決(chǔ) 婆娑起舞(suō)
2.下列詞語中存在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禱告 納粹 顛倒 難以想象
b.廢墟 掩映 絞刑 驚懼萬分
c.禱告 嬉笑 肯求 心智健全
d.隱秘 窒息 凝重 表情木然
3.對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子夜:半夜。子:半。
b.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脅而恐懼。怖:害怕。
c.使命:派人辦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責任。使:派遣,支使。
d.囚徒:囚犯。徒:指某種人(多含貶義)。
4.在句子中的空白處依次填入詞語,完全恰當?shù)囊唤M是( )
、僖灿腥讼胪ㄟ^訪問 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
、谝恍┳珜懙幕貞涗浿姓劦 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郜F(xiàn)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都是很安靜的地方,人們再也聽不到 的喊叫了。
、墁F(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 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
a.幸存者 遇難者 受難者 死難者
b.受難者 死難者 遇難者 幸存者
c.遇難者 受難者 幸存者 死難者
d.死難者 幸存者 受難者 遇難者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5~8題。
“731”罪證值得全人類反思
參觀過“731”罪證陳列館的人都會留下終身的記憶。
陳列館館長王鵬說,“731”的罪行不僅僅是殺人,它進行30多項實驗的目的是用于戰(zhàn)爭。用于實驗的不光有中國人、朝鮮人,還有蒙古人、俄國人,一些從東南亞戰(zhàn)場上抓來的美國、歐洲戰(zhàn)俘也成了實驗品,實驗者要研究不同人種的耐受程度,以便將來在戰(zhàn)場上有針對性地使用細菌武器。按照“731”部隊生產(chǎn)細菌武器的能力,如果開足馬力生產(chǎn)一年,足以毀滅人類。只是后來戰(zhàn)況突變,大規(guī)模的細菌戰(zhàn)沒有來得及實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類的,它不光是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類去關(guān)注和反思。
王館長介紹說,這些年很多國外的媒體來拍攝專題片,而這些人以前對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鵬告訴英國bbc電視臺記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所作所為還要嚴重,納粹雖然也曾對活人做解剖實驗,但數(shù)量和規(guī)模都遠不及”731“。被”731“用作實驗的人在實驗者看來不是人,而是”沒有生命“的木頭(日語稱做”馬路大“),這些”材料“要接受各種殘害性的實驗。例如冷凍實驗,要把人凍成能敲得響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溫度的水去解凍,有的被解凍后肌肉脫落,露出白花花的骨頭。再如脫水實驗,是要把活人烤干,變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實驗人體里含水的準確份量。bbc電視臺記者聽了也不禁為此暴行咋舌。
陳列館的解說員介紹說,一位日本老人參觀”731“罪證陳列館時,對”731“部隊犯下滔天罪行氣憤至極,他看到展臺上”731“部隊的惡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腳踢碎了玻璃,但能參觀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國人太少了。據(jù)陳列館統(tǒng)計,在建館20多年時間里,館展和流動展出接待的人數(shù)有300余萬人,其中外國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鵬館長說,陳列館申報世界遺產(chǎn),就是要擴大知名度,讓更多的人來關(guān)注這段歷史,更好的維護世界和平。(節(jié)選自《生活報》)
5.比較一下,本文與《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文在新聞素材獲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
6.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樣寫”731“的嚴重罪行的?
7.一位日本老人參觀”731“后”一腳踢碎了玻璃“,這一細節(jié)有什么典型意義?
8.XX年時值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731“罪證陳列館是否應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問題曾在全國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爭論。請就此問題談談你個人的觀點。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9~14題。
、賹τ诘聡l(fā)動二戰(zhàn)給全世界帶來的災難,如今的多數(shù)德國人都有著強烈的懺悔意識,戰(zhàn)后德國的表現(xiàn)贏得了世人的稱道,令人感到這個民族經(jīng)過浩劫之后更加成熟起來。
②事實上,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以來,德國人在經(jīng)歷了很短的感情反復之后,就對本民族應該承擔的責任有了比較客觀和清醒的認識。聯(lián)邦德國的歷任總統(tǒng)和總理奧多爾-豪斯、阿登納、赫爾佐克、約翰內(nèi)斯、科爾、謝爾等人都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
、勐(lián)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敵“法國真誠道歉,因此贏得了法國的寬容,為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礎(chǔ),也為歐洲和平做出了貢獻。1970年聯(lián)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他面對的是600萬猶太人的亡靈,他是”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了“。1985年5月8日是德國投降紀念日,當時的西德總統(tǒng)魏茨澤克發(fā)表講話,認為德國在戰(zhàn)后四十年一直將這一天定為”戰(zhàn)敗日“是不妥的,”今天我們大家應當說,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們大家從國家法西斯主義的統(tǒng)治中解放了出來!1995年6月,科爾總理繼勃蘭特之后,再次雙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歉意。
④在戰(zhàn)后60多年里,德國一直在心甘情愿地進行徹底的賠償。1998年,現(xiàn)任總理施羅德在獲得大選勝利后發(fā)誓,要對那些還沒有獲得賠償?shù)募{粹受害者進行賠償。德國的一些大公司如西門子、奔馳、大眾等,提出了為”納粹勞工“設(shè)立巨額賠償基金,一共拿出50億美元,對遭受納粹迫害的100多萬勞工幸存者進行最后一次賠償。此外,德國還先后向波蘭、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國家尤其是受害的猶太民族賠償近1100億馬克,約合550億美元。
、轂樽屪訉O后代牢記奧斯維辛集中營無辜犧牲者們曾經(jīng)有過的不幸遭遇,德國政府將多處納粹集中營遺址辟為紀念館,供國民參觀;他們還在教科書中增加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內(nèi)容,以起到警鐘長鳴的教育作用。除了語言道歉和精神懺悔以外,德國議會還通過了《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防止納粹沉渣泛起。
⑥德國的一系列言行向外界傳達著明確的信息:德國政府和人民不斷肅清納粹的影響,勇敢而嚴肅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就像德國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24日在第59屆聯(lián)大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特別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時所說,德國絕不會忘記發(fā)生在納粹集中營的種種可怕的野蠻行徑,并將始終致力于建設(shè)沒有偏見的寬容與開放的社會。(slowen)
9.“宿敵"這個詞還可以寫成 ,它的意思是 :。這個詞在文中打上引號,是表明:
10.為這則新聞報導按導語、主體、結(jié)局進行分段(只填序號)。
11.二戰(zhàn)后多數(shù)德國人”強烈的懺悔意識“及其”一系列言行“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2.”道歉應從娃娃抓起“是原文中第5段的小標題,請用同樣的字數(shù),為第3、4段設(shè)小標題。
答:第3段小標題為 ;
第4段小標題為 。
13.”防止納粹沉渣泛起“句中”沉渣泛起“用的好,為什么?
14.前不久,日本有些人在教科書上大做文章,
刪掉了”二戰(zhàn)“部分中許多有關(guān)”侵略“和”暴行“的詞語和內(nèi)容,引起世人的極大憤慨,相信你的感受也一定會十分強烈。請以”道歉應從娃娃抓起“為題,寫一篇感言。
參考答案
1.d(a冉rǎn;b逐zhú;c矚zhǔ)
2.c懇求
3.a(子:子時,舊時記時指夜里十一點到一點。)
4.d
5.本文主要取材于”所聞“的材料,主要素材來自于陳列館館長王鵬和解說員的介紹。而《奧…》文的素材來源是作者的親歷、親見和所聞所感。
6.一是通過與納粹作比較,顯其罪行更重;二是通過典型事例顯其無比殘酷。
7.表明普通日本民眾的正義感,間接地與日本右翼分子形成對比,引人深思。
8.“731”罪行是反人類的,它不光是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類去關(guān)注和反思;參觀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國人太少了;同為二戰(zhàn)三大遺跡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和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都早已成功申報了世界遺產(chǎn)。
9.夙敵;一向?qū)沟臄橙耍粴v史上是夙敵,現(xiàn)在已不是夙敵。
10.①為第一部分,導語部分。②③④⑤為第二部分,主體部分。⑥為第三部分,結(jié)尾部分。
11.歷任總統(tǒng)和總理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甚至下跪);心甘情愿地進行徹底的賠償;教育后人并頒布反納粹法。
12.第3段小標題:歷屆首腦真誠道歉 第4段小標題:甘心進行戰(zhàn)爭賠償
13.納粹的殘渣余孽還存在,還可能蔓延滋長。比喻貼切、生動。
14.(略)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篇2
1、說教材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的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新聞和報告文學貼近生活,有很強的實用性,反映了課標對學生實際能力和素質(zhì)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秳e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聞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長,非常適合作為學生閱讀新聞的范本,多接觸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可以讓學生多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生活,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說學情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因此學生對于新聞這種文體是熟悉的,但這種熟悉很大程度上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閱讀與寫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把握,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說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情的特點,根據(jù)新課標新聞與傳記鑒賞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我計劃重點達到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新聞的習慣,使學生能迅速、準確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2)掌握新聞特寫的特點以及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從新聞的特點可以看出,本文的重點在于揣摩新聞語言簡潔、準確、委婉的特點和對細節(jié)內(nèi)涵的領(lǐng)悟力。
從學情的特點可看出,本文的難點在于把握新聞記者客觀冷靜敘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與喜悅之情。
4、 說教法
教學方法有講讀法、問答法、討論法。理由是:除了講讀法外,新聞的鑒賞要通過學生的探究來實現(xiàn),討論和問答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的好辦法,為此,設(shè)計好的討論題和好的提問是我試圖上好這課的重點。
或:說教法和學法
1、播放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shè)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2、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fā)展史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于我們?nèi)祟惖你藓,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3、分別找一些香港回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5、說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一些歷史圖片來導入,邊播放ppt邊介紹這篇新聞的寫作背景。這樣既可給學生一個視覺上的沖擊又可引出今天所要著重探討的新聞的內(nèi)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體裁。我會先花一到兩分鐘的時間給學生介紹通訊、報告文學、消息這三種新聞樣式的共同點和區(qū)別,這些共同點和區(qū)別將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現(xiàn),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新聞,這樣也是為這一單元后面的幾篇通訊和報告文學打好鋪墊。
三、聆聽錄音,初步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作用是讓學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實的語言背后的震撼力與強烈滄桑巨變的自豪感。
四、一語破的,統(tǒng)領(lǐng)全文。題目創(chuàng)意是本篇新聞的一大亮點,本文語言的莊重含蓄正是從題目開始的。題目不僅凝練地概括了這篇新聞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聞的感情基調(diào)。我將引導學生從句式(主謂倒裝)、歷史淵源(《別了,司徒雷登》)、虛實結(jié)合這三方面來探討題目的創(chuàng)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點水。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飄揚了------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通過齊讀讓同學概括出這則新聞的主要信息: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的終結(jié)。
六、仔細品讀,重點講解。給學生2分鐘時間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的4個特寫的現(xiàn)實場景和有關(guān)歷史回顧的句段。一個班四個小組的學生剛剛好一個組一個特寫場景,讓同學來討論特寫場景中給他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詞語或句子,學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儀式”、“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之類的詞語或句子,因為這些都是同學們自己找到的,所以他們能夠比較清楚地品讀出里面的深刻涵義,比如,可以從“面色凝重”讀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儀式”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的“日不落帝國”,“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這些都屬于氣氛的渲染等,這樣就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到了學生的手上,老師此時的作用則是補充總結(jié)同學的觀點并且引導同學體會語言背后的感情。本篇新聞突出的特點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所以學生可能會將現(xiàn)實場景之間的對比忽略,比如,第三個特寫場景中“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個特寫場景中則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號角聲中降下旗桿,強烈的對比使得作者的喜悅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現(xiàn)實場景之間的對比性。教師在學生的觀點上再通過分析這篇新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詞語“最后”和多次出現(xiàn)的時間,這些時間甚至精確到了秒來進一步強化這篇新聞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和隱藏于作家客觀冷靜敘述背后的自豪感。最后通過設(shè)置一個問題:“如果我僅保留現(xiàn)實場景描寫,而將歷史回顧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學們覺得如何?”這個問題結(jié)合課后的練習一予以點撥,我將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穿插描寫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此時不僅要緊密結(jié)合文本進行分析還可以通過學生們所熟悉的電影的閃回手法給予說明這樣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
主體(2-11自然段),可分四層,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第一層(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7段):晚6時15分,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征著英國長達156年統(tǒng)治的結(jié)束。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8~9段):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10~11段):0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0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小結(jié):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xiàn)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fā)生的現(xiàn)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guān)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七、概括總結(jié),深化理解。經(jīng)過以上的整體分析后相信同學對這篇新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通過設(shè)置一個問題:“香港回歸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可以說在1997年7月1日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都是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報道,那么這篇新聞為何可以在眾多新聞報道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請同學們分析這篇新聞獲獎的理由!边@樣就可以使學生再一次回顧了新聞的題目創(chuàng)意、現(xiàn)實與歷史結(jié)合的手法、語言風格的莊重含蓄、視角的新穎,以鞏固和加深理解。
八、學以致用,展示自我。新聞是實用性很強的文體結(jié)合新課標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業(yè)是讓學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寫一篇通訊報道。
6 [板書設(shè)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它包括導入、分析體裁、聆聽錄音、題目創(chuàng)意、提煉主要信息、政權(quán)交接過程分析、概括總結(jié)和布置作業(yè)這8個部分,重點講解的是題目創(chuàng)意和對主體部分的解讀,以達到我教學的重、難點。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篇3
【目標擇定】
1、通過本文的文體結(jié)構(gòu)來了解特寫新聞的特點。(擇定理由:了解本文的特寫新聞的文體特征。)
2、分析文本的四個特定場景在特寫新聞中的作用。(擇定理由:本文的主體內(nèi)容解讀。)
3、感悟細節(jié)描寫,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擇定理由:通過解讀細節(jié)描寫達成本文的情感目標。)
第一部分【探究一徑】主問題:本篇特寫新聞通過幾種手段見證了香港回歸的盛景和英國撤離的歷史時刻?
請從本新聞的五要素來解讀 “別了,不列顛尼亞”?
本新聞是從哪四個主要場景來敘寫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
本文的哪些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再問再新】
1、1997香港回歸直播(全程記錄片)3turip—在線播放—優(yōu)酷網(wǎng)。
2、相關(guān)電影《婚禮定在回歸日》。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四單元第1課《別了,不列顛尼亞》對應檢測
一、語言積累及應用
1、1.加粗的字注音全對的一組是( )
a.羹(gēng)匙 漂泊(bó) 岑(cén)寂 不屑(xiè)
b.稔(niǎn)熟 豐腴(yù) 玉笏(hù) 尺牘(dú)
c.憐憫(mǐn) 吝嗇(sè) 央凂(mèi) 氣氛(fèn)
d.下乘(shèng) 寒砧(zhēn) 劍鞘(xiāo) 狂吠(fèi)
2、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知名作家任職大學教授之所以引起熱議,是因為中國當代作家和大學之間的關(guān)系長期脫離造成的。
b.不管李安獲獎對于中國觀眾多么興奮,看過電影的觀眾都知道;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篇4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二、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 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倜珴蓶|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tǒng)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xiàn)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qū)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jié)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shù)剡\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xiàn)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xiàn),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tǒng)治的終結(jié)。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澳┤胃鄱焦俑鎰e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tǒng)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wèi)下”……交待告別的細節(jié),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fā)現(xiàn)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么?
7、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xiàn)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xiàn),強調(diào)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tǒng)治終于結(jié)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quán),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gòu)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叭章鋬x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皬暮I蟻怼敝府斈瓴豢梢皇赖挠h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lǐng)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qū)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xiàn)實生活。
、谛侣剶⑹鲆啙、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坌侣劦臅r效性比通訊更強。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文昌中學 范越麗
一、導入 :香港回歸是什么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xiàn)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人們是多么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蘊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guān)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shù)魅力。
二、教師范讀。
三、回顧關(guān)于新聞的文體知識: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jié)構(gòu)、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jié)構(gòu)
1、 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 部分和主體部分。
2、 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征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 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敘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nèi)容的介紹?這些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敘述中語言顯得沉著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仿佛聽到內(nèi)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么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jié)有什么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shù)字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質(zhì)疑
六、小結(jié)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jié),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quán),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 題目解說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宣告結(jié)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jié)構(gòu)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 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jié)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guān)背景資料。
結(jié)構(gòu)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xiàn)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guān)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的象征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說:“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lǐng)士兵占領(lǐng)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結(jié)束后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消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xiàn)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xiàn)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cè)重于“再現(xiàn)”,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xiàn)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xiàn)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了解特寫的特點。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回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fā)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閱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復習電視解說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說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 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說詞,你最想說一句什么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說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guān)鍵詞強化理解!罢鎸嵉脑佻F(xiàn)”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guān)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jié)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閱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說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jié)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說說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回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六、課堂作業(yè) 。課后練習1、2、3題。
板書設(shè)計 :
。ㄌ貙懀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