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線上》教案
比喻、擬人、動靜結合
驚呆了
二
羅布淖爾荒原
顏色:血紅
形狀:一輪
莊嚴、神圣、悲劇感
(悲劇美)
對比襯托、先抑后揚
震撼了、掉下
淚來
羅曼•羅蘭
三
阿勒泰草原
顏色:熱烈的紅,炫目的紅;
形狀 :在云背后揮舞魔杖
壯美、奇妙、神秘
(歷史美)
側面描寫
驚駭、卑微、
平庸、感謝
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5:問題探討
(先讓學生談一下自己認為哪一次落日寫得好,并說明理由:然后就具體問題教師提出疑惑,讓學生討論思考)
(1)兩次寫到《泰坦尼克號》音樂,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夢幻般的死亡感覺”,之后“突然掉下淚來”,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明確:《泰坦尼克號》演繹的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悲劇式的愛情故事,令人感傷又覺得非常悲壯。之前的落日,給作者蒼白荒涼之感,一切都充滿了死寂,加上荒涼寸草不生的羅布泊,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覺”。而后來的落日突然變得血紅,以至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紅光,整個場景的基調(diào)是紅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復燃,是一種活力的體現(xiàn),即將消失,仍不無莊嚴與尊嚴之感,讓人肅然起敬。尤其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更顯得重要,至少給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勵。
(2)羅曼•羅蘭為什么對著太陽呼喊時熱淚盈眶?課文作者為什么要提到羅曼•羅蘭對約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補充一下有關羅曼•羅蘭與約翰•克利斯多夫的情況)
補充:羅曼•羅蘭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就讀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羅馬法國考古學校,在歐洲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漸形成了熱愛人類、熱愛自由的人道主義思想。1893年后,羅曼•羅蘭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索爾幫學校任教,在音樂評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xx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斐聲文壇,獲19xx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堅持人道主義,反對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進步群眾運動。雖然他思想比較復雜,經(jīng)歷了漫長曲折的演變,但他始終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站在進步人類一邊。巴黎光復后,他抱病參加紀念十月革命和慶祝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慶典。此后不久即與世長辭。
《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小說寫了主人公追求音樂夢想的執(zhí)著而偉大的一生!凹s”這個形象正是羅曼•羅蘭有一次看到太陽從海平面上噴薄而出時構思成功的,“約”有著和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是一個太陽式的英雄人物。同時他又是個悲劇式的人物,歷經(jīng)重重磨難而不被人理解,“約”在彌留之際這樣說:“我曾經(jīng)奮斗,曾經(jīng)痛苦,曾經(jīng)流浪,曾經(jīng)創(chuàng)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zhàn)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輝煌,又有日落的悲劇感。
明確:因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動,也為發(fā)現(xiàn)約翰•克利斯多夫與太陽的共同點而激動。約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樂家,劇作家,名滿歐洲,經(jīng)歷了多重災難,有著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用“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形象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