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通用7篇)
《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 篇1
4.2《西地平線上》課文精解 這幾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亞細亞地面上獨特的地貌,奇麗的風光,每每令我驚駭,(a“驚駭”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叫我明白了“世間有大美”這句話,決不是一時偶然而發(fā)的誑語。(b如何理解這句話?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而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見過許多次的落日,這里只簡約地記述三次。(c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
段解:此為第一部分,總述作者對三次落日印象極深。中亞細亞 雄偉風景
落日 最令我震撼我們的車在甘肅的定西高原盤旋。(d“盤旋”一詞能否換成“驅(qū)馳”?)天已經(jīng)有些暗淡了,頭頂上甚至隱隱約約地有幾顆星星。汽車轉(zhuǎn)過一個埡口。這時,眼界突然開闊起來,(e“突然”一詞僅指環(huán)境突然開闊嗎?)在蒼茫的遠方,弧狀的群山之巔,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f這里作者用了生動的比喻來形容落日,有什么好處?)
它沒有了光焰,顏色像我們寫春聯(lián)時用的那種紅紙。柔和、美麗、安謐,甚至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g為什么說這種美感“不真實”?)像民間剪紙。它大極了。我說它像勒勒車的輪子,只是一個順手攫來的想法,它當然較這輪子要大得多。它停駐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輪廓線托扶著它。(h這一句又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落日什么樣的特點?)
面對這落日,我們?nèi)荚谀且豢腆@呆了。我們的車停下來,倚托著一棵樹,架起機位,直拍到這落日消失。(i這里寫我們“驚呆”了的神情架起相機“直拍”的動作,是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有什么作用?)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a作者連用了幾個動詞寫落日西沉,有什么效果呢?)半個的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b“慈愛地注視著”等詞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躍,當我們?nèi)嗳嘌劬Γ偻骺磿r,它已經(jīng)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 (c為什么說是“恍然若一場夢境”?)
層解: 寫第一次見到的落日。地點 定西高原 第三次見落日 特點 美麗 安謐 感受 奇異 恍若夢境第二個帶給我巨大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我們是從迪坎爾方向進羅布泊的,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稱之為“兇險的魯克沁小道”的那條道路。(d作者為什么特意強調(diào)指出“兇險的魯克沁小道”?)這樣,車去的方向是東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們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爾地回頭關(guān)注一下身后的落日景象。
中午一過,太陽剛偏西,就變得不怎么顯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錢硬幣,容易被人忽視地停駐在西邊天空。(e這個比喻寫出了落日有什么特點?)羅布淖爾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渾沌一片,也是灰癠癠的,因此,太陽的存在甚至被我們遺忘了。況且,那枚硬幣的四周邊緣,也不太清晰。
我們向死亡之海羅布泊行進。這里是無人區(qū),沒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涼空曠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氣霧靄彌漫,我們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f作者描寫了死亡之海羅布泊的什么特點?對于下文有什么作用?)為了打破這壓抑,越野車司機放起了《泰坦尼克號》的用薩克斯吹出來的音樂,這音樂更給人帶來一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g這里為什么要寫《泰坦尼克號》音樂?)
整個一個下午,太陽就這樣不死不活地在我們的車屁股的地方照耀著。(h作者為什么用“不死不活”來形容太陽?和后文有什么關(guān)系?)說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說是夜間吧,在我們匆匆的回頭中,分明有一個物什,在西天半空懸著。 最輝煌的羅布泊的落日出現(xiàn)在黃昏。那一刻,我們的越野車已經(jīng)來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龜背山。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次回頭中,驀地看見空曠的西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里。(a“不經(jīng)意”“驀地”兩個詞有何作用?)
這時我們的車停了下來,包括陪同我們一起進羅布泊的“老地質(zhì)”,都被西地平線上那輝煌的一幕震撼了。我們下了車。我們,我們的車,還有剛才那死氣沉沉的羅布淖爾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們互相看著對方的臉,每個人的臉都泛著紅光。我們感到自己像在畫中。 (b這一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對落日奇觀的喜愛之情的?)
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這時候適當其時地在放著。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淚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啊!(c作者為什么說“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
記得,羅曼·羅蘭在構(gòu)思他心目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時,他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頂,看見一輪太陽正在噴薄而出,于是,羅曼·羅蘭心目中久久醞釀的英雄在東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羅曼·羅蘭因此而熱淚盈眶,(d羅曼·羅蘭為什么熱淚盈眶?)“讓我把你抓緊,親愛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蘭叫道。
與羅曼·羅蘭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線。不過,它們一樣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較之日出,落日景象則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e作者將羅曼·羅蘭看到的日出和“我”看到的落日相比較,有何意圖?)
西地平線上那一輪胭脂色的物什,終于從我們的眼前魔術(shù)般消失了,一切又重歸于死寂。我們上車,翻過龜背山,進入羅布泊古湖盆。
層解:寫第二次見到的落日。地點 羅布淖爾荒原
第二次見落日 特點 血紅 輝煌
感受 悲壯 讓人落淚我要告訴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那次實際上并沒有看到落日,落日隱在背后去了。我只看到了火燒云,那火燒云,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烤紅了西邊半個天空,(f連用“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三個形容詞有何作用?)燒紅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給我留下一個驚駭?shù)挠∠。(g作者為什么而驚駭?)但是,我明白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揮舞著魔杖。
西天的那吞沒一切的大片火燒云,是太陽墜入云層以后,突然出現(xiàn)的。我們汽車的方向是正西,因此,我們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紅光走去。
那遼遠的西地平線的地方,火燒云映照的地方,被歷史學家稱為歐亞大平原,被地理學家稱為小亞細亞。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歷史的深處走去:(a這兒顯示了作者寫作思路怎樣的轉(zhuǎn)折?)曾經(jīng)在東北亞草原上游蕩過許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個早晨或黃昏,循著西地平線遠去的。還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處,我腳下的這個地方,他召開了誓師大會,而后,兵分兩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爾泰山最高峰--友誼峰,西征花剌子模,直到歐洲。(b作者聯(lián)想到匈奴西遷和成吉思汗西征兩件大事,有什么作用?)
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謝落日,它讓我看見了他們遠去的背影,它把世間驚世駭俗的一幕展示給我看。(c作者在這里直接抒情,表達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火燒云持久地停駐在西天。直到太陽已經(jīng)落下去很久了,還將最后的一抹光輝像掃帚一樣掃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又貪戀了一陣后,西邊天空終于恢復了它平庸的色彩。(d這里運用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接著就是中亞細亞那著名的白夜了。層解:寫第三次見到的落日。地點 阿勒泰草原 第三次見落日 特點 燦爛 熱烈 夸張
感受 驚駭 讓人卑微
段解:以上為第二部分,具體地描繪了三次落日。這是我三次見到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情況。我不敢獨享那一幕,所以將它訴諸于筆端,帶給更多的人們。也許我會寫一本叫《西地平線》的書,來記錄我這幾年西部行旅的感受的。末了要說的話是,“雄偉的風景”和“世間有大美”兩句話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個日本畫家叫東山魁夷說的,后者則是中國畫家張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畫以后發(fā)出的一聲感嘆。(e作者為什么要引用兩位畫家贊美的話?)段解:此段為第三部分,總結(jié)全文。世間有大美 西地平線上落日雄偉的風景
a“驚駭”意為驚慌而害怕,這里指奇?zhèn)サ娘L光使作者內(nèi)心受到震撼。
b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中亞細亞獨特綺麗美景的贊美之情,為下文寫落日美景作鋪墊。
c這里是總寫三次落日印象深刻,總體概述全文。
d不能換,因為,“盤旋”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山路的曲折。e“突然”一詞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心情的突變,令人振奮。f作者將落日比作車輪子,直觀形象,不僅描摹了它的形狀,而且還寫出了落日的顏色和情態(tài)。選取背景闊大,喻體具有民族地域特色。通過“蒼!薄叭荷街畮p”“血紅”“靜靜地停駐”等幾個詞的描繪,雖然還沒寫到落日,但已經(jīng)讓人初步感受到一種莊嚴、悲壯、幽曠之美。g說這種美感不真實,是因為這種美景不常見,這種美只屬于這種特殊的地理風貌。h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山的輪廓線托扶著落日,生動,形象,可感,畫面組合精美。“懸掛”一詞化動為靜,令人浮想聯(lián)翩。i用我們“驚呆”的神情和“直拍”的動作,是側(cè)面描寫落日的壯美、世間少見。a這幾句是總寫落日沉入西地平線以下的特點,連用幾個動詞,動感十足,使人如身臨其境。 b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落日的人格化的特點。依戀“我們”實際上是寫“我們”依戀落日,寫法類似古人寫自己想家卻寫家人思念自己。c將所見比喻成夢境,增加了神奇的色彩。d道路被稱作為“兇險的魯克沁小道”,為下文環(huán)境的冷寂和我們的心情的壓抑作鋪墊。e運用比喻,將偏西的太陽比喻成灰白色的硬幣,寫出了它容易被人忽視的形狀特點,反襯后面落日的壯美。r這兩句從視覺和心理兩方面刻畫出了環(huán)境的特點。描寫死亡之海羅布泊的空寂,渲染一種陰森的氣氛,為下文輝煌的落日出現(xiàn)作鋪墊。g寫《泰坦尼克號》音樂是為渲染死寂的氛圍。h寫太陽的不死不活透露了對太陽的厭惡之感,同下文輝煌的落日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也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a“不經(jīng)意”“驀地”兩個詞形象地刻畫出作者的心理,突出了驚異之情。在遼闊的大背景上,一輪血紅的落日鮮艷、溫柔地停駐著,讓人有身在畫中的感覺。作者看到的落日形象鮮明,一掃先前的厭倦之情。b從視覺和心理上寫“我們”對落日壯觀景象的喜愛之情。c這是直接抒情,又有議論,充分表達了對落日的贊美之情。太陽終究要落山,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死亡,這是任何事物都避免不了的。但面對死亡,不同的過程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局,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卻可轟轟烈烈。即將落山時變得血紅,便使這種死亡變得充滿莊嚴和尊嚴。d生動地表現(xiàn)了羅曼· 羅蘭在苦苦構(gòu)思后,受到日出的感染而突然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時的喜悅。通過比較,突出了落日的莊嚴神圣和悲劇感。e將羅曼·羅蘭看到的東地平線上的太陽與“我”看到的落日作比較,突出了落日的莊嚴、神圣和悲劇感。f連用“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三個形容詞形象地描繪了火燒云的特點,暗示出落日的輝煌。g“驚駭”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的心理,可見對這次落日的印象深刻。a作者的思路由眼前的美景聯(lián)想到了歷史,由實轉(zhuǎn)虛,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增加了文化的韻味和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b通過火燒云所映照的地方,作者聯(lián)想到匈奴西遷和成吉思汗西征兩件大事,突出了落日中歷史人物的形象,給文章增加了歷史厚重感。c作者直接抒情,由落日想到歷史,由歷史而反思,寫出了落日對“我”的影響,表達了“我”對落日的感激之情。d運用比喻,將“最后的一抹光輝”比作“掃帚”,對“已經(jīng)落下去很久”的太陽作最后的贊嘆,生動形象地將火燒云美麗的形象展現(xiàn)給了讀者。e引用兩位畫家的話概括三次落日的特點,表達了極力贊美之情。
《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和概括能力、鑒賞評價能力,掌握文中景物描寫的手法。
方法與過程目標:體驗文本中歷史典故所體現(xiàn)的人文思想,在審美中思考自然,思考歷史,并能訴諸文字。
情感與價值目標:體驗和認同悲劇式美麗和英雄情感,體驗三次日落反映的不同精神內(nèi)涵。
教學重、難點
一、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表達自然之美的能力。
二、品味和評價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轉(zhuǎn)向人文思想表現(xiàn)的語言藝術(shù)。
三、分析文中引用典故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方法:通過三維互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jié)合的方式,研習文本、探討問題。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進程:
1:導入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思是說天地之間的雄偉風景是很難說出來或訴諸文字的,其實不然。古有唐代大詩人王維以一句極簡練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概括了雄偉的大漠落日風光,那么現(xiàn)在又有一位作家,他用他那極富古典精神和理想主義色彩的筆調(diào),再次為我們闡釋了一下天地間的大美—《西地平線上》的落日。
2、作者介紹:
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雕像》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3:字詞辨正
誑( kuáng)語 埡( yā )口
勒勒(lè)車 攫( jué )來
模(mó)糊 霧靄(ăi )
泥淖(nào ) 混沌(hùn dùn)
驀( mò )地 魁梧(kuí wú)
4: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先讓學生劃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總寫落日印象;
第二部分(第2-22段):分寫三次落日;(1-5 :第一次落日;6-16:第二次落日;17-22:第三次落日)
第三部分(第23段):結(jié)束全篇,照應開頭。
(2)讓學生找出首尾兩段出現(xiàn)比較多的句子(即文章的文眼)
、佟笆篱g有大美”
、凇靶蹅サ娘L景”
。3)完成表格,感受三次落日的不同特點。(先引用清代大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的一句話“文似看山不喜平”,說明三次落日是不同的。)
次數(shù) 地點 景象特征 手法 作者感受或聯(lián)想
一
定西高原
顏色:春聯(lián)的紅,血紅
形狀:勒勒車輪
美麗、柔和、富有生命力
。ㄗ匀幻溃
比喻、擬人、動靜結(jié)合
驚呆了
二
羅布淖爾荒原
顏色:血紅
形狀:一輪
莊嚴、神圣、悲劇感
。ū瘎∶溃
對比襯托、先抑后揚
震撼了、掉下
淚來
羅曼•羅蘭
三
阿勒泰草原
顏色:熱烈的紅,炫目的紅;
形狀 :在云背后揮舞魔杖
壯美、奇妙、神秘
。v史美)
側(cè)面描寫
驚駭、卑微、
平庸、感謝
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5:問題探討
。ㄏ茸寣W生談一下自己認為哪一次落日寫得好,并說明理由:然后就具體問題教師提出疑惑,讓學生討論思考)
。1)兩次寫到《泰坦尼克號》音樂,為什么之前作者只感到“夢幻般的死亡感覺”,之后“突然掉下淚來”,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明確:《泰坦尼克號》演繹的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悲劇式的愛情故事,令人感傷又覺得非常悲壯。之前的落日,給作者蒼白荒涼之感,一切都充滿了死寂,加上荒涼寸草不生的羅布泊,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心情是低沉的,因而只感到“死亡的感覺”。而后來的落日突然變得血紅,以至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紅光,整個場景的基調(diào)是紅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復燃,是一種活力的體現(xiàn),即將消失,仍不無莊嚴與尊嚴之感,讓人肅然起敬。尤其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更顯得重要,至少給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勵。
。2)羅曼•羅蘭為什么對著太陽呼喊時熱淚盈眶?課文作者為什么要提到羅曼•羅蘭對約翰•克利斯多夫的塑造?(補充一下有關(guān)羅曼•羅蘭與約翰•克利斯多夫的情況)
補充:羅曼•羅蘭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就讀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羅馬法國考古學校,在歐洲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漸形成了熱愛人類、熱愛自由的人道主義思想。1893年后,羅曼•羅蘭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索爾幫學校任教,在音樂評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xx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斐聲文壇,獲19xx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堅持人道主義,反對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積極參加反法西斯、反侵略的進步群眾運動。雖然他思想比較復雜,經(jīng)歷了漫長曲折的演變,但他始終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站在進步人類一邊。巴黎光復后,他抱病參加紀念十月革命和慶祝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慶典。此后不久即與世長辭。
《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小說寫了主人公追求音樂夢想的執(zhí)著而偉大的一生。“約”這個形象正是羅曼•羅蘭有一次看到太陽從海平面上噴薄而出時構(gòu)思成功的,“約”有著和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是一個太陽式的英雄人物。同時他又是個悲劇式的人物,歷經(jīng)重重磨難而不被人理解,“約”在彌留之際這樣說:“我曾經(jīng)奮斗,曾經(jīng)痛苦,曾經(jīng)流浪,曾經(jīng)創(chuàng)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zhàn)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輝煌,又有日落的悲劇感。
明確:因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動,也為發(fā)現(xiàn)約翰•克利斯多夫與太陽的共同點而激動。約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樂家,劇作家,名滿歐洲,經(jīng)歷了多重災難,有著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用“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形象說明)
他產(chǎn)生于日出,卻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懷。作者用這個具有太陽精神的人來旁襯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即將逝去,是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間永恒不變的真理!
。3)作者在寫了第三次落日后,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這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先補充講一下匈奴外遷與成吉思汗西征的情況)
補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XX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明確: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繹的歷史,因為日落一一再現(xiàn)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經(jīng)歷的斗爭。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具有同樣的精神:不屈、執(zhí)著地追求,堅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這是一種英雄精神。
作用:①更凸現(xiàn)了落日的雄偉壯闊;
②增加了文化韻味和歷史厚重感。
(4)作者在觀賞第三次落日時,為什么會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明確:作者在觀看日落時聯(lián)想到了:匈奴鐵騎早晨或黃昏時向西地平線絕塵而去;成吉思汗率領(lǐng)蒙古大軍橫掃歐洲。這兩者都給人一種雄壯、闊大的感覺。在這種獨特的時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顯得分外壯美,歷史的幻象和現(xiàn)實景象的輝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種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豐厚的美學蘊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
6:總結(jié)三次落日
三次落日描寫:
第一次:表現(xiàn)了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動;
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是一種悲劇美;
第三次: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厚重之美。
7:談一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曾否像作者一樣被自然深深地感動過呢?(生1、2、3……)
8:課文總結(jié)
席勒說:“真正美的東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體現(xiàn)理想!弊髡邔β淙盏拿鑼懼幸M歷史文化典故,不僅僅是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文化韻味,更是對“大美”之本質(zhì)面目的還原。
美麗的事物永遠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麗的眼睛。其實,我們可能每天都跟美麗擦肩而過。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用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體悟自然和生活賦予我們?nèi)祟惖姆N種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邊的最美。
《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 篇3
【學習目標】1通過文本研習,能夠熱愛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審美品位。 2把握散文寫作的要領(lǐng),學會觀察和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shù)男问胶颓楦忻鑼懗鰜怼?3通過文本研習,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壯美的審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學習重點】同學習目標1【學習難點】同學習目標2【學法指導】自主學習,反復閱讀;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課前預習 一、知識積累:搜集描寫西北風光的詩句(至少三句)并談談你對西北的認識(可從地理位置,風光,作家作品方面來談) 提示:查閱資料;初中已學詩句;上網(wǎng)查詢。二、基礎知識在括號內(nèi)給加粗字注音震撼( ) 輪廓( ) 停滯( ) 誑語( )埡( ) 泥淖( ) 醞釀( ) 驚世駭俗( )安謐( ) 噴薄( ) 彌漫( ) 攫。 )胭脂( ) 霧靄( ) 瘴氣( ) 渾沌( )提示:a、課文下注釋; b、查字典; c、要能夠默寫三、課前先學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提示: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寫景段落,加以概括。1、讀完文章后,你覺得西地平線上落日的總體特征是什么?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找標志文脈的語句,理清思路 。 3、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哪兩個字? 課中探索1、作者是怎樣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來寫三次落日的不同之處的呢?(填下面表格)
西地平線上
觀察地點
觀察過程
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
作者聯(lián)想
作者的審美
感受
定西高原
轉(zhuǎn)過埡口停車、拍攝
血紅的,像勒勒車的輪子;柔和美麗安謐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跳躍著顫抖著降落
背景;群山;左公柳
左
宗
棠
驚呆了、恍然若一場夢境
羅布淖爾荒原
匆匆行旅
偶爾回頭不經(jīng)意突然看見
下車觀看
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邊緣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血紅(胭脂色)
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無人區(qū)荒涼空曠;瘴氣霧靄彌漫;《泰坦尼克號》的音樂
羅
曼
·
羅
蘭
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落日景象則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阿勒泰草原
迎著落日西行
落日制造的火燒云: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
背景:遼遠的西地平線
匈奴
民族
成吉
思汗
卑微平庸
驚世駭俗2. 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圖后,說說你最喜歡作者筆下的哪次落日,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從寫作手法上來談) 3.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在觀賞落日時,作者有了三次聯(lián)想,你能說說它與落日有什么關(guān)系嗎? 歸納小結(jié) 達標反饋深情地觀察一下你身邊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記述下來。(不少于200字) 學習感悟 知識鏈接高建群,新時期重要的西部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雕像》、《大順店》等19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六六鎮(zhèn)》、《古道天機》、《愁容騎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東方金薔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絕地》、《驚鴻一瞥》、《西地平線》、《胡馬北風大漠傳》等8部。其中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產(chǎn)生重要影響,被稱為陜北史詩、新時期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馬北風大漠傳》,亦被認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評家認為,高建群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是中國文壇罕見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
《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 篇4
4.2《西地平線上》課文精解 這幾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亞細亞地面上獨特的地貌,奇麗的風光,每每令我驚駭,(a“驚駭”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叫我明白了“世間有大美”這句話,決不是一時偶然而發(fā)的誑語。(b如何理解這句話?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而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見過許多次的落日,這里只簡約地記述三次。(c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
段解:此為第一部分,總述作者對三次落日印象極深。中亞細亞 雄偉風景
落日 最令我震撼我們的車在甘肅的定西高原盤旋。(d“盤旋”一詞能否換成“驅(qū)馳”?)天已經(jīng)有些暗淡了,頭頂上甚至隱隱約約地有幾顆星星。汽車轉(zhuǎn)過一個埡口。這時,眼界突然開闊起來,(e“突然”一詞僅指環(huán)境突然開闊嗎?)在蒼茫的遠方,弧狀的群山之巔,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f這里作者用了生動的比喻來形容落日,有什么好處?)
它沒有了光焰,顏色像我們寫春聯(lián)時用的那種紅紙。柔和、美麗、安謐,甚至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g為什么說這種美感“不真實”?)像民間剪紙。它大極了。我說它像勒勒車的輪子,只是一個順手攫來的想法,它當然較這輪子要大得多。它停駐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輪廓線托扶著它。(h這一句又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落日什么樣的特點?)
面對這落日,我們?nèi)荚谀且豢腆@呆了。我們的車停下來,倚托著一棵樹,架起機位,直拍到這落日消失。(i這里寫我們“驚呆”了的神情架起相機“直拍”的動作,是用了什么樣的描寫手法?有什么作用?)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a作者連用了幾個動詞寫落日西沉,有什么效果呢?)半個的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b“慈愛地注視著”等詞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躍,當我們?nèi)嗳嘌劬,再往西看時,它已經(jīng)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 (c為什么說是“恍然若一場夢境”?)
層解: 寫第一次見到的落日。地點 定西高原 第三次見落日 特點 美麗 安謐 感受 奇異 恍若夢境第二個帶給我巨大影響和深刻記憶的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看日落。
我們是從迪坎爾方向進羅布泊的,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稱之為“兇險的魯克沁小道”的那條道路。(d作者為什么特意強調(diào)指出“兇險的魯克沁小道”?)這樣,車去的方向是東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們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爾地回頭關(guān)注一下身后的落日景象。
中午一過,太陽剛偏西,就變得不怎么顯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錢硬幣,容易被人忽視地停駐在西邊天空。(e這個比喻寫出了落日有什么特點?)羅布淖爾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渾沌一片,也是灰癠癠的,因此,太陽的存在甚至被我們遺忘了。況且,那枚硬幣的四周邊緣,也不太清晰。
我們向死亡之海羅布泊行進。這里是無人區(qū),沒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涼空曠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氣霧靄彌漫,我們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f作者描寫了死亡之海羅布泊的什么特點?對于下文有什么作用?)為了打破這壓抑,越野車司機放起了《泰坦尼克號》的用薩克斯吹出來的音樂,這音樂更給人帶來一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g這里為什么要寫《泰坦尼克號》音樂?)
整個一個下午,太陽就這樣不死不活地在我們的車屁股的地方照耀著。(h作者為什么用“不死不活”來形容太陽?和后文有什么關(guān)系?)說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說是夜間吧,在我們匆匆的回頭中,分明有一個物什,在西天半空懸著。 最輝煌的羅布泊的落日出現(xiàn)在黃昏。那一刻,我們的越野車已經(jīng)來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龜背山。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次回頭中,驀地看見空曠的西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里。(a“不經(jīng)意”“驀地”兩個詞有何作用?)
這時我們的車停了下來,包括陪同我們一起進羅布泊的“老地質(zhì)”,都被西地平線上那輝煌的一幕震撼了。我們下了車。我們,我們的車,還有剛才那死氣沉沉的羅布淖爾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們互相看著對方的臉,每個人的臉都泛著紅光。我們感到自己像在畫中。 (b這一句是從什么角度來描寫對落日奇觀的喜愛之情的?)
薩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號》的音樂,這時候適當其時地在放著。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淚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啊。╟作者為什么說“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
記得,羅曼·羅蘭在構(gòu)思他心目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時,他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頂,看見一輪太陽正在噴薄而出,于是,羅曼·羅蘭心目中久久醞釀的英雄在東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羅曼·羅蘭因此而熱淚盈眶,(d羅曼·羅蘭為什么熱淚盈眶?)“讓我把你抓緊,親愛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羅曼·羅蘭叫道。
與羅曼·羅蘭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線。不過,它們一樣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較之日出,落日景象則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e作者將羅曼·羅蘭看到的日出和“我”看到的落日相比較,有何意圖?)
西地平線上那一輪胭脂色的物什,終于從我們的眼前魔術(shù)般消失了,一切又重歸于死寂。我們上車,翻過龜背山,進入羅布泊古湖盆。
層解:寫第二次見到的落日。地點 羅布淖爾荒原
第二次見落日 特點 血紅 輝煌
感受 悲壯 讓人落淚我要告訴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那次實際上并沒有看到落日,落日隱在背后去了。我只看到了火燒云,那火燒云,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烤紅了西邊半個天空,(f連用“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三個形容詞有何作用?)燒紅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給我留下一個驚駭?shù)挠∠。(g作者為什么而驚駭?)但是,我明白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揮舞著魔杖。
西天的那吞沒一切的大片火燒云,是太陽墜入云層以后,突然出現(xiàn)的。我們汽車的方向是正西,因此,我們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紅光走去。
那遼遠的西地平線的地方,火燒云映照的地方,被歷史學家稱為歐亞大平原,被地理學家稱為小亞細亞。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歷史的深處走去:(a這兒顯示了作者寫作思路怎樣的轉(zhuǎn)折?)曾經(jīng)在東北亞草原上游蕩過許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個早晨或黃昏,循著西地平線遠去的。還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處,我腳下的這個地方,他召開了誓師大會,而后,兵分兩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爾泰山最高峰--友誼峰,西征花剌子模,直到歐洲。(b作者聯(lián)想到匈奴西遷和成吉思汗西征兩件大事,有什么作用?)
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謝落日,它讓我看見了他們遠去的背影,它把世間驚世駭俗的一幕展示給我看。(c作者在這里直接抒情,表達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火燒云持久地停駐在西天。直到太陽已經(jīng)落下去很久了,還將最后的一抹光輝像掃帚一樣掃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又貪戀了一陣后,西邊天空終于恢復了它平庸的色彩。(d這里運用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接著就是中亞細亞那著名的白夜了。層解:寫第三次見到的落日。地點 阿勒泰草原 第三次見落日 特點 燦爛 熱烈 夸張
感受 驚駭 讓人卑微
段解:以上為第二部分,具體地描繪了三次落日。這是我三次見到西地平線上落日的情況。我不敢獨享那一幕,所以將它訴諸于筆端,帶給更多的人們。也許我會寫一本叫《西地平線》的書,來記錄我這幾年西部行旅的感受的。末了要說的話是,“雄偉的風景”和“世間有大美”兩句話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個日本畫家叫東山魁夷說的,后者則是中國畫家張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畫以后發(fā)出的一聲感嘆。(e作者為什么要引用兩位畫家贊美的話?)段解:此段為第三部分,總結(jié)全文。世間有大美 西地平線上落日雄偉的風景
a“驚駭”意為驚慌而害怕,這里指奇?zhèn)サ娘L光使作者內(nèi)心受到震撼。
b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中亞細亞獨特綺麗美景的贊美之情,為下文寫落日美景作鋪墊。
c這里是總寫三次落日印象深刻,總體概述全文。
d不能換,因為,“盤旋”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山路的曲折。e“突然”一詞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心情的突變,令人振奮。f作者將落日比作車輪子,直觀形象,不僅描摹了它的形狀,而且還寫出了落日的顏色和情態(tài)。選取背景闊大,喻體具有民族地域特色。通過“蒼!薄叭荷街畮p”“血紅”“靜靜地停駐”等幾個詞的描繪,雖然還沒寫到落日,但已經(jīng)讓人初步感受到一種莊嚴、悲壯、幽曠之美。g說這種美感不真實,是因為這種美景不常見,這種美只屬于這種特殊的地理風貌。h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山的輪廓線托扶著落日,生動,形象,可感,畫面組合精美。“懸掛”一詞化動為靜,令人浮想聯(lián)翩。i用我們“驚呆”的神情和“直拍”的動作,是側(cè)面描寫落日的壯美、世間少見。a這幾句是總寫落日沉入西地平線以下的特點,連用幾個動詞,動感十足,使人如身臨其境。 b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落日的人格化的特點。依戀“我們”實際上是寫“我們”依戀落日,寫法類似古人寫自己想家卻寫家人思念自己。c將所見比喻成夢境,增加了神奇的色彩。d道路被稱作為“兇險的魯克沁小道”,為下文環(huán)境的冷寂和我們的心情的壓抑作鋪墊。e運用比喻,將偏西的太陽比喻成灰白色的硬幣,寫出了它容易被人忽視的形狀特點,反襯后面落日的壯美。r這兩句從視覺和心理兩方面刻畫出了環(huán)境的特點。描寫死亡之海羅布泊的空寂,渲染一種陰森的氣氛,為下文輝煌的落日出現(xiàn)作鋪墊。g寫《泰坦尼克號》音樂是為渲染死寂的氛圍。h寫太陽的不死不活透露了對太陽的厭惡之感,同下文輝煌的落日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也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a“不經(jīng)意”“驀地”兩個詞形象地刻畫出作者的心理,突出了驚異之情。在遼闊的大背景上,一輪血紅的落日鮮艷、溫柔地停駐著,讓人有身在畫中的感覺。作者看到的落日形象鮮明,一掃先前的厭倦之情。b從視覺和心理上寫“我們”對落日壯觀景象的喜愛之情。c這是直接抒情,又有議論,充分表達了對落日的贊美之情。太陽終究要落山,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死亡,這是任何事物都避免不了的。但面對死亡,不同的過程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局,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卻可轟轟烈烈。即將落山時變得血紅,便使這種死亡變得充滿莊嚴和尊嚴。d生動地表現(xiàn)了羅曼· 羅蘭在苦苦構(gòu)思后,受到日出的感染而突然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時的喜悅。通過比較,突出了落日的莊嚴神圣和悲劇感。e將羅曼·羅蘭看到的東地平線上的太陽與“我”看到的落日作比較,突出了落日的莊嚴、神圣和悲劇感。f連用“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三個形容詞形象地描繪了火燒云的特點,暗示出落日的輝煌。g“驚駭”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的心理,可見對這次落日的印象深刻。a作者的思路由眼前的美景聯(lián)想到了歷史,由實轉(zhuǎn)虛,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增加了文化的韻味和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b通過火燒云所映照的地方,作者聯(lián)想到匈奴西遷和成吉思汗西征兩件大事,突出了落日中歷史人物的形象,給文章增加了歷史厚重感。c作者直接抒情,由落日想到歷史,由歷史而反思,寫出了落日對“我”的影響,表達了“我”對落日的感激之情。d運用比喻,將“最后的一抹光輝”比作“掃帚”,對“已經(jīng)落下去很久”的太陽作最后的贊嘆,生動形象地將火燒云美麗的形象展現(xiàn)給了讀者。e引用兩位畫家的話概括三次落日的特點,表達了極力贊美之情。
《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 篇5
教學目標
1、 啟發(fā)學生體會幾次落日所蘊含的精神內(nèi)涵,理解“大美”的含義。
2、 理解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3、 抓住景物描寫,感悟落日之美,體會手法對寫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抓住景物描寫,感悟落日之美,體會手法對寫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理解聯(lián)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問】談起西部,你們會聯(lián)想到什么?
學生自由談。
很多古詩的歌頌都送給了西部。
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對我們來說,西部是充滿新奇和陌生的所在。
現(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西部,走近西地平線上的幾次落日。
【板書題目】
二、整體感知
1、文中記錄了幾次落日?
明確:除開頭結(jié)尾外,共寫了三次落日。
過渡:作者寫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帶給作者截然不同的感受。他到底是如何寫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復雜,先讓我們共同來賞析。
三、文本研習(6—16自然段)
1、作者如何描寫落日?突出了落日怎樣的特征?
學生默讀課文,劃出描寫落日的句子。
師生明確,多媒體展示以下句子:
、僦形缫贿^,太陽剛偏西,就變得不怎么顯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冷冷地停駐在西邊天空。
(從色彩、形狀、觸覺的角度作靜態(tài)描寫,還運用了比喻。突出了落日毫無生氣的特點。)
、谡麄一個下午,太陽就這樣不死不活地在我們的車屁股的地方照耀著。說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說是夜間吧,在我們匆匆的回頭中,分明有一個物什,在西天半空懸著。
。ㄟ\用錯覺,幻覺描寫,也突出落日毫無生氣的特點。)
、圩钶x煌的羅布泊的落日出現(xiàn)在黃昏!敃r,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一次回頭中,驀地看見空曠的西地平線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里。
。◤纳实慕嵌茸黛o態(tài)的描寫,寫出了壯麗的感受)
④西地平線上那一輪胭脂色的物什,終于從我們的眼前魔術(shù)般消失,一切又重歸于死寂。
(從色彩角度進行描寫,又由動態(tài)轉(zhuǎn)入靜態(tài),運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點。)
學生找一個句子分析,隨機讓發(fā)言好的學生讀分析的句子。齊讀第③句。
師點撥并總結(jié)手法:
我們可以從色彩、形狀寫景,運用修辭手法,調(diào)動各種感官,突出景物的特征。這里又突出了落日的一種變化之美。
2、觀賞了這輪落日,作者有哪些感受?
學生找句子,談作者感受。
明確:
、龠@時我們的車停下來,包括陪同我們一起進羅布泊的“老地質(zhì)”,都被西地平線上那輝煌的一幕震撼了。
追問:這樣寫起什么作用?
——側(cè)面襯托了落日的輝煌。
、谠谀且豢涛彝蝗坏粝聹I來,我感到,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
問:你如何理解“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這句話?
【點撥】你們看,起初落日毫無生機,在降落之前突然變得血紅。
明確:落日讓人想起人的生命走到盡頭,人應當轟轟烈烈地輝煌地死去,而不應默無聲息。這里,作者表達了對死亡的思考。
、圯^之日出,落日景象更莊嚴、神圣和具有悲劇感。
【板書】壯麗 莊嚴 圣神
3、文中還寫了其它內(nèi)容。如何理解《泰坦尼克號》音樂、約翰•克利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賰纱螌憽短┨鼓峥颂枴芬魳罚靡馐欠裣嗤?(生讀第9、13兩個自然段)
明確:不同。第一次渲染了死亡的氣氛,悲涼的音樂與羅布泊的慌涼空曠以及太陽的灰白相諧調(diào)。
第二次渲染了莊嚴、神圣的氣氛,由悲涼變?yōu)楸瘔选?/p>
、趩枺簽槭裁磳懠s翰•克利斯朵夫?
追問:約翰•克利斯朵夫誕生于太陽,為什么寫日落后緊接著寫日出?
明確:日落是生命的消亡,日出則是生命的開始。作者想告訴我們,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日落也代表重生。情感轉(zhuǎn)為激昂。
全班齊讀。
4、小結(jié)
作者對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進行了非常細致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落日悲壯的美。
四、自主賞析
接下來,請同學們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斷任選其一,找一兩處觸動你的句子或語段品讀并加以賞析。
學生思考。
按照學生意愿,先集中講一次落日。
、诺谝淮温淙
示例
①第2段:“一輪血紅的落日像一輛勒勒車的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
賞析:從色彩和形狀角度作靜態(tài)的描寫,還運用比喻,突出了它又紅又大的特點。
、诘3段
賞析:從色彩和形狀角度作靜態(tài)的描寫,突出了它柔和、美麗、安謐的特點。
、鄣5段(發(fā)言學生讀此句)
賞析:a 作者對落日作了動態(tài)描寫。我們平常以為太陽是靜靜落下去的,可是這里的太陽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梢娪^察之細致。
b 作者又運用擬人的手法,說太陽“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不愿離去”。將落日寫活了,使之具有人的感情色彩,很親切,讓我們想到它對人間的依戀也就是人對生命的留戀。
、艿4段:“我們?nèi)俭@呆了。”
第5段:“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若一場夢境。”可見奇幻。
請一生總結(jié)剛才學生發(fā)言。
【板書】柔和、美麗、安謐
、频谌温淙
問:第三次落日和前兩次有何不同?
示例
、俚17段(發(fā)言學生讀)
賞析:沒有直接實寫落日,而是通過火燒云來寫落日,這是側(cè)面描寫、虛寫的手法。
追問:有什么好處?
明確:
側(cè)面描寫起烘托作用,突出了落日燦爛、熱烈、夸張的特點。虛寫則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
補充:徐悲鴻《萬馬奔騰圖》以實畫六匹馬和飛揚的塵土來暗示萬馬奔騰。
、诘21段
、鄣20段“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
問:作者為什么會感到“卑微”、“平庸”?
——他由落日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在西部土地上發(fā)生的歷史,聯(lián)想到成吉思汗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歷史功績,造福了后人,所以感覺到自己的卑微平庸。
追問:為什么要寫成吉思汗而非平庸的人?
——使文章具有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成吉思汗是英雄,襯托出落日的雄偉。
請一生總結(jié)剛才學生發(fā)言。
【板書】燦爛、熱烈、夸張
五、齊讀頭尾兩段
剛才我們賞析的是本文的主體部分,最后讓我們來看看頭尾兩段寫了什么。
生齊讀。
問:有何特點?文眼是什么?
——照應、“世間有大美”。【板書】
六、總結(jié)
我們領(lǐng)略到的三次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線之美,是西部風情之美,也是西部歷史人文之美。我們從中領(lǐng)悟到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的情懷。通過這堂課,我希望同學們不僅學會作者寫景的手法,還希望你們也從此有一顆善感的心靈。如果你懂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
七、課外作業(yè)
大自然時刻向我們敞開愛與美的胸懷,一個睿智的人,能從自然界發(fā)掘美,讓生活更美好。
請同學們選擇你熟悉的風景,寫出它的大美。(300字)
【提示】寫景抓住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運用聯(lián)想和修辭。
、【板書】
西 柔和 美麗 安謐 世
地 間
平 壯麗 莊嚴 圣神 有
線 大
上 燦爛 熱烈 夸張 美
課后反思
作者描寫的三次落日中,我個人認為第二次落日最難理解、也是對作者觸動最大的。為了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立足“抓住景物描寫,感悟落日之美,體會手法對寫景的重要性”的教學重點,選擇第二次落日作為示例,讓學生從寫景的基本手法入手,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最后能夠自主賞析,并在分析中解決教學難點。預設的課堂節(jié)奏是先緊后松,最終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成為課堂的亮點。但在實施過程中,突顯出很多不足,值得我好好反思。
一、未能恰當點撥,教師壓抑了氣氛。示例投影出句子,第一個學生發(fā)言不好時,我應當明確地從賞析要點如“顏色(視覺)、形狀、動靜變化、感覺”進行點撥。發(fā)言的氛圍是需要一開始就營造的。為了活躍氣氛,也可先讓學生舉手發(fā)言,能自主舉手的學生一般有一定的欣賞水平,他們的示范作用可以帶動其他學生思考和發(fā)言的積極性。再者,自己課前未能先觀察一下地形,結(jié)果自己未能站在兩組中間,一開始請學生發(fā)言就被動采取了開火車方式,壓抑了課堂氣氛。所以,原本設計為20到23分鐘的“文本研習”環(huán)節(jié)拖到了28分鐘。
二、引導不夠是因為課前忽略了備學生。因為前面環(huán)節(jié)費時多,“自主賞析”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未能真正讓學生認真思考,大都讓舉手的學生發(fā)言,學生亦不能暢所欲言。對回答有偏差的學生引導不夠,一切都是因為課前對學生知識水平預估不足。所以,這堂課,對學生的寫景寫作有多大幫助,很難說。
三、未能靈活應對形勢。學生分析了其中一次落日,如果講得好,把教學重點落實好了,其實目的就已經(jīng)達到了。我可以很靈活地把未分析的那部分內(nèi)容留作課外作業(yè)。朗讀不靈活,個別讀太少,教師一直在揮舞指揮棒,學生中規(guī)中矩,未真正成為主體,教學氣氛單調(diào)。
四、最后應對“大美”稍加解釋,可再補充席勒的話:“真正美的東西,存在于自然,且要體現(xiàn)理想。”
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吃透教材,備好學生,針對不同欣賞水平的學生,多設想一些問題來點撥引導,扎扎實實地備課。雖然大雨已過,但回顧所來徑,人們總能見到橫著的翠微蒼蒼,作為一種警醒或者鞭策。
《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 篇6
一、預習目標
了解作者情況,讀準課文字音,概括文章大意
二、預習內(nèi)容
1、讀準下列詞語的讀音:
誑( )語 埡( )口 勒勒( )車 攫( )來
模( )糊 顫( )抖 霧靄( ) 羅布淖( )爾
混沌( ) 驀( )地 醞釀( ) 胭脂( )
2、簡介作者
3、找出標志文脈的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4、西地平線上的落日美嗎?作者有什么總體印象和感受?用原文語句回答。
三、提出疑惑
附:材料補充
1、《泰坦尼克號》演繹的是一個蕩氣回腸的悲劇式的愛情故事,更表現(xiàn)了對愛和生命的偉大贊頌,令人感傷又覺得非常悲壯。
2、羅曼•羅蘭,世界著名文學家,在音樂評論和文學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9xx年完成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斐聲文壇,獲19xx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小說寫了主人公追求音樂夢想的執(zhí)著而偉大的一生!凹s”這個形象正是羅曼•羅蘭有一次看到太陽從海平面上噴薄而出時構(gòu)思成功的,“約”有著和太陽一樣的性格和精神,是一個太陽式的英雄人物。同時他又是個悲劇式的人物,歷經(jīng)重重磨難而不被人理解,“約”在彌留之際這樣說:“我曾經(jīng)奮斗,曾經(jīng)痛苦,曾經(jīng)流浪,曾經(jīng)創(chuàng)造。讓我在你的懷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將為新的戰(zhàn)斗而再生!” 他身上既有日出的輝煌,又有日落的悲劇感。
3、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XX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附:學案答案
1、讀準下列詞語的讀音:
誑(kuáng)語 埡(y。┛ 勒勒(lè)車 攫(jué)來
模(mó)糊 顫(chàn)抖 霧靄(ăi) 羅布淖(nào)爾
混沌(hùndùn) 驀(mò)地 醞釀(yùnniàng) 胭脂(yān•zhi)
2、見教學設計
3、見教學設計
4、見教學設計
課內(nèi)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ㄒ唬┲R目標
學習散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抒寫同一對象的寫作方法
。ㄈ┣楦心繕
通過文本研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提升審美品位,加強生態(tài)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難點:學習作者從不同角度抒寫同一對象的寫作方法
二、學習過程
探究點一:
作者所描繪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們給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 ?
探究點二: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將三次落日聚合在一起的?
探究點三:
散文貴在“形散神不散”,看看文中三次寫落日時分別穿插了那些材料?穿插這些材料有何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三、反思總結(jié)
四、當堂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走進羅布泊(有改動)
高建群
在人滿為患的地球上,居然還有一個去處,能讓人類失蹤(例如彭加木),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羅布泊;足跡踏遍中國的名山大川,無數(shù)次地與死神擦肩而過,最后,仍然沒有能逃脫命運的劫數(shù)(例如余純順),吞沒探險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羅布泊。
在那遙遠的年代里,中國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準噶爾大洋。后來,大洋濃縮成海,叫蒲昌海。再后來,大海濃縮成湖,叫羅布泊(又稱羅布淖爾)。1972年尼克松訪華,拿出衛(wèi)星拍攝的照片,告訴中國人,羅布泊已經(jīng)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沒有了。
我在羅布泊古湖盆的一個雅丹底下呆了13天。這13天改變了我對世界的許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經(jīng)歷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鳳凰涅 一樣。在羅布泊我悟覺了宗教產(chǎn)生的原因,即在兇險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軟弱和無助,他需要尋找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慰藉自己,于是宗教產(chǎn)生了。我還明白了人類用5000年的時間煞費苦心建立起來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廈,其實是幼稚可笑的,是偽善的。在這里什么包裝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剝?nèi)ネ鈿ぃ涣粝卤举|(zhì)。羅布泊還讓我重新估價一些日常的思維,例如,錢在這里毫無價值;水在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許是兩塊錢(西安)或7塊錢(大連)一噸這樣的概念,但是在這里,它是一切。
樓蘭古城位于羅布泊東南岸。這座被考古學家稱為沙埋的龐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qū)Я_布人奧爾得克發(fā)現(xiàn),從而揭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樓蘭熱和絲綢之路熱。這座2000年來只出現(xiàn)在史書中、傳說中和浪漫詩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亞古城,今天我們已經(jīng)能夠親歷。
在大約2500年前的時候,歐洲一個古老的種族,在經(jīng)歷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之后,舉國舉族向中亞細亞遷徙。他們越過歐亞大陸橋,來到羅布泊岸邊。他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地貌和他們的故鄉(xiāng)愛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來。游牧的一支成為大月氏國,農(nóng)耕漁獵的一支成為樓蘭國。
在撲朔迷離的歷史中,樓蘭國地面發(fā)生過許多傳奇。第一個傳奇是張騫出使西域,第二個傳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殺樓蘭王,第三個傳奇是班超在樓蘭城火燒匈奴使團。
當然在這三大傳奇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傳奇,這就是李陵的兵敗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歸降匈奴,司馬遷為之辯護,于是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失去男根的司馬遷蒙羞憤而疾書,于是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中華第一大書《史記》的出現(xiàn)。你看,樓蘭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中。
現(xiàn)在的樓蘭、現(xiàn)今的羅布泊還有幾十個大謎,這些謎有待后來的探險家們揭開。
走進羅布泊,走進樓蘭,走進中亞細亞的各種大神秘。走進地球的一個死角。我們的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還說,“過而知之”,意思是說經(jīng)歷過,你才會知道。
問題:
1.作者寫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2.你怎樣評價作者在第三段里表達的關(guān)于對世界的新看法?
3.這篇散文寫了羅布泊的一些什么?
4.你認為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5.讀完此文,你對羅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附:學案答案
1探究點一、二、三:答案見教學設計
2、反思總結(jié):見教學設計
3、當堂檢測
賞析:
文章采用概述的手法寫了走進羅布泊后對羅布泊的了解及自己對羅布泊的感受,展現(xiàn)了我國大西北這個歷經(jīng)滄海桑田而又神秘奇特荒涼兇險的地方的特色,說明了經(jīng)歷過才會了解的道理。在表現(xiàn)我國大西北地方風物的特點上,本文與作者的《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是一樣的,但是所描寫的對象不一樣,事物具體的特點也不一樣。本文表現(xiàn)的是羅布泊的自然和人文的變遷,是羅布泊的神秘奇特和荒涼兇險,是作者對羅布泊的獨特感受;而《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表現(xiàn)的是西地平線上的落日的悲壯的美,是與之有關(guān)的人事的令人肅然起敬的美。藝術(shù)上本文側(cè)重粗線條的勾勒,展現(xiàn)概貌;《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則是工筆細描,穿插感受和聯(lián)想,豐富和拓展文意。
答案:
1.引出描寫對象——羅布泊,突出羅布泊死亡之海的特點。 解析:要考慮本段和全文的關(guān)系;還要分析本段在表達上的作用。
2.這是作者在羅布泊呆了十幾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時間和空間里的產(chǎn)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礎是在羅布泊這樣一個最兇險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層面上來看待世界的。從大自然的不可戰(zhàn)勝的角度來看,宗教的確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從人處于羅布泊這樣一個連生命都難以保障的地方來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無須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為道德和秩序在這里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從對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這里錢的確是毫無價值的,而水卻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對性,不可看成是適用于一切的時間地點和事物。 解析:要“知人論世”,辨證地聯(lián)系地全面地看問題。
3.寫了羅布泊現(xiàn)實的兇險,羅布泊的來歷,個人走進羅布泊的感受,羅布泊中的樓蘭王國及其變遷、傳奇及其未解之謎。 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分析和概括。
4.把自己走進羅布泊后對羅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紹出來,引起人們對羅布泊的關(guān)注。 解析:結(jié)合題目及文中的個別詞句解答。
5.滄海桑田,歷史悠久,神秘奇特,荒涼兇險。 解析:要對文章所寫內(nèi)容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體會羅布泊的特點。
課后練習與提高
1、背誦詩歌
萬里江山萬里雄
汪國真
青山綠水總為屏
塞北寥廓,江南空蒙
舊時烽火狼煙地
換成游人憑吊影
俯首江水滔滔
放眼關(guān)山重重
愿五千年滄桑
孕育十萬里心胸
不是詩人能作賦
不是畫家已丹青
千回百轉(zhuǎn)訴衷情
萬里江山萬里雄
2、落日的輝煌讓人震撼,月夜的深邃也令人回味:有滿院藻荇,有舉杯對影,有別枝驚鵲,有嫦娥飛奔;自吳剛伐桂的幻想,到“阿波羅”登臨的實現(xiàn),從古到今,圍繞著月亮發(fā)生了那么多神奇的故事……。請結(jié)合對古詩詞和歷史典故的積累,寫一篇充滿人文思考的散文或一段話,來表現(xiàn)個人心中的明月。
《西地平線上》課文解讀 篇7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線上》,同學們先看兩句詩:一句是李賀的詩另一句是李白的詞。
屏幕: 小紅長白越女腮
—李賀
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
—李白
我們說“越女”和“秦娥”的美稱得上“雙峰對峙,二水分流”,她們分別代表了怎樣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簡單翻譯一下:小小的紅花、長長的白花非常像美麗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譯說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圓的時候,在秦樓夢斷。這兩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學們談談你的理解:
生:當我看到第一句詩的時候,我覺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她們既有“曇花笑春風”的嫵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婉約;舉手投足間都有一份柔美與溫存,骨子里流動著“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多情血液;她們的事跡是“小樓昨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塊廣闊的土地上,在充滿崇高感與苦難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蕩的海,一團熱烈的火。她們的美在于她們奮斗的果敢與堅韌還有毅力。
師:有一句話說詩是語言的藝術(shù)情感的凝結(jié)。這位女同學的發(fā)言讓我無法評價了,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讀。在這越女身上,她讀到的是小橋流水;在越女的夢中,她感到了長嘯的西風和海漠邊關(guān)的感受。
說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詞”,它不是形容詞,但最大的形容詞往往是名詞。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人間四月天”是個純粹的名詞,這個名詞卻大于世間所有的生機、蓬勃、向上、青春。再比如中國臺灣鄉(xiāng)愁詩人于光中說“今晚的天空很希臘”,大家感受一下:希臘是名詞,卻大于所有的形容詞。西部是名詞,它囊括了世間的一種美。
師:說到西部,你會想到哪些自然的景觀?人文的景觀?哪些類型的美?我給大家看些圖片篇,這是個提示作用。想好了可以回答。(屏幕顯示浩瀚的沙漠、絕美的敦煌和遼闊的大草原等)
生:說到西部,我想到沙漠。
師:順便問問你,唐詩中“瀚海欄桿百摧”哪個是沙漠古義詞?
生:不知道(大家提示瀚海)
生:想到了草原。
師: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
生:想到山
師:那是終年積雪不化的特立獨行的西部的山。
生:土塵
師:就是塵土,我還不適應倒著說的習慣。黃沙飛舞的塵土,非常細膩的感受。哪位同學還可以補充?這位女同學。
生:人都說大漠的月亮很漂亮。
詩:這詞很耐人尋味,應該說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圓的,但人們愛說他鄉(xiāng)月更圓,或者說大漠月更圓,很有哲理。以后我在研究邊塞詩是,要想想為什么大漠邊關(guān)的明月是天下最圓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
師:接著說。
生:還有沙漠里的駱駝。
師:這是沙漠里的駝鈴。
生:還有敦煌。
師:那是我們祖先飛天的夢想,最絢爛的華夏夢——敦煌,人文景觀。
生:古代詩人寫邊塞詩的很多。
師:邊塞詩獨特的美屬于西部。這位同學繼續(xù)補充:
生:我想到了大漠、孤煙、戈壁、胡楊和百草
師:大漠、孤煙還不夠,還要戈壁連著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艱難生存的地方,卻有兩種植物,它們的名字叫胡楊和百草。它們比天下最美的詩還要美。你很有想象力,非常好!我們可以繼續(xù)去想象,去感受西部。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高建群眼中、心中、筆下的《西地平線上》。在西地平線上也有一個和西部一樣神奇的作家,這個作家的名字叫做高建群。我來讀一下,同學們找出關(guān)鍵詞,把他最突出的、鮮明的特征牢牢地記在心里,有一個基本的感性認識。
屏幕:高建群 陜西作家,“浪漫派文學的最后的騎士”,中國文壇罕見的“具有崇高感的古典精神以及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家”。
感受一下這里的關(guān)鍵詞:浪漫派、騎士、崇高感、古典精神、理想主義色彩,全班齊讀,最好把它背下來。
(全班齊讀)
師:《在西地平線上》這篇散文中,高建群托起了西部的太陽,寫出的詩一樣的西部的落日。但我們能感受到西部的落日永遠不能落。如果說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嘆》還是《霜冷長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間的文化感悟。那么在這里,我們無庸諱言這種感悟失之于膚淺,高建群每年都在走馬西部,感悟西部。他將這塊土地,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揮寫得血濃于水。
師:我們感受一下,用讀速的方式找出高建群筆下西部的落日——三輪落日,你概括一下,是哪三輪落日?讀一讀,畫一畫,圈圈點點的。
因為語言標志非常明顯,我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找到了。哪位同學可以說一說?哪三輪落日?我換了一下量詞,文中說三次,我覺得說三輪落日更有美感更能體現(xiàn)落日的不落,所以用三輪,哪位同學概括一下?
生:第一輪是在甘肅的定西高原,第二輪是在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
師:讀音非常準確 淖 ǹao,大的泥潭為淖,在這里當然是個音譯詞。
生:第三輪是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
師:我們?nèi)绻喴幌抡Z言,可以怎么說呢?第一輪落日叫(齊聲)“高原落日”,第二輪落日叫—“荒原落日”,第三輪落日叫—“草原落日”“高原”“荒原”“草原”都是地理名詞,表明的僅僅是地點,那么在這要想壯寫西部的落日,僅僅用地域性的語言還遠遠不夠,同學們再精讀一下,細讀一下,我們試著換一下詞不叫“高原落日”“荒原落日”“草原落日”,形容詞也好名詞也好,尤其是同學們可以大膽的使用,因為老師開篇講了名詞有時候大于形容詞。你想想,換換詞可以顯現(xiàn)出幾種性質(zhì)的落日?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邊讀邊劃,可以在旁邊寫一寫。你解讀這篇文章之后,再創(chuàng)造性組合,說出你的修飾語,你認為怎么加好些?
生:一輪血(xǔe)紅的落日
師:注意讀音xùe。概括非常好,描摹色彩,像生命的血的顏色。
生:像勒勒車輪子一樣的落日。
師:雖然字數(shù)上不整齊,正因為這種不整齊,更感性更有表現(xiàn)力,這是很美很美的落日。
生:跳躍的、顫抖的落日
師:又是兩個動詞,讀書很細很會讀書。好!后面同學你又可以叫什么落日?
生:柔和、美麗、安謐的落日
師:她用三個形容詞來壯寫落日,很好!在書上找到了。
生:給人一種不真實感覺得落日
師:當一個人覺得特別美了,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太美了,我們就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潛意識認為它像夢一樣不真實,這是在寫它的美,可以的。你可以在文中找,還可以提煉加工創(chuàng)造。后一位同學繼續(xù)回答這個問題:
生:火燒云般絢爛的落日
師:這就是一種組合和創(chuàng)造了,原文沒有這么說。原文是借火燒云來寫落日,她卻倒過來,將形容詞做狀語了。
生:不愿意離去的落日
師:可以。我想問個問題,“在寫第二輪落日的時候,作者想到了一位法國的大作家,他叫什么?”
生:羅曼羅蘭
師:想到了羅曼羅蘭筆下的一個人物——大音樂家,叫什么?
生齊聲回答:約翰克利斯朵夫
師: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呢?
生齊聲回答:英雄形象
師:所以第二輪落日可以稱之為“英雄落日”。繼續(xù)解讀:
生:莊嚴落日
師:在莊嚴的西地平線上的落日當然也染上了西部的色彩,那就是莊嚴,你這個解讀非常有特點。
生:西天半空懸著的胭脂色的落日
師:胭脂色的落日,血紅色的落日,總而言之,同學們在下一步的閱讀當中進一步去補充?雌聊唬
屏幕:
歷史的落日 悲劇的落日
生命與死亡
平庸與崇高
現(xiàn)實與歷史
陰柔與陽剛
西地平線上 蒼茫 荒涼 空曠 ……
在蒼茫荒涼空曠的西地平線上,有這樣一輪落日:我們稱它是生命的落日,悲劇的落日,死亡的落日,英雄的落日,歷史的落日;它也是匈奴的落日,壯麗的落日,血色的落日。那么在這輪落日當中,高建群究竟在思索什么?他思索的就是生命與死亡。寄一輪落日映照生,映襯死。借這輪落日,書寫心中的崇高,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平庸!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活著!這是哲學家、這是文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進行思索的問題。人怎么活著?還有歷史與現(xiàn)實,還有陰柔與陽剛。其實老師還應該用“……”
下面同學們就要細讀課文了,并要朗誦。有三輪落日,你更喜歡哪一輪,為什么呢?舉手可以么?
生:可以
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喜歡的事物不用問其他同學,是自己的問題,問自己就可以了。
生:我最喜歡第二輪落日
師:這事我很奇怪。你看第一輪落日那么漂亮,像勒勒車的輪子似的,第三輪落日像火燒云似的。第二輪落日最不漂亮,它是灰白色的落日,只有在不經(jīng)意驀然回首的時候,它才變得血紅,很快就消失了,你喜歡得很有品位,先讀一段你最喜歡的句子好么?
生:“我們向死亡之海羅布泊行進。這里是無人區(qū),沒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涼空曠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氣霧靄彌漫,我們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獄,走入鬼域。為了打破這壓抑,越野車司機放起了《泰坦尼克號》的用薩克斯吹出來的音樂,這音樂更給人帶來一種夢幻般的死亡感覺!
師:請你闡述喜歡的理由吧!
生:因為一開始是彌漫著死亡的感覺的,灰白色的就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幣。到黃昏的時候,回光返照般,一瞬間改變一輪血紅的落日停滯在那里。
師:大開大闔式的評價。在對比之中寫出美的感覺,對么?哪位同學再來補充一下?后一位同學吧,喜歡哪一輪落日?
生:我喜歡第三輪落日。最喜歡這一句:“我明白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揮舞著魔杖!蔽矣X得落日能將它周圍的環(huán)境也帶得有活力,這是一個做人最快樂的事情。
師:這是最高境界,他理解得真深刻。小小的年紀,就像是哲學家說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第五個境界,需要一種宇宙境界。你的存在不僅使自己光明燦爛,而且使周圍的一切也像書上寫的“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你揮舞著魔杖卻決不獻身。在這里他體會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在落日身上,所以他喜歡第三輪落日。闡述得非常好,還有補充嗎?
生:沒有
師:好,后一位同學。
生:我喜歡第一輪落日,第一輪落日給人的感覺非常奇異。
師:用一個形容詞把他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奇異。奇異來源于它的形狀,最美的比喻,重復一下。
生:像勒勒車的輪子。
師:你覺得這個比喻好在哪里?你見過勒勒車嗎?
生:沒有。
師:你聽過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寶》么?
生:聽過。
師: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車上。勒勒車,是西部的象征,你說這個比喻好在哪兒?
生:
師:很有地域色彩。有一句話“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西部的落日,它不是天下所有的落日,它是西部的,你喜歡得很有道理,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它的色彩,讀原文它是什么顏色?
生:顏色像我們寫春聯(lián)時的紅紙,柔和、美麗、安謐。
師:很好,我想和你一起體會這個比喻。我把“寫春聯(lián)”去掉,紅紙還在,柔和還在,美麗還在,安謐還在!皩懘郝(lián)”去掉了,意味差得很遠了,“寫春聯(lián)”強調(diào)了什么?大家可以說么?
生:喜慶!(齊聲回答)
師:落日雖然是落日,但它決不是晚唐氣象,決不是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絕對沒有這樣的哀傷。它是生命著的,它是永不落的。春聯(lián)式的,又是民族的。春聯(lián),我們民族最民族的象征之一,比喻得非常漂亮。他喜歡得非常有道理。第一個原因,它的形狀;第二個原因它的色彩。你有你自己的解讀么?我請這位同學讀,其他同學找反復描寫落日的三個動詞。讀這一段“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段
生:“在沉入西地平線以下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半個的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但是,在停駐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躍,當我們?nèi)嗳嘌劬,再往西看時,它已經(jīng)消失了。一切都為霧靄所取代,我們剛才見到的那一場奇異的風景,恍然若一場夢境!
生:跳躍、顫抖和注視。
師:現(xiàn)在我想問問你,“跳躍”的方向是向上還是向下?(向上)他寫的卻是什么日?(落日)這是什么意味?先想,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什么叫“注視”?就是一般看么?(不是)還暗含什么樣的感情?(仔細的觀察)一定要仔細的觀察,深情的,滿含感情的。“注視”的對象是什么?(人間)想:為什么用這個動詞?還有“顫抖”多數(shù)描寫的是人還是物?(人)為什么要給予落日這樣一個人性化極強的動詞?這三個問題,大家一起想。寫落日作者寫到了三次跳躍,兩次注視還有那兩種顫抖?偠灾远傊,寫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樣的一種狀態(tài)?什么樣的一種美?
生:寫出了一種深情的美。
師:這詞用得真好。李澤厚《中國美學史》當中就這么一句話“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見略同,很有發(fā)現(xiàn)加判斷力。你還有什么補充?看此時這輪太陽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它更象征生命!這一段如果翻譯過來,我的解讀是——同學們可以有自己的解讀——那就是生命的痛苦與美的訴說。無言的落日卻訴說了它對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對于生命的執(zhí)著無論在這貧瘠的、曠無人煙的、最廣漠的西部,生命已經(jīng)成為奇跡的地方,它仍然訴說生命的美與痛苦,執(zhí)著于人間的眷戀,深情的注視人間不肯離去,這輪落日難道它不動人么?它肯定是動人的!因為他心中有了落日,于是筆下才會有這樣的落日。同學們可繼續(xù)補充,我們把第一輪落日研讀得應該是相對細致一些了。因為一千個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落日。我們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鐘內(nèi)求盡,好在我們可以用生命去體驗,生命雖然短暫卻仍然漫長。同學們繼續(xù)談,你喜歡哪一輪落日,包括第一輪。
生:我喜歡第二輪落日。因為我喜歡那種不真實和夢境一般的感覺。
師:你喜歡那種不真實的、夢幻般的感覺。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秘。浪漫長在哪里?可能生命最艱難的地方;神秘長在哪里?可能生命發(fā)生奇跡的地方。就像“楚辭”,它為什么長在南中國,成為南中國的一朵奇葩?因為在當時的楚國它就是神秘。你可接著說,你的感覺非常好!
生:我比較喜歡第二輪落日。它給人的感覺是莊嚴而神圣的,有一種悲壯感。
師:你這種感覺非常好,在第二輪落日中他感覺到的是莊嚴和神圣,在這種莊嚴神圣來自于什么?我想先問一個問題:你知道“羅布泊”么?
生:知道。
師:“羅布泊”在哪個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瑪干
師;非常好!人文底蘊非常厚。它被稱為“無人區(qū)”,是死亡的象征。在這里為了探險,為了在無人區(qū)中探索生命,起碼我們中國有兩個著名探險家的生命永遠停留在羅布泊,你知道他們是誰么?
生:不知道。
師:有一位叫彭家木,另一位叫余純順,可能還會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他先描寫羅布泊,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并未出現(xiàn),只是羅布泊。落日終于出現(xiàn)了,它的顏色卻是:
生:灰白色
師:灰白色的落日為什么能打動人心?它比血紅的落日還能打動你,為什么?
生:因為它有一種英雄之氣。
師:感受到了,所以使我們思索一個問題:落日它就是英雄。為了自己的目標——永遠追求的人,稱之為騎士的人,使我們感受悲劇,給我們帶來天地的大美。悲劇帶來的強烈撞擊感、悲劇感還有死亡意識。
為什么要說到死亡,同學們可以看屏幕,我引用兩個人的兩句話。
屏幕:
荒原落日
——英雄•悲劇•死亡
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憐蟲(貝多芬)
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周國平)
第一個人是被羅曼•羅蘭稱之為英雄的、英雄的首席貝多芬,我們最熟悉他的《命運》,一是他用筆寫成的《命運》,一是他用一生寫成的《命運》。他對死亡的認識是這樣的“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憐蟲”,如果我們每個人在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死亡的意義,我們每個人是可憐蟲。于是中國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應該怎樣去生活。
第二句話是周國平仿寫貝多芬的一句話,反其意而用之!爸恢浪赖娜艘彩强蓱z蟲”這句話我想作為第二輪落日荒原落日的一個背景。同學們還有補充繼續(xù)談。
生:我比較喜歡第一輪落日。首先第一輪落日有一種不真實感覺,給人一種朦朧感,比較浪漫。還有第一輪落日既有喜慶的色彩,體現(xiàn)在紅色的光芒能把高山照射得金碧輝煌,非常壯觀,還有站在高山上看落日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師:挺不錯的。我覺得在論述的時候,有理有據(jù),表達流暢,思維很敏捷的。第一輪落日和第二輪落日同學們研讀得比較細,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三輪落日。第三輪落日當中他寫到了一個民族,我們稱之為什么?
生:匈奴
師:寫了匈奴這個民族的一個英雄,我們管他叫——
生:成吉思汗
師:全班齊讀這一段“那遼遠的西地平線”
生:“那遼遠的西地平線火燒云映照的地方,被歷史學家稱為歐亞大平原,被地理學家稱為小亞細亞。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歷史的深處走去。曾經(jīng)在東北亞草原上游蕩過許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個早晨或黃昏,循著西地平線遠去的。還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紅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處,我腳下的這個地方,他召開了誓師大會,而后,兵分兩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爾泰山最高峰--友誼峰,西征花剌子模,爾后進入歐洲,進入非洲!
師:同學們,有這樣一句話剛說過,不知道死亡的人就不能夠很好地生活。那我套用這句話:不知道歷史就沒法看透現(xiàn)實。在這里他寫了歷史那種凝重的、厚重的歷史,大家知道歐洲和亞洲是兩種文明,這兩種文明在中國交匯,就是西疆,這是高建群走馬西部得出來的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