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
5.小結:易水訣別,表現(xiàn)了荊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六)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自讀課文第三部分,思考:
(1)秦廷行刺這一部分可分幾個層次?
(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的?
2.討論思考題。明確:
(1)秦廷行刺這一部分可分為五層:
計見秦王(11~13自然段) 顧笑武陽(14自然段)
秦廷搏擊(15~17自然段) 倚柱笑罵(18自然段)
遇難去世(19自然段)
(2)描寫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的方法:
a.通過斗爭雙方的動作描寫,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過程:荊軻“取—奉—發(fā)—把—持—揕—逐—提”,主動進攻未遂,仍進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驚—引—起—拔—走—擊”,從驚慌失措轉為有效反擊,動作描寫,層次分明。
b.通過語言、神態(tài)、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爸虏痪,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讀之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c.運用間接描寫的方法渲染氣氛,襯托荊軻的英雄形象。寫“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色變振恐”,襯托荊軻鎮(zhèn)定自若;寫秦王“恐急”,“群臣驚愕”,“盡失其度”,“不知所為”,襯托荊軻英雄虎膽,威懾秦廷;最后荊軻事敗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這寥寥數(shù)語,從反面襯托了荊軻的威武壯烈。
3.詞句點撥:
(1)持千金之資幣物:“千金之資“是“幣物”的定語。幣:禮品。古時玉、帛、圭、璧等統(tǒng)稱幣。
(2)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為先,即為之先。省略介詞賓語。
(3)見燕使者咸陽宮:省略介詞“于”。
(4)群臣怪之:怪:以……為怪,感到奇怪。
(5)“使使以聞大王”與“使畢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畢使;讓完成使命。
(6)軻既取圖奉之……故不可立拔:這一段動作描寫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緊張的表達效果。
(7)而秦法……非有詔不得上:插敘一筆,行文有張有弛,內(nèi)容縝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實可信。
(8)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語“群臣”。
(9)被八創(chuàng):被:動詞,遭受;創(chuàng):名詞,傷。不是被動句。
(10)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如“侍殿上”。
〖小資料〗
(一)《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的史料匯編。
漢劉向編校。當時見到的本子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jīng)過整理編校,才定名為“戰(zhàn)國策”。分為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國,共三十二篇。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內(nèi)容主要是記載當時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其中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這些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審時度勢,游說于各國諸侯之間,極盡其縱橫捭闔之能事。語言流暢犀利,具有很強的鼓動和說服力。對人物的性格刻畫也很生動。對后世散文有很大影響。注本有《戰(zhàn)國策注》,漢高誘注,宋姚宏校正續(xù)注。又有元吳師道《戰(zhàn)國策校注》。
(二)背景材料。
《戰(zhàn)國策》上關于荊軻刺秦王的背景,有這樣一段記載:
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nèi)之王者,其意不厭。王翦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趙不能支必入臣,入則禍至燕。燕小弱,數(shù)困于兵,今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縱。丹之私計,愚以為誠能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賄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亂君臣相疑,以其間得合縱,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