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教案
2、意氣揚揚:神情昂然。揚揚:心情愉快或得意。
3、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罵
4、顏色不少變:臉色。
5、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起來。
虛詞
1、談笑而死:表修飾關系。
2、顏色不少變:程度副詞,稍微。
(4)分組討論第四段要點。
1.如何選材來突出五人事跡?
五人之事跡不可盡書,故只寫其當刑之從容,說明作者選材之精當。
2.“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確:反映五人浩氣長存,雖死猶生。
3.文中述賢士大夫發(fā)金買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確:既有稱頌賢士大夫之意,又有從側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第四課時:
一、第五段 實詞
1、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亦指搢紳,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時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來記事備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帶里,所以稱做官的人為”縉紳” 。縉,插;紳,帶。易,變。
2 、四海之大:四海,中國。之,指示代詞,這么。
3 、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指民間。古時編制戶口,五家為”伍” 。
4 、素不聞詩書之訓:《詩經》《書經》,這里泛指《經書》 。
5 、蹈死不顧:踏上死地,冒著生命危險。顧,回頭。
6 、且矯詔紛出:只(魏忠賢)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復有株治:牽連治罪。株,牽連,株連
8、大閹亦逡巡畏義:有顧慮而徘徊或退卻!q疑不決。
9、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篡奪帝位的陰謀。猝,立即。發(fā),發(fā)動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上吊自殺。
虛詞
1、素不聞詩書之訓:向來。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最終。
4、非常之謀: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實詞
1、則今之高爵顯位:爵位顯赫的高官。
2、 一旦抵罪:抵嘗。犯罪應受懲治時。
3、 而又有剪發(fā)杜門:閉門不出。杜,閉,塞。杜絕
4、視五人之死:比較。
5、 忠義暴于朝廷:顯露。
6、贈謚美顯:追贈的謚號。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墳。(增修)
8、 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指頭顱。戶,門戶。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隸使之:名詞用作動詞,像對待奴隸那樣。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詞用作動詞,闡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這里指五人。
虛詞
1、 或脫身以逃:有的人。
2、輕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確實。
6、令五人者保其首領: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三、根據(jù)以上方法,學生互相討論,自學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歸納各段要點。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明確:
第五段論述五人之死在當時政治斗爭中的意義。用一反問極言在魏閹統(tǒng)治時期不附逆者極少。又用一提示性的問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確實于“激于義”。第六段論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連用四個長句,運用強烈對比,提出死的輕重問題,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點明“匹夫之有重與社稷”這個重大主題。
上文兩次提到賢士大夫,都沒交代姓名,為什么要放在最后寫呢?
明確:
既可使行文簡潔,又有評功的作用,對賢士大夫不稱名,表示一種敬意。
找出記敘、議論的句子后,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