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教學目的:⒈借古喻今的寫法⒉對比論證的寫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二、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三、整體感知⒈自由朗讀,質(zhì)疑解難⒉思考: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闡釋的?明確: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四、分析第一部分⒈齊讀⒉結(jié)合注釋翻譯本段⒊討論:作者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這種方式有何好處?明確:開門見山;提挈下文,總貫全篇。五、分析第二部分㈠第二段分析⒈自讀,翻譯⒉本段是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破滅原因的?作者是怎樣論證的?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具體論證如下:秦:攻取所得――受賂所得 諸侯:賂秦所亡――戰(zhàn)敗而亡對比 態(tài)度:祖父創(chuàng)業(yè)之難――子孫割地之易 處境:一夕安寢――秦兵又致矛盾:土地有限――秦國無饜結(jié)果: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引證: “以地事秦…火不滅”(形象生動) ∣↓ 以土地換和平―→日削月割,以趨于亡⒊小結(jié)本段就賂秦的國家(韓魏楚)滅亡的原因進行論述,有理有據(jù),確鑿有力的論證了中心論點。㈡第三段分析⒈齊讀,借助注釋翻譯⒉本段是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破滅原因的?作者是怎樣論證的?明確: 正面:齊燕趙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反面:假設六國采取正確措施⒊齊燕趙為什么滅亡?作者對這三國滅亡的感情有什么差異?明確:諸侯國 | 直接原因 | 根本原因 | 感情色彩 |
齊國 | 與應嬴而不助五國 | 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 | 鄙夷 |
燕國 | 以荊卿為計 | 惋惜 | |
趙國 | 牧以讒誅 |
明確:承上啟下,由上文的評析歷史,轉(zhuǎn)入下文的諷諫當朝統(tǒng)治者。㈡第五段分析 ①第四段已經(jīng)總結(jié)了六國破滅的歷史教訓,那第五段是否多余?為什么?明確:借古諷今:“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保鳌ず沃倌┄D―“末影宋事,尤妙。”(明·陶望齡)――“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借以規(guī)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清·儲欣)――“借六國賂秦而滅,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憤,可謂深謀先見之智。”(清·朱川許) ②本段或明或暗作了多方面的對比,請找出來。明確:a、 六國――秦【爵位(諸侯)、實力(強弱)】b、 北宋――契丹、西夏 c、 北宋――六國d、 契丹、西夏――秦 通過這四組對比,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勿重蹈覆轍,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⒋小結(jié)這是本文的結(jié)論部分,總結(jié)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當局,語意深切,發(fā)人深省。三、全文總結(jié)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用了引證、例證、對比、假設等論證方法,采用提問、假設、感嘆等形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鑒,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文章選材得當,典型,論證嚴密,是宋代散文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