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教案
u 才能:工于心計,善于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
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u 精神: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fù)
還”,仍然一往無前,“終已不顧”,行刺不就,身受重傷,仍拼死一搏,英
雄氣概,值得稱道。
對荊軻刺秦王的不同評價
北宋蘇洵非議荊軻之行曰:“始速禍焉”。南宋鮑彪為《戰(zhàn)國策》作注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更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jié)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jīng)說:“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保ā稇(zhàn)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荊軻刺秦王》簡說
邱少華
《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司馬遷作《史記》,把它收入《刺客列傳》,并別采異聞,對荊軻的身世經(jīng)歷作了些補充,說他是衛(wèi)國人,衛(wèi)人謂之慶卿,好讀書擊劍,以術(shù)說衛(wèi)元君,衛(wèi)元君不用;還寫了他兩件小事,一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庇忠淮巍棒斁溘`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兩次都是荊軻忍讓退避了?磥恚@是一個有頭腦、有見識、也很理智的人,并非意氣用事、一味爭強好勝之徒。司馬遷的這些補充,雖稍嫌簡略,對我們了解荊軻其人,卻很有用處。
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之間,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我認為,不妨簡單地把他們分成兩種類型。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出于單純的報恩思想(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算做一類,如刺趙襄子的豫讓,刺韓傀(《史記》作“俠累”)的聶政。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所謂“公義”(比如說國家之事)的,算做一類,如曹沫劫齊桓公于盟壇之上,“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刺客列傳》),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焙退牧κ恳源箬F椎“狙擊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保ā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o論事之成(曹沫)。◤埩迹渚窕蛴锌扇≈。荊軻如何呢?我想可以歸入曹沫張良一類。
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二二七年。這時候,秦國大軍大舉東進,所向披靡,山東六國風(fēng)雨飄搖,朝不謀夕①。燕太子丹面對這個嚴重局勢,深感力絀計窮。軍事政治外交諸般手段大概都難救燃眉之急了,又不愿意坐待滅亡(難道他應(yīng)該坐待滅亡么!)終于想到了行刺。他想得很天真:無論是生劫或刺死秦王,都可以使大局頓時改觀。其實,這只不過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存僥幸于萬一罷了。荊軻說:“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背艘话愕闹t讓和點出任務(wù)的艱巨性以外,把行刺看成“國之大事”這一點最重要,它說清了荊軻對這個計劃的思想認識,強調(diào)了行為的根本目的和這個目的的正義性和嚴肅性。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