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伦午夜福利片|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757|成色好的y31s是国产

<code id="docgg"><listing id="docgg"><thead id="docgg"></thead></listing></code>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精選11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發(fā)布時間:2022-12-0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精選11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1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及詞的主旨。

        2、  體會作者用典、對比、類比手法的運用。

        3、  品位語言,領悟作者的愛國熱忱。

        積累運用: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舞榭(   )歌臺     巷(   )陌    金戈(   )    元嘉(    )    倉皇(    )

        無覓(   )         孫仲謀(   )  狼居胥(   )  廉頗(    )    佛貍祠(   )

        2、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1) 千古江山                        (2)贏得倉皇北顧          

       。3)可堪回首                        (4)烽火揚州路            

        3、文學常識填空。

        辛棄疾,字        ,號         ,       (朝代)詞人。其詞多數(shù)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          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       ”。

        4、對“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懷念廉頗,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頗那樣的名將了。

        b.作者以廉頗自比,表達了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抒發(fā)了不被朝廷重用、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c.作者懷念廉頗,用追述趙國不重用廉頗而加速滅亡的事實來影響南宋統(tǒng)治者。

        d.作者以廉頗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戰(zhàn)的將領,必將重蹈歷史上趙國滅亡的覆轍。

        5、對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慨嘆江山依舊,當年“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的孫仲謀,已無處尋覓了)

        b.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贊揚當年劉裕北伐的英雄氣概)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自比廉頗,功績顯赫,壯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借劉義隆不作充分準備,倉促北伐遭致失敗,警告韓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6、下列詩句修辭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b.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屬于倒置語序的一項是(   )

        a.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b.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c.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               。

       。2)四十三年,             ,               。

       。3)憑誰問,              ,               。

        閱讀訓練: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9、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復國,但孤立無援,其豪放詞每有蒼涼沉郁、粗獷悲憤之致,從下片中你能讀出這種韻味嗎?試舉例分析。

        10、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軒為何獨鐘情于孫仲謀呢?“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和“生子當如孫仲謀”為例,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11、辛棄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來,抒情寫意,嘗試從他的其他詞中尋找一例進行賞析。

        12、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  )

        a.這首詞寫于12XX年鎮(zhèn)江(京口)知府任上。12XX年執(zhí)政的韓侂胄欲以北伐鞏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戰(zhàn)派辛棄疾任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瀕臨前線,乃軍事重鎮(zhèn),辛積極備戰(zhàn),并勸諫韓不可草率用兵。韓不但不聽,反而將辛調職。若換個角度理解,本詞堪稱一篇“諫書”。

        b.“懷古”,即為傷今。然而,本詞自始至終保持著豪邁的基調,不愧為豪放派辛詞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調,可從兩個角度折射出來:其一,選古代英雄事跡 詞的題材;其二,刻畫俠肝義膽,抒發(fā)忠義之情。

        c.詩言志,詞也言志。上闋贊頌孫權、劉裕,旨在表明詩人自己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同時也是對韓柁胄的期望;下闋借對劉義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敗史實的譏諷,警戒當權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轍。

        d. 《永遇樂》用典較 多,且全圍繞一個明確的中心,即:借典故來表達詩人對救國大業(yè)的深謀遠慮。詩人“懷古”的態(tài)度,不是以歷史學家的眼光去評價史實,其用典原則是“古為今用”,即以藝術的眼光取材,調動歷史人物為自己抒懷服務。

        課外閱讀:

        南鄉(xiāng)子•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鏊,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1)兜鏊,俗語叫頭盔,詞中借指兵士。

        13、上片兩句一問一答,寫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何處望神州”何意?

        14、上片后兩句仍一問一答,寫詞人登樓所見所想“不盡長江滾滾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詩人哪首詩的詩句?

        15、此詞即興抒懷,借古諷今,通過贊頌                   ,暗諷               。

        學后心得:

        答案:

        1、xiè  xiàng  gē  jiā  huáng  mì  móu  xū  pō  cí 

        2、(1)長遠的年代(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區(qū)域名,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

        3、幼安,稼軒,南宋,蘇軾,蘇辛

        4、b      5、c      6、b      7、c

        8、(1)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2)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3)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9、下片先回溯歷史,用諷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訓;詞尾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作者的悲憤之情,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xiàn)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10、孫權的風流余韻雖蕩然無存,但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卻歷歷在目。雖處群雄紛爭的時代,吳國卻能出現(xiàn)和平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土不受外敵侵犯,寫孫權既激勵自己,又擔憂時局。

        11、如《摸魚兒》一詞,下片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熬,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用楊玉環(huán)和趙飛燕死于非命來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語辟典精,用意深刻。

        12、b(“俠肝義膽”的評價,有悖原詩意——詞中所歌頌的英雄都是與國家命運相系,并非個體的“義士俠客”。)

        13、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14、唐朝詩人杜甫《登高》。

        15、三國時期的英雄(孫權),南宋朝廷的無能(無人,茍且偷安)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2

        汕頭潮南礪青中學   鄭光程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边@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八氖辍比,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翰莶莩鰩煟瑐}皇北顧      警告當朝              詠史抒懷

        下闋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

        作者郵箱: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3

        辛棄疾

        一、教學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

        2、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边@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ǘ┖喗樽髡吲c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ㄈ┐v詞的大意。

       。ㄋ模┓治鲈~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八氖辍比,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w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ㄆ撸⿲W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翰莶莩鰩,倉皇北顧       警告當朝       詠史抒懷

        下闋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詞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4

        教學重點:用典和借古諷今一、導入  新課二、解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三、結合注釋朗讀,弄清大意四、具體分析1、辛棄疾在文學史上被評論家譏之以“掉書袋”,原因是他的詞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闕和下闕分別用了哪些典故?明確:               孫仲謀(孫權)                   上闕 ﹤                                寄奴(劉裕)                      元嘉草草(劉義。┫玛I ﹤   佛貍祠(拓跋燾)廉頗2、分析上闕a、上闋寫孫權劉裕兩個人,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b、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明確: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c、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明確:寫出劉裕出身貧*,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3、分析下闕a、“元嘉草草”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經(jīng)過,明確北伐失敗的原因。②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明確:借古諷今――委婉勸阻韓侂胄: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b、“佛貍祠”①詩人寫佛貍祠下的迎伸賽會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百姓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達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②除了用典,還運用什么寫法強化這種感情?明確:今昔對比――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此情此景讓人不堪回首。c、“廉頗”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以廉頗自況,雖64歲仍想為國效力;可當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議,又小人挑撥,使他很感悲憤,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而這正是全詞的主旨所在。五、名句賞析“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明確:這句話的意思是,孫權的風流余韻現(xiàn)已不復存在!拔栝扛枧_”是承平氣象的象征。孫權以區(qū)區(qū)江東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國土不受外侵,并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吳國出現(xiàn)承平氣象!帮L流”,指孫權的才略及其建樹,這里引申為孫權的遺跡!坝甏蝻L吹”指的是歷史風雨,自孫權以后,京口一帶屢遭兵火,到辛棄疾時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時勢消沉之意。這幾句突出蕭颯、凄涼之象,筆調轉為哀婉、舒緩,詞人慨嘆眼前之景象,表達了他對孫權的崇拜和對當前時局的擔憂。六、歸納全詞這首詞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詞詰》評曰:“發(fā)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得遏。廉頗自擬,慷慨壯聲,如聞其聲!七、學生齊讀全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5

        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 

        教學內容

        一、課前導入   

        1、繼承蘇武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 " 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2 .指導預習,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3 .補充注音:謝? 

        4 .補充注釋: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chuàng)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問題: 

        ( 1 )找出韻腳,并在朗讀中體會。 

        左、住、虎、顧、路、鼓、否。厭聲韻。 

       。 2 )這首詞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義? 

        6 .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 1161 年,金國大舉南犯, 21 歲的辛棄疾率群眾 2000 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擔任 " 掌書記 " 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 50 騎兵,直閉駐有 5             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jīng)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后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 1203 ),辛棄疾 64            歲退居江西鄉(xiāng)!司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伉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 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7 .聽課文錄音帶或者教師范讀,疏通文字。 

        8 .講讀課文。 

        ( 1 )閱讀上片。讓同學分出層次,教師講析。 

        ①分兩層。 " 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jīng)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辛棄疾以  " 英雄 " 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 舞謝歌臺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jīng)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 

       、 " 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 "是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jīng)在那里居住的劉裕。劉裕出身貧寒,曾經(jīng)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 " 想當年 " 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 -- 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 " 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 "             在當時韓佳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學朗讀上片。總結:這一段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 2 )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層: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前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漠的大話,對臣下說: " 聞王玄漠陳說,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倉皇北顧 " ,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 " 北顧涕交流 " 的詩句。 

        ②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③第二層。 " 四十三年,……一片神鴉社鼓! " 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聯(lián)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 佛貍洞下 " 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 " 佛貍調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傇~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 

       、茏髡邔懛鹭傉{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寶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層。抒發(fā)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能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 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 但結果趙使還報趙王說: "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玉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頗事做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明確。   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極好當?shù),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于言表。 

        總結下片。用劉帝、佛貍調、廉頗的典故,繼續(xù)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9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10 .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 " 掉書袋 " 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說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zhèn)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 " 京口懷古 "   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典故,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lián)系。就藝術手法論,環(huán)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11 .總結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這首詞借 " 懷古 " 贊揚孫權、劉裕的抗敵業(yè)績,批評南宋當政者倉碎北伐的冒險行動,表達自己的積極抗金,恢復中原統(tǒng)一國家的熱切愿望。運用典故,十分恰當,是它的一大藝術特色。 

        [ 附錄 ] 

        (一)重點內容圖示。 

        1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闊:寫景,贊嘆山河美 

        │ 

       。ㄟ^渡句) 

        下闊:寫人,懷古發(fā)感慨 

        2 . 

        上闊:盛贊歷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     

       。ù罅坑玫浣韫胖S今) 

        下闊:力表自己抗金的態(tài)度 

        (二)作者介紹。 

        蘇軾( 036 ~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元年)與父蘇洵、弟蘇轍進京,次年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號稱 " 三蘇 " 。同年,因母喪返川。 1060年,蘇軾再入京,次年,任鳳翔府簽判。 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還朝,值史館,次年,蘇為卒,扶喪回川。   1069年(神宗熙寧二年),蘇軾又返朝。歷任官職,直至  1072 年,才通判杭州。 1075 年起,歷知密州、徐州、湖州。 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突遭逮捕,審訊,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他經(jīng)營東坡,務農(nóng),號東坡居士。 

        蘇軾本來一帆風順,為什么會遇到坎坷呢? 

        當時朝廷政局多變。王安石兩相兩罷,有一些乘時而起的小人,得了權勢。在新政首領王安石等人或隱或罷之際,如果蘇較得到朝廷重用,豈不是于他們不利?于是,那些曾經(jīng)依附過王安石的小人,從蘇軾知湖州的謝表中嗅出了蘇軾對皇帝不忠的味道來。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謝表之外,搜羅蘇軾的詩作,加以" 分析",羅織罪名,構成文字獄"烏臺詩案 " 。因為蘇武謝表中有 " 知其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其中 " 新進 "二字,正好觸犯了李、舒輩的忌諱。蘇軾的詩作中,反映民間疾苦,他寫過舊婦則,反映過變法中確實存在的問題,表示對新政的不滿。因為說了真話,讓李、舒輩抓到了把柄,蘇輪自被逮訊到結案,歷時五個月,不論在朝在野,政見同與不同,營救者絡繹不絕(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決定不殺蘇武,而以貶滿了事。 

        總之,蘇武貶黃州,是因為遭人暗算,不知不覺轉入政治斗爭漩渦,而不是什么因寫詩攻擊新法。他這次受打擊,心情是復雜的,所以游赤壁時寫了這首詞,抒發(fā)自己的抱負。 

        辛棄疾( 1140 ~ 1207 )字幼安,號稼軒,濟南人。少年時聚眾二千參加農(nóng)民領袖耿京的起義抗金軍,失敗后,南歸。歷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撫使(掌管一路軍政民政的長官),在政治軍事上都能采取積極的措施,以利國便民。朝廷當權者疑忌他,落職后長期沒有得到任用,從           43 歲起,閑居江西信州(今上饒市),達二十余年(在這時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過浙東安撫使和鎮(zhèn)江知府。在鎮(zhèn)江任內,他特別重視抗金的準備工作?墒浅λ恢匾暎荒芫糜谄湮。終于懷著恢復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歿,他是南宋最杰出的愛國詞人。著有《稼軒詞》(一名《稼軒長短句》),總計 600 多首,辛詞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意境深遠,風格以豪放悲壯為主。他的愛國詞作情辭慷慨,愛憎分明,藝術感染力很強。他還以多彩的畫筆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描繪農(nóng)村風光,贊美壯麗山河,進一步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范圍,推動了南宋前期詞風的變化,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ㄈ╆P于赫壁懷古》中 " 人生如夢 " 所反映的思想情緒。 

        《宋詞賞析》中認為,這句話反映了作者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是無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達觀,其情緒不免趨于消極。他是見江山依舊而人事已非,淪落無聊而徒傷老大,于是引發(fā) " 人生如夢 " 的感慨,從而借酒澆愁。張志岳則在《文藝百家》( 1979 年第 1 期)中撰文認為,這句話不能作單純消極的理解,而是作者面對現(xiàn)實,表現(xiàn)得比較平靜和曠達。從作者遭遇看,寫這首詞時他已被貶多年,而他對王安石的新法在實踐過程中有了新的認識,對宋神宗,則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詞并不針對什么具體的境遇,而是用 " 人生如夢 " 來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雖有感慨,更有不作具體計較的曠達態(tài)度,這態(tài)度又促使他能夠借酚月來感發(fā) " 江月是能了解我的 " 那種堅持理想的精神。 

       。ㄋ模┯嘘P常識。 

        有關詞的知識:詞,詩歌的一種,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詞有很多別稱,如 " 長短句 " 、" 詩余 " 、" 曲 " 、 " 曲子詞 " 、 " 曲詞 " 、 " 樂府 " 、 " 樂章 " 、 " 歌詞 " 等。詞按字數(shù)的多少分類可分為   小令(  58  字以內)、中調( 59 字至 90 字)和長調( 91 字以上)三大類。按詞的段落的多少分類又分成幾種:全詞只有一段的叫 " 單詞 " ,二段的叫 " 雙調 " ,三段的叫 " 三疊 " ,四段的叫 " 四疊 " 。詞的段落叫 " 闋 " 或 " 片 "  ,從上片到下片講究銜接貫穿,意思前后相承,叫 " 過片 "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 換頭 " 或 " 過變 " 。依照已有的詞調寫的叫 " 填詞 " 或 " 依聲填詞 " ,自己譜曲自己寫詞的叫 " 自度曲 " ,《揚州慢》屬后一類。詞常見有 " 令 " 、 " 引 " 、 " 近 " 、 " 慢 " 的分別, " 令 " 即小令, " 引 " 是正歌之前引歌, " 近 " 又稱  " 近拍 " ,相當于 " 引 " , " 慢 " 是慢曲子的省稱,指節(jié)拍較慢,聲調延長。慢詞的字數(shù)較令、引、近的詞字數(shù)要多些。宋代詞風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主要詞人有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他們認為 " 詞為艷科 " 、 " 詩莊而詞媚 " ,多寫情愁別緒、個人遭遇,特別講究音律格律,風格清麗婉媚。豪放派以蘇、辛為代表,主張 "             以詩為詞 " 、 " 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 ,不肯損害意思以遷就音律, " 故為豪放不羈之語 " ,格調高昂、取材廣泛。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6

        設計指導思想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屬于“歷史的回聲”專題,這一專題的著眼點之一在于學習前人解讀歷史的思維方式,看看他們如何借鑒歷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觀景所見,追溯與景物有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抒發(fā)自己的正確意見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憤情懷。但是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存在著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首詞幾乎全詞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為此,教學這首詞,課前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印發(fā)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使學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過程中注意誦讀,從自由讀到范讀,再齊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讀”課文,從讀中感受作者激憤沉郁的豪放詞風。在誦讀中具體研討用典的用意,從而達到理解詞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3、通過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復習。

        1、預習課文 ,對照課文下注釋通讀全詞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詞語。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chuàng)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

        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閱讀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chuàng)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材料在課前一天下發(fā))

        3、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4、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ù嗽O計不僅復習了舊知,還為導入新課作了很好的過渡)

        明確: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zhàn)場戰(zhàn)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登臨赤壁,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fā),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東坡自然會生發(fā)無限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蘇軾后的另一位豪放詞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ㄔO計說明:由剛學過的豪放詞派代表蘇軾的作品引入學習另一位豪放詞派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習興趣,并能與復習舊知銜接起來。)

        三、作者與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結合課文下注釋①和印發(fā)下的有關背景材料回答)

        2.課件投影,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ㄔO計說明:課件投影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意蘊含蓄的典故,并能體會辛棄疾這位愛國詞人的思想抱負。)

        四、教師范讀或播放課件錄音朗誦,疏通文字。

       。ù嗽O計讓學生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豪壯的感情基調。)

        五、研習課文,探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ㄒ唬┱n件投影,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fā)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tǒng)稱“用典”。恰當?shù)赜玫洌墒乖娢奈那殡h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 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ù嗽O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你認為每一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對照注釋、材料分組討論)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五個典故。

       。ù嗽O計是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以及詞人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分步研討,是考慮到這是本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分步研討,層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討用孫權、劉義隆典。

       、僬f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明確:都是能夠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yè)績都在京口起步。)

       、谡页鲎钅鼙憩F(xiàn)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并說說詞人對他們充滿什么感情?(明確:“覓” 、“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慨嘆英雄難覓,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圩窇泝晌痪驮诰┛谄鸩浇⒇S功偉績的英雄人物,激發(fā)起詞人的抗擊金人,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蘊含了什么意思?(明確:諷刺宋室昏聵。)

        2.分析研討用劉義隆典。

       、僬埻瑢W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這個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確: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xiàn)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zhàn)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貍祠典。

       、佟八氖,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什么?(明確: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有人說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說是悲情怨語,說說你的理解。(參考:詞人以廉頗自況,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抒發(fā)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5.小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用典來借古諷今,用典來抒發(fā)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復雜情感,表現(xiàn)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景、典、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六、把握詞人情感,指導誦讀。

        1.本首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要讀得響亮,其后又有稍長停頓。

        2.誦讀時必須保持豪壯的基調,讀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嘆之情,讀出年老但壯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憤懣。尤其是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讀出詞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觀語或怨語。

       。ù嗽O計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要領,并能在誦讀中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七、《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fā)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①《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②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xiàn)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情懷。③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ù嗽O計是讓學生通過了解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八、板書設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仰慕英雄 慨嘆難覓

        孫權、劉裕

        報國抱負 諷刺朝廷

        劉義隆 借古諷今 批評告誡 豪邁激越

        佛貍祠 今昔對照 隱憂憤懣 深沉悲壯

        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志

        廉 頗

        抒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7

        教學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              2、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shù)膽嵏拧?

        3、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4、背誦全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用典的意義。

        2、 注意比較,比較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或者由復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入)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1、作者: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 50 騎兵,直逼駐有 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

        2、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補充注釋: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chuàng)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四、分析詞的上片:

        1 、閱讀上片,讓同學分出層次 

        ①分兩層。  “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jīng)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辛棄疾以 英雄 一詞贊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舞謝歌臺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jīng)沒有了。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 

       、 “ 斜陽草樹……氣吞萬里如虎 ”是第二層,寫俯瞰京口街市,緬懷曾經(jīng)在那里居住的劉裕。劉裕出身貧寒,曾經(jīng)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  想當年 三句頌揚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辛棄疾遠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應取道山東 –“ 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  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 在當時韓宅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思考:

        a、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c、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④同學朗讀上片。

        總結:這一段借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上英雄人物事跡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八氖辍比洌f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借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以廉頗自比,表示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力,收復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極好當?shù),多用少年輕進之士,又有誰會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憤溢于言表。) 

        總結下片。用劉帝、佛貍調、廉頗的典故,繼續(xù)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在分析中邊讀邊指導背誦)

        六、歸納全詞

        1、 用典

       。1)、要求學生找出詞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懷念英雄,表現(xiàn)收復失地的決心

        b、人道寄奴曾。簯涯罟湃,表現(xiàn)北伐決心

        c、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評草率出兵

        e、憑誰問,廉頗老矣:自我感慨,不忘為國效力

       。2)、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  “掉書袋”  的毛病,你認為如何? 

        這首詞用典多不能說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頗一事之外,都是有關鎮(zhèn)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 京口懷古 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況且他用這些典故,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聯(lián)系。就藝術手法論,環(huán)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典故,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 (這些典故的使用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蓄深刻)

        2、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現(xiàn)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2)劉!皻馔倘f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感慨:

       。ㄟ@些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3、總結思想內容

        上闋:歌頌迨慕英雄及其功勛業(yè)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fā)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fā)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

        主旨上均為把古喻今

        2、 不同點:(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議論能上以形而上的層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xiàn)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情懷。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事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翰莶莩鰩煟瑐}皇北顧      警告當朝              詠史抒懷

        下闋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8

        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精品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中教學反思(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因為這首詞用典較多,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理解這些典故上,也變成了純粹的歷史故事的講解。通過這些典故,學生的確能夠理解作者的用意,體悟作者的情感。但是整堂課的敗筆有二:一是朗讀太少。應該讓學生多讀,以各種方式讀,使學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更利于學生的背誦;二是典故之間沒有銜接。作者為什么由這個典故聯(lián)想到另一個典故?如果能處理好這個銜接,我覺得不僅使整首詞連貫了,作者的感情也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接受。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9

        一段時間以來,很多語文教師把教學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教材所輯錄的文章;蛟S在時代性、思想性等方面,我們的教讀內容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許一個教改浪潮洶涌的年代,我們渴望并呼喚像魯迅、梁啟超、朱自清等能自編講義的大師級語文教師的出現(xiàn)?墒牵P者總還是覺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是不是應該更多地回歸到課本,更多地去關注如何將文本閱讀的方法帶給學生,以期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讓語文課文的示范性真正表現(xiàn)出來,盡量地像其他學科的例題一樣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或者學習的思路。畢竟不管我們如何精選教材內容,選文的容量在面對“語文”這個大主題時也僅僅只能算是滄海一粟;畢竟教師的個體審美與創(chuàng)造不免讓選文多出了一份“眾口難調“的味道;诖,我在執(zhí)教《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文時就極力想以課文為綱,盡量去體現(xiàn)出課文的示范性。

        在梳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的備課思路時,考慮到辛棄疾詞作品的一個典型特點是用典,后人爭議最多的是“掉書袋”,學生閱讀最煩的是內容艱澀,趣味索然,因而,我認為處理這首詞的關鍵是熟悉典故,重點是典故的處理,難點是如何進入典故,通過學習這首詞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也還是辛棄疾詞善于用典這一特點,以及今后如何學習辛棄疾的作品。鎖定了“典故”這一主體教學內容之后,如何選擇切入點讓我仍然感到困惑,教學板塊的設計與整合依舊顯得茫然。考慮到迂回入題的方式或許會讓導語顯得雅致雋秀一些,但又怕不慎游離于主題之外,反而加重了辛詞用典累贅的嫌疑。于是最終還是決定開門見山,直入主題,凸顯“典故”的分量,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好在典故畢竟還有“故事”的味道,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比較容易找到突破口。

        如何讓學生把詞中所涉及的這些典故盡量熟悉,是讀懂這首詞的關鍵;如何在45分鐘內讓學生不厭其煩地面對這幾個典故,就成為又一個教學難點!笆煜ぁ笔且粋發(fā)展的概念,是反復閱讀的結果。熟悉課文以及銜接教學的關鍵則需要依賴課堂問題的設置,而問題的設計則需要遵循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有幾個典故”的初步搜索,到“陳述故事”的內容整理;從“與題目北固亭相關”的再度思考,到簡潔的提煉概括,分別從幾個不同的審查點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及注釋以加深理解。每一次新的閱讀都盡可能地為其提供新的視角。我覺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減輕學生的厭倦情緒,以利于更好地完成,熟悉課文)這一目的。

        辛詞用典突破了史料的簡單堆砌,要體現(xiàn)這種糅合的藝術魅力,就需要捕捉詞中能恰倒好處地發(fā)揮銜接功能的字詞。一個“望”字不僅將眼前與隔江之景連接起來,還將歷史的回顧與現(xiàn)實的沉思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回首歷史的悲壯,又有面對現(xiàn)實的蒼涼;既有登臨送目的情狀,又有抒發(fā)思古幽情的依憑。尋找到這個“望”字,整首詞的內在聯(lián)系及教學內容的銜接便豁然開朗了。

        回味整堂課的教學,我感到比較滿意的還是對典故這一難點的處理。有了反復熟悉典故的基礎,詞中所隱含的作者悲壯的情志在讀者面前才得以酣暢淋漓地展現(xiàn);“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痛楚和失落才讓人咀嚼出深層的味道來,才讓每一位進入意境的人為之捧淚,為之扼腕。

        當然,這堂課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應該說,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緊接著再進行一次讀的訓練,范讀也好,聽讀也罷,或者干脆讓學生進行試讀,以此來檢測他們對作品的獨立理解,這樣會使整堂課的處理更完美一些,教學高潮也必將更明朗一些,詩歌的韻味也會顯得更濃一些。除此之外,在反思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課堂語言準確的必要性。比如,課堂上我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用一句簡潔而完整的話概括詞中所涉及的典故!边@一問讓很多學生摸不著頭腦。這個問題無意中丟掉了概括的“數(shù)量”,學生對概括的要求也不很清楚。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10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賅,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下面小編以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說課稿為例,為大家介紹說課稿的寫法。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下面,我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是《稼軒詞》中突出的愛國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寫作者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二、寫作者對恢復大業(yè)的深謀遠慮和為國效勞的忠心。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被召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zhí)掌大權的韓侂胄。因為那時蒙古已經(jīng)崛起在金政權的后方,金政權日益衰敗,并且起了內亂。韓侂胄要立一場伐金的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在那時瀕臨抗戰(zhàn)前線。

        辛棄疾初到鎮(zhèn)江,努力作北伐的準備。他明確斷言金政權必亂必亡。他又認為: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zhàn)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侂胄提出了這些意見,并建議應把對金用兵這件大事委托給元老重臣。這無疑是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可是韓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納,反而有所疑忌不滿,他們借口一件小事故,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開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調離鎮(zhèn)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xiàn)在又遭到韓侂胄一伙人的打擊,他那施展雄才大略來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代背景。

        這首詞題為“京口北固亭懷古”,所以一開頭就從鎮(zhèn)江的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說起。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國的首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在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即孫權),只是現(xiàn)在已無處可尋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謂孫仲謀英雄事業(yè)的風流余韻,現(xiàn)已無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作者借這些京口當?shù)氐臍v史人物的英雄業(yè)績,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幾句也是用歷史事實。“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打無準備之仗,結果一敗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屬內蒙古自治區(qū))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終于慘敗的歷史事實,來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的深切鑒戒。“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韓侂胄于開禧二年北伐戰(zhàn)敗,次年被誅,正中了辛棄疾的“贏得倉皇北顧”的預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憶昔,有屈賦的“美人遲暮”的感慨。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至開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寫這首《永遇樂》詞,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兩句,是說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路”是宋朝的行政區(qū)域名,揚州屬淮南東路。)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借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過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使辛棄疾感到驚心,長江北岸瓜步山上有個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的歷史遺跡。拓跋燾小字佛貍,屬鮮卑族。他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后,率追兵直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這就是后來的佛貍祠。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ldquo;神鴉”是吃祭品的烏鴉,“社鼓”是祭神的鼓聲。辛棄疾寫“佛貍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俗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這正和陸游的《北望》詩所謂:“中原墮胡塵,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盡,童稚日夜長。羊裘左其衽,寧復記疇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棄疾這首詞最后用廉頗事作結,是作者到老而愛國之心不衰的明證。廉頗雖老,還想為趙王所用。他在趙王使者面前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棄疾在這詞末了以廉頗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棄疾詞的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點和他以前的詞人有明顯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這首詞就用了這許多歷史故事。有人因此說他的詞缺點是好“掉書袋”。岳飛的孫子岳珂著《桯史》,就說“用事多”是這首詞的毛病,這是不確當?shù)呐u。我們應該作具體的分析:辛棄疾原有許多詞是不免過度貪用典故的,但這首詞卻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頗一事以外,都是有關鎮(zhèn)江的史實,眼前風光,是“京口懷古”這個題目應有的內容,和一般辭章家用典故不同。

        況且他用這些故事,都和這詞的思想感情緊密相聯(lián),就藝術手法論,環(huán)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使用許多史事,以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詞里是不多見的,這正是這首詞的長處。楊慎《詞品》謂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是一句頗有見地的評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篇11

        汕頭潮南礪青中學   鄭光程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英雄難覓  

        上闋                                 建功立業(yè)、令人仰慕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劉義隆:草草出師,倉皇北顧      警告當朝              詠史抒懷

        下闋            烽火揚州路,神鴉社鼓        憤斥偏安          借古諷今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壯志未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精選11篇) 相關內容: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習目標:1、 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及詞的主旨。2、 體會作者用典、對比、類比手法的運用。3、 品位語言,領悟作者的愛國熱忱。積累運用: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學重點:用典和借古諷今一、導入新課二、解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三、結合注釋朗讀,弄清大意四、具體分析1、辛棄疾在文學史上被評論家譏之以“掉書袋”,原因是他的詞作好用典故。...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網(wǎng)友來稿)

        汕頭潮南礪青中學鄭光程教學目的: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課時教學要點學習。教學內容一、課前導入1、繼承蘇武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案(通用5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案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屢遭貶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精選7篇)

        一、教學目標1、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及其詩詞大意。2、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學會關鍵典故的含義和及其作用。3、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 高二語文下冊《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精選5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師:同學們,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 生:﹙齊聲﹚但我已飛過。 師:好,看來同學們對這句話很熟悉。其實,歷史的天空總要留下一些痕跡,供后人憑吊。...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教學目標:1、誦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點;2、理解《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過程與方法:3、通過大量拓展閱讀,了解辛詞特點。...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精選4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宋詞的特點。 2、具體領會宋代幾位著名詞人作品的風格。 3、豪放派和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鑒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精選5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實錄師:同學們,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 生:﹙齊聲﹚但我已飛過。 師:好,看來同學們對這句話很熟悉。其實,歷史的天空總要留下一些痕跡,供后人憑吊。...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案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案一、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曾隨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屢遭貶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終憂憤而死。...

      • 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說課稿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賅,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

      • 高二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