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湘夫人》教案
一、導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jié)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屈原根據(jù)這個美麗的傳說寫作了一首詩歌《湘夫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常識介紹
介紹屈原、楚辭和背景知識
三、把握詩歌情感,理解詩歌主題
(一)播放錄音,學生結(jié)合課后注釋朗讀詩歌。
(二)(1)師問:這首詩歌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生答:講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戀故事,全詩以湘君的口吻,抒寫了他自己在約會地點沒有等到湘夫人的憂愁、煩惱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動。
(2)師問:詩人是以怎樣的情感來講述這個故事的?為什么會用這樣的情感講述這個苦戀故事?(啟發(fā)學生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來把握詩人情感、理解詩歌主旨)
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詩言志,詩人借講述這個哀婉、動人的苦戀故事,來表達他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幽怨,借湘君對愛情的堅貞不渝來表達他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guān)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師生研討詩歌主題。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qū)Ψ綖榫索,表現(xiàn)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chǎn)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 詩歌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意象在表達情感、營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讀第一段,通過“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鳥萃兮蘋中, 罾何為兮木上”,分析情景關(guān)系。
2.“秋風”、“木葉”這都是令人感傷的意象,作者為了表現(xiàn)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選擇這些哀景,可是后面為什么還要寫很多的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