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譯文(通用14篇)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1
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quán),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jié)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jié)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guān)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jiān)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jié)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nèi)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guān)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yīng)該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yīng)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yǎng);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jīng)]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shù)莫勝p;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jīng)]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yǎng),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wù)呢?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諫太宗十思疏》
2002/04/23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2
基礎(chǔ)練習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填空: (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3)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慮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 。4)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解釋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儉______________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 (3)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______________ 。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 (5)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 。6)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 。7)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______________ (8)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______________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 。10)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______________ (11)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______________ 。12)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為幾層?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簡要說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包含了許多成語,找出原句并寫出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魏征“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可歸納為哪五個方面?(2)“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義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個比喻隱藏了本體,(1)請指出來。(2)這個比喻有什么含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練習 1.下列加粗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浚其泉源(jùn) b.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yōng) c.則思正身以黜惡(chù) 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buō) 2.下列加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加強自身修養(yǎng)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誠的人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粗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無以怒而濫刑 b.人君當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而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加粗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c.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d.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5.閱讀下面的片斷,回答問題! 〕悸勄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参粼,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臣聞求木之長者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且夫我嘗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 b.善始者實繁
春華秋實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流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2)下列四組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克終者蓋寡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則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d.善始者實繁 塞源而欲流長也 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權(quán)重,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竭盡誠心,就能聯(lián)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nèi)心并不服氣!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古今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5)下列對連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边@里的三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這里“以”和“而”在相對位置出現(xiàn),意思是接近的,“卻”,都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边@里的三個“則”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边@里的兩個“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
拓展練習 1.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 √趪L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宇文士及從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 。1)請給這段選文加上標點!
太 宗 嘗 止 一 樹 下 曰 此 嘉 樹 宇 文 士 及 從 而 美 之 不 容 口 太 宗 正 色 謂 之 曰 魏 征 嘗 勸 我 遠 佞 人 我 不 悟 佞 人 為 誰 矣 意 常 疑 汝 而 未 明 也 今 乃 果 然 士 及 叩 頭 謝 曰 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諍 陛 下 常 不 舉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順 從 陛 下 雖 貴 為 天 子 復(fù) 何 聊 乎 。2)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佞(nìn) b.南衙(yá) c.廷諍(zhèng) d.陛(bì)下 。3)對文中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美,贊美! .謝,道歉,謝罪! .面,當面,名詞做狀語。 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嬪妃受到皇帝的喜歡! 。4)這段文字主要寫了哪兩個人物?簡要分析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古文,回答問題! ∥涞履,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shù)。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來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闭髟侔菰唬骸氨菹聦(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 。ā敦懹^政要·任賢》) (1)下列句中加粗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汝離間我兄弟 、谖赫鳛樘洗馬 ③喜逢知己之主 、艿盡心所事 、從容對曰 、拚骺犊自若 、叱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2)對下列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雅有經(jīng)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像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yōu)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4)文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謀,打算,謀劃! .雅,雅致,高雅! .勞,犒勞,慰勞。 d.擢,提拔,提升! 。5)對下列“之”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早為之謀”,之,指代太宗! .“召征責之曰”,之,指代魏征勸建成太子對付太宗這件事。 c.“太宗為之斂容”,之,指代魏征所說的話。 d.“臣見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guān)系! .“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边@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委以重用! .這段文字體現(xiàn)了唐太宗一貫強調(diào)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參考答案 基礎(chǔ)練習 1.見書。 2.(1)動詞,用 (2)連詞,目的關(guān)系,來。3)連詞,修飾關(guān)系!敖哒\”是“待下”的方式!。4)介詞,用 (5)并列連詞,來。6)并列連詞,來。7)并列連詞,來。8)因為。9)以致。10)認為 (11)憑。12)按照 3.分為三層。(1)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表明自己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2)創(chuàng)業(yè)艱難,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離心離德!。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4.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先正面論述“固本”才能“木長”,“浚源”才能“流長”,“德厚”才能“國安”;再從反面論述,反之,國不能安! 5.“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薄 6.“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薄 7.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8.(1)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質(zhì)欲望),不奢縱擾民;二是“謙沖自牧”,不驕傲自滿;三是“慎始敬終”,不好逸無度;四是“正身黜惡”,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賞罰公正,不憑個人喜怒!。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平天下”的目的!。3)總此十思,宏茲九德,可以達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9.(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權(quán))。2)強調(diào)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是一致的。綜合練習 1.d(應(yīng)為bō) 2.d(應(yīng)為百官) 3.a(都是“因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別是“聽說”“懂得(引申義)”“見識”);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開始的人很多,堅持到底的卻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詞,或名詞,表示基礎(chǔ)的東西、重要的東西。元首,今比喻引申為一個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骨肉,今義是“骨頭和肉”,但今天也有“親骨肉”之說,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個“則”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設(shè)語氣。)拓展練習 1.(1)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庇钗氖考皬亩乐蝗菘。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征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選自《大唐新語》) (2)a(應(yīng)為nìng); (3)d(幸運的,僥幸,有幸。); (4)①太宗和宇文士及、谔谠诖笫谴蠓巧夏軓闹G如流,但小節(jié)上亦愛聽奉承話;宇文士及小人心態(tài),反應(yīng)快,善于狡辯,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2.(1)c(洗馬,古官名;所以,憑著。) (2)c(3)a(4)b(雅,敬詞。) 。5)b(指代魏征。) 。6)a(三者是同一人。)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3
【跟蹤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木(chang)之長者 浚(jun)其泉源
b.慮雍(yong)蔽 正身黜(chu)惡
c.克終者蓋(gai)寡 董(dong)之以嚴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yǎng)
b.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狩獵時網(wǎng)開一面以示有度
c. 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 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 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 填空題:
5.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填空:
、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憂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懼讒邪,_______________;
④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種專用文體。
【提高試題】
三. 閱讀下面一段選文,完成7-10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正確的一組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8.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9.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權(quán)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lián)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 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nèi)心并不服氣。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 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shù)。征雅有經(jīng)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碧谌眨骸拔赫魍邔嵨宜,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碧诖髳,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偃觌x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巯卜曛褐 ③往事息隱
⑤但其盡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哒骺犊匀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雅有經(jīng)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 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 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yōu)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4.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guān)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边@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xiàn)了唐太宗一貫強調(diào)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創(chuàng)新試題】
四. 閱讀下面兩段短文,完成15-16題: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jiān)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①。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碧谏罴{之。(《大唐新語》)
太宗嘗止一樹下,曰:“此嘉樹!庇钗氖考皬亩乐蝗菘。太宗正色謂之曰:“魏徵嘗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笔考斑殿^謝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復(fù)何聊乎?” (《大唐新語》)
15.翻譯劃線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要點評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參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鄭國公、《魏鄭公文集》 古代臣屬向皇帝分條陳述奏議的一種專用文體。 7.a 8.a 9.b 10.c(這并不是作者要說明的觀點)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谖也焕斫獗菹聻槭裁簇焸渌麄儯膊幻靼姿麄?yōu)槭裁匆x罪。
、鄢ト撼汲3.斆婧湍g斥爭論,您常常左右為難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從諫如流,但小節(jié)上亦愛聽奉承訪;魏徵直言進諫,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態(tài),拍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4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學習目標
1.引導(dǎo)了解本文先設(shè)喻明理,然后據(jù)事發(fā)揮,最后引發(fā)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xiàn)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學習重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jié)構(gòu)。
學習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nèi)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導(dǎo)入: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guī)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yè)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
三、閱讀課文。 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四、分析課文第一節(jié)。
1.重點字詞
。1)實詞 求木之長者 長: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浚: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德義:
將崇極天之峻 崇:
永保無疆之休 休:
情不能勝其欲 勝:
。2)詞類活用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動用法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3)句式
雖……(猶)………而況………乎: 雖然……尚且……何況是 ……呢
定語后置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內(nèi)停頓
如:臣聞 求木之長者,必 固其根本;欲 流之遠者,必 浚其泉源。
(5)重點語句翻譯
a/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b/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譯:
c/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2.研讀探討
。1)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以“ ”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翻譯第一段:
五.分析課文第2段:
1、重點字詞
承天景命 景:
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殷: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克:
董之以嚴刑 董:
震之以威怒 震:
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茍: 心: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
2.特殊句式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3、重點語句翻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譯:
b/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譯:
c/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譯:
4、研讀探討
。1)、為什么會出現(xiàn)人民“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況?
答:
。2)、為什么君王會出現(xiàn)這種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答:
。3)、作者反復(fù)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翻譯第二段: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三段
(1)重點字詞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忽:
將有作 作:
思謙沖以自牧 沖: 牧:
則思慎始而敬終 敬:
慮壅蔽 壅蔽: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黜:
宏此九德 宏:
簡能而任之 簡:
可以盡豫游之樂 豫:
不言而化 化:
虧無為之大道 虧:
則思知止以安人 安: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下:
樂盤游 樂:
憂懈怠 憂:
。2)重點語句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
b.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譯:
c.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譯: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
3、要實現(xiàn)“垂拱而治”,必須出現(xiàn)什么樣的局面?
答:
4、君王要怎樣做才能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
答:
5、若要”簡而能任,擇善而從”,君王就必須怎樣?
答:
6、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可以歸納為幾戒?
答:
7、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
8、作者為了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點?
答: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 ① “見可欲”、“將有作”這是戒奢侈②“念高!、“懼滿溢”兩條是戒驕傲;③“樂盤游”、“憂懈怠”是戒放縱;④“慮壅蔽”、“懼讒邪”是戒小人;⑤“思所加”、“罰所及”是戒賞罰不公。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翻譯第三段
四、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五、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2)比喻論證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wù)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與翻譯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國家的重大職權(quán),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應(yīng)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權(quán),永遠保持無止境的美善,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jié)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憂慮中就治道顯著,而一旦功業(yè)建成就德行衰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xiàn)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在深深憂患當中一定會竭盡誠意對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縱自己情感傲慢地對待別人。竭盡誠意就能使吳和越這樣的國家結(jié)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會使骨肉親屬也能成為陌路之人。雖然用嚴刑來監(jiān)督他們,用威風嚇唬他們,最終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會感恩,表面上恭順而內(nèi)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眾;(他們就象水一樣)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yīng)該深切警惕的。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難道能不再重視嗎?統(tǒng)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看見自己喜好的東西,就想到應(yīng)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滿危機,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害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容納百川;喜愛游樂打獵,就要想到放開一面為限度;擔心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的意見;擔心有說壞話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惡的人;施加恩澤,就要想到不要因為偏愛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發(fā)揚光大這九德的修養(yǎng),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而采納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爭相效力,君臣無事煩擾,(您)可以盡情享受巡游的樂趣,享有神仙的長壽,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說,百姓就可教化。為何一定要勞神費思,代替下臣行使職事,牢損耳目,有背無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 文言實詞
。ㄒ唬 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嚇
。ǘ 古今異義
1. 必固其根本
古:樹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 慎始而敬終
古:謹慎;今:尊敬
4. 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
古:虛;今:沖擊
5. 雖董之以嚴刑
古:監(jiān)督;今:董事
6. 居域中之大
古:處在;今:居住
7.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 人君當神器之重
古:專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ㄈ 詞類活用
1. 名詞作動詞
1)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無以怒以濫刑:用刑。
2. 形容詞作動詞
1)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視。
3.容詞作名詞
1)人君當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簡能而任之:才能的人。
4)擇善而從之:正確的意見。
5)則思正身以黜惡:邪惡的人。
6)居安思危:安寧的時候;危急的時候。
7)懼讒邪:愛說壞話陷害別人的邪惡之人。
8)將有作:指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事。
4. 使動用法
1) 欲流之遠者:使……流得遠。
2) 思國之安者:使……安定。
3) 則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虛心以納下:使……謙虛。
5) 思正身以黜惡: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茲九德 :使……光大。
。ㄋ模 一詞多義
1、居
1)居域中之大:擔負
2)居安思危:處在……的情況中
2、長
1)臣聞求木之長者:生長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生長
3)塞遠而流長也:與“短”反義
3、固(多時為虛詞但此時為實詞)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牢固
4、善
1)擇善而從之:正確的意見
2)善始者實繁:好
5、下
1)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誠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則思虛心以納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難的時候
2)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高
7、誠
1)誠能見可欲:如果
2)竭誠則吳越為一體:誠心
3)必竭誠以待下:誠心
8、能
1)誠能見可欲:能夠
2)簡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詞)
9、思
1)則思……(等句):考慮
2)總此十思:要思考的東西
二. 文言虛詞
1、蓋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2)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蓋在殷憂
2、以
1)用、行:戒奢以儉
2)來: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誠以待下
雖董之以嚴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來:則思知足以自戒
則思知止以安人
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則思虛心以納下
則思正身以黜惡
5)而: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6)因為: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7)連詞,不翻譯:則縱情以傲物
3、則
1)就:則縱情以傲物
2)那么:竭誠則吳越為一體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則思……
4、之
1)主謂間:臣聞求木之長者
欲流之遠者
思國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代百司之職役哉
人君當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詞:
a)代指“天下”: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b)代指“臣民”:雖董之以嚴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簡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擇善而從之
三.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2)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2.倒裝句
1)則縱情以傲物:則以傲物縱情
2)董之以嚴刑:以嚴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則思知足以自戒:則思知足以戒自
5)則思謙沖而自牧:則思謙沖而牧自
3.省略句
1)蓋(陛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雖(陛下)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其)茍免(嚴刑)而不懷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
4)(水)載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
5)誠(陛下)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6)(陛下)垂拱而治。
7)(陛下)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4.被動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
2)慮(被)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四. 難句翻譯
1.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譯:臣即使是最愚昧無知的人,(也)知道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像陛下您這種)明智的人呢!
2.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譯: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quán),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譯:(歷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開頭做得好的人確實很多,(但)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譯:因為(陛下)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
5.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
譯:即使(陛下)用嚴酷的刑罰來監(jiān)督人民,用神威嚇!丁罢瘛蓖ā罢穑䥽槨薄匪麄,最終(人民)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陛下)的仁慈。
6.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譯: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7.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譯: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謙虛下來并采納下面的意見。
8.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譯: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而采納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爭相效力,君臣無事煩擾,(您)可以盡情享受巡游的樂趣,享有神仙的長壽,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說,百姓就可教化。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4〕,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5〕,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復(fù)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8〕,則思三驅(qū)以為度〔9〕;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宏此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征傳》
【注釋】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據(jù)天地間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庇蛑,天地間。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責,監(jiān)督。
〔6〕作:興作,建筑。指興建宮室之類。
〔7〕謙沖:謙虛。自牧:自我修養(yǎng)。
〔8〕盤游:打獵游樂。
〔9〕三驅(qū):一年打獵三次!抖Y•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獵)!
〔10〕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yè)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lián)綴成文,文理清晰,結(jié)構(gòu)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譯文:
我聽說過,要求樹木生長,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長遠,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使國家安定,就一定要積聚自己的道德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著帝王的大權(quán)重任,處于天地間至尊的地位,不考慮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到危難,戒除奢侈而厲行節(jié)儉,這也就象砍斷樹根卻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流水長遠一樣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開始做得好的確實很多,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嗎?大概是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欲,傲視他人。竭盡誠意,那么即使象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jié)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象過路人一樣。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jié)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于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tài)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yīng)該特別謹慎的。
果真能夠做到:見了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帝位高隨時會有危險,就想到要謙虛,并且加強自我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歡打獵游樂,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終謹慎;憂慮會受蒙蔽,就想到虛心接納下屬的意見;害怕讒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于人時,就想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想到不要因為正在發(fā)怒而濫施刑罰。完全做到上述十個方面,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一定會得到很多補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選擇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氣力,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他們的忠誠。文臣武將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勞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職務(wù)呢。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
2.領(lǐng)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jié)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lǐng)導(dǎo)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jié)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lǐng)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jié)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wù)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載舟覆舟 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 垂拱而治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6
教學目標
、僭驮O(shè)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jié)構(gòu)。
教學重難點
難點:①援引內(nèi)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nèi)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的把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新課
要點
1.疏通字詞。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fā),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
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diào)養(yǎng)。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僬堃幻麑W生口頭分析本段內(nèi)容,師生共同完成。
、诮處熜〗Y(jié)
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xiàn)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蔽赫髡f:“不然。人民遭受了戰(zhàn)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狈獾乱驼f:“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fù)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fù)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fù),但形勢不許可。”魏征聽丁,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dǎo),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jié)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jié)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xiàn)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碧铺谫澇晌赫鞯囊庖,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渖菀詢”是歷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業(yè)后守成的歷史經(jīng)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zhí)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diào)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吧剖颊邔嵎,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這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易難的道理!耙髴n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chuàng)業(yè)!凹鹊弥緞t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guī)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jié)怨,以失掉人心。“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jīng)據(jù)典,苦口婆心。反復(fù)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tǒng)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nèi)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
總結(jié)、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tài)度。
附:板書設(shè)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
三、十思積其德義
作業(yè)布置
1.熟讀課文;
2.總結(jié)文章的論證結(jié)構(gòu)。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7
關(guān)于《諫太宗十思疏》一文的兩個問題
趙永康
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文言文)《諫太宗十思疏》一課,作者魏徵想要通過自己的上書,勸諫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太平盛世之年,也不可驕奢淫逸,貪圖享樂,應(yīng)該持之以恒地施行仁政,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芍^言辭懇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稱得上是一篇千古勸諫之佳作。太宗也將之奉為自己的座右銘,置于枕邊,每每有輕浮的雜念使時,便以此鞭策自己。但是在教授課文時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值得探討。一是課文注釋不當,另一個文章自身的問題。
問題一:教材注釋不當。作者魏徵在第三自然段針對太宗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十思”,其中第五思是“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這里的“三驅(qū)”到底做何解?教材的注釋是“《易經(jīng)》:‘王以三驅(qū)’。指狩獵有度,不過分捕殺。三驅(qū),網(wǎng)開三面,留一面!蔽艺J為這種解釋不妥。先來看看魏徵提出的第六思:“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意思是 “擔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自始自終要謹慎”,可見“慎始而敬終”這種態(tài)度是針對“憂懈怠”這種行為提出的。看得出這句話的前半句提出了問題,后半句則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我們很容易看出魏徵提出的“十思”的寫法都應(yīng)該是前半句提出了問題,后半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我們再看第五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其中“樂盤游”是指“以盤游為樂。盤游,娛樂游逸,指從事狩獵! 也就是說太宗喜歡打獵。依照推理,接下來作者就會勸戒太宗應(yīng)該少打幾次獵,否則就會勞民傷財,滋擾人民的正常生活,即“則思三驅(qū)以為度”,但是按照教材對“三驅(qū)”的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應(yīng)是“就應(yīng)該網(wǎng)開三面,留一面作為限度”,也就是說“應(yīng)該狩獵為度,不過分捕殺”,如此解釋看來魏徵是在勸戒太宗不要濫捕濫殺,這似乎違背了他為君擔憂為民著想的初衷。那么 “三驅(qū)”到底應(yīng)該怎么翻譯? “驅(qū)”在古漢語中的解釋為“趕馬”,在這里應(yīng)理解為“驅(qū)馬打獵”,“三”是一個概數(shù),表示少,所以我認為“三驅(qū)”應(yīng)該解釋為“少打幾次獵”。因此,“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這句話應(yīng)該譯為“(您)喜歡打獵,應(yīng)該考慮每年少打幾次獵,(否則就會勞民傷財,滋擾人民的正常生活)”。
問題二:文章自身的不足。眾所周知,我們寫文章時都講究對稱,假如在寫文章時出現(xiàn)了ab兩個問題并要對這兩個問題回答,那么我們習慣先回答問題a再回答問題b,這才合乎情理。這點要求不是我們現(xiàn)代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古人對此要求更嚴格。但是在這篇文章中魏徵就太大意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話“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弊髡咄ㄟ^“根”與“泉”的自然流變規(guī)律上升到如何治理國家的高度,這是正面論證。接下來作者用同樣的例子進行反面論證,作者這樣寫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按常理作者應(yīng)該先提“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再舉“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這樣才與上面舉出的正面例子順序保持一致。雖然今人不能苛求古人如何,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的確是一個瑕疵,那么在這里提出來,至少可以提醒我們在寫作、說話時不要出現(xiàn)這樣的邏輯問題。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8
教學目的:
1. 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
4. 領(lǐng)悟“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guān)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 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 試讀,邊讀邊正音。
C 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
D 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 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jīng)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9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fù)開導(dǎo)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
2.領(lǐng)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劢虒W重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劢叹邷蕚洌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劢虒W步驟 ]
一.導(dǎo)語 設(shè)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jié)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kǎiqiè,切實)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lǐng)導(dǎo)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jīng)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diào),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過細讀可知,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jié)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lǐng)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四.課內(nèi)訓練
1.寫出文中難懂的詞語和句子,準確地進行解釋和翻譯。
2.當堂完成課文后面“思考和練習”的字詞練習。
五.課堂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課的反復(fù)誦讀,我們逐層領(lǐng)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佳作,領(lǐng)悟它、掌握它,對玩?zhèn)兊於ㄕZ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勰芰τ柧殻
一、解釋加點詞。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當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終者蓋寡
6.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7.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8.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9.宏茲九德
10.簡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惡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1.注音與解釋無誤的一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簡德:選擇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務(wù)。 謙沖:謙虛。
C.黜(chù)惡:罷斥奸邪小人。 讒邪:說壞話,造謠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謬(miū)賞:錯誤的賞識。 盤游:指狩獵。
2.這段內(nèi)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儉
C.積其德義
D.宏茲九德
3.“十思”內(nèi)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瑣細。請選出最重要的幾項是( )。
①勞神苦思 ②虛心納下 ③念高危 ④謙沖自牧 ⑤因怒濫刑 ⑥滿溢 ⑦慎始敬終
、嘀松迫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請說明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語言特點。
、傥赫鞯膶懽髂康氖牵
②其語言特點為: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問待臣口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zhèn)潆蕹壠渌倘∑渌L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置諸壑朕見賢者則進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阼以來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踐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ü(jié)錄自《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1.給這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
2.詳述畫線部分的大意。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識疾苦知節(jié)儉
九月,癸酉,上餞衡陽王義季于武帳岡。上將行,敕諸子且勿食,至會所設(shè)饌;日旰①,不至,有饑色。上乃謂曰:“汝曹少長豐佚,不見百姓艱難。今使汝曹識有疾苦,知以儉御物耳!
裴子野論曰:“善乎太祖之訓也!夫侈興于有余,儉生于不足,欲其隱約,莫若貧賤!習其險艱,利以任使。為其情偽,易以躬臨。太祖若能率此訓也,難其志操,卑其禮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則無怠無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樹襁褓;后世遵守,迭據(jù)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絕咽于衾衽者動數(shù)十人。國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誨也。
。ㄟx自《資治通鑒》)
【注釋】
、訇海╣àn):天色晚。
1.加點字的解釋和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
、匐分T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長豐佚
③汝曹少長豐佚
、芴嫒裟苈蚀擞栆
A.且(將) 少長(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暫且) 少長(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長(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暫且) 少長(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給下列句子選擇正確的釋義。
、俳袷谷瓴茉O(shè)有疾苦,知以儉御物耳。
A.現(xiàn)在讓你們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節(jié)儉的態(tài)度來使用東西。
B.現(xiàn)在假使你們嘗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東西要節(jié)儉。
C.現(xiàn)在讓你們知道世間還有疾和苦,懂得節(jié)儉地使用東西。
D.現(xiàn)在讓你們嘗嘗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節(jié)儉,會理財物。
、谟潆[約,莫若貧賤( )。
A.想讓他們地位不顯赫,不若讓他們飽嘗貧賤之苦。
B.想讓他們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讓他們處于貧賤的環(huán)境中。
C.想讓他們依稀嘗到貧賤的滋味,不如讓他們處于貧賤的環(huán)境中。
D.想讓他們當國君的意識模糊,不如讓他們先當當普通老百姓。
、蹫槠淝閭,易以躬臨( )。
A.把給他們描述事情的真?zhèn)吻闋,變成親自去體驗。
B.正因為給他們描述事情難免虛偽,才讓他們?nèi)ビH自體察。、
C.因為有許多事情是虛假的,應(yīng)該讓他們?nèi)ビH自體驗。
D.向他們描述事情的真?zhèn)纹D難,而讓他們?nèi)ンw驗是容易的。
、車嫱,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國家的命運不是由他們來維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國家的命運并不是由他們來維系,卻過早地讓他們居于萬民之上。
C.國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們的好壞,應(yīng)該讓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國家的存亡,他們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讓他們趁早和老百姓一樣。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絕咽于衾衽者動數(shù)十人”的事例,意在說明( )。
A.國家不太平,連諸王的后代也難保命。
B.諸王之后養(yǎng)尊處優(yōu),是不會長命的。
C.權(quán)位之爭愈演愈烈,已無骨肉親情。
D.國之存亡所系,不在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論的一項是( )
A.帝王的后代應(yīng)該在貧賤中歷經(jīng)磨難。
B.帝王的后代應(yīng)該親自體察民間的疾苦。
C.贊揚宋太祖執(zhí)行了利于諸子繼位的教誨。
D.帝王的后代應(yīng)該磨煉情志,降低地位與待遇。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10
我說課的題目是《諫太宗十思疏》,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向各位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課文簡析
第四單元編選了《諫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師說》、《阿房宮賦》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漸擺脫了六朝以來駢文的浮華之風,恢復(fù)了秦漢散文內(nèi)容充實,形式自由的傳統(tǒng)。初唐時期,雖然仍以駢文為主,但已經(jīng)透出新的氣息。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盡管也多用對偶句式,卻不受形式束縛,筆力雄健地闡明了居安思危和積德戒奢的道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成為后世奏議類文章的典范。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古今語詞用法的對比。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設(shè)喻明理,然后據(jù)事發(fā)揮,最后引發(fā)出主題的論證思路及駢散結(jié)合的文體特點,學習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論證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居安思危、積德戒奢”對當時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3、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僬b讀、領(lǐng)悟、背時全文。
、诶斫庾髡叩恼撟C思路和理論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
、俜e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古今語詞用法的對比。
、谝龑(dǎo)學生理解“居安思危、積德戒奢”對當時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4、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逐漸從經(jīng)驗型走向理論型,他們逐漸擺脫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應(yīng)用理論來指導(dǎo)抽象思維活動,發(fā)展了思維的深刻性,出現(xiàn)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喜歡獨立思考、尋根究底和質(zhì)疑爭辯。他們不但對文藝性的材料感興趣,而且對理論性的`材料也感興趣。但對《諫太宗十思疏》這樣的奏疏還是有些難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對其探究學習給以指導(dǎo)和引導(dǎo)。
5、課時安排:兩課時
二、說教法
新課標充分肯定“學生在閱讀中應(yīng)該始終處于主體的地位”,同時也要求教師協(xié)助他們喚醒自己的主體意識和強化他們的自我感覺。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課前布置學生查資料法。
因為古文中的很多字、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是一樣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詞或特殊句式,課文中又往往做出較為詳盡的注釋和解說,只要學生耐心認真地去讀,大部分內(nèi)容是可以讀懂的。更何況在圖書館、網(wǎng)絡(luò)上有許多解讀性質(zhì)的文章,對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作戰(zhàn)情況、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點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紹和解說,只要學生花費時間和力氣去查閱就可以得到。
2、反復(fù)誦讀法。
古文具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不讀就體會不出它的妙處。誦讀能夠增強學生對古文的語言感受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層次和表現(xiàn)手法。
3、鼓勵學生交換資料法。
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資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合作學習的理念。
4、引導(dǎo)學生質(zhì)疑討論法。
高一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尋根到底,質(zhì)疑爭辯,引導(dǎo)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相互討論,可以促進全體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也可以培養(yǎng)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5、點撥法。
對學生不能充分理解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點撥說明。
三、說學法
1、誦讀法。
2、查資料自學法。
3、交換資料法。
4、質(zhì)疑討論法。
以上幾種學習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注意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古人常說:“伴君如伴虎”,更何況是諷諫帝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唐代就有一位智勇雙全,敢于直言諍諫,據(jù)理力爭,不怕觸怒皇帝的魏征。下面我們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檢查預(yù)習情況,鞏固知識
一)檢查帶感情朗讀
1、誰來讀一次課文
2、誰再讀一次課文
3、師范讀課文
二)檢查對作者及課文時代背景的了解
1、你對魏征知多少?誰來扼要地談?wù)劊?/p>
2、《諫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寫的?誰來說說?
三)檢查字詞句的學習
1、抽問中下層學生對“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終者蓋寡”、“則思三驅(qū)”的理解。
2、1若回答得好,就對學生進行表揚,若對回答的答案不夠滿意,學習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學習小組代表匯報詞語學習:每組3~5個。
四)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全文。
1、同學們相互討論交流,怎樣才能更準確的把課文翻譯出來。
2、誰起來說說你的翻譯。
五)學生齊讀課文。
三:教師小結(jié)(對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簡單小結(jié),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dǎo)學生愛學。)
四:布置作業(yè):多讀課文,第二課時下課前要求每人能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直接導(dǎo)入
二、學生讀課文。
三、內(nèi)容分析
一)師:全文三個自然段,分別是說什么的?誰來說說?(回答后)
二)誰來補充?(補充后)
三)大家還有什么要補充的?
四)師逐段引導(dǎo)學生找出關(guān)鍵語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如下:
1、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3、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
四:寫作特點分析,師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結(jié)果后投影。
1、駢散結(jié)合,語言流暢。
2、正反論述相結(jié)合,說服力強。
3、語句生動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現(xiàn)實中有積極意義,分組討論以下問題,后派代表說說。
1、本文作者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具體怎樣做?
2、如果采納了太宗這些主張會換來怎樣的結(jié)果?
3、這些主張在今天有什么意義呢?
六、讀課文,整體再感悟
1、齊讀
2、指名平時最具朗讀技巧的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欣賞文采。
3、誰來試著把課文背誦下來?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總結(jié)
八、布置作業(yè)
你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這一點寫一篇讀后感。
九、板書設(shè)計
諫太宗十思疏
段意:
1、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2、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寫作特點:
1、駢散結(jié)合,語言流暢。
2、正反論述相結(jié)合,說服力強。
3、語句生動有力,多用排比。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11
教學目的:
1. 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shù)。
4. 領(lǐng)悟“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guān)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 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 試讀,邊讀邊正音。
C 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
D 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 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jīng)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12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shè)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引導(dǎo)學生了解本文先設(shè)喻明理,然后據(jù)事發(fā)揮,最后引發(fā)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xiàn)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nèi)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guī)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俟蹋号嗤良庸獭8荆簶涞母
、诘铝x:德政與信義。
、勖髡埽好髡艿氖ト。
、懿粍伲翰豢
、菥懊捍竺
、抟髴n:大憂
⑦行路:路人
、喽憾截。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yīng)當。
、细呶#壕痈呶坏奈kU。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diào)養(yǎng)。
、泻喣埽哼x拔人才。
、汛构埃捍挂鹿笆。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布置作業(yè) 。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nèi)容,教師引導(dǎo)補充。
教師小結(jié):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業(yè)后守成的歷史經(jīng)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zhí)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這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guī)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jié)怨,以失掉人心!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jīng)據(jù)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guān)系比作水與舟的關(guān)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wǎng)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jié)“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yè) 。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dǎo)學生討論“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fā)現(xiàn)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xiàn)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shè)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wù)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jié),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shè)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ㄒ唬┚影菜嘉#渖菀詢(中心論點)
。ǘ┚影菜嘉5闹匾
。ㄈ┚唧w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nèi)涵及現(xiàn)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jié)合。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13
教學目標
1、引導(dǎo)學生了解本文先設(shè)喻明理,然后據(jù)事發(fā)揮,最后引發(fā)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xiàn)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lǐng)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jié)構(gòu)。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nèi)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guī)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勖髡埽好髡艿氖ト。
④不勝:不堪
、菥懊捍竺
、抟髴n:大憂
⑦行路:路人
、喽憾截。
、崞埫猓浩埱颐庾。
、庖耍簯(yīng)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diào)養(yǎng)。
、泻喣埽哼x拔人才。
、汛构埃捍挂鹿笆帧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nèi)容,教師引導(dǎo)補充。
教師小結(jié):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戒奢以儉”是歷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業(yè)后守成的歷史經(jīng)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zhí)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這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guī)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jié)怨,以失掉人心!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jīng)據(jù)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guān)系比作水與舟的關(guān)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梢愿爬椤拔褰洹保骸耙娍捎、“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wǎng)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jié)“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dǎo)學生討論“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彼R运宕谋┱䴙榻,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fā)現(xiàn)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xiàn)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shè)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wù)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jié),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篇14
一 有效教學設(shè)想:
總原則:力求明標明確,思路清晰,提問精粹,活動充分,積累豐富,兩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冊第四單元第1、2課,本堂課系高三復(fù)習課,為讓學生在寶貴的時間里學有所得,實現(xiàn)教學效益的最優(yōu)化,迎考古文復(fù)習課設(shè)計遵循以下思想: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yīng)試水平,讓學生明確高考要求,復(fù)習要有的放失,以提高復(fù)習效益。
2、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重點是文言實詞、虛詞,難點是翻譯重要句子和評價文章的主旨。通過對重難點的突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形成科學的學法,教學中要應(yīng)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尋找和積累相關(guān)知識點,養(yǎng)成自主、質(zhì)疑探究、合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4、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情感與態(tài)度及價值觀目標。
二 教具:Power point 課件
三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四 教學過程 設(shè)計
(一):投影課題、導(dǎo)入 新課。
文言文復(fù)習有感
鐘斌
古圣先賢傳美名
文辭歌賦燦如星
明了考綱夯基礎(chǔ)
厚積精練任我行
(二):古圣先賢傳美名---關(guān)于作家作品
1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2 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
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5、文體特點,
魏晉以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
南北朝是駢儷文的全盛時期。唐與“古文”相對稱為“駢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稱“四六文”。
特點:(1). 講求對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 平仄相對,音律和諧。
(3) 多用典故,講究藻飾。
(三):文辭歌賦燦如星-----關(guān)于鑒賞評價
鑒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此句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為閃光的一句。相傳都督閻某拂袖而去后,聞此句矍然而起,說:“此真天才,當傳不朽矣!闭埻瑢W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一景色
評:注意意境和諧美,想象要自然生動,色彩要明麗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
秋水碧而連天,長天凈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寫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閱讀下面前三句子說說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嶺,望水若天。(袁宏《東征賦》)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吳均《與朱元思書》)
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蕭繹《蕩婦秋思賦》)
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馬射賦》)
(四): 明了考綱夯基礎(chǔ)
介紹04考試說明及歷年高考試題回放
高考要求:
1. 理解B①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诶斫獬R娢难蕴撛~在文中的用法
經(jīng)過一再簡化,現(xiàn)考試說明中只保留了18個常見文言虛詞,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③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芾斫獠⒎g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C
、俸Y選文中的信息
、跉w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鄯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
3.鑒賞評價E
、勹b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谠u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另: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高考試題回放:運籌帷幄之中
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題廣西、海南、西藏、陜西、內(nèi)蒙
17.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兩小題4分
1落霞與孤鶩齊飛,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天津卷)語文參考
17. 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兩小題)(4分)
。2)云銷雨霽, 。 ,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一、復(fù)習實詞、虛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讓學生自主合作,尋找文中有關(guān)以上方面的知識點。溫故知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fā)探究
1請找出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1、整理、積累、質(zhì)疑、解惑。
2、老師選講“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當堂練習。
一詞多義
安1 既來之,則安之( )
2 居安思危( )
3則思知止以安人
善1擇善而從之( )2素善留侯張良( )3善始者實繁( )4善假于物也(
固1必固其根本(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4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 )
居1居域中之大( )2不念居安思危( )3居廟堂之高( )4深居簡出 (一)名詞活用作動詞:
則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ǘ﹦釉~活用作名詞: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值得貪圖的東西
。ㄈ┬稳菰~活用: 1、作名詞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權(quán) 帝王的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借奢以儉. 安樂的環(huán)境 危難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說別人壞話的人奸惡的人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有才能的人 好的意見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必固其根本 則思知止以安人
則思虛心以納下 則思正身以黜惡
動詞的意動用法:樂盤游 以……為樂
練習
襟三江而帶五湖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川澤紆其駭矚
屈賈宜于長沙
竄梁鴻于海曲
物華天寶 人杰地靈
徐儒下陳蕃之榻
俊采星弛
賓主盡東南之美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
目吳會于云間
二 對聯(lián)練習(高考新要求)。仿照課文中句式,寫對偶句
A:滕王閣中,高朋滿座
——————————B :見秋水之浩淼,
————————分享:
魏征得寵進諫言安危 白首忠心感天地王勃失意賦辭忘憂樂 青云壯志驚鬼神
(五):厚積精練任我行------授之以漁:學會不如會學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四步文言文復(fù)習法” :
、僮x:重讀明大意,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甚至少讀兩遍;理解內(nèi)容,參照提示,把握住文章;研讀揣情感,由感知到深入理解。
、谡f:說意思,能疏通全文之意;說主旨,能把主要內(nèi)容、中心、情感講明白;說疑問,不解處一定擺出來,否則不會真明白。 ③點:總結(jié)知識點。特殊字音、重要詞義、重要句式、通假現(xiàn)象、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文學常識、詞類活用等等,打破課、單元界限、分門別類列表歸納。
④練:反復(fù)背誦練記憶,多遍演題練能力
輕松一刻:欣賞圖片、配《漁舟唱晚》MP3。
提示:以上圖片與學生的想象有無異同。
六、總結(jié):發(fā)放課外遷移訓練材料。
七、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