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guān)文言常識;
2.了解鴻門宴過程;
3.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4.科學評價相關(guān)人物。
【教學重點】目標1、3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象棋的楚河漢界引出楚漢爭霸,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司馬遷及《史記》。
(師生共同回憶。)
2.相關(guān)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jié)成反秦聯(lián)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guān)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guān)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zhàn)。當時劉弱項強,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3.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自己心中的項羽、劉邦形象。
4.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正音正字。
5.學生看《鴻門宴》錄像片斷,引起興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明確:“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后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斗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xiàn)了劉邦和項羽在殘酷的政治軍事斗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運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jié)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jié)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nèi)奸。這是情節(jié)的結(jié)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
1.鴻門宴的斗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明確: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后,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nóng)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guān)系是如何轉(zhuǎn)換的?
明確: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zhàn)云密布;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zhuǎn)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云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shù)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斗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于無形。
宴后(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借故離席畢竟是權(quán)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zhuǎn)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jié)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xiàn)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于張良受托,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感受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