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導學案
《滕王閣序》學案(第一課時)
一、 學習目標:
1、 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
2、 通過反復朗讀,領略駢文的神韻之美;
3、 關(guān)注“襟”“帶”“下”“懿”“逢迎”“學士”等重要詞語,翻譯第1段。
二、 學習重點及難點:重要文言詞語積累;把握句意
三、(知識鏈接):
滕王閣 面臨贛江,處于贛江和撫河交匯處。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都督時,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號為名。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 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后,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
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他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贊為神童,16歲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26歲時,王勃南下探親,路過南昌,赴都督閻某在滕王閣的宴會,賦詩并作序。后在赴探親途中渡海溺水受驚而死!峨蹰w序》遂成為他的“絕唱”。傳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二十六。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gòu)矣。及以紙筆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袖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談!”又報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惫娜欢,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即亟宴所,極歡而罷。
序:是寫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說明書籍寫作或出版的意圖、宗旨、過程、編排體例等內(nèi)容。由作者本人寫,也可由他人代寫。
駢體文:魏晉以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儷文的全盛時期。唐與“古文”相對稱為“駢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稱“四六文”。此文體盛行于唐代 特點:①講求對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②平仄相對,音律和諧。③多用典故,講究藻飾。
四、自學指導
(一)聽錄音,誦讀全文(10分鐘)
(二)一生讀課文第一段,糾正誤讀(2分鐘)
關(guān)注讀音:翼軫 甌越 臺隍 棨戟遙臨 懿范 幨幃
(三)對照課下注釋,自讀課文第一段(10分鐘之后翻譯)
(1)應注意掌握的實詞:
故 襟 帶 引 下榻 懿 出
(2)古今詞:逢迎、學士
(3)名句:物華天寶 人杰地靈
(四)本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4分鐘后回答)
(五)集體誦讀本段,找出文中的對偶句,體會駢體文的音韻美。(4分鐘)
五、當堂訓練:(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