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1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一、導語 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大家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牐 根據課文第1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
。牐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最高處是日觀峰。
。牐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還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使之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牐牰鸥τ性姟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登上泰山極頂,便能領略泰山真面目,盡收無限風光于眼底。
。牐犎、設計線路
。牐 根據課文第2段內容,帶領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牐 泰安城——中谷——中嶺
——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牐 2.東谷登山。
。牐 泰安城——東谷——天門
。牐 四、安排游程
根據課文內容,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牐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牐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牐犖、重點景觀介紹
。牐 根據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流連忘返。
。牐1.蒼山負雪圖。
。牐 姚鼐描述:
。牐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牐犝垖W生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牐 參考文字:
。牐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牐2.泰山日出圖。
。牐 姚鼐描述:
。牐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 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牐犝垖W生用現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
。牐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間,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牐犃、送客(作業(yè) )
。牐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1]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2
szw6998
一、導語 激趣
。牐犖覀兌加羞^旅行的經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大家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牐牰、廣告激興
。牐
。牐牳鶕n文第1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牐犑纠
。牐
。牐犔┥,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最高處是日觀峰。
。牐
。牐犔┥叫蹅邀悾瑲鈩莅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還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使之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牐牰鸥τ性姟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登上泰山極頂,便能領略泰山真面目,盡收無限風光于眼底。
三、設計線路
。牐
。牐牳鶕n文第2段內容,帶領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登山線路。
。牐
。牐1.中谷登山。
。牐
。牐犔┌渤恰泄取袔X
。牐
。牐牎鞴取綆p(全程四十五里)
。牐2.東谷登山。
。牐
。牐犔┌渤恰獤|谷——天門
。牐
。牐犓、安排游程
。牐
。牐牳鶕n文內容,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牐
。牐牭谝惶欤簭奶┌渤浅霭l(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牐
。牐牭诙欤何骞钠鹕,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牐犖、重點景觀介紹
。牐 根據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流連忘返。
。牐1.蒼山負雪圖。
。牐
。牐犚ω久枋觯
。牐
。牐犐n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牐犝垖W生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牐
。牐爡⒖嘉淖郑
。牐
。牐牭巧仙巾,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牐2.泰山日出圖。
。牐
。牐犚ω久枋觯
。牐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 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牐犝垖W生用現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牐
。牐爡⒖嘉淖郑
。牐
。牐牰涨宄,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間,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牐犃、送客(作業(yè) )
。牐
。牐牰,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3
安徽省舒城中學 何登保(231300)
一、設計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生活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二、教學思路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容。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泰山,為游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三、教學過程
。ㄒ唬⿲дZ 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我們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ǘ⿵V告激興
根據課文第一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ㄈ┰O計線路
根據課文第二段內容,讓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ㄋ模┌才庞纬
根據課文內容,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ㄎ澹┲攸c景觀介紹
根據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留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涂停ㄗ鳂I(yè) ):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四、創(chuàng)意說明
1、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單的古文翻譯,而要調動文學描寫的手法,才能介紹得詩情畫意。讀了一篇古文,也寫活了幾處景物;閱讀為寫作提供了范本,寫作加深閱讀的體驗。
。ū疚目l(fā)于《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3年第5期)
作者郵箱: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4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chuàng)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并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學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的美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5
一、 設計目的:
1、 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生活意識。
2、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 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二、 教學思路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容。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泰山,為游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三、 教學過程
。ㄒ唬 導語 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我們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根據課文第一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ㄈ┰O計線路
根據課文第二段內容,讓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ㄋ模┌才庞纬
根據課文內容,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點景觀介紹
根據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留連忘返。
1、 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 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涂停ㄗ鳂I(yè) ):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四、 創(chuàng)意說明
1、 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 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單的古文翻譯,而要調動文學描寫的手法,才能介紹得詩情畫意。讀了一篇古文,也寫活了幾處景物;閱讀為寫作提供了范本,寫作加深閱讀的體驗。
。ū疚目l(fā)于《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3年第5期)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6
河南 丁亞宏
------------------------------------------------------------
【 自 讀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結 合 注 釋 通 譯 課 文 , 積 累 文 言 基 礎 知 識 。
3.反 復 朗 讀 , 整 體 理 解 , 達 到 背 誦 。
4.學 習 本 文 烘 托 、 動 靜 結 合 的 寫 景 方 法 。
5.積 累 一 點 古 文 化 常 識 。
【 自 讀 程 序 】
1.結 合 注 釋 ① 和 教 師 的 講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釋 自 讀 課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識 點 , 并 口 頭 翻 譯 課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問 題 , 深 入 理 解 課 文 內 容 。
、 由 課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斷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觀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 作 者 是 如 何 從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 敘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過 程 。
、 登 上 山 頂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順 序 描 寫 了 " 望 晚 " 時 的 哪 些 景 物 ?
、 文 章 通 過 景 物 變 化 來 寫 泰 山 頂 上 的 日 出 , 分 別 寫 了 哪 些 景 物 ?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順 序 排 列 的 ?
、 作 者 還 寫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觀 和 自 然 景 觀 ?
(解 說 : 此 設 計 旨 在 訓 練 學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讀 能 力 , 讓 學 生 在 熟 悉 課 文 的 基 礎 上 理 解 字 詞 的 含 義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題 時 強 調 字 不 離 句 , 句 不 離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詞 知 識 得 以 鞏 固 , 一 方 面 從 整 體 上 把 握 課 文 思 路 , 初 步 掃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礙 。 )
【 自 讀 點 撥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815), 字 姬 傳 , 一 字 夢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辭 官 后 , 曾 在 江 寧 、 揚 州 等 地 書 院 講 學 四 十 余 年 。 治 學 以 經 為 主 , 兼 及 子 、 史 、 詩 文 。 作 品 多 為 書 序 、 碑 傳 之 類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 惜 抱 軒 全 集 》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創(chuàng) 始 人 是 康 熙 時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義 法 " , 主 張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載 孔 、 孟 、 程 、 朱 之 道 。 劉 大 木 魁 師 事 方 苞 , 并 發(fā) 展 了 他 的 理 論 , 強 調 " 義 理 、 書 卷 、 經 濟 " , 要 求 作 品 闡 發(fā) 程 朱 理 學 , 同 時 又 主 張 在 藝 術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氣 " " 音 節(jié)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劉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號 是 : " 義 理 、 考 據 、 辭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廢 。 " 實 際 上 是 以 " 考 據 " " 辭 章 " 為 手 段 來 闡 發(fā) 儒 家 的 " 義 理 " 。 因 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們 稱 他 們 為 桐 城 派 (但 后 來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礎 知 識 重 難 點 解 析
、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 平 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圓 " )
C.其 級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 詞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濟 水 東 流 (名 詞 作 狀 語 )
B.明 燭 天 南 (名 詞 作 動 詞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 平 方 , 少 圜 ; 少 雜 樹 , 多 松 (形 容 詞 作 動 詞 )
、 積 累 并 掌 握 " 當 " " 余 " " 以 " " 及 " 等 一 詞 多 義 現 象 。
、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詞 與 量 詞 的 位 置 與 現 代 漢 語 不 同 , 是 先 名 詞 后 量 詞 。 如 " 數 十 " " 云 一 線 " 在 現 代 漢 語 中 應 為 " 數 十 " " 一 線 云 " 。
3.學 一 點 古 文 化 常 識
、 關 于 " 陰 " " 陽 " 。
、 關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③ 古 代 紀 年 、 月 、 日 、 時 方 法 。
4.課 文 內 容 重 難 點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點 出 泰 山 及 日 觀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 過 , 第 3段 觀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紹 泰 山 古 跡 , 第 5段 介 紹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為 課 文 重 點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 過 , 可 分 為 三 個 層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從 山 麓 到 山 頂 , 三 是 到 山 頂 以 后 所 見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點 中 的 重 點 , 也 是 寫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時 間 順 序 依 次 寫 了 待 日 出 、 日 將 出 、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 東 海 和 群 峰 為 陪 襯 , 表 現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萬 千 氣 象 。 寫 等 日 出 , 著 意 寫 了 當 時 的 環(huán) 境 和 氛 圍 , 以 " 大 風 揚 積 雪 擊 面 " 形 容 風 力 的 強 勁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顯 示 日 觀 亭 高 聳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這 樣 的 環(huán)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內 心 自 然 是 充 滿 豪 情 。 寫 日 將 出 , 則 集 中 表 現 東 方 天 際 的 變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蓋 的 山 巒 微 微 顯 露 出 來 , 接 著 天 際 出 現 了 一 條 " 異 色 " 云 帶 , 一 轉 眼 又 變 成 了 五 彩 斑 斕 的 云 霞 。 這 一 層 全 是 寫 景 之 筆 , 但 從 " 稍 見 " " 須 臾 " 這 兩 個 詞 語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貫 注 進 行 觀 察 的 情 狀 。 寫 日 出 , 只 有 兩 句 , 但 " 下 有 紅 光 動 搖 承 之 " 卻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寫 日 出 后 日 觀 亭 以 西 諸 峰 的 " 絳 皓 駁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嬈 之 態(tài) , 又 用 一 個 擬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僂 " 來 烘 托 日 觀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現 手 法
、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本 文 寫 景 狀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的 寫 法 。 例 如 寫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級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點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頂 俯 視 所 見 " 半 山 居 霧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觀 亭 時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圖 景 來 進 行 烘 托 。 又 如 寫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與 人 膝 齊 " 等 正 面 描 寫 外 , 又 以 " 明 燭 天 南 " " 白 若 " " 絳 皓 駁 色 " 等 來 從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嚴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著 一 個 " 寒 " 字 , 但 從 " 大 風 揚 積 雪 擊 面 " " 冰 雪 , 無 瀑 水 , 無 鳥 獸 跡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見 氣 候 的 嚴 寒 。
、 動 靜 結 合
動 靜 結 合 是 本 文 寫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蒼 山 負 雪 , 明 燭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 徂 徠 如 畫 , 而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 " 皚 皚 白 雪 , 覆 蓋 青 山 , 銀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靜 景 , 但 作 者 用 擬 人 化 的 " 負 " 與 用 如 動 詞 的 " 燭 " , 將 靜 寂 的 遠 景 變 為 一 幅 視 野 開 闊 、 氣 勢 宏 大 的 動 景 , 讓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 平 添 陽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 徂 徠 城 辭 舊 迎 新 , 作 者 " 如 畫 " 一 筆 , 又 將 動 景 繪 為 一 幀 靜 態(tài) 水 墨 。 "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 更 是 化 動 為 靜 的 神 妙 之 筆 , 縷 縷 云 霧 , 時 聚 時 離 , 飄 浮 不 定 ; 作 者 僅 以 " 帶 " 繪 形 , " 居 " 字 描 態(tài)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靜 寫 動 , 寥 寥 數 語 , 將 畫 面 開 闊 、 氣 象 萬 千 的 麗 色 風 光 展 現 給 讀 者 , 讓 人 怦 然 心 動 , 登 臨 絕 頂 , " 一 覽 眾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眾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筆 外 。
、 敘 事 簡 練 , 語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卻 充 分 表 現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給 讀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敘 事 簡 練 , 如 從 京 師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師 乘 風 雪 , 歷 齊 河 、 長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長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幾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現 出 來 了 。 其 中 " 乘 " " 歷 " " 穿 " " 越 " 四 個 動 詞 都 很 形 象 。
【 自 讀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點 字 與 " 明 燭 天 南 " 中 " 燭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項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環(huán)
B.孔 子 師 郯 子 、 萇 弘 、 師 襄
C.其 陰 , 濟 水 東 流
D.后 世 之 謬 其 傳 而 莫 能 名 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號 內 所 填 省 略 的 詞 語 錯 誤 的 一 項 是 ( )
A.蒼 山 負 雪 , (雪 )明 燭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繞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雜 樹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對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誤 的 一 項 是 ( )
A.蒼 山 負 雪 , 明 燭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蓋 著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陽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絳 皓 駁 色 。
有 的 得 到 陽 光 照 射 , 有 的 沒 有 被 照 到 , 或 紅 或 白 , 顏 色 錯 雜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頭 , 少 有 土 。
4.將 《 登 泰 山 記 》 的 第 3段 擴 寫 成 描 寫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壯 麗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參 考 答 案 1.A 2.C 3.B 4.略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積累詞句,增加文言儲備。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學方法:
閱讀品賞 教學時數:一節(jié)
步驟和內容:
課前:分發(fā)學案,布置預習。
一、導入:(由學生齊讀杜甫《望岳》引入課題。)
屏幕:展示圖片——泰山遠景,顯示文字——杜甫《望岳》。 師: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們談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發(fā)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蒼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蘊,牽動著我們多少情懷!屏幕上是我們初中時就熟悉的一首詠泰山名作,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大聲齊讀。
師:在唐代詩人杜甫的筆下,泰山是設想時能讓我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胸激蕩,放飛思維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筆下,又是怎么樣的情形呢?這一節(jié)課里,讓我們追隨作家的腳蹤,領略泰山的獨特之美。
二、展示教學目標
(屏幕:教學目標。師讀出,強調)
三、簡單介紹清代桐城派。
師:對于桐城派,結合課后小短文及課下注釋,有四點我們要重點關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
學者型散文流派。
主張散文寫作講究義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據(材料真實準確)、辭章(結構巧語言精)三者兼長。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記》
師:尤其是第三點,課后短文中涉及的`“義理”是指文章表達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據”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實準確,“辭章”之文章的結構、語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學生理解“義理、考據、辭章”的含義) 生:結合課本相關內容,了解識記。
四、文章閱讀品賞
1、引導學生分組朗讀,梳理文言詞句。
師:學習文言文,講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意,積累文言字詞句的知識。
本文我們已經做了預習,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朗讀這篇文章,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提問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文章前兩段和后四段,糾正讀音停頓的問題。易錯音:汶wèn水、濟jǐ水;與知府朱效純/子穎/從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與人膝xī齊)
2、檢查關鍵文言詞句的解釋和翻譯問題 屏幕:出示問題 (1)解釋下列詞語
泰山之陽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師乘風雪 (冒著)
戊申晦 (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明燭天南 (名詞活用作動詞,照) 少圜 (通“圓”)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 (而) 或得日,或否 (有的)
石蒼黑色,多平方 (平的方的)
師:依次提問多個學生,并明確關鍵詞意或補充活用類型。 (2)翻譯句子(根據時間,機動安排) (屏幕)展示問題: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生解答,師總結:處于那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注意提醒“當”字的理解)
(屏幕)展示問題: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為之天門云。
生解答,師總結:現在所經過的從中嶺到山頂那些擋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稱它們?yōu)樘扉T。(注意提醒“崖限當道者”為定語后置)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1)老師引導復習游記的基本知識:游記及其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
(屏幕展示)游記的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 師引領回憶:
從題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記,這種問題初中和高一時已學習過。 游記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的景物狀貌,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感悟的記敘文。我們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覽時間、路線成為“游蹤”,把作者表達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稱為“觀感”。那么作者如何記述他這次游覽呢?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8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 第二段:導游法 第三段:描述法 第四、五段:摘要法 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提供幫助和參考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fā)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第二段內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的聯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第三段的描寫,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fā)言,其他同學對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作出評論,教師作小結。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想和想象,調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摘要法做一個總結,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本文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本文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9
一、解題
記,一種文體,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
關于泰山的評論有:
盧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價值,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并在人與自然的概念闊眼界,這是中國對人類遺產的巨大貢獻。
郭沫若:泰山應該說是中華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
季羨林: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與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yè)于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將他們及其追隨者稱作“桐城派”。桐城派興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勢力最大的一個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所僅見。
桐城派文論的核心是義法。明確提出義法說和對義法的內涵進行反復闡述的是方苞。他主張“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容,基本上是宋儒的義理,但又力戒空疏,強調濟于實用;還主張“言有序”,是說文章講究表現形式,要有章法結構。義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內容、有條理、結構謹嚴、合乎體制的文章。義與法的關系,有主有次,相輔相成,內容和形式要成為完整的統(tǒng)一體。方苞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內容決定著形式。義法說還包括對謀篇布局“尚簡去繁”的要求和對語言文字“雅潔”的提倡。
其后的劉大櫆在義法說方面,又加以豐富和補充,強調了散文應具備的情感和氣勢。他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藝術本身卻有相對的獨立性,提出了神氣音節(jié)說。所謂“神”,大體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養(yǎng)在藝術上完滿而成熟的表現;所謂“氣”,大體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氣勢及其所呈現出的面貌;所謂“音節(jié)”,則是指長短相間、錯綜配合的句式結構和抑揚頓挫、瑯瑯可誦的語言因素。后來桐城派文人都把因聲求氣奉為不易之旨。
方苞兼論義法,劉大櫆以法為主,姚鼐則擴充和發(fā)展了方、劉之說,使桐城派文論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姚鼐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見有以下三點:
提出義理、考據、辭章的統(tǒng)一。姚鼐生當乾、嘉考據風盛之時,他將宋、漢學和辭章結合起來論述文章和學問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論文解識宏通之處。這對擴張桐城派的壁壘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選文和作文的標準,即“文章八要”的主張。他在所編選的《古文辭類纂》的序目中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者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彼f的神、理、氣、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聲、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語言的音韻文采。精寓于粗,即內容寓于形式。從而概括出散文創(chuàng)作藝術的特征,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藝術論。
提出文章風格的陰陽剛柔說。他將不同的藝術風格概括為陽剛陰柔兩大類,認為這兩種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劑,又會產生多種多樣的風格來。他還認識到文章風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氣質的表現,可以通過藝術形象來分析和顯示作者的風格。這是對古文家在文學風格理論方面的概括和總結,是桐城派文論的精彩之處。
三、內容分析
各段主要內容:
第1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2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4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在文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3幅壯麗的圖畫: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圖。時間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線是“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薄俺恕薄皻v”“穿”“越”“至于”這幾個動詞不但由遠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準確地表現了時令和地形。如“乘”字寫出了作者頂風冒雪趕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峽谷的幽深。下面轉入對登山的描敘!坝赡下吹恰,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是總寫他與友人的登山路線。在這幅登山圖中,作者對“南麓”“中谷”“天門”“東谷”或敘或描或議,隨意點染,然后重筆描出泰山極頂的雪景,這是一幅以視覺為主的鳥瞰圖:“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幅圖畫以南天門為主體,峰上是圓圓的晚日燭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徠,蜿蜒的汶水和鱗次櫛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負雪的群峰,這些滲透著大自然磅礴氣勢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構成了一種無比壯美的意境,而那皚皚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飄然的霧帶又在壯美中涂上一層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紅日,靜穆的群峰與飄動的霧帶,在色彩、動靜上又構成了對比和映襯,使這幅雪后登山圖呈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絢麗色彩和生動氣勢。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圖。作者仍是先交待時間、地點和動機:“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边@是幅靜態(tài)的畫。但一個“待”字卻寫出了觀日出的虔誠和急迫的心情。接著描繪日出前的氣候和周圍的景色:“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边@是寫氣候惡劣,但氣候越是惡劣,也就越能反襯出作者觀日出的虔誠!吧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十立者,山也!边@是寫日出前周圍群峰的景象,一個“稍”字點出了天氣由陰沉逐漸向晴朗轉化的過程,也暗示天出現亮色。下面正面寫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痹谶@段描敘述中有速度的變化,有色彩的變幻,有大海的襯托,更有紅日升空君臨天下的磅礴氣勢。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渾氣勢、斑斕色彩寫得淋漓盡致,至此作者意猶未盡,又用西邊群峰作進一步的渲染和陪襯:“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奔让枥L了旭日臨空,光照萬里的磅礴氣概,又暗示了日觀峰之高,是觀日的最佳處,再次突出了日觀峰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圖。這是作者觀日出后游興的余波,也是讓讀者在觀日出的強烈震動和感奮后來個間歇小憩,表現了作者在構圖上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特色。作者敘泰山景物分兩個方面,一是名勝古跡、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幾筆帶過;另一是描繪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圓、少雜樹)、三無(無瀑布、無鳥獸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寥寥幾筆就把泰山的山、水、樹、石的特點概括無余,使泰山極富有個性,很見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過以上四幅畫面,以登覽為線索,把以日觀峰為主景的泰山風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準確而富有氣勢地描述出來。
為什么等待戈多
——解謎《等待戈多》
高二(3)程遼
習慣于傳統(tǒng)戲劇中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和精美凝煉的對白,《等待戈多》簡直讓人瞠目結舌。然而這部廢話連篇的無戲之劇卻把無聊、空虛的境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節(jié)跌宕的傳統(tǒng)戲劇,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關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戈多,卻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全劇有關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處。首先是:
“愛斯特拉岡(后稱‘愛’)咱們到底要求他給咱們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爾(后稱‘弗’)你當時難道沒在場?
愛 我大概沒好好聽。
弗 哦……沒提出什么明確的要求。
愛 可以說是一種祈禱。
弗 一點不錯。
愛 一種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確。
愛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說他瞧著辦。
愛 說他不能事先答應。
弗 說他得考慮一下。
愛 在他家中安靜的環(huán)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愛 他的朋友們。
弗 他的代理人們。
愛 他的通訊員們。
弗 他的書。
愛 他的銀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愛 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嗎?
愛 我想是的。
弗 我也這么想。(沉默)”
無異于廢話。再看第二處。
“弗 哦,他是……可以說是個相識。
愛 哪兒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
弗 不錯……我們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樣……
愛 就我個人來說,我就是看見了他的面也不認得他!
后面兩處是寫孩子上場告訴等待著的愛和弗,戈多今晚不來了,明天準來。
劇中并沒有明示戈多是誰或是什么。
據說1958年該劇在美國上演時,導演問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可見作者也只是發(fā)現了一種現象,而謎底似乎連他自己也未能揭曉。
根據劇中人物混亂的語言,我們大概可以拼湊出,戈多是愛、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倆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來但每天都沒來。如果說戈多是某個具體人或者某個具體事,或是代表希望,愛、弗就不必只是百無聊賴地等待,都可以去尋找、去追求,就像傳統(tǒng)戲劇中寫的那樣。他們幾次等得無聊透頂,絕望地喊:“我們干什么呢?我們干什么呢?”難道竟是他們想不到去尋找嗎?不,是他們不能尋找,因為戈多不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仇不得報的時候,哈姆雷特就會揮舞著寶劍復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時候,羅密歐與茱莉葉就會向命運宣戰(zhàn);夢中的天邊外不能到達的時候,羅伯特就會被遙遠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羅伯特如愿以償地出了海,便會因為失去露絲而使理想悲劇變成愛情悲劇。為生存、為情感、為信念而奮斗,這些都是有意義的故事。人總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結果呢?一個指向沒有指向的概念就產生了。人們就開始等待戈多。
因為空虛,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時戈多已經來了。他在哪兒?
誰是戈多?
以上三個問題有著同樣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過去的事,一件、兩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兩件、三件……我們就像是等待戈多的兩個人,傳帽子當游戲,對罵是消遣,上吊來解悶。我們?yōu)槭裁磿羞@么多意義,要做這么多事?因為剝去事務繁忙的華麗外衣,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空虛。心是永遠不能遺失的,卻是從人穿上外衣的一開始就被遺忘的。所以人馬不停蹄地忙碌、尋找、穿上更復雜的衣服,因為他似乎缺了點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兩個人說:“嗯?咱們走不走?”“好的,咱們走吧。”然后他們坐著不動。人能往哪兒走呢?換來換去也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沒走。沒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經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滿足。這時候戈多就來了,就開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厲害的大力士舉不動的是自己。很無聊,很難受,但是戈多不來,你怎么離開?
追尋戈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不過那時他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化身為了花花世界。
萬般無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評語]:本文是程遼同學的一篇讀書筆記。文中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及對作品現實意義的分析很有深度。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定位】
《登泰山記》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6課文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全文不到五百字,卻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別樣情趣。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壯美。
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體會文章善于取舍,將小細節(jié)與大印象結合,描寫、敘事簡潔明快的特點。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了解“記”的文體特征,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實虛詞,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讀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難點】
體會語言精煉、用詞生動、修辭巧妙等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杜甫一首《望岳》帶我們領略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巍峨。今天,讓我們跟隨作家姚鼐,走近別樣的泰山風光,一起學習《登泰山記》。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2.了解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
3.解題
、佟暗恰,即由低處向高處行進;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稱。
②“記”,古代一種散文題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
5.了解文體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和主張。“記”在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wěn)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wěn)固。
“游記”是“記”的一種。它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散文體裁,形式靈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汶水(wèn)濟水(jǐ)徂徠(cúlái)
樗蒲(chūpú)絳皓(hào)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線索是什么?
明確 以游蹤為主線,以時間為輔線。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陽:山的南面
、陉柟龋荷侥厦婀戎械乃
③當:在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明確 “皆”。兩個“皆”字,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句子顯得頓挫有力。
【思考2】研讀第二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俪耍撼茫@里有“冒著”的意思
、谙蓿航缦蓿@里指城墻
、垌悖菏
、苎喉樦
、菅孪蓿合耖T坎一樣的山崖
、迬祝簬缀
⑦負:背
、酄T:照
⑨居:停著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記述登山時間、同伴、路線,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明確 “乘”“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明確 “四十五”“皆”“石”“七千”。這些詞寫出了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艱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
(3)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
明確 “迷霧冰滑”“幾”“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了。
(4)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明確 “負”“燭”。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明確 “照”“畫”“居”“帶”。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鞍肷骄屿F”,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試概括這一部分景物的特點。
明確高峻、壯闊、雄渾。
【思考3】研讀第三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倩蓿宏帤v每月的末一天
、谖骞模何甯
、蹣O天:天邊
④采:同“彩”
、萁{皓駁:大紅、白、雜色。
、迌E:駝背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 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變現力的詞語,并分析其效果。
(1)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明確 “揚”“擊”“皆”。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明確 “丹”“紅光”“動搖”“東!薄W髡哂萌绲ど耙话慵t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語調應高亢激昂。
3.試概括這一段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明確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從形狀、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繪了一幅絢麗壯美的日出圖景。
【思考4】研讀第四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诼耗
③失:缺失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 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2.這一段列舉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何好處?
明確
(1)人文景觀: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
(2)好處:這樣寫可以表現泰山之歷史悠久。
【思考5】研讀第五、六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圜:同“圓”
、隗粒毫芽p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容。
明確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和做結。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動: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①“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凇巴砣照粘枪胨、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思考7】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明確示例一:世之奇?zhèn)ス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經風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
【思考8】分析特點
1.桐城派劉大櫆提出了古文寫作的“因聲求氣”說:“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姚鼐認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請誦讀品味文章的前兩段,解說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樣的內在精神——“神氣”?
明確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渾壯麗,表現的神氣: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時間是寒冬臘月,表現的神氣:迎難而上,不畏艱險。山頂所見表現的神氣:歷經艱險,始得奇觀。
2.姚鼐首次系統(tǒng)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文章(辭章)三者相統(tǒng)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請結合全文內容證明此觀點。
明確
、倭x理方面,不僅寄寓了“神氣”,還描寫泰山本身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承。
②辭章方面,全文脈絡分明,結構有序,語言節(jié)奏分明,描寫形象。
③考證(考據)方面,寫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紹了登山路線和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且說明了汶水與長城的位置,是寓考據于文辭的典型。
【思考9】對比閱讀
游黃山日記(徽州府)(節(jié)選)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覓導者各攜筇上山,過慈光寺,從左上。石峰環(huán)夾,其中石級為積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見群峰盤結天都獨巍然上挺數黑級愈峻雪愈深其陰處凍電成冰堅滑不容著趾。余獨前,持杖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從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岡,則蓮花、云門諸峰,爭奇競秀,若為天都擁衛(wèi)者。由此而入,絕讞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間,冉冉僧一群從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覓糧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蓮花洞可行耳!币讯鴱奶於挤鍌扰识希阜弩炼,東轉,即蓮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頂、石筍矼之勝,遂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文,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內積雪更深,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獨聳者,為光明頂。由矼而下,即所謂后海也。蓋平天矼陽為前海,陰為后海,乃極高處;四面皆峻塢,此獨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蓮花二峰最峻;其陽屬徽之歙,其陰屬寧之太平。
余至平天磯,欲望光明頂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見客色饑,先以粥餉。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币蛑敢簧^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頂而后中食,則令日猶可抵石筍矼,宿是師處矣。”余如言登頂,則天都、蓮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門環(huán)繞于后;下瞰絕壁峭岫,羅列塢中,即丞相原也。頂前一石伏而復起,勢若中斷,獨懸塢中,上有怪松盤蓋。
問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山上的松樹特點鮮明,樹身不高而樹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稱之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幫他安排了登山路線、午飯時間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頂前有一塊巨石,先伏后起,像是兩截,在山坳里突出懸空,上面還長著怪松。
明確B
分析:“從蓮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經過一段特別狹窄的山路,才到達天門”錯誤,結合文章第二段游蹤可知,作者“循蓮花峰而北,上下數次,至天門”,然后“鑿冰上躋;過此,得平頂,即所謂前海也”,可見,作者是從蓮花峰到天門,然后再到前海。
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任務引導】本文寫景記游,始終圍繞作者的活動進行,從自京師“乘風雪”而來到“觀道中石刻”而歸,作者對整個流程的記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ㄒ唬┱路▏烂鳎舨玫卯。
(二)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ㄈ┯霉P簡潔,詞語精當。
(四)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六、明晰主旨
通過記敘自己在農歷除夕氣候惡劣的條件下與友人一起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繪了壯麗雄渾的泰山景象,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11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覽泰山的經過及登山的路線。
二、教學有關字詞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三、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線。
教學重點:
一、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鞏固:
抽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關回答下列問題。
1、詞語的古今意義:陽
2、了解詞語的活用:西,東。
3、了解特殊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二講授新課:
抽學生朗讀條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本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記述登山經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登山的過程——再寫所見的美景。)
講授有關字詞:`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今一般用于名詞,云層。句意——世人都有稱之為“天門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連詞,其義是到、到達。句意是:到達泰安。
是月丁未——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句意是:這月丁未。
復循西谷——復、再、又之意。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義為:往復、重復等。崖限當道————限:門檻,名詞。當、擋住,動詞。有高崖橫在路上的地方。越長城之限——限,界限,名詞。越過長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后面不定的余數。那臺階有七千多級)
及既上(及:等到,介詞。等到登上山頂。)今所經中嶺 及山巔。(及:和,連詞,F在經過的中嶺和山巔)
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表示不肯定的語氣。世人都稱為天門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斷,句意為:我沒有到達那里。)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斷。句意為:亭東從腳下都是彌漫著云霧。)
省略句:與子穎坐日觀亭等日出(省略主語:余。句意:我同子穎坐在日觀亭上等待日出。)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賓語省略主語:雪!吧n山”前面省略謂語:見。句意: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燭:名詞動用,照。)
三、翻譯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出發(fā),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西地的山谷,越過長城的界限,到達了泰安。這月的二十八日,與朋友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從南面的山腳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頭砌的石階,那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間的那一條山谷繞著泰安城邊流過,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huán)水。我們一開始就沿著這條谷進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過中嶺 ,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頂峰。古時登山,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山,天門就在道中。東面的山谷,古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們沒有到達的地方。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高崖橫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稱為“天門山”。一路上云霧彌漫冰滑難走,臺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頂,青山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城郭,在夕陽的照耀下,汶水、徂徠好像一幅圖畫,半山腰停留的云霧,好像一條腰帶似的。
四、抽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ㄒ唬⒌巧降倪^程怎樣?
明確:由南麓登,始循(中谷)進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評:僅用十九個字便寫出登山的全過程。)
。ǘ⒀赝竞偷巧仙巾斠院笠姷搅耸裁淳吧?
明確:上了山頂,只見青山鋪著白雪,雪光映著南天。遠望夕陽下的照著的城郭,汶水和徂徠活像一幅山水畫,半山腰還停留著霧氣,像腰帶似的。
歸納:這一部分可分三層:一、寫京師到泰安的旅程。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遠,登山難,景色秀)
五;作業(yè) 設計: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
一、寫京師到泰安的旅程。 旅途遠,登山難,景色秀
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
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記》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 第二段:導游法 第三段:描述法 第四、五段:摘要法 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提供幫助和參考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fā)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第二段內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的聯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第三段的描寫,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fā)言,其他同學對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作出評論,教師作小結。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想和想象,調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摘要法做一個總結,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本文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作家生平創(chuàng)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本文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