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二課時創(chuàng)新教案)
不同:1.《琵》詩不僅描寫了琵琶女彈唱的起始—發(fā)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而且對彈唱的每一個階段均作了聲聲入耳、句句銘心的細致描寫;《聽》詩雖也寫出琴聲時而高揚、時而低沉的節(jié)奏感,但沒有對穎師整個彈琴的全過程作具體的描寫。2. 《琵》詩的設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聽》詩主要是從視覺設喻。3.《琵》詩不但寫有聲,也寫無聲,聲中有情,聲情并茂;而《聽》詩主要是摹聲。另外,《聽》詩在形式上采用的長短不一的雜言體,與忽高忽低的琴聲及詩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適應。
總之,兩詩對音樂的描寫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盡其妙,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博喻(多個比喻的使用,以聲寫聲)——通感(以形、色、光、味覺、觸覺寫聲音)——聯(lián)想、想象意境畫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發(fā)展到完整的音樂場景的描畫)
四、 討論: 詩人何以與身份低下的的歌女產(chǎn)生情感共鳴?
琵琶女 詩人
年少時:歡樂、風光 年少時: 歡樂、得意
年老時:色衰、門前冷落 年老時:被貶、漂淪憔悴
訴身世 傷遷謫
商人婦:輕別離,啼淚 江州司馬:孤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小結:
音樂成了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兩人的命運相似,都被遺棄,相似的命運和相似的音樂理解讓他們的達到了情感的和諧,成為知音。
“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六、課外拓展:
關于“音樂”的引申擴展。
音樂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后主《玉樹后庭花》。
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七、課后作業(yè):
欣賞《青藏高原》這首歌,然后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來描摹這首歌。
八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 音樂 —— 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九、教學反思:
思得:對比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鑒賞文章。課外拓展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思失:本節(jié)課的容量有點大。
思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根據(jù)文章的特點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