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獻刀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tǒng)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卷,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后新的刊本迭出,卷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chuàng)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魏、蜀、吳三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斗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與奸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愿望。戰(zhàn)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運用夸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fā)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張過分導致失真!度龂萘x》標志著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斗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chuàng)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度龂萘x》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聯,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zhàn)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zhàn)爭,并能寫出每次戰(zhàn)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運用,指導作戰(zhàn)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彝陵之戰(zhàn)等,每次戰(zhàn)爭的寫法也隨戰(zhàn)爭特點發(fā)生變化,在寫戰(zhàn)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zhàn)爭的前奏、余波,或者戰(zhàn)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zhàn)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zhàn)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huán)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云”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