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結婚的禮儀(精選4篇)
壯族結婚的禮儀 篇1
隔街相望
在廣西 靖西一帶,有種“隔街相望”的戀愛風俗。每到趕場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來到街口,男的站一邊,女的站一邊,僅相隔幾步,相互對望。一直站到太陽落山。雙方眉目傳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對方離開大家。在相望過程中,雙方陣營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參謀,十分有有趣。
碰雞蛋
廣西 都安的壯族“三月三”中有一項特別有趣的“碰雞蛋”的戀愛習俗。三月三”的前一天晚上,青年們特意準備好十幾個染紅的熟蛋,忙得不亦樂乎。三月三”中的游戲開始時,男女雙方各握一個蛋,相對而立,然后手握紅蛋相互對碰。如果雙方紅蛋同時破裂,則被認為兩人的命運相連,有緣分,便將紅蛋互贈吃掉。如果只是單方面的紅蛋破裂,則表示雙方沒有緣分,只好自己將紅蛋吃掉。
壯族結婚的禮儀 篇2
壯族的婚慶習俗,有一定的限制。同宗一族、姑舅子女,不得通婚;族規(guī)也有禁令。一些邊遠的山區(qū),有族內婚,但要隔五代以上。昔日,壯族青年男女婚前有戀愛的自由。這種戀愛自由,一般是通過野外對歌、歌圩對歌及拋繡球的活動來進行。
如明萬歷《廣西通志》載云:“少女于春時三五為群,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歌唱為樂;少男也三五成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帶相贈”。反映了壯族男女在春日于野外談戀愛的情景。上述風俗在清代初年遭到流官的禁止。一直到1949年以前倚歌擇偶也沒有怎么得到恢復。近年來,歌圩在壯鄉(xiāng)興起,其俗又作為壯鄉(xiāng)青年男女交往的另一種方式,并且注入了現(xiàn)代的內涵。由于地主經濟的發(fā)展,從清代到1949年以前,壯族地區(qū)和內地一樣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
壯族男女婚嫁禮儀甚繁,一般有問婚、訂婚和結婚三個過程,不過野外對歌這一如此豪邁淳樸的婚慶習俗仍然是非?少F的。
壯族結婚的禮儀 篇3
一、招贅
俗稱上門,是男子入女家為婿的婚煙形式。歷史上的上門,沒有兒子的可以招婿,有兒子的也可以招婿。上門的來了,當兒子看待,更其姓,改其名,姓從妻。所以壯人稱上門為“很欄”,直譯為上門、進門。意譯則是“加入另姓家族”,因為“欄”字在壯語中有“家”、“姓”兩個含意。這顯然是氏族可以接收新成員的遺風。不過少數地方認為上門不光彩,叫做“扛樓梯”,意思是低人一等。
二、改嫁
寡婦改嫁,雖然允許,但儀式凄涼。夫死,說是她克的。中年以后的寡婦,一般不改嫁,否則社會輿論恥笑。寡婦可以和男方見面,自己敲定;槎Y極簡單,男方派一老婦去接即可。如子女年幼,可以帶走,但必須改從夫姓。也有個別的改嫁是招夫上門。
三、續(xù)娶
壯族中年男子喪妻,一般均要續(xù)娶,但也有不續(xù)娶的,不續(xù)娶的,多是貧苦之家。被續(xù)娶的女方,多為接喪夫的中年人,往往有一兩個孩子。若孩子年幼,可以隨母到男家生活。續(xù)娶的禮儀也很簡單,男家派兩個婦女送去兩套新衣服給女方。便把她接回來。女方從喪夫家出來只能走后門。
壯族結婚的禮儀 篇4
對歌
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方式有對歌、拋繡球和打木槽等。 壯族人對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開放的態(tài)度,有山歌唱到:“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風流時!背赡甑膲炎迩嗄昴信獬鲒s墟,在田野、村頭對唱山歌(有很多色色的歌詞啊!),一般父母不會加以約束。而封建社會中 漢族對兒女(特別是女兒)的約束是有名的。所謂的“大門不邁,二門不出”是也。因此,對歌成了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壯族社會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歲起就須學會唱幾首山歌,到十七八歲時,必須能學會即情歌。唱山歌地點有著嚴格規(guī)定,無論在僻靜的山村,或于街日鬧市,都必須是大家所公認或任何人都能看見的`地方。時間則根據當地農業(yè)生產季節(jié)而定。各地每年舉行次數不一。
“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個大街日和二、三月舉行。
拋繡球
拋繡球是壯族趕歌圩時,姑娘們手提五彩繽紛的花繡球,整齊地排隊唱山歌,若見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繡球拋給他。小伙子接過繡球,如果對姑娘滿意,就把小件禮物纏在繡球上扔回女方,戀愛就這樣開始了。
拋繡球是認識對方,是戀愛的開始,而不是一些文人所說的是愛的結局。
打木槽
打木槽一般在農歷年初舉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來打槽,擊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大家盡情地歡樂。然后由幾個女子擊木槽數棍后就唱山歌,接著就有許多青年男子拿著木棍,跑到木槽邊來共同敲擊,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