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滿分作文范文1000字【三篇】
【篇一】悠悠文墨貫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化亦然。充滿變數(shù)的時代中,如何護佑傳統(tǒng)文化之根?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變數(shù)之中,見微波而知暗涌,聞弦歌而知雅意,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方為智者之所為,更是優(yōu)秀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yōu)秀基因的文化,當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求解。
自強不息,創(chuàng)新求解傳承傳統(tǒng)。
詩詞歌賦似一脈清流,滋潤現(xiàn)代人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以斑斕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為所謂“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為無厘頭病人,以看秀方式做臺下的“吃瓜群眾”。人們或懷疑或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tǒng)文化。
有人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chǎn)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文明有機結(jié)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從而傳播四方!吨袊娫~大會》的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現(xiàn)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qū)馳。以現(xiàn)代科技之土壤護佑傳統(tǒng)文化之根,方能養(yǎng)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價值觀的多元、外來文化的入侵,難免使國人迷惘于光怪陸離之中,忘了去擁抱傳統(tǒng)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北帧懊褡逦幕艘涣鳌钡男拍睿拍芤圆槐安豢旱淖藨B(tài)與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風眠在水墨的清雅韻致中得到滋養(yǎng),方能調(diào)和中西,打破畫種界限而真正融會貫通;潘天壽揮毫落筆強悍霸道,以力量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狀態(tài),與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讓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tǒng)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恢復(fù)穩(wěn)重,讓現(xiàn)代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這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綢繆。
【篇二】心有三書,不忘初衷
王陽明在臨終前說過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辨明善惡是格物,為善去惡致良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致良知”。
人生來于世,未曾攜帶任何東西。因此,學習,在這個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讀書,便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有效方式。首先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讀“有字之書”,張載有言:“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將往圣的絕學繼承下來,理解并吸收他們的精髓,這才使原本的“童子之身”逐漸成長,使心智趨向成熟。金庸在大學期間幾乎將整個圖書館的史地著作讀完,這便為他接下來寫武俠小說奠定了一個較深的文學功底。可以說,這是讀“有字之書”的功勞。
但是,讀“有字之書”,也會日漸分化出兩類人,一類人成天咬文嚼字,抱著基本經(jīng)書不放。出口則“子曰子曰”,卻似和尚念經(jīng),不懂其中精明奧義。一類人則將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吸收,逐漸轉(zhuǎn)化成他們自己的思想,從而應(yīng)用于自己的生活領(lǐng)域,逐漸通往自己所向往的成功之路。可以說,后一類人已從讀“有字之書”轉(zhuǎn)變到了讀“無字之書”的境界。誠然,“有字之書”給予了我們許多知識,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但是我們所經(jīng)歷的,又豈能與書上的完全相吻合?當我們的心智漸趨成熟,我們應(yīng)從“有善有惡”的境界到“辨明善惡”的境界,我們學習書上的內(nèi)容,并非讓我們純粹地記憶知識,而是讓我們將其運用、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思想,即在心中形成一本“無字之書”,讓它來指導(dǎo)我們的人生道路,這時,原本書上的白紙黑字的內(nèi)容,才是真正的物盡其用。正如《倚天屠龍記》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劍,讓他學會招式,再將其忘記。其事雖是虛構(gòu),但其思想精華,當與此一致。
當我們的心中形成一本“無字之書”時,學習之路仍未到盡頭。最后一本“心靈之書”,也是從“辨明善惡”到“為善去惡”的境界,也就是從“格物”而“致知”,如果人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yīng)用于自身的生活領(lǐng)域,但也是“隨波逐流”,僅在社會上“求存”,那么他終究也只是生活的犧牲品。當我們擁有知識,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將我們的知識與經(jīng)驗傳承。而這之前,我們需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提升自己的品德與素養(yǎng),使我們的思想與素養(yǎng)相匹配,這樣子,我們才真正讀到了“心靈之書”。又回到那句話,“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繼承了絕學,當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志向,孔子的一生,從小時候的飽讀詩經(jīng),到后來的游學勸說,再到后來的整理書籍,即是他讀人生三本大書的寫照。我們或許早已忘記了他如何與帝王爭辯,早已忘了他從政時的光芒萬丈,我們僅記得了他整理下來的《六經(jīng)》,記得了論語里面一句句“子曰”,這才是他給我們留下來的真正的精神財富。
總之,我認為人生讀三本大書,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不斷地了解自己的初心所在,然后將心中美好的想法,傳諸于世。愿人人都能讀好著三本書,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篇三】一碗一筷詮中華
白落梅曾寫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曠遠,地的遼闊。嘗難盡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態(tài)!敝腥A食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一句“民以食為天”竟令無數(shù)文人騷客、權(quán)貴寵臣、普通百姓竟折腰,不妨夾起一雙木筷,從胃開始,讀懂中華。
古來便有七俗:“柴米油鹽醬醋茶。”從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到如今“蒸煮炒燜燉”,火的使用,讓中國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這,恰好體現(xiàn)了古人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倘若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又怎會有火苗的出現(xiàn)?又怎會有火種的保留?“食色,性也!比寮蚁日茉缫训莱鰢诵愿裾嬷B。
食物承載的還有人們的性情。廣東人好喝湯,正如廣東人的性格,溫潤謙和;四川人愛吃辣,也恰體現(xiàn)了川妹子、川哥哥們的好爽直率;京城烤鴨色澤金黃,制作講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兒”們謹慎機智的表現(xiàn)嗎?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全。五味構(gòu)成一桌滿漢全席,菜式多樣,人也多樣,中國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華傳統(tǒng)。元旦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食物們的名稱由于諧音也被用來傳遞美好愿景——年年有“魚”,湯“圓”團圓這些都體現(xiàn)了先人們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誠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與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幣都有正反面!痹谑称沸袠I(yè)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發(fā)了人們的恐慌。不知從何時起,三鹿奶粉開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紅心鴨蛋成為了蘇丹紅漿液的代名詞,蝦不只是蝦,而是注膠蝦漸漸地,人們談“食”色變,浮云蔽目,食物難辨好惡,這正折射出今日中國個別商家眼里唯利是圖,罔顧他人安全,實在是“利欲催人萬火!保!
所幸中華民族沒有放棄抵抗。食品監(jiān)管力度的加大、有關(guān)法律的出臺、執(zhí)法程序的嚴格均在扼殺著不良商家的壞念頭。最終,蔽目浮云將被吹薄,也不再會因為“不見長安”而發(fā)愁了。
裝盛中華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細致紋路,碗身描繪艷麗的花,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手藝傳承,歷史沉淀;夾食中華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堅韌,恰如中華民族性格剛直正義,不阿不諛。
中華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還有人性;烹飪方式的改進始發(fā)于人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縱有安全小隱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責任心之強大。捧起一碗,執(zhí)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華美食中,歆享中國特色中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