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奉獻的作文:英雄大愛
我們所講的愛國奉獻,大多都是為國捐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然而,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我們的愛國奉獻·,是用自己的行為和心去表現(xiàn)。
【英雄大愛】
《英雄大愛》介紹的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勛鄧稼先的動人事跡。介紹的是鄧稼先和許鹿希愛情故事,大漠英雄和英雄大愛正是這部專輯和這本書的名字。
這部專輯和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1958年鄧稼先接受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制原子彈。隨后他人間蒸發(fā),隱姓埋名,進入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制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整整28年,鄧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托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癡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鄧稼先卻因為核輻射身患重病,一年后再妻子懷中離開人世。至今,許鹿希依然以對丈夫綿延無盡的柔情,演繹著一段人間少有的高濃度的至愛。這份愛情中折射出的生命之絢爛、信仰之圣潔、品格之純凈讓人不禁熱淚奔騰。
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核工業(yè)事業(yè)寧愿隱姓埋名28年,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許鹿希為了信守諾言,寧愿獨守空房28年,承擔養(yǎng)育兒女,照顧老人的重任。當他們終于能夠團聚在一起時,鄧稼先已經重病在身,只留下短短一年的時間。他們的奉獻和付出是常人所難以想像、難以做到的,他們的偉大愛情讓人感動至深、永遠難忘。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最深:“如果一個國家很強的話,洋人就成了外賓了,如果這個國家很貧窮、很落后的話,洋人就變成鬼子了。”祖國強大的真正概念,此時在心里是這樣的清晰;奉獻和付出的真正意義,此時在心里是這樣的明了;堅守和承擔的真正含義,此時在心里是這樣的沉重。為了祖國的強大,一代代人前赴后繼,奉獻一生,可歌可泣的事跡匯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畫卷之中。這樣的人生令我們崇敬和仰慕,這樣的人生讓我們獲得激勵和感動。
【憤青誤國】
憤青一般都是標榜自己“愛國”的,經典的愛國憤青是一些只講奉獻,不講獲取的無我主義者。他們的口號是:“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而應該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么。”誠然,粗粗地看,這也沒有什么錯,但是我們要搞清楚這里的“國家”是“國家”還是“祖國”,是政權還是文化共同體。如果是指前者,那么這個“國家”就是公民與政府立約構成的關系,國家首先是為它的國民服務的“服務員”,我們愛它,是因為它為我們服務得足夠好。除了人民的目標與理想,國家與政權應該沒有任何額外的目標與理想;除了人民的利益,國家更不應該有任何額外的利益,如果有這些額外的東西,我們就有理由問,這些額外的東西是誰說的?是誰想要的?是誰得到的?是誰利用我們弄到手的?
這樣看,愛國并不是一種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自由的問題,或者說為了自由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系問題。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之前,是人民與政府的關系,這個關系沒有厘清,我們從何處去談處理國與國的關系?
經典的愛國憤青沒有幾個不是民族主義的,在憤青的身上,民族主義是內核,愛國主義是外套。內核裂爆,外套膨脹,兩者常常形影相隨,招搖而過,有時是很迷人的。
早些年鄧小平就提出中國“不出頭,不爭霸”的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戰(zhàn)略。20xx年,號稱“黨內一支筆”、“文膽”、“核心智囊”的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fā)表演講,宣布中國“對外謀求和平,對內謀求和諧,對臺海局勢謀求和解”,再三強調“中國無意于挑戰(zhàn)現(xiàn)存國際秩序,更不主張用暴力的手段去打破它、顛覆它”。國家領導人也在不同場合說到“和平崛起”、“和諧世界”。
這是有道理的啊,也順乎世界潮流。30年前,中國社會的哲學是斗爭哲學,“以階級斗爭為綱”,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斗得人仰馬翻,斗得傷痕累累,還覺得其樂無窮哩,F(xiàn)在不同了,現(xiàn)在的哲學是和合哲學,“以人為本”,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諧不意味著放棄斗爭,但斗爭絕不會成為目的。
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戰(zhàn)略是審時度勢的明智之舉,其作用是給中國營造一個比較好的國際環(huán)境,避開了很多風浪,讓中國有時間和精力致力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功不可沒,F(xiàn)在,中國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政治經濟發(fā)展得不夠,與人民的要求有距離,要發(fā)展經濟,要改革政治,要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都需要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和周邊環(huán)境,仍然需要韜光養(yǎng)晦。這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更符合百姓的利益。如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千古不改的規(guī)律,那么同樣是苦,興中之苦大抵要比亡中之苦要強出一些。
憤青們不管那么多,他們不關注世界文明潮流的走向,一個個扮成“唯武器論者”,滿嘴的“鐵血腔”,整天嚷著打打殺殺,炫耀肌肉,要“有條件地與西方決裂”,把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摩擦中表現(xiàn)出的文明寬容視為軟弱,視為任何人都可以在中國面孔上施以耳光,把外交部說成是“抗議部”。
憤青就是這樣,總是站在民族的高度來看中國問題。他們看到的問題總是國際性的,總是有高度的,總是有預見性的,總是有方向性的。因此,他們只看到中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大,無視城鄉(xiāng)差距日趨擴大;他們只看到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無視人均仍居世界百名之后;他們只看到經濟發(fā)展不斷加快,無視社會事業(yè)緩慢前行;他們只看到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無視貧富差距不斷拉大。轉移視線于國外,不喜歡看國內的問題、民眾的生活,上訪、躲貓貓、毒奶粉、蘇丹紅這些“小事”引不起他們言說的興趣,覺得夠不上拿到臺面上來說。
憤青就是這樣一群喜歡宏大敘事的人。他們只關心國家的未來與命運,“屁民”的事沒有人感興趣,無人問津,只有“外交無小事”。國際上一個小小的摩擦,一個外國元首的一句話也比得上國內民眾的養(yǎng)老金沒有下落更能牽動他們的神經。他們像一群“看門狗”,“看門狗”對于門內的事情可以毫不關心,以為跟狗拿耗子是一回事——多管閑事。他們的職責是對門外的一切保持警惕,哪怕是有人走過時輕微的一聲咳嗽都值得拿來討伐一番。
這種無視國民的福祉,一心想把國民引入戰(zhàn)火紛飛之中的做法,當然可以成就憤青們的“英雄夢”,但遭殃的肯定是普通民眾。中國難得30年安穩(wěn)的日子,他們像是覺得太平盛世已久到無聊了,久到活得不耐煩了,非要整出點事來,才算是有“選擇壓”。這都安的什么心哪?在我看來,無論多么宏偉的藍圖,多高蹈的口號,也不能瞎忽悠別人去送命。
憤青有一腔熱血,但一腔熱血就像一把火一樣,可以煮飯、取暖、煉鋼、拒敵,但用得不好,也可以把大好的財富付之一炬。鮮紅沸騰的血在燃燒之后,會變成死灰一堆,像炮灰一樣冷寂可怖。
這就是我曾經說過的,憤青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失控,將是災難性的,這已經是有歷史事實證明了的。所以講,熱血青年是最可貴的,也是最危險的。不是我不相信青年人,而是害怕青年人助紂為虐,而且青年人容易助紂為虐。如何讓這一把熊熊大火造福而不是造孽,每個人都有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