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貴題郯城風光名勝楹聯(lián)
一、題郯城(1)山青水秀,沂沭逶迤妝沃野;物阜民豐,馬陵蒼郁秀古郯。 二、題郯城(2)墨泉暗涌,古郯大地人才濟濟,允稱墨客;銀杏香飄,神樹滿園景色幽幽,堪譽銀都。 三、題郯城(3)墨泉水黯,思泉脈永存,潤澤古郡宏圖再展;白馬河清,看馬蹄長踏,激勵新城跨越騰飛。 四、題中華徐氏始祖陵(1)攬海岱及淮,豐功永戴垂青史;溯周商至夏,懿德長存勵后昆。 五、題中華徐氏始祖陵(2)佐大禹導洪,輔夏朝理政,功昭日月輝東海;受仲康封地,忍周穆息兵,義載春秋譽中華。注:中華徐氏始祖陵位于山東郯城北七里,為古代徐 國開基君王之墓葬。 六、題傾蓋亭(1)傾蓋問官,圣跡猶存當禮教;傍溪覽月,民情常念慰蒼生。 七、題傾蓋亭(2)傾蓋問官,圣跡猶存當禮教;登堂述祖,鳥名亦足做職銜。注:傾蓋亭位于郯城縣城北十里堡白馬河北岸。魯昭公十七年,郯子到魯國出訪。席間昭公問郯國緣何以鳥名命官。郯子說“吾祖也,吾知之”,于是當堂侃侃而談。眾人皆佩服郯子的學識。孔子得知后,親往郯國求教,于郯城北十里路遇程子,“傾蓋而語,竟日甚歡”。 “白溪秋月”為古郯八景之一。 八、題獨龍澗(1)獨龍澗里,隘塞巉巖令梟雄無計;老虎崖巔,幽峰深洞藏鬼谷多謀。 九、題獨龍澗(2)獨龍澗里,隘塞巉巖令梟雄無計;恨谷崖旁,窮途末路惜豎子成名。注:獨龍澗位于郯城縣東境馬陵山中。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zhàn)時,龐涓被孫臏大軍追趕逃到獨龍澗里。在恨谷崖旁,龐涓慨嘆自己兵敗,“遂使豎子成名”。老虎崖為郯城馬陵山中一個山峰。相傳當年鬼谷子曾在此峰石洞修煉。孫臏龐涓皆為他的同室弟子。 十、題獨龍澗(3)獨龍澗里,隘塞巉巖令梟雄無計;(怡然出句)萬壑松間,殘碑古冢留武后有情。(益母草對)益母草注:武后,指孫武之后孫臏,龐涓死,臏念同窗,安葬涓,立無字碑。 十一、題馬陵山清泉寺(1)飲山澗清泉,聞晨鐘暮鼓,暫消塵念;看嶺巔圓日,覺古寺禪音,遠別俗緣。 十二、題馬陵山清泉寺(2)古寺森幽,凡心入寺少雜念;云門高聳,香客臨門多善心。注:清泉寺原名云門寺,位于郯城縣東部馬陵山中,今已重修。 十三、題馬陵山望海樓登樓望海,步圣人之道;伏壁摩崖,聆賢者之歌。注:郯城縣馬陵山中有一樓狀石峰曰“望海樓”,又名“孔望山”。相傳孔子曾來此登頂望海。山峰有摩崖石刻,上鐫《孫白林度世歌》。 十四、題東海孝婦冢(1)至賢至孝,竟承不孝之名罹難;存義存仁,永志大仁之譽流芳。 十五、題東海孝婦冢(2)大孝格天,孝婦英靈昭日月;奇冤感地,冤魂懿德譽春秋。 十六、題東海孝婦冢(3)六月雪飛千古恨;一竿血注四方驚。注:孝婦冢位于郯城縣城東部葛莊村西。元代關漢卿雜劇即以孝婦事作。 十七、題于公墓孝婦侍親竟蒙巨難,精神不死;恩公仗義誓雪奇冤,德望可欽。注:于公,為漢相于定國之父,其任郯縣獄吏期間,曾仗義為孝婦平冤。于公墓在郯城西關,今猶存。 十八、題郯籍良吏張景華忠心報國天可鑒,赤膽為民首能拋。 十九、題白溪漫稿(1)白溪雅韻抒胸臆,赤子高風勵古今。二十、題白溪漫稿(2)一代良臣留美韻,千行妙句匯清音。二十一、嵌名題張景華(1)嘆白溪,時美曾黯遮風景;觀漫稿,陰霾頓開透月華。 二十二、嵌名題張景華(2)故國白溪,溪景盡遮幾時美 ;清風皓月,月華重放今日明。注:張景華,字時美,號白溪,明代郯人,官至左副督御史。有《白溪漫稿》存世。 二十三、嵌名題新村官竹寺古寺閑云依翠竹,求真境地;箴言勸語慰清官,悟道泥洹。注:官竹寺位于郯城縣新村鄉(xiāng)駐地。傳為江北著名寺院之一,今已重修。 二十四、題新村鄉(xiāng)銀杏古梅園紅崖陡立,沂涘之濱,銀杏梅園游樂,賞心悅目,碧水環(huán)流,灘頭閬苑,玉蓮佛座拜瞻,怡性陶情。注:銀杏古梅園位于沂河東岸新村鄉(xiāng)駐地,環(huán)境優(yōu)雅,景點頗多,是郯城縣最大的農(nóng)民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