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zhèn)江市法海洞楹聯(lián)
〖法海洞簡介〗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cè)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現(xiàn)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痹谏裨捁适隆栋咨邆鳌分校êJ且粋阻撓破壞青年男女美滿婚姻的惡僧,可歷史上他卻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稱裴陀頭,河?xùn)|聞喜人。他父親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沒有好下場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認(rèn)為富貴榮華不如出家好,因而決心送子出家為僧。裴陀頭出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xué)道參禪,一心修煉。后來到鎮(zhèn)江金山,那時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這個巖洞,住在洞里參禪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來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復(fù)金山寺,他曾燃指一節(jié),以表決心。一天也僧眾披荊斬棘,到江邊挖土,偶然挖出黃金若干鎰(一鎰為二十兩),就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報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黃金給法海作修復(fù)廟宇之用,并賜名為金山和金山寺。
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
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
——宋張商英題法海洞
相傳法海死后,他的徒子法孫把他的肉體裝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后來肉身壞了,又塑了一個石像,留作紀(jì)念。宋朝張商英來此游覽,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詩:“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彼律畬⑦@首詩做成楹聯(lián),掛在洞門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