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的詩句——《烏江》
《烏江》原文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烏江》賞析
出語擲地有聲,正氣凜然,不讓須眉,雖身為女子,對靖康 之變亦是激憤難當,奮筆書之而成此慷慨之音。“至今思項羽”,其英雄氣慨令茍安者汗顏,抒發(fā)一女子愛國情懷。“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句剛健之極,有力之極,男兒中亦鮮有能作此語者。
1126年,女真貴族侵略者長驅(qū)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淪入敵手。1127年康王趙構(gòu)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僅不思抵抗,反倒倉皇逃命、忍辱偷安。面對著祖國破碎的山河,滿含著家仇國恨,詩人痛心疾首,吟出了這悲憤慷慨之歌。
李清照的詞以白描見長,但在詩中卻頗喜歡用事。她一向勤奮好學(xué),博聞強記,才情過人。這給她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所以她在詩中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古人古事以議論時政、品評人物、抒發(fā)感觸、寄托情懷。在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里,詩人巧妙而靈活地借用了兩個典故,提出了人生價值的問題。李清照認為,人活著應(yīng)該于國于民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做一個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頌的為國捐軀的愛國將士們一樣,做鬼中的英雄。這是詩人久郁心中的激憤之辭,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達了這位山東女詩人、同時也是中華兒女那種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氣和英雄主義理想。短短兩句,語雖淺近,卻寓意深永,發(fā)人深省。八百余年來,始終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為人們所傳誦不絕。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人追昔撫今,感觸萬端,不禁想起那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的西楚霸王來。項羽是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lǐng)袖,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與劉邦爭奪天下,為劉邦擊敗。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當劉邦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時,項羽沖破重圍,來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眼看追兵將至,烏江亭長停船于江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還有千里之地,數(shù)十萬人,也足以為王了。請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漢軍追來,就無法渡過去了。”項羽謝絕了亭長的好意,說:“天要亡我,我為什么還要渡江呢?況且我當年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進,如今沒有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仍舊擁立我為王,我還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責(zé)備我,我難道心中就不感到慚愧嗎?”毅然自刎而亡。詩人說:直至如今,還讓人想念項羽,敬佩他那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他生為人杰,死亦剛烈,寧可自刎烏江,也不茍且偷生。而當時的趙構(gòu)集團面對金朝貴族統(tǒng)治者的入侵,卻是貪生怕死、懦弱無能;先是倉皇南渡,逃竄于殘山剩水之間,旋又在臨安正式建立起南宋小朝廷,從此茍安江左一隅,過著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絲毫不以光復(fù)為念。兩相對比,其品格、其靈魂之高下美丑,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嗎?可見,詩人正是要借著對項羽英雄行為的崇敬、贊美,對高宗一伙茍且偷安的無恥行徑進行深刻的揭露、尖銳的嘲諷和無情的鞭笞!
詩雖短小,卻立意高遠,寫得感情激越、慷慨動人;通篇貌似詠古,卻是處處鑒今;運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來,寥寥四句,連用數(shù)典,毫無刀砍斧削之痕;全詩語言淺近、明白曉暢、一氣呵成。我們讀罷詩章,不僅可以感受到詩人那慷慨高潔的愛國情懷,還可以領(lǐng)略到詩人獨到的藝術(shù)功力。詩歌壯懷激烈,氣貫長虹,堪稱千古絕唱!
《烏江》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shù)造詣。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