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祖上遷居下邽(今陜西)。唐太宗大歷七年(772年)誕生于河南新鄭縣一個小官僚家庭。十二、三歲,避亂越中(今浙江)。由于是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歲月中長大,對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所了解。白居易十五、六歲初到長安應試,當他拿著詩文謁見著作郎顧況時,顧況用他的名字和他開玩笑:“長安米價正貴,‘居’也不‘易’!”及至看了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后,大加贊賞:“能做這樣的好詩,‘居’亦‘易’矣。”29歲時,參加進士考試,以第四名及第。后授官盩厔縣尉、翰林學士、左拾遺等,因直言敢諫,元和10年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馬,在九江居留3年多的時間內(nèi),經(jīng)常往游廬山,吟詠很多,并在北香爐峰下,修筑草堂。后出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及刑部尚書。晚期,他隨遇而安,息事寧人,極言直諫的拾遺風采消失在“樂天知命”的狀態(tài)中 ,他的詩反映人民疾苦,語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話,極受推崇,是我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武宗會昌6年(846年)卒,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香山宋》等。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他曾建造一條有名的堤,名叫白堤。
《大林寺桃花》簡介
這首七絕是一首紀游詩,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詩意是說初夏時節(jié)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