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愛國詩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禽獸悲不去,路傍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與運會,何事發(fā)悲端。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傳為王昌齡所作的《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認為物境“得形似”,情境“深得其情”,意境“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物境偏重“形似”之美,情境追求“情”美,意境追求“真”美。無論《詩格》是否真的為王昌齡所作,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都確實的將這三境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至,并在細微之處融于一爐,創(chuàng)作出了令人“愛不釋口”的錦玉之作。
王昌齡的邊塞詩格帶給我們的是亙古的幽思,千年的豪邁;尤其是其中的七絕,更是將詞句的鍛煉之美帶入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峰。讀他的邊塞詩清麗、平實、通脫、高遠,意味深長;使人不覺也生出對邊塞遙遠的想念。想來,一代詩人能將自己的思緒以這樣的方式傳之后人,該是他們所最能聊以自慰的了。
從軍行
作者: 王昌齡
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fēng)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三
大漠風(fēng)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按】第二篇首句烘托氣氛,次句暗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表達玉門關(guān)遙望而不可及,第三句足見征戍已久,第四句抒發(fā)雖有望鄉(xiāng)之心,歷經(jīng)轉(zhuǎn)戰(zhàn)之苦,仍以克敵為志,語調(diào)豪邁,為邊塞詩絕唱。
【青海】青海湖
【雪山】甘肅祁連山,終年積雪,故有此稱。
【穿】磨穿
【樓蘭】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勾結(jié)匈奴,屢殺漢通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計殺樓蘭王,“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咸嘉其功”,此泛指侵犯西北之?dāng)场?BR>【轅門】軍營門。古行軍扎營,用車環(huán)衛(wèi),出入處是把兩車的車轅相向豎起,對立如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