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說課稿(精選15篇)
《秋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秋天》是人教版-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篇課文,該單元以“寫物”為主題展開。《秋天》是一篇散文,主要寫了秋天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寫作特點”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了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整體理解文意,概括課文含義,提煉作者表達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課主要描寫秋天,體現作者對秋天喜愛的情感。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1、體會優(yōu)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因為低年段的語文教學要將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讀正確就是能讀準字音,讀出輕聲、兒化等。讀流利就是不單字讀,要努力做到連詞讀,不丟字、添字,能正確停頓等。作為本冊教材的第一個課文單元,從一開始就要重視朗讀基本功的訓練,提醒學生用普通話朗讀,讀準字音,重點讀好“一”的不同讀音。要重視教師的范讀作用,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充分朗讀,通過傾聽、模仿和比較,不斷提高朗讀能力。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tǒng)的傳授知識,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環(huán)節(jié)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一年有四個季節(jié),春夏秋冬。那么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到大自然中去欣賞秋天那美麗的景色。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huán)節(jié)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教師請學生借助課后生字提示自由朗讀圈出生字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秋樹片等”。這為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或者是聽范讀),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huán)節(jié)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huán)節(jié)3研讀賞析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以多媒體出示課件,教師請學生先自由讀在分組讀。課件的設置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huán)節(jié)4拓展延伸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滿足學生的好心,提取學生興趣,觀察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看看秋天都變化了些什么,分組討論交流等等之類。
環(huán)節(jié)5課后作業(yè)
小練筆:寫一寫美麗的夏天
好處:鞏固知識點,發(fā)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秋天》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一冊第5課《尋找秋天》。(課件)
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談:
1、教材和學情分析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3、重點教學過程
【教材和學情分析】(課件)
《尋找秋天》是課改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短文,文章講的是幾個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尋找秋天、發(fā)現秋天美麗景色的內容,反映了少年兒童認真觀察、積極探索的精神。
全文一共5句話。結構清晰,語言優(yōu)美,便于學生積累、運用,感悟語言的魅力。
文中對秋天色彩的描寫真實具體,便于學生進行理解與感悟。也非常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感知思維。
學生對生活中秋天的景色已有直觀地感知,為理解文中句子所描寫的景象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
【教學目標】(課件逐條顯示)
1、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文中顏色各指什么。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尋找”“野外”的意思。
3、學習課文寫法練習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通過討論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麗,激發(fā)學生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課件)
1、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文中顏色各指什么。
2、通過討論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麗。
3、學習課文寫法練習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重點教學過程分析】(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品讀文本,深入感知。
三、指導背誦課文
四、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課件)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兩個步驟完成:(課件)
。ǘ⿵土曉~語:以闖關的游戲形式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復習課文中的生字,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老師分三組出示檢查學生的讀音。要求是讀準紅色字的讀音。
1、第一組出示:王老師小文小方小力
【設計意圖:這組詞中出現的帶點字是文中的生字,需要學生掌握牢固,同時這幾個人物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使學生鞏固字的同時又加強了對人物的印象。】
2、第二組出示:尋找野外
。1)讀準字音(2)理解“尋找”的意思
理解“尋找”一詞時,分層預設:
第一層:說說“尋找”是什么意思?初步肯定“尋找”有“找”的意思。
第二層:詞語搭配,出示——尋找,預設“尋找(秋天)、尋找(衣服)等”引出“尋找”是“仔細的找,努力的找”的意思。
【設計意圖:學生在觀察、發(fā)現逐漸理解“尋找”的意思,同時為后文理解“尋找秋天”做好鋪墊!
[1][2][3]下一頁
3、第三組出示:重點讀準紅色字音顏色藍色黃色
提問:你能用上其中一個詞說一句話嗎?(預設:我喜歡黃色的花;秋天是紅色的……)
【設計意圖:使學生將詞與課文中的句子相對應,回顧文中的句子,加深印象,同時訓練學生用詞造句的能力,為后文的學習做鋪墊】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品讀文本,深入感知。(課件)
主要分三個步驟完成:(課件)
。ㄒ唬┎匠踝x課文,劃分句子(課件)
1、邊讀邊數一數課文一共有幾句話?標出序號。
【設計意圖:1、讀書要有明確目的,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寫的讀書習慣。2、經常性的訓練】
2、看看你在數話中會發(fā)現什么?
。A設:發(fā)現有:?)
追問:冒號、引號什么時候用?問號表達什么樣的語氣?
文中那句話用了問號,找出來讀一讀。出示句子“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
【設計意圖:認識冒號、引號、問號并滲透用法,在句子中體會問號表達疑問的語氣,為今后的語文學習積累語文知識!
。ǘ┎铰撓瞪顚嶋H,理解課文內容(課件)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又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理解第一句話:
我是這樣設計的:
1、回顧你觀察到的秋天的景象,說一說秋姑娘給你帶來了什么禮物?(出示:稻田圖并配有短語:(金色)的(稻田)
2、班級交流:把自己尋找到的禮物跟大家說一說
(預設:秋姑娘給我?guī)恚S色)的(菊花)。
秋姑娘給我?guī)恚t色)的(楓葉)
秋姑娘給我?guī)恚ňG色)的(松柏)
師小結:同學們尋找到這么多秋姑娘送給你們的禮物,你們真太棒了!看來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有大的收獲。
【設計意圖:一方面,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在拓展與延伸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留心生活、熱愛生活的情感,感受生活的情趣!
3、聽范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第一句話:出示第一句話“有一天,王老師帶我們去野外尋找秋天”。
在理解這句話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邊聽邊想課文中還有誰在尋找秋天?目的讓學生通過聽的過程中能找到有誰在尋找秋天,突出認識人物“王老師帶我們”)
指名讀:要求讓大家聽清是誰帶我們去野外尋找秋天的。
第二層次:王老師帶我們到哪兒去尋找秋天?重點突出“到野外”并理解“野外”這個詞的意思:理解的方法,一通過結合句子和學生生活實際理解;二是借助圖片比較理解。(課件)最終理解“野外“是指遠離居民居住點的地方。
【設計意圖:學生不會查字典,詞匯量也很少,因此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非常適合這個年齡的孩子;比較理解又可以使學生通過對比找區(qū)別理解詞義!
指名讀:要求突出王老師帶我們去哪兒尋找秋天。注意停頓
第三層次:王老師帶我們到野外去干什么?(重點突出“去尋找秋天”)
【設計意圖:這三個層次的設計突出了低年級閱讀教學句子教學的特點,在分解感
知句子的過程中知道了誰、去哪兒、干什么。】
4、小結:通過學習這句話,我們知道了這一句話中告訴我們很多信息,我們清楚的知道了這句話告訴我們誰到哪兒去干什?(出示課件“誰、去哪兒、干什么!保
5、指導讀:第一讓大家聽清誰去哪兒干什么?停頓適當
第二體會高興心情讀。
【設計意圖: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低年級閱讀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需要循序漸進!
6、說話訓練:設計拓展練習:讓學生仿照句式,獨立說一句話。
(預設:如果學生有困難我會這樣處理:
首先設計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讓學生補充內容將句子寫全。
例:(誰)去圖書館買書。我去(哪兒)跳繩。小力去超市(干什么)
這三個填空分別讓學生填出誰、去哪兒、干什么。這樣就降低了難度
【設計意圖:這樣的說話練習讓學生體會句子結構,規(guī)范學生語言,進行語言訓練!
第二步:理解課文第2—4句話
在理解這三句話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回憶有關內容。(課件出示藍色黃色紅色)
。A設:小文說秋天是藍色的;小方說秋天是黃色的;小力說秋天是紅色的。)
2、討論問題:為什么說是藍色的、黃色的、紅色的?
。A設:因為小文說秋天是藍色的,因為秋天的天空特別藍,像用水洗過一樣;小方說秋天是黃色的,因為秋天大多數樹葉都變黃了;小力說秋天是紅色的,因為秋天黃櫨、楓樹等樹木的葉子變紅了。等等)并出示三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說
秋天是藍色的、黃色的、紅色的。
【設計意圖:討論可以激發(fā)學生思維,調取生活中積累的材料,使文字所描繪的景色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加深理解。】
3、填空練習:藍色的(天空)黃色的綠色的的
【設計意圖:前三個是課后的習題,充分利用習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不僅是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因素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的生活,進而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第三步:討論“秋天到底是什么顏色的呢?”你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說嗎?
預設: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并試著填空出示:有一天,老師帶我們到野外去尋找秋天。
。▌⑿駯|)說:“(秋天是酸)的”。
。ㄐ∪~)說:“(秋天是又酸又甜)的”。
說:“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的呢?
【設計意圖:所填內容既是對討論內容的考察也是對學生進行說話的訓練,同時為后面背誦課文做鋪墊。】
。ㄈ┎脚錁防首x全文,升華情感(課件出示)
第三環(huán)節(jié):指導背誦課文(課件出示)
第二次利用剛才的填空(出示),讓學生填出課文中的內容。逐漸達到會背。填空:有一天,老師帶我們到野外去尋找秋天。
說:“的”。
說:“的”。
說:“的”。
秋天到底是什么的呢?
第四環(huán)節(jié):總結收獲拓展延伸(課件出示)
1、學生總結收獲
2、師從兩個角度總結本課收獲
3、仿照課文練習說話:尋找冬天、尋找春天
總之這節(jié)課我努力體現兩方面:
1、突出詞語教學。
2突出句子教學。
3、充分利用課文及課后習題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秋天》說課稿 篇3
〖課文解讀〗
何其芳,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身于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xx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的新詩。xx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fā)表詩歌和散文。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chuàng)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向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于是較多徘徊在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于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zhí)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chuàng)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jié)奏,并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fā)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于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chuàng)作的詩集《預言》。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征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的詩作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難得這位詩人將視野投向鄉(xiāng)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采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征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么一種氛圍,那么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情境、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币嗳缣迫怂裕骸八{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钡x之有感,了然于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jié)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之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而這里卻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伴隨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jié)詩的末尾,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chuàng)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huán)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jié)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顒拥漠嬅,在詩人筆下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仿佛“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jié)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于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后必有續(xù)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得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里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一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jié)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里”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里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jié)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jié)主要寫外在的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jié)真正寫人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不和諧統(tǒng)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于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文章的教育價值〗
《秋天》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寫景抒情詩。詩歌通過一個個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抒發(fā)了對秋天的無比喜愛之情。
1、情感態(tài)度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2、知識技能目標:
、帕骼⒂懈星榈乩首x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企w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谴ζ肺侗疚膬(yōu)美的語言。
3、過程和方法目標:
、耪b讀法。
、破肺稣Z言美,想象畫面美。
、桥c課后《秋景》(美國·狄金森)及其他寫秋的詩句作比較閱讀。著重品析在內容、感情、語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教學重點】
揣摩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優(yōu)美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愿望和熱情。
【教學設想】
以多媒體畫面切入,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fā)他們自己感悟詩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杜牧在《秋夕》中說“銀燭秋光冷畫屏”。
馬致遠也在《天凈沙·秋思》中說“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文人墨客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蕭索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和豐收的喜悅。今天,讓我們走進別樣的秋天,去聽詩人的深情絮語,去看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
二、朗讀詩歌
要求:
A、朗讀時注意音準、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1、請一個學生朗讀全詩,其他同學聽字音是否準確。
2、學生點評。
3、教師配樂朗讀課文(聽節(jié)奏、聽感情),同時播放多媒體配樂畫面,如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等。
4、學生點評,老師隨機點撥。
5、全班飽含感情地齊讀。
6、向同桌大聲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整體把握
問題1:詩歌描繪了幾幅圖畫?請試著給它們取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師點撥:三幅圖,即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問題2: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幅鄉(xiāng)村秋景圖?
師點撥: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氣特征;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洌,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問題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師點撥:由遠及近的順序。
問題4:詩歌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師點撥:抒發(fā)了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感情。
四、想象畫面
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1、小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畫面說給四人小組的同學聽,其他三位同學適當給予補充或指出不當之處。
2、全班交流:請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jié),然后描繪畫面。
3、學生點評,老師補充。
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fā)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人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南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漁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鳴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五、美句賞析
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從內容與修辭手法等方面分析)。
說之前先在課本中寫出簡單的批注。
美句賞析參考: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輕松、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實妙,是一個倒裝句,比喻青鳊魚像烏桕葉,耐人尋味,與漁人生活聯系起來,實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聯想。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六、品味意境
請同學們欣賞北宋程顥的《秋月》(配相應的畫面)。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
設問: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意境?“一色秋”與王勃《滕王閣序》中哪一句意同?
師點撥:清幽的意境!耙簧铩迸c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秋水共長天一色”意同,即指秋天里長空與流水同時清澈明凈,一樣的顏色。
設問:課文表現的意境與《秋月》的意境相似,都表現在一個“清”字上面,請圍繞“清”字具體說說課文表現了什么意境?并結合課文說說依據。
師點撥:表現了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意境。依據見課文解讀。
七、遷移訓練
我們用以上方法再來欣賞美國詩人狄金森的《秋晨》,說說這首詩展現了什么樣的畫面;這首詩所展現的畫面和課文相比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八、背誦比賽
齊讀──自背(先一段一段背,然后背整首詩)──齊背──個人或小組比賽背誦。
九、課外作業(yè)
請同學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有繪畫興趣的同學,可給你的詩歌配上一幅畫。
《秋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文抓住時間特點選取初秋季節(jié)典型景物的變化,從整體入手,由天空到田野,由植物到動物,形象直觀地寫秋天豐收的景象,描繪出一幅天高云淡、五谷豐登的秋景圖,展現出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認字和寫字,練習朗讀,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難點:分辨漢字,認識偏旁。了解課文內容。
二、說學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要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别B(yǎng)成閱讀興趣是學生持續(xù)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的保證。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課件、卡片、圖片來吸引學生的興趣。
三、說教法
從本課課文的特點考慮,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教學時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圖文結合、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在生字學習中,鼓勵學生采用多種識字方法進行識記。在學生識記生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創(chuàng)設情景,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的教學程序,主要設置六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⒊鍪緢D片,導入新課
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秋季美景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領學生直觀地感受秋天到來時的景色變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麗,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學生是閱讀主體,應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地位。
1.請大家打開課文,認識自然段。
2.播放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認真傾聽,注意自己不認識的生字。
3.請學生借助拼音自由大聲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讀準字音。
4.教師逐段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情況,要求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
。ㄈ㈦S文識字,品讀課文
品讀學習第一自然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本環(huán)節(jié)設計,在隨文識字中,將識字教學置于一定的課文情境中,通過字理識字、加一加、文字與圖片聯系等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教學過程中落實了“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的要求,引導學生學會看課文的插圖,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借助圖畫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詞語的含義。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積累豐富的詞語,為學生提供了語言訓練的機會。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扎扎實實落實本課新認識的筆畫書寫,讓學生在寫好筆畫的基礎上進行生字的整體書寫。學生通過觀察生字的結構,加深生字書寫的整體印象,從而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ㄋ模⑼卣咕毩
1、鞏固生字:大雁南飛
2、我會說:用“秋天來了,天氣涼了”說句子。
通過生字認記練習和句式練習說話,鞏固生字的認記,練習說完整的話,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感受秋天的多樣性。
。ㄎ澹、引導學生看板書,試著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1、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板書引領,指導學生背誦。
3、請個別學生展示。用填空形式練習背誦。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于落實本課的目標,力求背誦在課堂上進行。在熟讀的基礎上,結合對課文的內容理解、生活體驗,再現圖片,抓關鍵詞引導學生背誦。
。⒆鳂I(yè)布置,拓展延伸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思考、去感受,從而豐富學生的體驗,為下一節(jié)課的“畫秋天”“說秋天”做鋪墊。
五、說板書設計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卑鍟仁且婚T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本課我抓住了景物的“關鍵詞”,用粘貼畫有形有字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力求言簡意賅,對教材的內容概括得精煉、正確、有趣味性。
《秋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首現代詩。這個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yōu)美篇章,多數出自名家之手。前幾篇文章的學習能使學生體會《春》的語言美、《濟南的冬天》的空靈美,《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jié),卻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皆收筆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這首詩,既可以鞏固前幾篇文章引領著學生尋找美、 發(fā)現美 、感受美的任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現代詩歌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思路,從而為學習其它現代詩歌鋪平道路
2、 教學目標說明
(1)知識與技能: 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做到熟讀成誦。
(2) 過程與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誦讀改寫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 : 感悟秋天 贊美秋天 熱愛秋天。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
3 、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二、 學生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一所城鎮(zhèn)中學的初一年級學生,《秋天》所表達的豐收的喜悅與我們城市學生的生活很難貼近,但我所任教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很多學生在圖畫音樂方面不僅有興趣,而且還很有特長,因此我只需創(chuàng)設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 ,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這樣必定會使學生在課堂上興趣高漲,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2、誦讀法。
3、啟發(fā)式教學法。
四、學法指導
1 、誦讀品味法。
2 、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章后,能通過反復涵詠朗讀品味,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五 教學程序
1、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2分鐘)
品味秋天(12分鐘)
描繪秋天(15分鐘)
歌頌秋天(10分鐘)
歸納方法(4分鐘)
布置作業(yè)(2分鐘)
六、教學模式與策略的說明
《秋天》是一首現代詩,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同時我又以詩——畫——頌為學習線索設計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希望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流水線作業(yè),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有語言美,又有圖畫、音樂美的氛圍,使整堂課具有詩情畫意,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之下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熏陶漸染之中獲得審美愉悅,提高審美能力。
《秋天》說課稿 篇6
《北大荒的秋天》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本單元主題是贊頌祖國壯麗的河山。本課以清新明快的筆調生動形象地介紹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產豐富。表達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全文共分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秋天的到來,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從天空、小河、原野三個方面介紹北大荒的景色迷人,第五自然段介紹北大荒物產豐富,第六自然段作者飽含深情地贊美北大荒秋天的美,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概括全文,升華主題。
同學們對北大荒的情況并不了解,無論是對北大荒過去的開墾,還是如今的繁華都了解甚少。教學前可讓學生查找交流有關資料,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根據課文特點,我將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通過充分地誦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情感,并由此欣賞和品味作者那種簡練而多姿多彩的表達方式。我在教學中還將采用“一點突破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再自主誦讀、合作交流、真情感悟中獲得美的享受。
結合三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課文內容及小學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我為本課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轉”這個多音字的朗讀。
3.在誦讀感悟中體會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產豐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北大荒秋天的景美、物豐。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是如何具體描寫原野的熱鬧非凡的,并會進行仿寫。
本課的第一課時我將主要跟學生一起初讀感知,交流北大荒的情況,理清課文脈絡。指導寫字中注意“荒”“燃”兩個字。下面我將就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作重點說明:
本課的教學我將分三個環(huán)節(jié)完成。
首先進行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深情導入,切入中心
小朋友們,俗話說“一葉知秋”,九月,從第一片樹葉落地開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來了。(板書:北大荒的秋天)如果讓你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描述北大荒的秋天,你會選擇哪一句呢?(指名讀,齊讀最后一句。)如果再用句中的一個詞,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教師相機板書:真美)
【一節(jié)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開始的情景創(chuàng)設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此處的設計抓住最后一節(jié)直接切入本課主要段落的學習,以點帶面,提綱挈領!
在小朋友抓住課文中心之后,教師激勵談話,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品味詞句、感情朗讀,享受美
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們都有一雙會發(fā)現的眼睛,來吧,輕輕捧起手中的課本,咱們走近北大荒,一起來發(fā)現美,享受美吧!秋天美在哪里呢?
學生自主朗讀課文二到五自然段,想象意境,劃出表示地點的詞語、自己認為美的詞句。小組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里由本文中心句引導小朋友朗讀全文,找出關鍵詞句,品味全文,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不僅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的自信與勇氣,更加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思考的甘甜!
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文中比喻的準確生動,擬人的形象巧妙。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第2自然段:緊扣“一碧如洗”,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想象天空的純凈之美;再結合多媒體畫面及生活經驗,讓小朋友認識“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些表示色彩的詞語,感受流云的“五彩斑斕”(相機理解這個成語)體會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的美麗,延伸開去,找?guī)讉同類型的色彩詞。
第3自然段:抓住重點句品味小河 “清澈見底”。
第4自然段:這是本課要求進行段式訓練的重點部分,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將圖文結合,采用默讀,找中心句;再讀,找具體描寫“熱鬧非凡”的句子,體會出秋天豐收在望的景象,人們的情緒高漲,通過朗讀將此情此景表現出來;最后通過先齊讀、再分組讀的形式讓小朋友體會本節(jié)總分的構段方式。
第5自然段:抓住“大豆搖鈴千里金”等詞讓小朋友體會北大荒的物產豐富,人民勤勞。
再次深情朗讀“。”贝蠡牡那锾煺婷姥!”,深切體會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在學生們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將借助板書設計指導背誦課文。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借助板書指導背誦,不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學生在以后的課文背誦中會以此為鏡,活記樂背!
北大荒的原野熱鬧非凡,課間活動時,我們學校的操場上也是熱鬧非凡呀!拿起你們手中的筆,向大家介紹一下吧!由此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仿照課文、片斷練寫。
【賈志敏老師曾幽默地比喻:“閱讀是作文的父親,”閱讀課最終的目的得落實到說話、寫話上。蘇教版教材特別注重讀寫結合,這樣會不斷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備和材料積累,使學生更好地從讀中學寫,以利于其習作水平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最后根據課文內容,緊扣“真美”一詞,遵循簡潔明了、突出重點的原則,我設計如下板書:
北 大 荒 的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見底
原野 熱鬧非凡
《秋天》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與回憶使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并掌握紙漏版畫的制作過程與印制方法及技巧。
2、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使學生感受如何發(fā)現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這一過程和對秋天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掌握紙漏版畫的制作過程與印制方法。
教學難點:
在此基礎上巧妙安排構圖,做出漸變顏色。
教學過程
一、感受秋天
1、語言導入
師:現在正是北方的什么季節(jié)?
生:秋天
師:出示部分課題——秋天
2、圖片欣賞秋天
師:老師給同學們搜集了許多關于秋季的圖片,認真欣賞,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幅?
生:欣賞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師:小結
3、影象欣賞
師:上周老師帶領同學們到校園里去感受了秋天,你有哪些收獲?
師:播放錄象短片。
生:欣賞并介紹自己的收獲。
師:小結
4、用空心卡片記錄秋天的影子
師:我們用紙板鏤空的方式記錄下了秋天的影子。
師:那么秋天是什么顏色的呢?
二、尋找秋天的顏色
1、秋天的色彩
師:你想用什么顏色表現秋天?
生:黃色、橙色、紅色……
2、觀察與發(fā)現
師:仔細觀察樹葉在顏色上有哪些微妙的變化。
生;學生觀察并談談新發(fā)現
師:小結:一片樹葉就有不同的顏色,所以整個秋天的色彩是什么樣的?
3、總結:秋天是多彩的——出示多彩的
4、介紹新知——紙漏版畫
5、紙漏版畫的操作過程
師:請學生到黑板前排序
生:排列操作過程紙漏版畫——起稿、制版、漏印
6、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師:我們這堂課著重介紹漏印。
師:介紹使用工具及演示漏印的操作方法。
師:難點就在于是否把圖案的邊緣印完整,在顏色均勻完整的基礎上能否印制出漸變的色彩。
師:演示、講解、強調。
三、表現秋天
1、學生動手自由表現自己的作品。
2、與老師合作完成作品。
四、欣賞評議作品
1、欣賞學生作品,學生自評互評。
2、欣賞師生合作作品,師生互評。
3、教師小結
五、情感升華
通過自己靈巧雙手的表現與創(chuàng)作,師生共同表達對秋天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多彩的秋天林
本課是為我校美術校本課程開發(fā)——兒童版畫,而設計的一課紙漏版畫。本課以秋天為素材,讓學生發(fā)現秋天的美,感受秋天的美。同時以紙漏版畫為媒介,讓學生表現秋天的美,創(chuàng)造秋天的美。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令我最難忘是與學生在校園里去親身感受、體驗自然的變化還有尋找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如:各種形狀,各種色彩的樹葉,還有美麗的果實,還有可愛的昆蟲,還有秋天送給我們的涼爽與快樂。我通過錄象短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回顧,學生看到自己還有熟悉的同學和老師時很開心,教學效果既真實生動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也感受到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學媒體的運用在美術課堂所帶來的巨大好處。另外,在傳授新知的過程中我巧妙利用題目作了一下文章,當出示多彩兩字時,我問這在題目《多彩的秋天》中‘多彩’兩字既是本堂課所要表現的內容,又可以通過這兩個字利用本堂課所學的紙漏版畫的制作來解決教學中顏色漏印的演示問題。所以我覺得在教學中注重每個細節(jié)的利用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讓課堂變得趣味橫生。此外,在語言的組織,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上還需進一步的提煉與提高,為上好每一節(jié)美術課而努力!
《秋天》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說明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文章共有六個自然段.先寫了北大荒秋天的到來,再從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寫出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麗,第五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物產的豐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贊美了北大荒的秋天.
學情分析:
同學們對北大荒的情況并不了解,無論是對北大荒過去的開墾,還是如今的繁華都了解甚少.教學前可讓學生查找交流有關資料,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設計理念:
根據課文特點,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通過充分地誦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情感,并由此欣賞和品味作者那種簡練而多姿多彩的表達方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對課文的誦讀感悟,知道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憑借課文語言,圖片等體會美,感悟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熱愛北大荒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課文,體會北大荒美麗的風光,豐富的物產和字里行間對北大荒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學習"先概括后具體"的構段方式.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俗話說,一葉知秋.九月,從第一片樹葉落地開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來了.(師出示課件)
2,(板書課題):昨天我們已經讀過這一課了,現在,大家能否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北大荒.
3,大家用了一些詞語來贊美北大荒,可作者呢 用了一句話來贊美北大荒.
4,(師出示課件)生齊讀.
二,品讀感悟,理解課文
1,大家再思考一下,文中從哪些方面著手描寫北大荒的美.
生答,師相機板書:景美 天空 小河 原野
2,這三個地方各有特點,它們的特點分別是什么
生答,師隨機板書:一碧如洗 清澈見底 熱鬧非凡
3,三個地方,各有千秋,我相信大家也肯定有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好好地把這三個自然段讀一讀,再把這三個地方比一比,看看你最喜歡哪個地方 并且想一想為什么這個地方會令你喜歡 邊讀還可以邊和同桌進行交流.
生自讀課文,師巡視傾聽交流.
學習 天空 美
1,誰來讀一讀你最喜歡的段落,并告訴大家為什么
2,什么叫一碧如洗 天空像洗過一樣的干凈,想看看嗎
3,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邊的天上才會有幾縷流云.看好老師要變魔術啦,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什么 (出示課件)(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想一想除了這些,傍晚的天空還會有什么顏色 (金黃,茄紫,粉紅,淺紅,玫瑰紅)
4,這樣的天空你感覺怎么樣 是啊!這哪里是天空,簡直像是什么
5,師指導朗讀第二句話.
6,(師將"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擦去)
讓你來寫,你怎么寫
7,這么美麗的景色,誰還想再讀
學習 小河 美
1,還有誰來讀一讀你最喜歡的段落
2,(出示課件)是呀!小河是多么的清澈,多么的平靜啊!誰能把這句話讀好
3,看,小河的清澈和安靜,把誰給吸引來了 (出示課件)如果說,那靜靜的小河躺在大地的懷抱中,那是一種靜謐的美!那自由活潑的小魚則是一種靈動的美,這一靜一動我們該怎么讀好呢!先自己試一試.
4,小魚的出現,使小河不單調,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機.讓我們一起來讀.
5,指導背誦.不看書,你能把這段話填出來嗎 指名填,一起填.(見課件)
學習 原野 美
1,還有誰愿意讀一讀你最喜歡的段落
2,師出示課文第四自然段(見課件),學生自由讀.
3,輕輕讀讀這段話,你能找到一句可以管這一段的話嗎 (你覺得那一句話最重要 )
生讀書.
4,好,看來大家都找得很準."原野熱鬧非凡",到底熱鬧在哪里 我們好好讀讀書,看誰的耳朵靈,能從課文中"聽"到聲音
學生讀書.
5,讀到聲音了嗎
6,大家可真會讀書啊!書上沒寫出來的聲音你們都能讀出來,真了不起!
7,讓我們一起好好讀一讀,讀出原野上熱鬧非凡的景象!
學習 第五自然段
1,其實,北大荒除了一個美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什么呢 請大家再把文中的第5自然段讀一讀,思考一下.
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
2,師出示課文第五自然段(見課件),討論.
提出北大倉的名稱,更名《北大倉的秋天》.
師相機板書:物豐 大豆搖鈴千里金
理解:"大豆搖鈴千里金"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3,因土質肥沃盛產糧食而聞名世界的"北大倉",如今正因大量水土流失變得溝壑縱橫.有關專家稱,如果任其流失,再過50年黑土層將基本消失,"北大倉"有可能退化成名副其實的"北大荒".所以,我們要加強環(huán)保意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三,總結
北大荒,不僅景色美,更重要的是為祖國奉獻了那么的寶物,所以作者最后強調:——
(師出示課件)齊讀.
讓我們配上音樂有感情的來朗讀全文.
四,作業(yè)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小練筆:
一到下課,校園里就熱鬧起來了.
《秋天》說課稿 篇9
一、教學分析
本課是為我校美術校本課程開發(fā)——兒童版畫,而設計的一節(jié)紙漏版畫課。本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對三年級同學在這方面的目標是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印印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fā)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愿望。就這個年齡段而言,學生心理活動概括性和意向性更為明顯,手的活動能力與掌握工具的能力有很大提高,紙漏版畫恰恰符合這一要求,本課以秋天為素材,讓學生發(fā)現秋天的美,感受秋天的美,同時紙漏版畫的制作過程中第一步起稿,第二步制版,第三步漏印,每一步驟都體現不同的目標,嘗試不同的材料,運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正好符合這一目標的實施。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從而讓學生完成發(fā)現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完整過程,同時正是響應了《美術課程標準》在藝術領域內容選擇中提出的能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情趣與創(chuàng)作欲望的要求。
二、設計思路
既然以秋季為素材,就不應浪費了自然的大好資源,抓住每一個教學契機更好的實施教學的我們一貫提倡的。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與回憶使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并掌握紙漏版畫的制作過程與印制方法及技巧。
2、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使學生感受如何發(fā)現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這一過程和對秋天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掌握紙漏版畫的制作過程與印制方法。
教學難點:在此基礎上巧妙安排構圖,做出漸變顏色。
考慮到現今實行的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的教學基本理念。所以在活動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設計,并且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與奇妙的紙漏版畫表現形式為媒介,通過欣賞、繪畫、雕刻、印制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以秋季的色彩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每個學生用紙漏版畫方式憑借自己對秋天的感受來表現對自然的熱愛。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需要,我把活動分為:1、感受秋天2、尋找秋天的色彩3表現秋天4、欣賞評議作品5、情感升華
第一環(huán)節(jié):感受秋天
1、通過語言導入與學生交流,“現在正是北方的什么季節(jié)?”
學生很快答出‘秋天’。于是,引出部分課題——秋天
2、通過對圖片的欣賞使學生感受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景象,總結秋天的特點,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會感到秋天很美,并用優(yōu)美的詞語來形容秋天。
3、通過老師帶領同學們到校園里去感受了秋天的影象欣賞親身感受、體驗自然的變化還有尋找自然送給我們的禮物,如:各種形狀,各種色彩的樹葉,還有美麗的果實,還有可愛的昆蟲,還有秋天送給我們的涼爽與快樂。學生看到自己還有熟悉的同學和老師時很開心,教學效果既真實生動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我們用紙板鏤空的方式記錄下了秋天的影子。
第二環(huán)節(jié):尋找秋天的顏色
“秋天是什么顏色的呢?”學生回答有黃色、橙色、紅色……
教師再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樹葉在顏色上有哪些微妙的變化。并談談新發(fā)現教師小結:一片樹葉就有不同的顏色,所以整個秋天的色彩是什么樣的?
7、最后總結:秋天是多彩的`——出示多彩的標題。在傳授新知的過程中我巧妙利用題目作了一下文章,當出示多彩兩字時,我問這在題目《多彩的秋天》中‘多彩’兩字既是本堂課所要表現的內容,又可以通過這兩個字利用本堂課所學的紙漏版畫的制作來解決教學中顏色漏印的演示問題。請學生到黑板前排列紙漏版畫的操作過程,如下:紙漏版畫——起稿、制版、漏印。接下來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首先,介紹使用工具,有海綿,濃縮顏料,用海綿代替筆直接沾所需顏色進行及漏印的操作方法演示。并提示難點就在于是否把圖案的邊緣印完整,在顏色均勻完整的基礎上能否印制出漸變的色彩。
第三環(huán)節(jié):表現秋天
首先讓學生動手自由表現自己的作品。印的快的同學與老師合作完成作品。在表現秋天的整個過程中都以輕松的兒童歌曲《秋天》和《秋天多么美》來渲染課堂氛圍。
第四環(huán)節(jié):欣賞評議作品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想欣賞學生作品,學生自評互評作品。以老師與同學為班級制作一幅美麗的《秋景圖》為契機,增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一邊欣賞師生合作的作品,一邊師生互評。
第五環(huán)節(jié):情感升華
看著自己記錄的秋天的作品,色彩是那么的斑斕與美麗,通過自己靈巧雙手的表現與創(chuàng)作,師生共同表達對秋天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四、教學小結
注重學生的興趣、能力和情感教育是我教學的三大特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始終讓音樂與情感貫穿整個課堂,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做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為教學目標服務,在整個活動中我都是強調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有了這種興趣才能讓學生對下面乃至今后的藝術活動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對學生以后的工作學習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師適時的引導和集體作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中就讓學生繪畫水平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華。它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其潛移默化性,是比較適合學生的。這樣既能面向全體又能保護好他們對藝術表現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yǎng);顒又薪處熞砸龑д叩纳矸莩霈F,對學生表達出現困難的地方加以點撥,使每個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此次教學,學生們的自主創(chuàng)造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想象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同時,我也真切的感受到,我們教師應該深入的研究挖掘教材,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從而使我們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使美術課真正的讓學生做到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
《秋天》說課稿 篇10
以下是七年級語文課文《秋天》說課稿,歡迎閱讀!
《秋天》說課稿
一、說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于“關注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優(yōu)美詩文,易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詩不長,僅三節(jié)。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yōu)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A.學習現代詩歌的知識。
B.感知詩歌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C.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和意象。
D.學習詩歌優(yōu)美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欣賞圖片,體會秋的濃濃意味。
B.通過搜集秋的詩詞佳句,感悟秋天。
C.通過誦讀,體會詩的意境。
D.分析重點詩句,體會詩歌的語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B.培養(yǎng)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幾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說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 “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所以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fā)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jié)課中,我盡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fā)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4、說學法
我認為教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要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這節(jié)課我按“引秋——讀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其中我把教學的重點突出在“品秋”環(huán)節(jié);在“寫秋”環(huán)節(jié)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秋
教師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說說看了圖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輕松的心情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讀秋
本環(huán)節(jié)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1、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2、教師范讀,學生劃出朗讀節(jié)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3、學生自讀與賽讀,并在學生中互評,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yǎng)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yǎng)中注意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煉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秋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教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僬页雒抗(jié)詩的點睛之句。
、谠娭锌坍嬃藥追鶊D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fā)言,板書。)
、圻@首詩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
(歸結出詩文的特點并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教師有感情的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并把它描繪出來。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了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教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寫秋
這個環(huán)節(jié)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tài)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
1、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或畫一幅畫。并給大家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fā)現美的習慣。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2、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鍛煉,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3、布置作業(yè):①查找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篩選、查找資料的能力。
(五)板書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學習現代詩歌的知識。
B.感知詩歌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C.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和意象。
D.學習詩歌優(yōu)美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欣賞圖片,體會秋的濃濃意味。
B.通過搜集秋的詩詞佳句,感悟秋天。
C.通過誦讀,體會詩的意境。
D.分析重點詩句,體會詩歌的語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B.培養(yǎng)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二.作者介紹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就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后來又讀了大量新詩,大學時開始發(fā)表詩歌和散文。1938年以后,曾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工作。他的作品大多收集在《何其芳文集》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秋天的風景畫)提及秋天,我們會自然聯想到碩果掛枝、糧倉滿溢、農人慰心的笑容。的確,秋天是一個成熟和收獲的季節(jié),因為土地是真誠、公允的,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是秋天用收成證明著播種者的品質;秋天又是寬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腸去孕育勃勃生機的滿園春色。現代詩人何其芳以他敏銳的詩心捕捉,繪寫出了秋天的風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秋天》,體味動人的秋魄。
二.朗讀:
1.教師感情飽滿地范讀。學生勾畫字詞并感知語言節(jié)奏
2.學生放聲自由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三.思考并理解課文內容(板書):
1.讀了詩以后,同學們的腦海中一定會出現一個非常優(yōu)美的畫面,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學生發(fā)言后老師總結歸納: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2.找出每節(jié)詩的點睛之句
3.這幾副圖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詩人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四.內容研討
1.學生研讀全詩,說出最喜歡這首詩的哪些句子?并談出理由。
《秋天》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首現代詩。這個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yōu)美篇章,多數出自名家之手。前幾篇文章的學習能使學生體會《春》的語言美、《濟南的冬天》的空靈美,《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jié),卻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皆收筆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這首詩,既可以鞏固前幾篇文章引領著學生尋找美、發(fā)現美、感受美的任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現代詩歌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思路,從而為學習其它現代詩歌鋪平道路
2、教學目標說明
1)、知識與技能: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誦讀改寫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悟秋天贊美秋天熱愛秋天。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二、學生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一所城鎮(zhèn)中學的初一年級學生,《秋天》所表達的豐收的喜悅與我們城市學生的生活很難貼近,但我所任教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很多學生在圖畫音樂方面不僅有興趣,而且還很有特長,因此我只需創(chuàng)設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這樣必定會使學生在課堂上興趣高漲,收到好的效果。
三、教法
1、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2、誦讀法
3、啟發(fā)式教學法
四、學法指導
1、誦讀品味法
2、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章后,能通過反復涵詠朗讀品味,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五教學程序
1、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2分鐘)
品味秋天(12分鐘)
描繪秋天(15分鐘)
歌頌秋天(10分鐘)
歸納方法(4分鐘)
布置作業(yè)(2分鐘)
2、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美
創(chuàng)設優(yōu)美、寧靜的氣氛,使學生置身于秋的意境中,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探討問題發(fā)現美
環(huán)節(jié)一品秋
㈠初讀
1教師表情范讀。
2學生揣摩默讀。
3小組合作自讀。
4教師指導點讀。
、嫫纷x
找出你認為最優(yōu)美的詩句。說一說它美在何處,并按你的理解讀一讀。
本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及時鼓勵肯定學生,指導學生對詩的語言做出正確的理解,以達到學生品味詩文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二繪秋
、缪凶x
1、詩中描繪了幾幅圖畫?
2、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別為不同畫面命上有詩意的名字。再想一想這幅畫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詩句能表現這些畫面,把這些詩句輕聲地讀出來。
3、教師出示一幅能表現第二幅場景的畫(出示第二幅畫)請大家與書上的插圖比較一下,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幅。并為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配畫。
描繪秋天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既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豐富了想象能力,使閱讀進入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高度。
環(huán)節(jié)三頌秋
、枵b讀
1、選擇你配畫的詩節(jié)有感情誦讀。
2、伴隨《秋日的私語》的鋼琴曲,用優(yōu)美的語言,解說自己描繪的畫面。
這一步,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其自主意識,有利于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詩人贊秋、頌秋的喜悅之情。
(三)歸納方法尋找美
1、學生依據本節(jié)的學習過程,歸納賞詩的方法
2、教師課件展示賞詩方法。
Ⅰ.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Ⅱ.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實現了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使學生形成了品評其他現代詩歌的能力。
(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表達美
課件出示作業(yè):
1、課外收集描繪秋天的詩文。
2、喜歡寫作的同學將詩歌改寫成散文。
3、喜歡音樂的同學為這首詩歌配置背景音樂并有感情地朗頌。
布置此項作業(yè)能使學生更好的發(fā)揮其特長和主觀能動性,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教學模式與策略的說明
《秋天》是一首現代詩,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同時我又以詩——畫——頌為學習線索設計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希望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流水線作業(yè),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有語言美,又有圖畫、音樂美的氛圍,使整堂課具有詩情畫意,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之下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熏陶漸染之中獲得審美愉悅,提高審美能力。
《秋天》說課稿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2、反復朗讀,沉浸到詩的意境中,對三幅畫面進行感悟。
3、運用想象和聯想,對三幅畫面做個性化描述,進行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
情感與價值目標:
4、通過創(chuàng)作詩歌來體會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反復朗讀,沉浸到詩的意境中,對三幅畫面進行感悟。
運用想象和聯想,對三幅畫面做個性化描述,進行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啟導美
1、看一幅秋景圖,聽一曲《秋日的私語》音樂導入課文
2、學生描述自己對秋的印象,體驗秋的景象。
二、初讀課文,感受美
1aa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感受節(jié)奏、感知內容。
2aa學生個別范讀,師生互評,說說本詩歌的朗讀要把握怎樣的感情基調。
3aa有感情的齊讀,說說本詩歌向我們展現了怎樣的詩歌形象
。ǔ醪礁兄哼@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
4、選擇詩節(jié)進行朗讀競賽。生生互評
要求————讀出情感(對秋的喜愛)、讀出感情基調(清淡)
三、合作鑒賞,品位美
1、小組研討本詩所表現的三幅畫面
A、教師舉例示范。抓住每一節(jié)中富有表現力,能傳達作者感情的詞句進行探究
如:“飽食”寫豐收之景,表達收獲的喜悅
B、學生選擇感興趣的一節(jié),揣摩語言。
要求:所選詞語能突出次節(jié)的畫面特點,深入理解
。ń處焸浒福旱谝还(jié):“飄”、“飽食”、“肥碩”、“棲息”—清幽而有喜悅;
第二節(jié):“冷霧”、“滿”、“輕輕”、“游戲”———清冷而有閑情:
第三節(jié):“廖闊”、“滿流”、“香與熱”、“夢寐”—清靜而有香甜)
2、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
要求:(像朗讀一樣進入角色,抓住意象,融入感情)
3、投影提示,背誦全詩
四、欣賞意境,表現美
A、教師點撥欣賞詩歌意境的方法: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B、根據本詩意境,構置畫面,培養(yǎng)情趣
五、拓展延伸,創(chuàng)造美
A、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B、布置作業(yè):創(chuàng)作自己的秋天:
1、以“秋天”為話題寫一首詩或作一幅畫
2、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教后記:
對詩歌的解讀、領悟是非常個性化的。在新課標的旗幟下,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審美情趣,是“詩教”的必然要求。那么,抓住詩歌的形式美(或曰節(jié)奏感、音樂性)和它的表現手法“意象組合”進行“詩教”,應該是抓住了“牛鼻子”。何其芳的《秋天》這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學習這首詩時,也正是秋天,所以可以用學生自己的觀察體驗進入課外。
《秋天》說課稿 篇13
1、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的教學課文,單元主題屬于“人與自然”,本單元選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優(yōu)美散文或詩歌,易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語文課程辬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因此,教學中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詩僅三節(jié)。內容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
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yōu)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辬如下:
知識目辬:
a、理解、積累“棲息、寥闊、枯涸、清洌、夢寐” 等詞語;
b、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能力目辬:
a、結合具體的語境和全詩的意境,品味詩歌意味雋永的語言美和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
b、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解讀、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幾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閑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4、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辬準》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所以根據本課目辬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
5、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fā)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這節(jié)課中,我盡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辬。
6、教學方法分析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聯想想象法(引秋)、誦讀法(誦秋)、討論探究及比較閱讀法(品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7、過程分析 這節(jié)課以“引秋——讀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其中我把教學的重點突出在“品秋”環(huán)節(jié);在“寫秋”環(huán)節(jié)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引秋: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說說看了圖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設計意圖:輕松的心情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fā)學生的 學習興趣和欲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讀秋:以讀(初讀、范讀、聽朗讀、齊讀、自由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夠盡快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yǎng)語感) 品秋: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組成小組討論、探究全詩。
、 找出每節(jié)詩的點睛之句。
② 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名。(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fā)言,板書。) ③ 這首詩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歸結出詩文的特點并板書出來。)
。ㄔ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其語言歸納及整合能力,都會相應地得到提高。)
寫秋:這個環(huán)節(jié)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tài)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
、僭囍痴b(設計意圖: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鍛煉,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
、诓檎颐鑼懬锾斓脑姼、名句。
、塾脙(yōu)美的詩句繪寫出心中的秋景。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篩選、查找資料及練筆的能力。) 秋天 何其芳
●教學目辬 知識目辬
1.理解、積累“棲息、寥闊、枯涸、清洌、夢寐”等詞語。
2.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背誦全詩。
能力目辬
1.結合具體的語境和全詩的意境,品味詩歌意味雋永的語言美和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
2.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解讀、鑒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 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閑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揣摩詩歌的清麗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秋天》繪寫出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作采用直陳其事的寫法,用精辟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意味深長。學習這首詩,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三幅畫面組合成的流動又整合的詩意氛圍。
2.聯想、想象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全詩以“秋” 為線,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皆收筆下,每一句詩都是一幅詩意的畫面,學生通過對意象及組合的想像聯想,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比較閱讀法。將狄金森的《秋景》與課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的共同處比較鑒賞,使學生對詩歌的內容、情感、藝術有更深刻的認識。
? 課前準備
、僬n前布臵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趲熒献髋]作秋景圖的圖片。
?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秋日的私語》): 人們在領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來了習習秋風。秋,因其成熟與收獲,因其蕭瑟與凄清,給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話題,許多吟秋的詩文傳誦不衰,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慨嘆,杜牧《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對楓林霜葉的畫意勾繪。(伴隨背景音樂《秋日的私語》,請大家欣賞一組圖片,起程今天的秋之旅)現代詩人何其芳以他敏銳的詩心捕捉,也繪寫出了秋天的風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欣賞他的詩作《秋天》,去傾聽秋的訴說,體味動人的秋魄。(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ǘ嗝襟w顯示)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 1936 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于1937 年出版,并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
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示范朗讀,學生勾畫字詞并感知語言節(jié)奏。 (朗讀提示:《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氛圍和神韻,表達詩人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在誦讀中把握、表現詩歌的這種情感,詩 歌的朗讀節(jié)奏有兩種劃分辬準:按節(jié)拍劃分和按意義劃分。
《秋天》可按意義辬準劃分朗讀節(jié)奏。如:向/江面的/冷霧/撒下/ 圓圓/的/網,收起/青鳈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蘆篷上/滿載著 /白霜,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2.學生聽朗讀,可輕聲跟讀。熟悉讀歌內容。
3.學生配樂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四、研討、探究 問題組:
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xiāng)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朗讀之后,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對秋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五研讀賞析與練筆交流:
1.學生說出最喜歡的詩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詩句,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教師歸納:
。1)“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句中“滿披”形象生動,“飄”字貼切傳神。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意象構成一幅清凈潤潤 、形聲兼具的畫面。
。2)“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稻香”使人滿口生香。“飽食”寫豐收之景,擬人,是收割的形象說法。“肥碩的瓜果”也見出豐收之景。
(3)“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詩句中是擬人,將秋天視象化,創(chuàng)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意味雋永。
。4)“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鳈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薄袄潇F”烘托出一派朦朧的詩意,又與季節(jié)吻合。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扒圜欞~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似拙實妙,耐人尋味。
。5)“蘆篷上滿載著白霜,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薄皻w泊” 既寫景,又暗示時間,與上文“清晨”呼應!拜p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戲在漁船上!薄坝螒颉笔牵ㄓ淇斓兀﹦谧鞯男蜗笳f法,虛實相生。
(7)“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薄皾M流”與“香與熱”“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襯下,詩味盎然!皦裘隆泵鲃,喻安詳、奇妙之義。
2.逐節(jié)品析詩歌的意境美。 講解:“農家豐收圖”是寫普辮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山谷伐木和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聲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伴隨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靜、清遠的氛圍。
“霜晨歸漁圖”畫面包括撒網、收漁、搖槳平;顒,在詩人筆下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的。 “少女思戀圖”這節(jié)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于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續(xù)言是少女心懷戀情。
這一節(jié)五行詩,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牧羊女的眼里”這一特定視角,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里面的清純、明凈,那里初戀少女似戀非戀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三節(jié)詩可以看到,前兩節(jié)主要寫外在的景物與人事,第三節(jié)寫 人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具有清甜的氛圍。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為呼應,均運用擬人手法,表現詩人筆下秋天的寧靜、悠遠的特點。
3.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教師示范描繪畫面)
4.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明確: 由遠及近的順序。
六、拓展延伸:
將下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語言和內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國)狄金森 晨?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么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艷紅的輕紗。 我不愿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說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七、布臵作業(yè):
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痹隗w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體驗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yōu)美的詩句繪寫出心中的秋景。
《秋天》說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活動《秋天》,秋天色彩斑斕,瓜果飄香,這正是引導幼兒真切感受秋天的美好,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真秘的好時機。這小小的文學作品句式簡短、句式結構重復,有利于幼兒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適合這個年齡的幼兒學習。中班的孩子幼兒一定的生活經驗,詞匯量開始豐富,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發(fā)展較好,也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基于這點掌握兒歌內容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為學習仿編詩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這對中班的幼兒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此我將采用擬人化的語言利用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記憶、理解詩歌,學習仿編。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主要是創(chuàng)設一種積極的語言環(huán)境,讓幼兒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大膽的想象以此來解決這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綱要》中指出“發(fā)展幼兒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愿意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币约耙肮膭钣變捍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备鶕@一目標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fā)展水平:注意力集中,語言能力增強,連貫性語言開始發(fā)展,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這次活動的目標:
1、學習詩歌,感知詩歌所表達的秋天色彩美。
2、嘗試根據詩歌的句式結構,用繪畫及講述的方法仿編詩歌。
3、樂意在集體面前有表情地朗誦詩歌。
三、教學方法:
《綱要》中還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主動參加探索活動始終保持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讓幼兒在看看、摸摸、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不僅提高和鍛煉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本次活動我采用游戲教學法、直觀操作法、難點前置法等方法來完成教學活動。
直觀操作法:中班孩子的注意力明顯比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激情,讓孩子對活動更加感興趣,更直觀地讓幼兒了解詩歌的內容,我逐個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官欣賞作品。
游戲教學法:我打算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使用,讓幼兒給小樹穿衣服的游戲,引導邊說邊玩相互交流,彌補感知的不足。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活動我簡單明了地概括四大部分,下面我詳細的說一下:
(一)觀察感知,積累經驗(在課前我將幼兒帶到戶外,共同尋找秋天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穿上了彩色的衣裳,瞧,這是什么?是什么顏色?”
。ǔ鍪局庇^的操作卡引導幼兒觀察秋天的多彩,為理解詩歌內容,仿編詩歌做鋪墊,也就是所說的難點前置法。)
。ǘ┎僮魈剿鳎唧w感知“老師這兒有幾張圖片,請小朋友來幫忙找朋友!保ǔ鍪揪栈ā⑺蓸、楓葉的圖片,讓幼兒與紅色、黃色、綠色圖片匹配)(我設計的給小樹穿衣裳的游戲,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探索,探索它們之間的關系,幼兒游戲時,我全面觀察幼兒操作情況,了解需要,及時予以幼兒適當的支持和幫助。)
。ㄈ├斫鈱W習詩歌老師用卡片編了一首詩《秋天》你們聽:菊花說:秋天是黃色的。楓葉說:秋天是紅色的。松樹說:秋天是綠色的。大地說:秋天是彩色的。
“誰來告訴我剛才說了什么?菊花、楓葉、松樹都說了什么?”
。ㄊ紫龋也捎昧艘暵牻Y合的方法,使幼兒對詩歌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
接著概括性的提問:詩歌中說了什么,引導幼兒結合卡片回答,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回憶操作探索時獲得的知識經驗,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我們一起來說一說秋天是什么樣的,(師生共同念兒歌)”
《秋天》說課稿 篇15
一、說設計思路
秋天是個多姿多彩的季節(jié),那千姿百態(tài)的菊花,圓圓的蘋果,黃橙橙的柿子,金黃的稻田,雪白的棉花這些美麗的景色都可以引發(fā)幼兒對秋天的無限興趣和熱愛。《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散文詩《美麗的秋天》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一幅豐收的、美麗的秋景圖。這幅秋景圖正好契合了幼兒的心理,不僅能使幼兒結合生活引發(fā)無盡的聯想,同時可以陶冶幼兒的性情,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散文詩欣賞活動——《美麗的秋天》。為了激發(fā)孩子們對本次活動的興趣,在《綱要》精神的指導下,我用優(yōu)美的語言導入課題,并通過描述秋天、激發(fā)興趣——生成作品、感受語言——朗誦作品、體會語言——創(chuàng)編作品、體驗快樂等環(huán)節(jié)充分感受作品的語言美,進一步豐富幼兒對秋天的認識。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結合散文詩的內容和幼兒的身心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活動目標:
1、充分理解散文詩的內容,并學會用文學藝術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
2、帶領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
3、體驗秋天的美,培養(yǎng)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活動重、難點
根據活動內容和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狀況,我把“帶領孩子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體驗散文詩作品的語言美”作為活動重點;把“充分理解散文詩內容,并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作為活動的難點。
四、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家長帶領幼兒了解秋天的“花園”“果園”“田園”。
2、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秋天美景圖片),菊花、蘋果、柿子等實物若干。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活動目標,結合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畫,吸引幼兒,展現出秋天的生動圖景,喚起幼兒對秋天的興趣。
2、談話法:設置問題,引導幼兒通過思考、答問等方法來充分地理解散文詩的內容。
六、說活動過程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了培養(yǎng)孩子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用優(yōu)美如詩的語言導入
“秋天到了,菊花開了,酸酸甜甜的果實掛滿枝頭,金黃的稻田里到處都是人們忙碌的身影,這一切告訴我們——秋天來了。今天,老師就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美麗的秋天》。”這樣優(yōu)美的語言可以給幼兒營造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從而引出本次活動內容。
環(huán)節(jié)二:嘗試描述秋天,激發(fā)對語言運用的興趣。
導入課題后,為了激發(fā)孩子們對語言運用的興趣,也為了考察孩子們在生活中的語言積累,我結合孩子們的實際生活提出問題:“孩子們,老師前幾天讓大家仔細觀察秋天的景色,大家都觀察了嗎?誰來給老師說一說你眼里的秋天都有什么景物?它們都是什么樣子的?”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對生活經驗的描述逐步向本次活動的中心內容——散文詩《美麗秋天》靠近。
環(huán)節(jié)三:生成散文詩,感受散文詩優(yōu)美的語言。
通過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對秋天的興趣已經被激發(fā)起來,孩子們也愿意用自己的話來描繪秋天,但讓孩子們分門別類地觀察秋天,用文學的眼光看待秋天的景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結合秋天的花園、果園、田園的圖片,我分層次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引導孩子們分別觀察秋天的花園、果園、田園,并引導他們用散文詩中的詞句描繪秋天。我說:
“剛才小朋友們都講了自己看到的秋天,講得非常好,接下來老師讓大家看幾張美麗的圖片。”教師逐一播放花園、果園、田園的圖片,提出啟發(fā)性問題:“這些都是秋天的景物,他們分別長在什么地方?它們美嗎?我們能用優(yōu)美
的詞句描繪它們嗎?”等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時候,我再次播放花園的圖片,讓孩子們作進一步的思考:“花園里的菊花是怎樣開放的?都有什么顏色?什么形狀?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詞語來形容菊花?”這樣,在老師的提示和幫助下引出“菊花向著太陽開放。金燦燦、紅彤彤、千姿百態(tài),放出陣陣清香”這樣的語句,引導孩子們體會這樣描寫菊花的好處。
播放果園的圖片時,我結合散文詩內容問孩子們:“果園里的蘋果、柿子是什么顏色?像什么?我們怎樣形容它們?”依次引導孩子們學習散文詩的語言:“圓圓的蘋果笑紅了臉,黃澄澄的柿子就像燈籠掛滿枝頭!辈シ盘飯@圖片時,也用類似的方法引出散文詩的第三段內容:“秋天的田園更加好看,稻田一片金黃,棉田一片雪白,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色!
這樣,在老師設計的問題中,孩子們已經初步感受了散文詩內容和語言,自然生成了散文詩全文。
環(huán)節(jié)四:朗誦散文詩,體會作品的語言美
“帶領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是我的活動目標之一,也是我設計的活動重點,為了突出活動重點,我將采用教師范讀、孩子們跟讀、聽磁帶讀等方式加深孩子們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感受散文詩優(yōu)美的語言。我首先示范朗誦作品:
秋天的花園特別好看,菊花向著太陽開放。金燦燦、紅彤彤、千姿百態(tài),發(fā)出陣陣清香。
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聽,在聽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和節(jié)奏美。然后播放課件,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帶領幼兒一起朗誦散文詩。朗誦時提醒孩子們注意體會作品中的優(yōu)美詞句,引導幼兒慢慢地加入感情,逐漸進入散文詩營造的優(yōu)美意境。
環(huán)節(jié)五:把創(chuàng)編融進歌曲,體驗創(chuàng)編的快樂
為了使創(chuàng)編更有吸引力和藝術性,我手拿兩束菊花扮演菊花仙子說:“孩子們,我是菊花仙子。今天是我們的秋天大聯歡,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看看秋天還有什么美麗的風景吧!苯又也シ哦嗝襟w課件《秋天的天空》,在讓孩子們嘗試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美麗的天空后,我?guī)ьI孩子們唱著我創(chuàng)編的歌曲: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藍藍的天空里,陣陣風兒吹呀,朵朵白云飄,秋天的天空多美麗。嚦嚦嚦嚦秋天在藍藍的天空里,秋天的天空多美麗!迸c孩子們載歌載舞,把活動引入高潮。
七、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了,但孩子的學習不能就此結束。我會鼓勵孩子們說:“孩子們,老師把秋天的天空編成了一首美麗的歌;丶液蟾职謰寢屢黄鹣胍幌,秋天還有什么地方很美,把它寫成優(yōu)美的詩或編成美麗的歌唱給大家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