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伦午夜福利片|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757|成色好的y31s是国产

<code id="docgg"><listing id="docgg"><thead id="docgg"></thead></listing></code>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dǎo)游詞 > 導(dǎo)游詞范文 > 鼓樓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鼓樓導(dǎo)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2-07-17

      鼓樓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

        鐘鼓之聲滄桑、渾厚,讓我想到一切永恒的東西。我想,這曠野上的回響是一種廣博包容的心境。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里,我們肩負著沉重的使命在掙扎中前行。戰(zhàn)爭的炮火卻摧殘著文明,踐踏著生命,讓我們痛心疾首。越來越多的人呼喚和平。

        我聽到智慧的聲音說:“科學(xué)無國界,藝術(shù)無國界。”其實,生命中深刻的本質(zhì)同樣不存在國界。

        瑪麗·居里把鐳獻給了世界,世界獻給她永遠的愛戴。這是一種最博大偉岸的互助。這樣的境界需要我們忘記爭斗,不計較狹溢的“得”與“失”,拋棄個體的私心高遠地看世界。這樣,人的心靈才能沐浴在暮鼓晨鐘的深厚里得到凈化。

        我是一個柔弱女子,但我的心里常常充溢著勇氣。我愿用我的精魂鑄一把劍,斬斷人們心中的壁壘和國界線上冰冷堅硬的城墻。我愿各種膚色的人親如兄弟,都能體會到“互助”的快樂與溫暖,為著這夢想,我愿在日出的地方日日禱告上蒼。這也是我們都該不倦追求的明天,因為“互助”的世界是那樣美麗而安詳。

        暮鼓與晨鐘,在如水的夜色里,又一次回響在我不眠的心中。朋友,讓我們一起許一個美好的愿望吧。

      鼓樓導(dǎo)游詞 篇2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shè)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xiàn)在樓內(nèi)設(shè)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nèi)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恢復(fù)“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yōu)質(zhì)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huán)共20___年,象征公元20___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西安鐘鼓樓導(dǎo)游詞6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wù)。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shè)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xué)、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西安鐘鼓樓導(dǎo)游詞7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鐘鼓樓及城墻沿途講解的導(dǎo)游___,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么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墻沿途風(fēng)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fēng)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說起西安的飲食,大家能否說出西安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小吃嗎?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著濃郁的西北風(fēng)情,品嘗西安的風(fēng)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nèi)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邊有兩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話“千古風(fēng)味餃子香,傳奇品質(zhì)德發(fā)長”,對,這就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中華老字號德發(fā)長,德發(fā)長是以餃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嘗的話可以在我們旅行完之后互相結(jié)伴去感受一下德發(fā)長的非同尋常之處,同時也告訴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沒品嘗過這里的餃子!不過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風(fēng)味這一名號,想必一定實至名歸吧!說完了餃子那么有的人就要問了羊肉泡饃在哪個地方有賣的?那么請大家隨我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德發(fā)長隔壁有個同樣建筑風(fēng)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門口我們會不經(jīng)意留意到一個雕塑,那么大家能說出這個雕塑展示了陜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來)同盛祥主營牛羊肉泡饃、各種特色小吃,而且將傳統(tǒng)特色與現(xiàn)代時尚融為一體,所以來這個地方來就餐的話我想大家會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過鐘鼓樓廣場,我們現(xiàn)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優(yōu)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yīng)有盡有,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么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樓到北院門一線,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過有時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還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孛窠诸櫭剂x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qū)的一條街道,大約500米左右,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成蔭,路的兩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jīng)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jīng)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游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guān)于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fēng)趣的傳說,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掌柜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著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嘗一下當?shù)氐拿袼罪L(fēng)味。

      鼓樓導(dǎo)游詞 篇3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

        天津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xiàn)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是天津最早的發(fā)祥地。唐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shè)“直沽寨”,元朝設(shè)“海津鎮(zhèn)”,是軍事重鎮(zhèn)和漕糧轉(zhuǎn)運中心。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20xx年到20xx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明建文二年(1420xx年),朱棣率兵經(jīng)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quán),1420xx年改元永樂,天津這個名稱出現(xiàn)于永樂初年。天津作為軍事重地,于永樂二年(1420xx年)正式設(shè)衛(wèi),翌年設(shè)天津左衛(wèi),轉(zhuǎn)年又增設(shè)天津右衛(wèi)。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wèi)合一,歸并于天津衛(wèi)。

        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shè)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wù)”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shè),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yè)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mào)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天津作為直轄市,經(jīng)濟建設(shè)和社會事業(yè)全面發(fā)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yè)基地和商貿(mào)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yōu)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化的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jīng)濟中心城市。

      鼓樓導(dǎo)游詞 篇4

        鼓樓商業(yè)街為十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該街以青磚瓦房的明清建筑風(fēng)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jié)奏跌宕起伏的樂章。整個布局分為三部分:北街為北方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shù)市場;東街為精品購物街;南街是以天津傳統(tǒng)民俗文化、商業(yè)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fēng)格為傳統(tǒng)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xiàn)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

        其人文景觀表現(xiàn)在牌匾、楹聯(lián)、店招、店幌、燈飾、霓虹燈、燈箱等的設(shè)計上。牌匾以橫匾為主,其間點綴豎匾、異形匾、如扇面匾等。黑底金字紅章和本色木綠字紅章表現(xiàn)出古樸典雅、莊重大方的特點。楹聯(lián)也多采用上述形式。字體有真、行、草、隸、篆、漢簡、魏碑等多種,有的還請名家題寫,很少用印刷體字和黑體字。店招和店幌,分文字、形象、實物、象征四類。各種燈飾、燈具、掛燈、燈籠等富有傳統(tǒng)特色。燈籠主要采用中式串燈和宮燈、圓燈籠。燈箱以方燈箱為主,配有傳統(tǒng)花飾木欞如萬字不到頭、云紋、回紋、棋格等。霓虹燈雖為現(xiàn)代燈飾,但突出中式圖案,如傳統(tǒng)的吉祥植物、動物、器物、符物等。

        津衛(wèi)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梢娞旖蚬臉窃谔旖蛉诵哪恐械牡匚。

        天津鼓樓位于城中心,是在天津設(shè)衛(wèi)筑城時修起來的。即距今近520_年歷史。名為鼓樓,實為鐘樓。有人說,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是天津市的發(fā)源地。

        "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不久,樓為消防隊占用,作為了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fù)綠瓦,較前更為美觀。重建后,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zhèn)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并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lián)。這座鼓樓,碧瓦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鼓樓導(dǎo)游詞 篇5

        鼓樓位于天津市紅橋區(qū)東南側(cè),與和平區(qū)交界,東鄰海河,西臨西馬路,南近南馬路,北靠北馬路,以鼓樓為中心,有東南西北街,現(xiàn)辟為商業(yè)步行街。

        4月30日上午,我們從北京南站乘坐和諧號列車到天津西站,再乘坐840公交車經(jīng)過意大利風(fēng)情區(qū)到位于南馬路的鼓樓站下車,往北步入鼓樓南街。街入口處筑中式古雅排坊,街內(nèi)兩側(cè)建筑物具有中式古建筑特色風(fēng)格,多數(shù)為四層古建筑小樓,開設(shè)各式天津特色商品店和旅館。街兩側(cè)有飲食店、狗不理包子店、工藝品店、黃金手飾珠寶店、麻花食品店、重陽府酒店、紅巖海鮮酒樓、吉優(yōu)捷酒店、樂佛賓館、龍道旅館、北方古玩城、“泥人張”泥人工藝品店、天津老城廂博物館、廣東會館、格格府、攝影店等等。街中安置雕塑人物造型小品,街傍設(shè)有園林綠化小品和涼亭,宏偉壯麗的鼓樓矗立在鼓樓東西南北街的中心廣場位置。

        我們中午餐在鼓樓北街品嘗天津名食狗不理包子,這是我們第一次到天津品嘗當?shù)靥厣∈场?/p>

        我們逛街逛商店,拍攝風(fēng)景照片,觀賞各式工藝品,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是“泥人張”工藝品店,店內(nèi)陳列的泥人種類眾多,熠熠如生,讓人看后愛不擇手。

      鼓樓導(dǎo)游詞 篇6

        西安鐘樓是一座體現(xiàn)明代中國民族建筑風(fēng)格的古建筑。始建于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xiàn)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yīng)南北的軸心建筑。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筑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能看到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shù)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fā)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由鐘樓北側(cè)臺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簾,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艷麗、栩栩如生。一層大廳的西墻上分別鑲嵌著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后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陜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陜西巡撫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后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這三塊牌匾由于鐘樓2樓展廳裝修的原因,已經(jīng)被展柜遮擋住了)將鐘樓的價值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色彩給予恰如其分的體現(xiàn)和評價。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于西安城內(nèi)西大街北院門的南 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主持修建鼓樓的有長興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據(jù)說是在微雨朦 朧之中為鼓樓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兩次重修。據(jù)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樓記》載,上年陜西小麥豐收,“隴有贏糧,畝有遺秉,民不俟命”,出現(xiàn)了“男娶女歸,禮興訟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樓。長安縣令王瑞具體負責(zé)修繕事宜。重修后的鼓樓,面貌崇隆敞麗,燦然一新。登樓遠望,鬧市風(fēng)光、秦川景色歷歷在目。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shè)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樓內(nèi)設(shè)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nèi)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鼓樓導(dǎo)游詞 篇7

        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臺,下寬上窄,辟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臺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圣母,和關(guān)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lián):"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

        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 光緒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天津,城墻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幸存。不久,樓為消防隊占用,作為瞭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fù)綠瓦,較前更為美觀。 重建后,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zhèn)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并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lián)。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鐘王"。此鐘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鐘鈕鑄成交尾雙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螭的兩個頭和四只腳,連接著鐘體,另四只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鐘肩倒覆蓮瓣二重,沿鐘身周圍分隔成八塊長方形框格,上下兩層。鐘的腰部鑄著云龍和折枝花卉連續(xù)紋樣,作為裝飾。鐘口八個蓮瓣的凹處,各鑄一個八卦符號。從鐵鐘的下框格間所鑄"袞(究)州長老院"五字可知,此鐘原為建于宋朝元佑年間的克州長老寺的東西,最晚鑄于明末清初,是后來移到天津鼓樓懸掛的。這口大鐘現(xiàn) 在放在邃園回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shù)品,可供人們觀賞、聯(lián)想。

        重建的鼓樓與新建的商業(yè)街為明清風(fēng)格的仿古建筑。青磚瓦房,碧瓦丹楹,雕梁畫棟,商鋪林立,是一道天津傳統(tǒng)文化韻味十足的風(fēng)景線。

        作為天津衛(wèi)標志建筑物的鼓樓,歷史上曾兩建兩拆。明永樂二年(公元1420xx年)天津設(shè)衛(wèi)筑城。至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副使劉福兵備天津,將土城甃以磚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八國聯(lián)軍侵津。第二年城墻被迫拆除。鼓樓也日漸頹圮。,鼓樓拆除重建。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又被拆除。

      鼓樓導(dǎo)游詞 篇8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于西安城內(nèi)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擊鼓向全城居民報時,故稱鼓樓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shè)置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陜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于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xiàn)在樓內(nèi)設(shè)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樓是城內(nèi)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標志和代表之一。

        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恢復(fù) “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yōu)質(zhì)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 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huán)共20xx年,象征公元20xx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鼓樓導(dǎo)游詞 篇9

        西安鼓樓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坐落于城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西安鐘樓的西北方向,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頂部為重檐形式,總高36米,每邊長35.5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西安鼓樓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0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dǎo)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dǎo)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nèi)人們習(xí)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本次游覽結(jié)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后有緣再見。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1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緊鄰聞名遐邇的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nèi)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已完成主體修復(fù)工程的鼓樓時常舉辦各種展覽,如本市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fā)展史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本市住宅的發(fā)展變遷史,除此還開辟了天津風(fēng)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歷史上的天津鼓樓曾是天津衛(wèi)的“三宗寶”之一,民諺說:“天津衛(wèi),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

        歷史上,天津鼓樓曾兩建兩拆。公元1420xx年(明永樂二年)天津設(shè)衛(wèi)筑城,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93年左右),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樓基是磚砌的方形城墩臺,四面設(shè)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yīng)。鼓樓城臺建有木結(jié)構(gòu)重層歇山頂樓閣,上層樓內(nèi)懸大鐘一口,約兩噸,鐵鑄,為唐宋制式。大鐘初用以報時,以司晨昏,啟畢城門,早晚共敲鐘108響。鼓樓北面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一副抱柱聯(lián):“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八國聯(lián)軍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墻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災(zāi),鼓樓日漸頹圮。(民國十年),有拆建鼓樓之議,并于年內(nèi)完成。重建的鼓樓,用舊城四門樓之名,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書,鐫于鼓樓四門,曰鎮(zhèn)東、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貫通道路,鼓樓拆除。

        改革開放,中華振興,津沽文脈,得以傳承。1994年天津開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為危改重點的老城廂地區(qū)也因此使鼓樓有了重建的機會。鼓樓重建工程于20xx年11月25日開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樓位于天津老城廂中心。重建后的鼓樓宏偉典雅,青磚墻面,白玉欄桿,飛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繪,雕梁畫棟。鼓樓及周邊的商業(yè)街,既是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也是新的旅游勝地。

        重建后的鼓樓體量增大,彌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賞。為27米見方,高27米的體量。取“9”的倍數(shù),因為“9”為陽數(shù)之極,有吉祥內(nèi)涵。鼓樓廣場9乘9共81平方米。鼓樓主體為鋼混結(jié)構(gòu),磚城木樓,須彌基座,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shè)斗拱和飛檐,做殿式旋子彩畫,重檐歇山屋頂。瓦作大式灰色簡瓦屋面,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桿,脊上飛檐走獸。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穿心門洞,四拱門上方恢復(fù)漢白玉城門石,仍鐫刻鎮(zhèn)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新鐘的體量增大,高20xx毫米,寓意為20xx年制作。鐘的材料為響銅,重及三噸。鐘上銘文由馮驥才、張仲先生撰寫,字體為繁體魏碑。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2

        西安鼓樓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對象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浩瀚鼓樓中形制最大、生涯最完備鼓樓之一。

        西安鼓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布局,頂部為重檐情勢,總高3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回旋而上。在檐上復(fù)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是西安的符號性構(gòu)筑。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發(fā)布鼓樓為省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1996年11月20日,國務(wù)院發(fā)布鼓樓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特點: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點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堅持。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徙于今址。鐘樓呈典范明代構(gòu)筑藝術(shù)氣魄威風(fēng)凜凜,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綺麗肅靜。

        巨鐘軼聞: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制作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起初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鍛造的“景云鐘”(現(xiàn)藏于碑林博物館)。聽說,遷到今址之后,固然樓的式樣巨細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若何,只有另換。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3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wù)。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shè)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xué)、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fēng)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fēng)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4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dǎo)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dǎo)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nèi)人們習(xí)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本次游覽結(jié)束,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5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shè)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shè)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shè)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shù)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jié)構(gòu)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fēng)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構(gòu)成科學(xué)、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cè)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jié)構(gòu)。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shè)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jié)構(gòu)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shè)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fēng)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fēng)格的轉(zhuǎn)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拿嬲懈饔幸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fēng)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yīng)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fēng)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shè)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6

        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旅行社歡迎大家參加本次旅游活動。我叫,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我旁邊這位是經(jīng)驗豐富的駕駛員*師傅。今天就讓我們這一老一少為您服務(wù),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要求,請盡管提出來,我們一定會盡量滿足。我真心的祝愿大家能在今天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大家注意一下,我們現(xiàn)在是在南門外大街上,很快就到鼓樓了。我在這里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yè)街位于天津老城廂繁華商業(yè)區(qū)。它是天津的發(fā)源地和歷史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役”,他奪取皇位后,于1420xx年在天津設(shè)衛(wèi),同年修建了天津城即老城廂,并以鎮(zhèn)東,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四個城門。它也是鼓樓商業(yè)街的前身。

        好了,我們到鼓樓商業(yè)街了,現(xiàn)在是9:30,我們12:00準時回到車上,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車時隨身帶好自己的物品,不要放在車上。記住我們的游覽車為白色客車,車號為津A1111。

        大家看我們身后的就是鼓樓商業(yè)街了。我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鼓樓商業(yè)街重建后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北,南,東延伸,形成三條繁華的商業(yè)街道。整個街區(qū)都是明清建筑風(fēng)格,是集旅游,文化,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大型旅游商賈步行街。我們后面的就是南街,又稱“東方不夜城”,它對面的北街又稱古董珠寶街,東街又稱“精品購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還要說是鼓樓。鼓樓位于城的中央,我們在這里就可以遠遠的看到。鼓樓其實并沒有鼓,實際是鐘樓。樓上原有一副對聯(lián):“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原來大鐘每日早晚各敲54下,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大鐘每天提醒市民的作息時間,與人們?nèi)粘I蠲芮邢嚓P(guān),因此鼓樓被列為天津衛(wèi)三宗寶,即鼓樓,炮臺,鈴鐺閣之首。重修后的鼓樓共有四層,下面三層是天津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四層為鐘樓,新鐘重達3頓。新建鼓樓又以新的風(fēng)姿成為天津的象征。

        在東街上還有全國第一座以戲劇為主題的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也是廣東會館舊址。一會兒我會在那給您做詳細地介紹。下面就讓走進鼓樓商業(yè)街來領(lǐng)略一下它獨特的文化氣息。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廣東會館的戲樓,這些是當時看戲的茶座,大家先找個位子坐下歇一會兒,聽我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始建于。20xx年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筑》,天津獨此一家。戲樓作為會館的主體建筑,也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典式戲樓。廣東會館在建筑上集南北風(fēng)格為一體,外部采用北方的樓磚建筑,內(nèi)部采用潮州的建筑風(fēng)格——雕梁畫柱。大家可以看到,這整個戲樓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刻完之后運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來的,整個建筑沒有用一個釘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時,它也是絲毫不動。

        我身后的這個舞臺是伸出式舞臺,這種舞臺三面接觸觀眾,您坐在下面時視線不受阻擋,可與演員達到充分的表情交流。自上海受到西方的影響興建了第一座鏡框式舞臺,也就是幕在前,臺在后,我們傳統(tǒng)的伸出式舞臺就從中國舞臺建筑中絕跡了。因此,廣東會館的戲臺成為我國伸出式舞臺建筑的絕唱。

        大家抬頭看,舞臺頂部有一個螺旋狀的藻井,玲瓏剔透,金碧輝煌。它由數(shù)以百計的斗拱組成,演員在舞臺上不用擴音器,它將聲音吸進,再折射出去,能夠保持自然的音質(zhì)和音量。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戲樓內(nèi)和舞臺上沒有一根柱子,您的視線不受阻擋。同時,舞臺僅比地面高一米,您的視線也基本是平視的;如果您坐在高4米包廂里,俯視臺上的角度為100—150度,正好符合生理視覺特點;這體現(xiàn)出戲樓的設(shè)計者充分地為觀眾著想,很好地解決了視、聽效果的問題。

        我們看這塊匾額,寫著“薰衣南來”,意思是好運從南方飛到北方來;在它下面是鑲嵌著“天官賜福”的彩色鏤空木雕,中間有一個穿紅袍的天官,他站在祥云之上,手指著紅日,意為“指日高升”。天官前面跪著一個仙童,手里托著一個花瓶,瓶里插著三枝氈,意為“平升三級”。也就是說升官發(fā)財?shù)娜兆硬贿h了,還要連升三級;在天官的身后刻有猴子,向日葵,蜜蜂,意作“早日封侯”。在它的四個角浮雕著口銜桃枝的蝙蝠,意作“福從四方來”。整個畫面緊湊勻稱,堪稱彩色木雕的杰作。

        會館建成后,在孫中山先生北上,在此發(fā)表演講“我億萬萬同胞,同心協(xié)力,何難稱雄世界”。還有許多藝術(shù)家像鄧穎超、梅蘭芳等都在此演出過。作為全國第一座戲劇博物館,我們在戲樓的后面展出了戲劇人偶像,一共展出了50多個劇目,將近百十人。再有,后面還有一個四合院,包括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中國京劇發(fā)展史和梨園拜師堂。

        現(xiàn)場解說到此結(jié)束,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己游覽。在此提醒大家游覽中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財物,我們的集合時間是12:00,到時我會在車場恭候大家,我們的車牌號是津A1111,白色車。

        我們一天的游覽就要結(jié)束了,服務(wù)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見。俗話說:“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重逢”。希望能有機會再次為大家服務(wù)。謝謝!

      鼓樓導(dǎo)游詞 篇17

        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于今址。

        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總?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鼓樓的導(dǎo)游詞(精選22篇)

        來自的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青年旅行社歡迎各位的到來。我叫林媛是青旅的一名導(dǎo)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林。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駕車經(jīng)驗很豐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

      • 鼓樓的導(dǎo)游詞(精選23篇)

        鼓樓廣場美極了!于是今天我便來到了鼓樓廣場,想親眼見一見這美麗的地方。來到廣場第一印入我眼簾的是巧奪天工、天造地設(shè)的人造瀑布,雖然瀑布還沒有正式開放,但是廣場上還是引得很多人駐足觀賞,特別是孩子們。...

      • 鼓樓導(dǎo)游詞(精選21篇)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天津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xiàn)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是天津最早的發(fā)祥地。唐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 鼓樓的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__旅行社歡迎大家參加本次旅游活動。我叫__,大家叫我小_就可以了,我旁邊這位是經(jīng)驗豐富的駕駛員_師傅。今天就讓我們這一老一少為您服務(wù),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要求,請盡管提出來,我們一定會盡量滿足。...

      • 鼓樓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上回說到回民街在鐘鼓樓附近,那我們下一站就去鐘鼓樓。鐘鼓樓其實是兩棟遙相呼應(yīng)的建筑,顧名思義,一棟上面是大鐘,一棟上面是大鼓。登上鐘樓,一口巨鐘引入眼簾,那象般巨大的銅鐘被高高地掛在一個紅色的的木架上,光是邊上的木杵直徑...

      • 鼓樓的導(dǎo)游詞(精選11篇)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大家就叫我_導(dǎo)吧。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參觀西安鐘樓吧!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看,在我們眼前的兩層建筑就是鐘樓,它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

      • 鼓樓導(dǎo)游詞(精選8篇)

        走進侗鄉(xiāng),不論向哪個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個象征民族團結(jié)、吉祥興旺的鼓樓。鼓樓是侗寨的標志。在侗鄉(xiāng),有寨必有鼓樓。它古樸端莊、雄偉壯觀,集寶塔和亭閣的優(yōu)雅于一身,全部純杉木結(jié)構(gòu),不施一釘一鉚,頂梁柱拔地凌空,排...

      • 鼓樓的導(dǎo)游詞(精選15篇)

        天津鼓樓,位于天津城中心,周圍有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所包圍,形成了今天的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西南角地區(qū),當時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至今留下了北門外大街、南門外大街、東門內(nèi)大街等...

      • 鼓樓導(dǎo)游詞(通用20篇)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dǎo)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dǎo)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

      • 鼓樓導(dǎo)游詞十篇

        各位游客:我們眼前一前一后兩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在前,紅墻黃瓦。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 鼓樓的導(dǎo)游詞十篇

        各位游客:我們眼前一前一后兩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在前,紅墻黃瓦。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 鼓樓導(dǎo)游詞(通用20篇)

        各位游客:我們眼前一前一后兩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鐘鼓樓。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即今天的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在前,紅墻黃瓦。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 西安的鼓樓導(dǎo)游詞(精選8篇)

        西安鼓樓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對象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浩瀚鼓樓中形制最大、生涯最完備鼓樓之一。...

      • 鼓樓的導(dǎo)游詞范文(精選16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鐘鼓樓及城墻沿途講解的導(dǎo)游_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么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墻沿途風(fēng)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fēng)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說起西安...

      • 貴州侗寨鼓樓導(dǎo)游詞(通用5篇)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侗寨鼓樓群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撐,直立于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不論何種建筑 形式,其頂層均置放齊心鼓,故人們稱之為鼓樓。...

      • 導(dǎo)游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