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淮陽龍湖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精選3篇)
河南周口淮陽龍湖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 篇1
信陽地區(qū),南依大別山,西南靠桐柏山。大別山東西延伸,形成了江淮的分水嶺。這里庫、塘、堰,星羅棋布,水域面積廣,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漁業(yè)產(chǎn)量高。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因此,信陽被稱作河南的“魚米之鄉(xiāng)”。
信陽處于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信陽各類資源極為豐富。有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濃而飲譽海外的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有儲量、質(zhì)量均居全國第一的非金屬礦珍珠巖和膨潤土;有產(chǎn)量居全國首位的銀杏資源等。近幾年來,信陽的工業(yè)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已形成電力、輕紡、建材、化工、機械、食品、醫(yī)藥等為主的工業(yè)體系。
好了,信陽市的基本情況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到這里,下面我們開始游覽今天的第一個景點——雞公山。
雞公山,古稱雞翅山,位于信陽市南38公里處。主峰海拔784米,狀如雄雞引頸報曉,故稱報曉峰。主峰兩側(cè)有蜿蜒的靈華山和逶迤的長嶺,宛如雄雞的兩翼,人們稱“雞翅翅”。整個形象猶如雄雞昂首振翅挺立于群山之中,顯得分外壯觀,故名雞公山。
雞公山為國家級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1988年5月,國務(wù)院把雞公山列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著名的國大避暑勝地之一,早在本世紀初就已馳名中外。它是由奇峰怪石、云海霧潮、泉溪瀑布、林木花卉、山莊別墅諸多景觀構(gòu)成的自然風(fēng)景區(qū)。
雞公山的云海也很壯觀,有“云中公園”的美譽。雞公山的山泉星羅棋布,有“十泉九瀑”之說,山頂蓮花池旁有“寶劍泉”,玉噴珍跳,競向上涌,為山泉之冠。南街有“普濟泉”,籠子口有“籠口泉”,二道門處有“甘泉”,還有“雞公泉”、“消夏泉”等。雞公山有大小瀑布20多處,除響水塘瀑布在西麓外,其余均分布在東溝,所以叫東溝瀑布群。
好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雞公山腳下,請大家隨我下車登山。登雞公山有兩條路,一條是登山古棧道,人們可拾級而上;另一條是1963年修造的盤山公路,可以乘車上山。今天我們選擇步行登山,走4公里山路就可以到達山頂,雖然會累一些,但沿途景色十分秀麗,使你感到不虛此行。
登山棧道是通往山上中心旅游區(qū)的主要通道。主要景點有百步梯、中天門、牛耳寨、八字石刻、五怪石、二道門、甘泉、陡石崖、籠子口等。
現(xiàn)在我們將要攀登的是百步梯,共有臺階四百余級,請大家做好準備。我引領(lǐng)各位徒步登山。過了“百步梯”,就是中天門了。中天門也叫一道門,是進山古道的第一道山崗。本來這里是沒有門的,1990年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修建,供游人休息用。一道門內(nèi)兩邊山坡上有蜿蜒起伏的石砌垣寨和寨門,形如牛耳,人們便叫它“牛耳寨”,傳說是唐末農(nóng)民起義屯兵處,由于明清時期戰(zhàn)事多,山民也曾在此避兵禍。
好,請大家駐足看這塊摩崖石刻,它被當?shù)厝罕姺Q做“八字石刻”。在這塊石壁上,刻有“青分楚豫,氣壓嵩衡”八個隸書大字,每字50厘米見方,豎排兩行,上下長2米,是雞公山第一任公安局長揭覺廣于民國二十三年所題,楚豫泛指南方和北方,狹意指湖北、河南、嵩衡指中岳嵩山,它生動地再現(xiàn)了雞公山的地理位置和雄偉氣魄。
現(xiàn)在,我們站在觀景臺上,請向南看,在對面的山脊上,怪石嶙峋,有的像爬行的烏龜,有的似蹦跳的青蛙,有的狀如覓食的野豬,有的形似振翅欲飛的山鷹,有的像道人禮膜拜,人們稱它為五怪石。傳說五怪石是五個屢考不中落榜秀才的化身,他們聽說“雞公有靈,有求必應(yīng)”,于是上山燒香求告雞公,保佑榜上有名。雞公化作拾柴人在此拾柴,遇到這五人一個問:“老頭,雞公靈否?”一個問:“到山頂還有多遠,快累死我了”,有的還對老人說了些無禮的話。雞公見他們讀書不用功,上山怕苦怕累,活著不過是酒囊飯袋,于社會無用,就將他們化為怪石,永遠留在半路上,教育后人要不畏艱難、艱苦奮斗,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五怪石”。
河南周口淮陽龍湖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 篇2
鄭州黃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黃河國家地質(zhì)公園,她位于鄭州西北20公里處,處于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是黃土高原的終點,華北大平原的起點。在這里,可以欣賞黃河的“懸、險、濁、蕩、闊”等特征景區(qū)以中原第一嶺——邙山為依托,北靠莽莽黃河,東臨京廣鐵路,西望著名楚漢爭霸古戰(zhàn)場。景區(qū)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現(xiàn)已開放景區(qū)面積20多平方公里,已經(jīng)建成并對外開放的五龍峰、岳山駱駝嶺、漢霸二王城、星海湖、炎黃二帝等六大景區(qū),分布著“炎黃二帝”“哺育”、“大禹”、黃河碑林、萬里黃河第一橋、浮天閣、極目閣等景點。這里被譽為萬里黃河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炎黃二帝塑像
中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的祖根地,天下龍的傳人同宗、同祖、同源,歡迎各位女士、先生來到祖根地、孕育華夏文明的黃河岸邊、來到黃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尋根拜祖!
現(xiàn)在大家參觀的是景區(qū)的第一景觀——炎黃二帝巨型塑像。大家都知道,黃河流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發(fā)祥地之一。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而開創(chuàng)中華文明的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軒轅氏被敬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仍以炎黃子孫自稱,以炎黃子孫為榮。我們現(xiàn)在面前的這座山就是炎黃始祖結(jié)盟的同盟山。炎黃巨塑景點包括炎黃二帝塑像、廣場和紀念壇三部分。炎黃二帝巨型塑像采用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shù)和中國建筑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巨塑以黃河岸邊的黃土為根基,山人合一,渾然天成,在我們身后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整個塑像融黃河、黃土、炎黃文化三者為一體,體現(xiàn)與大地共生,與山川同在,與日月齊輝,氣勢磅礴、雄渾、博大的藝術(shù)效果。今天大家看到的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在1987年經(jīng)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倡議和反復(fù)論證下修建的,從1987年倡議至開工建設(shè),歷經(jīng)20年。對方案的設(shè)計五易其稿,先后召開了11次論證會,由國內(nèi)100余位知名專家學(xué)者參加。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是中華文化的高度濃縮,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結(jié)晶,是中華民族開拓和創(chuàng)業(yè)的化身。整個塑像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其中毛石7萬多方,景石3萬多噸。巨塑內(nèi)部為雙子座樓東側(cè)10層,西側(cè)11層,實用面積8000平方米。炎黃二帝巨型塑像比美國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羅斯的母親像高2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并肩矗立的二帝像是名副其實的巨人,眼長3米、鼻長8米,兩張巨大的臉合在一起就有1000多平方米. 山體右下方是范曾教授為炎黃二帝塑像親筆手書長達485字的長33米,寬3.3米《炎黃賦》碑刻。炎黃廣場按中國傳統(tǒng)手法,布置為中軸線。廣場長500米,寬300米,從同盟山前一直延伸到黃河老灘,總面積15萬平方米。相當于20多個足球場那末大。(60*90)。廣場按地形分為三級,在一級廣場正中安放一口巨型銅鼎,名為“炎黃鼎”,它是炎黃子孫瞻仰炎黃二帝的重要禮器。大家都知道,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把S鼎”由中國青銅器專家、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設(shè)計,鼎高6.6 米,重近20噸。炎黃鼎的造型既繼承了西周青銅文化的傳統(tǒng),又具有現(xiàn)代青銅器的特色。鼎座四壁鑄有“炎黃鼎”三個金文和、鄧小平、陳云的題字。鼎身飾有十二座高山,十二條河川,象征五千年中華文明山高水長,十二只飛鳳翱翔在山川云天之間,顯示祖國一派吉慶祥和景象?谘叵氯龑︼w龍在天,意為今日之中華正在奮力騰飛。鼎座上的五十六條夔龍則象征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jié)。
河南周口淮陽龍湖風(fēng)景區(qū)導(dǎo)游詞 篇3
各位朋友:
大家好!
堯山(原石人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石人山古稱堯山,因堯?qū)O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的`名,至此劉姓起源。戰(zhàn)國時,偉大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墨翟降世于堯山腳下,現(xiàn)有墨子故里遺址。主峰玉皇頂(蛤蟆石)海拔2153.1米。石人山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溫泉優(yōu)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于一體,分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龍?zhí)丁胂删、石人、雞冠石、白牛城、秘洞、溫泉十大部分。專家評價具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游觀光、避暑、療養(yǎng)、科研、探險的好地方。大山壁立,異峰如塑,怪石紛呈,是石人山自然風(fēng)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頂上,千巖萬壑,飛龍走鳳,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gòu)成了一幅幅美不盡收的圖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兩次登上石人山,并為石人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獨秀”的墨寶。
石人山古稱堯山、大龍山,是堯的裔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的地方,為天下劉姓發(fā)源地,又因山上眾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稱之為石人垛、石人山。
堯山(原石人山)的奇峰怪石、山花、紅葉、飛瀑、溫泉、湖面、云海、原始森林、珍禽異獸及人文景觀構(gòu)成了完整的風(fēng)景體系,現(xiàn)已命名的景觀有240多處;60—200米高的瀑布17處,高的石柱40多處,石人、將軍峰、千丈巖、和合峰、白牛城口、王母轎、通天河、九曲瀑布、鬼門關(guān)、南天門、報曉峰、猴子拜觀音等景點遍布景區(qū)。
堯山(原石人山)地處亞熱帶與暖濕帶分界線上,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堯山(原石人山)四季風(fēng)光別致,春天鳥語花香,綠映溪吟;秋日滿山紅遍,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林海雪原。初夏時節(jié)使人領(lǐng)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清新景象。盛夏,當平原大地上赤日炎炎似火燒,氣溫達35—38度,這里只有23—26度,涼爽宜人。
整個堯山(原石人山),幾乎全部被綠林濃蔭所覆蓋。春風(fēng)蕩漾,團團簇簇的杜鵑花點綴于綠葉林莽之中,把山色妝扮得更加俏麗。夏日炎炎,時而碧天晴空,瞬間云遮霧障,忽而蕩入云海,忽而托入藍天。秋高氣爽,楓葉滿山遍野,核桃、獼猴桃、柿子、山梨、山葡萄等山果,串串累累,信手可取。冬雪降臨,石人山銀裝素裹,48尊將軍石,身披皚皚征袍;蒼松翠竹,根根冰柱懸掛。堯山(原石人山)真可謂四季皆佳景,無時不誘人。
尤其迷人的是那些山泉、溪流、瀑布與深潭。石人山的山泉,活潑俏皮,似呵似鬧,如泣如訴,善于變化,富有生機。數(shù)百山泉匯成清澈的溪流,像山魂的精靈,淙淙潺潺,叮叮咚咚,一邊與行人對歌,一邊充當向?qū)。沿著溪流從深山幽谷騰跳而出,遇到懸崖絕壁,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輕盈飛瀉者有,磅礴蕭灑者有,丈二八尺者有,高懸數(shù)十丈者也有。滴水穿石,積水成潭。黑龍?zhí)、白龍(zhí)、百尺潭……藏身于陡澗,隱形于山林。在眾多瀑布中,白龍?zhí)镀俨甲顬閴延^。水從山頂直瀉而下,奔騰飛流如白龍降臨,激越水聲似虎吼雷鳴,聲傳數(shù)里之外。低處,水珠飄灑,浪花飛濺;高處,云水煙霧,彌漫凌。潭中游魚,忽隱忽現(xiàn),忽聚忽散,沒浮自若。
堯山(原石人山)還是禽獸的樂園。金錢豹、艾葉豹、金雕、大鯢、糜鹿、羚羊、水獺、獐子等二十余種珍貴動物,在這里怡然自樂。近年來,八方游人絡(luò)繹不絕,無不為她的天然景色所傾倒。她是畫,是詩,是歌。她幽得天然,奇得自然,險得飄然,雄得渾然,秀得怡然。她不染紅塵,甘于寂寞。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寡。而天下奇?zhèn)ス骞种^,常在于險遠。石人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傳。然三十六處名勝,七十二個景點,處處綺麗如畫,每處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話傳說。
大自然鐘情于堯山(原石人山),賦予她優(yōu)美的風(fēng)景和無盡的魅力。1980年后這里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20xx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級4A級旅游區(qū)(4A級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