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導游詞(精選3篇)
黑河導游詞 篇1
勝山要塞位于黑龍江省孫吳縣沿江鄉(xiāng)境內(nèi),總面積11440公頃,其中森林面積9496公頃。勝山區(qū)域以天然闊葉混交林為主,主要樹種有柞、樺、楊、椴;珍貴樹種有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經(jīng)濟樹種有山梨、山葡萄、山里紅、山丁子、稠李;針葉樹以興安落葉松為主,并伴有少量云杉、樟子松、山榆等混生。草本植物為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居多,形成五花草甸。在勝山要塞生長有大量的柞木林、樺木林,他們在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季相變化;在日本軍事工程遺址周圍,當年日本侵略者曾栽種有大量榆樹,現(xiàn)已成林,樹木枝干虬曲、冠大濃蔭,形成特殊的林相景觀。勝山要塞山巒起伏,林木茂盛,郁郁蔥蔥。主要野生動物有黑熊、野豬、駝鹿、狍子、飛龍、烏雞、松鴨、林蛙;水生動物有河貍、水獺和11科40多種魚類。
孫吳境內(nèi)最早的民族是滿族的前身,周時稱之為“肅慎”,金元明清叫“女真”,皇太極時改“滿州”。漢族人的遷入始于清康熙23年。康熙年間沙俄屢犯我東北邊陲地區(qū),清政府從吉林、寧古塔、盛京等地調來水師和漢軍、壯丁,以后相繼轉為民。東北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從關內(nèi)外抓來大批勞工,加上經(jīng)商務工人員。孫吳縣人口統(tǒng)計最早的記載是1939年(偽康德6年),孫吳人口總數(shù)8585人,其中滿州人(中國人)6068人,日本人2498人,其它外國人19人,據(jù)省文物普查工作隊1976年在孫吳沿江勝利屯、大樺樹林子、西霍爾漠津等地發(fā)現(xiàn)了一批骨匕、陶罐、石網(wǎng)墜,在古人類居住址上發(fā)現(xiàn)了夾沙陶片、輪制灰陶上的席紋、堆紋、樹葉花紋,后來發(fā)現(xiàn)的遼代古城遺址,經(jīng)考證祖先早就在這里繁衍、生息。
黑河導游詞 篇2
黑河市地處大興安嶺東端,小興安嶺北部。境內(nèi)群山連綿起伏,溝谷縱橫,地勢西北部高,向東南逐漸降低。由于地質構造變動和物理風化作用,形成了剝蝕地形、侵蝕堆積地表、堆積地形和火山巖地形,并構成低山、丘陵、火山熔巖臺地、盆地、平原和河谷地貌特征。全市地貌呈北西至南東走向。由于受松遼斷陷,遜克至烏云結雅斷陷和孫吳地塹影響,地勢中間隆起,兩側坳陷。中部低山丘陵區(qū)主要分布在嫩江縣的多寶山、霍龍門、白云、麥海和愛輝區(qū)的西峰山、新生、罕達汽、北師河、二站與五大連池市的朝陽、興安鄉(xiāng)及孫吳縣的正陽山、清溪、辰清、群山、奮斗等鄉(xiāng)鎮(zhèn)和遜克縣的遜河鎮(zhèn)以南地區(qū)。山區(qū)面積約4422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4.3%。為北西、南東向,兩端隆起、中間凹陷,呈馬鞍形態(tài),海拔高度為300~800米。黑龍江、嫩江及主要支流地帶山嶺險峻,坡度較陡,雨季易形成溝谷、崖堆和滑波,河流的分水嶺,一般高出河床100~250米。山勢柔和,山頂平坦,可見有平頂山和右夷平面,局部山坡有倒石堆,山上到處可見厚度1~5米的殘坡積層,植被發(fā)育。江河密度大,河谷彎曲,多為不對稱的V形谷,冬季可形成冰丘。沿江斷陷盆地主要分布在沿黑龍?zhí)赌习逗瓦d河以北地帶的孫吳地塹的遜克至烏云結雅斷陷帶內(nèi),呈北西向,狹長帶狀分布。長約150千米,寬約2~5千米,面積為45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0.7%,地勢平坦,微向江岸傾伏,有零星山間盆地。南部為松遼平原的北端,呈長方形,面積24051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5%:地勢較平坦,略有起伏,由北向南逐漸降低。
黑河市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跨三、四、五、六個積溫帶。春季高溫多風,夏季雨熱同期,秋季降溫急驟,冬季寒冷干燥,冬長夏短,四季分明。全市年均降水量500-550毫米,有效積溫在1950-2300℃,日照時數(shù)2560-2700小時,無霜期90-120天,年平均氣溫-1.3-0.4℃,日最高氣溫38.2℃,最低氣溫-40℃,年平均風速2.0-3.5米/秒。
黑河市境內(nèi)河流縱橫,縱貫黑河市南北的小興安嶺,將境內(nèi)河流分為黑龍江、嫩江兩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631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42條。黑龍江位于黑河市北部,是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江,在市內(nèi)的主要支流有法別拉河、公別拉河、遜別拉河、庫爾濱河。嫩江位于本市西部,是黑河市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界江,在市內(nèi)的主要支流有訥謨爾河、科洛河。市內(nèi)的通肯河屬松花江水系。烏裕爾河是內(nèi)陸河流。
黑河導游詞 篇3
也許你曾游歷過江南,那煙雨迷蒙中的青瓦粉墻、小巧流水,透出溫婉與柔媚的氣息;也許你曾游覽過千年古都,那朗朗晴空下的雕梁畫棟、黃瓦飛檐,顯示出堂皇與威嚴。而哈爾濱展現(xiàn)在你面前的卻是另一種風格和魅力。哈爾濱早已因一曲《太陽島上》而蜚聲中外,澄凈如練的松花江與明珠般閃耀的太陽島已成為哈爾濱優(yōu)美自然風光的象征。但朋友們可曾知道,哈爾濱獨具魅力的建筑藝術同樣迷人。
談到建筑藝術,不能不提及城市的建設史。盡管遠離中原地帶,與之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但哈爾濱地區(qū)同樣有肅慎人居住;10世界30年代,女真人曾在這里建立阿勒錦村;12世界初,肅慎后裔金人在今阿城縣白城子建立都城上京會寧府。此后哈爾濱地區(qū)逐漸發(fā)展,但到19世界末葉,哈爾濱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直至中東鐵路的修建才成為城市發(fā)展的契機。
遙想在100年前的松花江邊,勤勞的人們在這里漁獵牧耕,過著悠然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寧靜與安逸。忽然有一天,一艘來自俄國的考察船溯江而上,發(fā)現(xiàn)了這片世外桃源,于是一切都改變勒。隆隆的汽笛聲把這一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城推上了新的發(fā)展道路,當然,發(fā)展中也夾雜著屈辱和無奈。
也許哈爾濱注定是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城市,而其建筑藝術更是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舶來文化豈知。因為遠離中原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思想及觀念上較少束縛,因而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梢哉f哈爾濱在被動開放的狀態(tài)下,廣泛吸收了西歐、俄羅斯、日本的建筑文化,才逐步行程了今天色彩紛呈、豐富的建筑風格。而且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段歷史,哈爾濱的建筑才會帶有如此濃郁的異國情調。
哈爾濱的建筑大體經(jīng)歷了近代和現(xiàn)代兩個發(fā)展時期,而其近代建筑的發(fā)展則包括初期、發(fā)展期及晚期幾個階段。我們所熟知的異國風情即指其多樣的建代建筑。
從1898年至1917年,是哈爾濱近代建筑發(fā)展的初期,也是其建筑風格奠定的時期。這一時期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以及俄國勢力的擴張,興建立阿東正教堂、鐵路職工住宅和高級官員住宅以及當時西方正盛行的新藝術風格的官方建筑,如提路系統(tǒng)所屬的鐵路管理局大樓、火車站、鐵路局旅館、商場、鐵路技術學校、鐵路商務學堂等。這些建筑構成了早期哈爾濱建筑的基本風貌。
從1917年至1931年,是哈爾濱近代建筑的發(fā)展時期。大家都知道1917年俄國爆發(fā)了十月革命,1920年,政府收回了中東鐵路的主權,自此哈爾濱逐漸發(fā)展成為擁有10余個國家領事館和400余家外國資本投資企業(yè)的大城市。這一時期各國文化的交融甚為明顯,建筑仍以教堂為主,僅動正教堂就改建、擴建、新建了18座。與建筑發(fā)展初期的俄羅斯式及新藝術風格占主導地位不同,這一時期盡管仍沿襲了上述風格,但更多的式折衷主義風格融入建筑之中,并逐步上升為主流。
從1931年至1949年,可以認為式近代建筑發(fā)展晚期。眾所周知的九一八事變之后,哈爾濱建筑風貌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日本30年代的近代式建筑在哈爾濱有所建造;另一方面折衷主義、浪漫主義及古典復興傾向的建筑仍受青睞。1946年哈爾濱解放,但城市尚處于調整時期,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哈爾濱開始進入全新的現(xiàn)代建筑時期,同時也為近代建筑畫上了句號。
(東方莫斯科)
哈爾濱素有眾多雅號,東方莫斯科既是其一。漫步在哈爾濱街頭,你會為不是躍入眼簾的精巧的建筑所吸引。極具俄羅斯風韻的建筑,主要又木結構及磚構的教堂、住宅及小餐廳。
即使沒到過哈爾濱的人想必也聽說過喇嘛臺,它是建于1899年的圣˙尼古拉教堂,坐落在今天的博物館廣場。這座木構井干式帳篷頂叫嚷堪稱東方莫斯科的象征。可惜的是十年動亂中已被拆除,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憾事。今天朋友們只能從圖片及模型(現(xiàn)存哈爾濱建筑藝術館)領路其風采。
該建筑平面呈八角形,東翼為圣壇,其他三翼設入口。以整齊的圓木水平疊砌成墻體,透出豪放粗獷的氣質。主入口上層為聳立的鐘樓,下懸一口大鐘,兩側各懸掛幾口小鐘。每當夕陽中雄渾的晚鐘響起,余暉中正脊上方三個似小洋蔥頭的屋頂便會顯得那般輕靈飄逸。建筑正中聳立著向內(nèi)收縮的八面體鼓座。鼓座之上是高高的帳篷頂,其頂部以一個小洋蔥頭造型結束,使屋頂形態(tài)更加豐滿。當年這座優(yōu)雅精致的建筑不知曾給多少虔誠的教徒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另一座體現(xiàn)濃郁俄羅斯風格的建筑是圣˙索非亞大教堂。教堂平面呈十字形,墻體為清水紅磚。整個建筑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中央聳立的巨大而飽滿的洋蔥頭造型的穹頂,它坐落與16面體的鼓座之上,成為四翼校長彭尖頂?shù)慕y(tǒng)率。這座教堂精致的磚砌技藝與嚴謹而完美的拜占庭風貌,成為東方莫斯科的又一標志。
除了這兩座優(yōu)雅的教堂之外,尚有東大直街尚的圣母守護教堂、哈爾濱游樂園內(nèi)的圣母升天教堂、士課街的圣˙阿列克謝耶夫教堂,這些建筑都是俄羅斯式東正教堂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