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趵突泉公園旅游導游詞(精選3篇)
濟南趵突泉公園旅游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游,在濟南停留其間將由我來接待你們并為你們提供服務,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你們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現(xiàn)在我們看到這座白墻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筑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迎門假山,大家知道為什么要迎著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迭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石后的溪流構成環(huán)水行之勢,同園中其它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采自于濟南南部山區(qū),石質,色澤,紋理都可以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頂和入口處采用了大塊石,用懸掛的手法形成巨石懸掛的逼真壯觀景色。洞壁上又留出適當的空隙,便于采光和空氣的通暢。此乃濟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園藝家極高的贊譽。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看到這塊石姿優(yōu)美,紋理自然,高四米,重八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yǎng)浩所收藏。張養(yǎng)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后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皺、瘦、透、秀”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取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好,給大家?guī)追昼姇r間合影留念)。
請大家隨同我一起往前走,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馬跑泉。為什么叫馬跑泉呢?據說北寧時期的抗金將領關勝的戰(zhàn)馬刨出來的,故得此名。相傳,關勝是梁山的農民起義將領,是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zhàn),金人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力抗金。一次激戰(zhàn)中,敗走麥城,口渴無水,十分難忍。他的戰(zhàn)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后人為紀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就來到了漱玉泉景區(qū)。“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濟南書畫家關有聲的手筆!笆袢比值膩須v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因李清照著有的集子《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化來的,說嘩嘩的泉水刷玉石。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李清照紀念堂,建于1979年,紀念堂兩旁是 郭沫若先生寫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lián)“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遺風”是對其詞作成就的贊揚,稱贊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掛在門廳內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杰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博學多才,母親也是一位壯元的孫女,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雙親熏陶、啟發(fā)和誘導,再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時杰出的文學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楹蠓驄D倆互相支持,恩恩愛愛,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購置古籍字畫。靖康之難以后,北宋滅亡,金兵南侵,宋五朝南渡,偏隅江南,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直過著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渡過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描繪的是歌詠自然,贊美生活,夫妻恩愛、思念的詞。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如夢令》);“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紅藕相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后期的詞作大多抒寫了家國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凄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稱為“易安體”。今有輯本《李清照集》和《漱玉詞》。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處。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稱為濟南四大名泉!敖鹁”的形成,是由于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象游絲一般,忽隱忽現(xiàn),隨波蕩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適當時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線”,而元代詩人元好問多次游歷金線泉,卻不可得,甚為遺憾。
再繼續(xù)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線書院”,由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植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開,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大家注意到院中的這塊太湖石了嗎?它叫“待日峰”,原為張養(yǎng)浩收藏,在一點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滿了圓月形成或彎月形透洞數處,每當皓月高懸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顯得玲瓏剔透,秀美無比。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濼源堂,前有抱廈,突出水面,棟梁彩緩,黃瓦紅柱,形體雄偉。大家請看抱柱上的詩刻:“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贝司涫窃膶W家趙孟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
濼源堂的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為紀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北面是三大殿景區(qū)。三大殿院內的花格透墻上,鑲嵌著30余方石刻,是歷代名人的佳作詩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院內的這尊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標示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們現(xiàn)在已經來到趵突泉景區(qū),站在來鶴橋上。來鶴橋原為木橋,明萬歷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辟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zhí)ь^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傳說,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在神話中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州。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注,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有“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詩意。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涌濤,噴雪濺玉;勢如鼎沸,聲若雷鳴;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輝映其間。歷代文人學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而能再現(xiàn)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濟南“家家泉不,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么形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于濟南市區(qū)以南,錦繡川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巖石是約四億年以前形成的一層很厚的、質地比較純粹的石灰?guī)r。這種石灰?guī)r地區(qū),地表有溶溝、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鐘乳石,便于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滲入地下。山區(qū)的石灰?guī)r層,以大約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大量的地下潛流,神出鬼沒地向濟南運動。剛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巖石變成了堅固的火成巖,大量的地下水流到這里,碰到火成巖的阻擋,攔蓄起來,越積越多,水泄不能,必須尋找出路。而在濟南舊城一帶,地勢低洼,有的地方甚至低過了地十水的儲水面,地下水便穿過地表,奪門而出,形成了眾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fā)現(xiàn)“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點。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鐘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與北岸濼源堂相互襯托,形成對景。
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滄園和白雪樓景區(qū)。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這里原是明代著名詩人“后七子”之一李攀龍的讀書處,“勺滄”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向李攀龍學習的心愿。明萬歷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建“白雪樓”,紀念李攀龍。白雪樓和滄園幾經修葺,現(xiàn)在的滄園是三廳一圍廊,兩個跨院,流溪隨園,樓閣玲瓏,雕梁畫棟,彩漆紛呈,院中培植的名種名花異木,盆景,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庭院風格。這株“泰山松”,蒼勁、雄偉,氣勢奔放,樹齡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具有齊魯風格的樹樁盆景。園內人工修造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點綴以羅漢松,紅葉,黑松等樹樁植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xiàn)在我們已經穿過了楓溪區(qū),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東門口,今天講解就到這里。講解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并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
濟南趵突泉公園旅游導游詞 篇2
Dear friends, welcome to Baotu Spring Park.
Baotu Spring Park was built in 1956, because there is Baotu Spring named.Located in the west of Luoyuan street. There are many spring pools in the park,including Jinxian spring, Shuyu spring and mabao spring, which constitute thefirst of the four spring groups.
Baotu Spring Park is famous for its small and exquisite scenery, clean andquiet, simple and elegant. The park is planned to be ten scenic spots with atotal area of nearly 100 mu. Baotu Spring, three caves concurrent, sound likehidden thunder, "spring on the struggle", "water gushing like a wheel" said"Baotu soar". The unique landscape of "cloud and mist moistening and steaming"is one of the eight scenic spots in Jinan.
There is also a legend of Baotu Spring
It is said that a long time ago, there was a man named Bao Quan in Jinan.After his parents died, Xiang Yihe studied medicine and saved many people. Therewas no water in Jinan at that time. One day, Bao Quan met an old man. Seeingthat he treated people all day, the old man said, "there is a black dragon pondon Mount Tai. The water in the pond can cure diseases." Bao Quan came to MountTai black dragon pool and took a white jade pot to hold water. The water in itcould never be drunk up. After returning to Jinan, Bao Quan cured many people.When the state official heard about it, he sent someone to rob it. Bao Quanburied the pot in the yard. He found the white jade pot, but he couldn't moveit. He just heard the sound of "Gudong" and suddenly burst out a flood of water,which spread all over the city. Where it fell, there was a spring. From then on,Jinan became a famous spring city. When people see the appearance of springwater coming out, they call it "Baotu Spring".
Friends, this is the beautiful Baotu Spring Park. I hope you can visit itoften!
濟南趵突泉公園旅游導游詞 篇3
尊敬的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天然泉水為主要景觀,融合江南園林特色,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自然 山水公園, 是濟南市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趵突泉公園建于 1956 年, 因為園內有趵突泉而得名。
它位于濟南市中心,總面積 10.5 公頃,與大名湖、千佛山并稱為濟南市三大名勝。趵突泉為濟 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與其附近的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等 20 多處泉組成趵突泉泉群。趵突泉水質潔凈,清冽甘美,水溫一年四季恒定在 18 攝氏度左右。
3 座泉眼浪花飛濺, “趵突騰空”為濟南八景之一。在 20__ 年以前的幾年時間內,由于持續(xù)干 旱,加上工農業(yè)用水,地下水位下降,趵突泉的水位達不到噴涌的 26.8 米高度,看不到當年趵 突泉噴涌的壯觀景象,只能從一些圖片和我的介紹中領略一下趵突泉當年的風采。但是,由于 近年濟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節(jié)水保泉措施,如關閉市區(qū)所有自備井、人工回灌、在南部修建 水庫等,加上近年天公作美,降雨量超過 30%以上。從 20__ 年 9 月 6 日開始,所有泉水復涌, 至今水勢旺盛。今天大家都很幸運,我想應該能初步領會到很久以前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美景的意境了吧! 東門:趵突泉公園有 3 個門。我們看到的這座白墻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格建 筑的大門就是趵突泉的東門。大門匾額上“趵突泉”3 個貼金大字,是 1959 年郭沫若同志來濟 南時題寫的。
假山:進入大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假山。這座假山建于 1964 年,是選用濟南 南部山區(qū)的山石筑成的。這些山石因為石質、色澤與江蘇無錫太湖石有相似之處,所以被稱為 北太湖石。大家知道為什么要迎門建假山嗎?這是采用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障景”的手法, 把園中的美景擋在后面,讓人留有懸念,激起繼續(xù)參觀的念頭。中國有句古話,叫逢峰右轉, 就是說遇到山峰往右轉,F(xiàn)在就請大家隨我右轉,繼續(xù)參觀。
晴雨溪: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趵突泉的一大奇觀,晴空萬里,但我們在看看溪面上水霧蒙 蒙,雨點珠珠,如同晴天下雨,所以叫晴雨溪。
龜石:我們說有名園必有名石。在我們前面就是這么一塊名石——龜石,是一塊著名的太 湖石,由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收藏的。張養(yǎng)浩是濟南人,他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后以山 猿、野鶴、山石為友。據記載,他曾經收藏了 4 塊名石,根據它們的形狀分別命名為龍、鳳、 龜、麟,總稱為四大靈石。如今其他 3 塊靈石都已不知所在,只留下了這一塊龜石供人們憑吊。
漓江有個九馬畫山,漓江導游有段唱詞“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有幾雙?看出七匹中榜眼, 看出九匹狀元郎。
”大家看這塊龜石的樣子,您是否也能看出九只神龜呢?這塊龜石姿態(tài)優(yōu)美, 紋理自然,高 4 米,重 8 噸,堪稱濟南第一名石,具有太湖石瘦、皺、透、漏、秀的特點。游 客大多在此與石合影,取延年益壽之意。
漱玉泉:我們面前這一汪清泉也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名叫漱玉泉。大家看“漱玉泉”3 個字是已故的濟南書畫家關友聲的手筆。關于漱玉泉的來歷說法不一,其中一種是從“漱石枕 流”這個成語而來的。晉朝時,孫子荊要去隱居,就對好友王武子說欲“枕石漱流”因口誤說 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說“流可枕,石可漱乎?”孫子荊回答說
“所以漱石,以礪其齒;所以 枕流,以洗其耳。
”隱寓潔身自愛、磨礪其志的意向。
“漱玉”泉將玉代石,更加妥切地表達了 泉水清潔柔潤的水質。也有人講,古代把女子的牙齒稱為“玉” ,宋代著名的愛國女詞人李清照 在這里居住時,經常在泉邊梳洗打扮,因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李清照的詞集《漱玉 泉》而得名,但這就無從考證是先有詞集后有泉名,還是先有泉名后有詞集了。李清照紀念堂:我們右手邊這座古典風格的建筑是“李清照紀念堂” 。這是根據李清照故居 在漱玉泉邊的記載,于 1959 年為紀念杰出的宋代女詞人而建造的。紀念堂占地 300 平方米,具 有宋代的建筑風格,經 1999 年擴建,現(xiàn)在面積 4000 多平方米,堂閣亭臺,溪水環(huán)繞,成為國 內面積最大的李清照紀念堂之一。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屏風上,是郭沫若先生于 1959 年為李清照題 的詞,前面是“一代詞人” ,后面是“傳誦千秋” 。這是郭沫若為李清照紀念堂題寫的一首詩中 的幾句。全詩是
“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秋是著書。
” 院落里種植的芭蕉、海棠、桂花等都是李清照生前喜歡的植物。
大家來看紀念堂正廳門前抱柱上的木刻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 處” ,下聯(lián)是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上聯(lián)是對李清照故居的考證,下聯(lián)《漱玉 集》是李清照寫詞集, 《金石錄》為她的丈夫趙明誠所著的考古專著,趙明誠去世后由李清照代 為完成交于朝廷。
“文采有后主遺風”是說李清照的詞風具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風格。
(李煜,作 為帝王他是失敗的,而作為文人,他則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詞《虞美人》是這樣寫的
“春花秋 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 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相信大家對這首詞都非常熟悉。
。┪覀兛吹降 紀念堂正廳中的塑像就是李清照,這是由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創(chuàng)作的,用漢白玉雕塑,塑像象 征著李清照清清白白的一生。廳內陳列李清照生平事跡介紹,墻上是當代名家的題詠字畫,玻 璃柜里陳列著李清照著作的各種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種專著期刊等。
大家看墻上還有一幅畫像, 是李清照 31 歲時的畫像。李清照看上去是不是顯得很老,不錯。為什么會這樣呢?待會兒我給 大家介紹她的生平的時候就知道了。
大家隨我右轉,到新開辟的李清照蠟像館去了解一下這為著名女詞人的一生。
蠟像館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父母教誨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出身上層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 非官居禮部員外郎,博學多才。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知書善文。李清照出生在這樣一個 書香門第,自幼受到雙親熏陶,加上她資質聰慧,酷愛讀書,故成為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尤以 詞作蜚聲文壇。
第二部分是師壇綻秀 李清照才華橫溢,博學多能,十多歲時就很有名氣。她的詞受到當朝 文人周邦彥、張耒、黃庭堅等人的贊譽。這一組蠟像展示的是李清照和當朝著名文人探討詩詞 的場景。
第三部分是志同道合 1101 年,李清照 18 歲,與趙明誠結婚。趙明誠是丞相趙挺之的第 三子,宋代著名的金石學者;楹蠓蚱薅鲪,志同道合,除做詩填詞外,還收集金石書畫,并 著有《金石錄》一書。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她善于運用白描手法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語言清 麗動人、通俗流暢,世稱“易安體” ,對后世影響頗大。在詞學評論上,她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 情致,要求嚴格劃清詩和詞的界限,反對以作詩的方法作詞。在名家輩出的宋代詞壇上,李清 照獨樹一幟,成為詞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后世有人稱之為“詞圣” 。
李清照一生奮筆不輟,著述甚豐。原有《易安居士文集》7 集、 《李易安集》12 卷,可次這 些作品多已失散,現(xiàn)僅存《漱玉詞》一卷及其他零星著作。由于李清照前期與丈夫過著悠閑的 生活,而且趙明誠經常外出,因此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是歌頌自然和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 如《如夢令》 、 《怨王孫》等。她有一首《一剪梅》是新婚不久思念遠游的丈夫而作的。詞中寫 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從中可見她相思之苦。在《醉花陰》一詞中她寫道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 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 第四部分是流寓江南 1127 年,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渡。夫婦兩人移居江南。不久趙明 誠病逝,這給了李清照很大的打擊,所以年紀輕輕卻很快衰老。李清照后來嫁給一個當朝官員 張如舟;楹 3 個月,李清照發(fā)現(xiàn)張如舟是一個貪官,就告發(fā)了他,并且同他離婚。在當時的 時代,她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呀!國破家亡、夫死物失、惡語中傷一起向她襲來,李清照在籬 亂和貧困中度過了凄涼的晚年。(Motivational model )由于后期生活上的艱 辛,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悲嘆身世,抒發(fā)精神上的痛苦,如《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 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 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梁啟超曾評價這首詞“一字一淚, 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
然而,女詞人這種沉痛,并不是個人的無病呻吟。在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拱手讓敵的情況下, 個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 也就是一個具有愛國心的人應有的那種蘊涵國家興衰之感的沉痛。
她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流傳至今的《夏日絕句》詩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 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慷慨激昂,正義凜然,以寧死不肯渡烏江的項羽來諷刺當時倉 皇南逃、不敢收復失地的南宋政府。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涼的。有關她的記載 截止到 73 歲。但是,這為曠世女詞人美輪美奐的詞句和高風亮節(jié)的情操卻將永世流傳。
趵突泉景區(qū):各位團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趵突泉主景區(qū),首先我來看一下濼源堂楹聯(lián)。
我們看濼源堂楹柱上懸掛的木刻楹聯(lián),上面寫的是元代趙孟頫的詠泉的佳句,上聯(lián)是; “云霧潤 蒸華不注” ,下聯(lián)是
“波濤聲震大明湖” 。字是魏體,是當代著名書法家金棼先生書寫的。這兩 句楹聯(lián)把趵突泉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華不注是一座小山,位于濟南東北部,因非常陡峭, 可以跟陜西的華山媲美,故又稱小華山。趵突泉水溫常年恒溫,保持在 18 攝氏度,而濟南的天 氣非常寒冷,最冷時可達零下十幾攝氏度,溫差很大。這時在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層水汽, 水汽蒙蒙上升,把遠處的華不注山都給遮住了;趵突權泉噴涌的轟鳴聲在大明湖畔都可以聽到。
濼源堂跟娥英祠和三圣殿共同構成了三大殿景區(qū)。
過了濼源堂我們首先看到了這快著名的雙御碑。請大家看一下它的前后兩面,看看它有什 么特點?對,這塊碑前后分別有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墨寶,雙御碑因此而得名?滴趸实巯 后六次來濟南。每來必題必詠,并且題字多有三點水。這塊碑的前面就是他于 1684 年第一次來 濟南時所書的“激湍”兩字,用二字來形容趵突泉,可見它當年噴涌的壯觀景象?滴趸实鄣 孫子乾隆皇帝每來趵突泉,也都有詩篇。1784 年他第二次來時適逢山東大旱,趵突泉停噴,他 沒有看到第一次來時那種趵突騰空的壯觀景象,感到十分遺憾,便寫下來《再題趵突泉作》刻 在石碑后面,詩的最后一句是“擬喚天龍醒癡眠,今宵一灑功德水”然后浴手焚香,祭天乞雨, 接著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趵突泉就復噴了。雙御碑是十分罕見的,它顯示著趵突泉的'名氣 和地位,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書法和觀賞價值。
趵突泉: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據記載,春秋時期,魯桓公 18 年曾“會齊候于濼”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
“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
”北宋時,又稱“檻泉” 、 “瀑流” ,宋代 文學家曾鞏始稱“趵突泉” 。
我們面前這一方水就是聞名天下的趵突泉了。趵突泉,三窟鼎立, “泉源上奮,水涌若輪” 。清朝人劉鶚在《老殘游記》里寫道
“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 水面有二三尺高” 。據士人云
‘當年冒起有五六尺高’ ,氣勢壯觀,故稱‘趵突騰空’ 。古人把 它列為濟南八景之首。趵突泉由于景觀奇特,故被歷代文人贊詠。我覺得對趵突泉描寫得最好 的當屬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賞》 。我們右前方有幾塊石碑,大家看一下。首先, “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的,不知道注意到沒有, “突”字少了上面一點,為什么?有兩 種說法。一說這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愿望,希望趵突泉永遠噴涌,沒有盡頭,故意寫成這樣;一 種說法是當年趵突泉噴涌的勢頭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點給沖掉,順著河流到大明湖去了, 所以大明湖南門牌坊上的“明”字多了一筆。其實,趵突泉的水流進護城河,經小清河匯流到 大清河,最后流入渤海。
“觀瀾”兩字是明代山東布政使張欽書寫。
“第一泉”碑是由清代王鐘 霖題寫的。當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時,已封了北京的玉泉為天下第一泉,下江南時,帶了玉泉山 的泉水供路上飲用。當他來到趵突泉,品嘗了趵突泉的水后,認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 還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為“玉泉趵突” ,又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并倒掉了玉泉水,換上 趵突泉水供路上飲用。用趵突泉的水炮茶味醇色鮮,素有“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游”之說。
觀瀾亭:趵突泉西邊的亭子叫“觀瀾亭” ,是觀賞趵突泉的絕佳位置。亭名取自《孟子。盡 心》中“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命名。當年乾隆皇帝來濟南時就在那里觀賞趵突泉水。1953 年毛澤東來濟南時也在那里觀賞趵突泉。觀瀾亭上的楹聯(lián)是張養(yǎng)浩的詩句
“三尺不消平地雪, 四時常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氣勢。這是由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武中奇題寫的。
來鶴橋:趵突泉的泉水為什么清澈甘甜,這里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鶴來 到這里,水中映出它們的倩影?吹阶约哼@樣美麗,它們高興的叫起來,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 請群仙,聽到地上喧嘩,順手拿起一杯美酒瓊槳倒了下來,美酒正好潑到趵突泉里,從此,趵 突泉泉水更加好喝了。就是因為這個傳說,我們把東邊的這個小橋叫來鶴橋。小橋最初是明萬 歷(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初年,歷城知縣張鶴鳴建,原為木橋,1956 年開辟為公園時 改為石橋。橋頭的牌坊上寫有“蓬山舊跡” ,另一面寫有“洞天福地” 。傳說海中有蓬萊、方丈、 瀛洲 3 座仙山,這 3 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們來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 3 股水柱, 就像海中的 3 座仙山一樣,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猛然醒悟,原來仙山在此,所以明朝天啟年 間,濟南知府樊時英建“蓬山舊跡”坊。趵突泉被古人稱為仙景,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 有喝趵突泉水長生不老之說。
南大門景區(qū):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趵突泉南大門。南大門建于 1995 年,是一座仿宋建筑,中國 的建筑以蘇州最為著名。不過我相信,任何一位到過蘇州的朋友在蘇州都沒有見過這么氣派的 大門,它建筑面積 1575 平方千米,氣勢恢弘、壯觀,被園林專家們稱為“中國園林第一門” 。
此門有三大門匾:康熙提“激湍” ;王羲之提“濼源門” ;乾隆題“趵突泉” 。
王雪濤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坐落在滄園內,王雪濤原名王庭鈞,字曉封,河北省成安縣 人,當年著名花鳥畫家,生前任北京畫院院長。
殷士儋(dan) 、張懷芝和萬竹園:始建于元代,因園中多竹而得名。禮部尚書殷士儋歸隱 于此修建“川上精舍” ,并易名“通樂園” 。殷士儋明代大臣。字正甫。因官至內閣大學士,人 稱殷閣老。濟南人。曾任(隆慶皇帝)的講官。萬竹園為其故居,并有《聊齋志異。狐嫁女》 的傳說。萬竹園當時叫通樂園,取與民同樂之意。清代詩人王蘋因園中望水泉為七十二名泉序 列第二十四,故稱“二十四泉草堂” 。1916 年軍閥張懷芝任山東督軍兼省長,之前曾想為袁世 凱修生祠,后改建個人住宅。張懷芝是山東東阿人,畢業(yè)于北洋天津武備學堂。他身體魁梧, 儀表不凡,但性格魯莽,說話粗野,因此有“張三毛” 、 “張扒皮”之稱。張征召能工巧匠,重 新修建,前后用了近十年時間建成。該園占地面積 1.4 公頃,在建筑風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 南方庭園、濟南四合院的特點。院內前后共有大小院落13個,房屋186 余間。并有“望水” 、 “東高”等名泉在院內,F(xiàn)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坐落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