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精選11篇)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夫子廟。“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指的就是南京城南夫子廟地區(qū)的秦淮河風光帶,自六朝起,這里就是居民商業(yè)集中地,為古都繁華地帶。
我們現在站的地方是文德橋,這里有著名奇觀“文德半月”,秦淮河水從我們腳下緩緩渡過,“十里秦淮”就是指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水道。
夫子廟又稱孔廟、文廟。它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因為孔子在古代被人尊稱為孔夫子,所以孔廟被稱為“夫子廟”。它集旅游、休閑、文化、商業(yè)為一體,展現了六朝古都的風貌。
整個夫子廟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wèi)山,都是在一條南北中樞線上成方位對稱的格局,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
文德橋之所以有半邊月的奇景,是因為它與子午線的方向是一致的。大家向東看,有一堵紅墻,經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是全國最大的照壁,長110米,照壁起著遮蔽和裝飾作用。
這是盼池,當時文人洗墨之處,也是失火取水之處。
池的東邊是魁星閣,魁在古代是保佑文人高中的星宿,有“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說。池的西邊是聚星亭,是天下群星聚集的地方,盼池的北邊是一個牌坊,這就是“天下文樞”坊,四個字意指天下文化聚集的中心。
游客們,我們穿過六柱三門的欞星門,就來到了大成門,在左右各有兩塊石碑,這就是“孔子問禮圖碑”,上面刻有孔子從山東到南京向老子虛心請教的情景,蹬上露臺,我們可以看到一尊孔子青銅雕像,高4.18米,這是我國最高的孔子銅像。在銅像之后就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現在我們就到殿內看一看。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孔子巨幅畫像,它高6.5米,寬3.15米,是我國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前是孔子四位門生的漢白玉雕像。
殿內有38幅由翡翠、瑪瑙、黃金、雞血石為材料制作的“孔子圣跡圖”,它描述了孔子一生的生平事跡。
穿過大成殿來到學宮,這里是當年秀才學習的地方,學宮的主體建筑是“明德堂”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袢所題,德指“忠信,忠于國家,取信于民”。
明德堂前有一鐘亭,內有禮運鐘,還有一鼓亭,內有圣音鼓,是為紀念孔子2550周年所建,在明德堂后面還有尊經閣、崇圣祠、青云樓等。
大成殿外東西兩側是東西市,是當時進行商品買賣的地方,它充分展現了明末清初街市風貌,所以夫子廟特色還在于廟市合一。
在夫子廟的東邊有座江南貢院,是當年科舉考試場所,也是我國古代 最大的科舉考試的遺?婆e制度發(fā)源于隋唐時期,當時有號20644間?婆e考試分為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在院試中考中的是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參加第二級考試“鄉(xiāng)試”,考中的人稱“舉人”,舉人參加第三級考試“會試”,會試考中是“貢士”,貢士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由皇帝主考,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在夫子廟周圍還有一些著名的景點,東晉書法家王獻之迎接愛妾桃葉的桃葉渡;吳敬梓故居陳列館;東晉名望族王導、謝安古居及烏衣巷;明末傳奇風塵女子李香君媚香樓等。好,游客們,今天的游覽至此結束,再見!
問答
1、孔子生平及主要著作?
孔子,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
年,享年73歲。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編訂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其中《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他還編寫了現存最早的偏年史《春秋》
2、夫子廟在我國眾多孔廟中有哪些特點?
廟市合一,它先有學宮后有孔廟,有全國最大的照璧(長110米,高10米),有唯一用天然河道形成的泮池,有全國最大的孔子銅像,畫像。
3、夫子廟的建筑特色及旅游特點是什么?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閣窗”的典型徽派建筑風格,集廟、市、景合一。
4、什么是泮池,照壁有什么作用?
所謂天子之學為“雍”,諸侯之學稱為“泮”。當年魯國于泮水河畔建學宮,后人紛紛效仿,在孔廟前修一水池稱為泮池。南京夫子廟前的泮池是利用天然河道內秦淮河而形成的。照壁起遮蔽和裝飾用。
5、夫子廟的泮池和寺廟前的放生池有什么區(qū)別?
相同點是古代的木結構建筑易起火,泮池和放生池都是便于防火救火。 不同點:夫子廟前的泮池為月牙形,沿襲傳統(tǒng),教化黎民百姓像流水一樣源遠流長。
寺廟前的放生池為圓形或半圓形,是供寺廟內和尚放生用的。
6、桃花扇是一部什么樣的書?講述了什么故事?
《桃花扇》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興亡為內容的歷史悲劇,共40出,故事內容是以復社名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面貌,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敗和衰亡原因,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和觀眾。
7、國子監(jiān)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
明代的國子監(jiān)是當時我國最大的國立大學,他們除了教學授課外,還整理編訂了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國子監(jiān)學生最多時多達9972名。
8、“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院”是什么意思?
因文德橋在每年的陰歷十一月十五子時,月正當頭,人立橋頭自顧無影,橋的東西水面各有一半牙兒的倒影,相傳古人在橋上爭看這一奇景,曾數次將橋欄桿擠塌,故有此說,現在這句歇后語形容好說大話,吹牛皮的人。
9、 為何何孔廟的門都叫“大成門”,大殿都叫“大成殿”
表示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10、 大成門內四塊碑的名稱,內容是什么?
a) 孔子問禮圖碑:記載孔子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從山東曲阜前往洛陽尋求鞏固魯國政權的辦法,圖上繪的是孔子跪在洛陽城門外,向坐在馬車上的老子請教。
b) 《集慶孔子廟碑》撰寫碑文的是元朝翰林院學士盧摯,內容是“詔以興學作士為王政”強調教育及培養(yǎng)人才是立國之本。
c) 《封四氏碑》:是元文宗加封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顏回、曾參、孔伋、孟軻為四亞圣,刻于1331年
d) 《封至圣夫人碑》是元文宗加封孔子夫人的碑,因孔子在元朝被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所以加封孔子夫人為至圣夫人,刻于1331年。
11、 中國科舉制度始于何年,終于何年?始于隋朝,終于清末。
12、 江南貢院是哪一級的考試場所?當時的號舍多少間?考試考幾場?每場考幾天?考試內容是什么?四書五經指的是那些內容?
明初前53年是鄉(xiāng)試、會試的場所,后是明清兩代江南鄉(xiāng)試的場所,號舍20644間?既龍雒繄鋈旃簿盘?荚噧热荩航滩挠小墩撜Z》《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等,考試科目:《書》(八股文)、《詩》(試帖詩)、《論》(經論)、《賦》(律賦)共四科,八股文是主要形式。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13、 江南貢院建于何年?科舉制度分為哪幾個等級?每個等級的稱呼是什么?
始建于南宋(1168年),科舉制度分為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級。
14、 與夫子廟、秦淮河密切相關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泊秦淮 杜甫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以及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15、 簡單介紹孔尚任
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云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孫,生于清世祖順治五年1648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1720xx年,享年71歲,戲曲作家,創(chuàng)作傳奇劇《桃花扇》。
16、 什么是國子監(jiān)?
即國立大學,他們除了教學授課,還編寫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白科全書《永樂大典》,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最多時達9972名,還有許多外國留學生,畢業(yè)后分到六部實習,合格者留六部工作。
17、 王導、謝安為何人?
王導:東晉宰相,是東晉王朝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民間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既說明了王導為司馬睿的晉室定下了汗馬功勞,也點明了王家權勢之大。
謝安:40歲時由會稽赴建康接任宰相,在建康做了兩件大事,從而名垂青史:
(1) 阻止了桓溫的篡位活動。
(2) 指揮了淝水之戰(zhàn)(“東山再起”這一成語取之于此)
18、 南京曾有幾處孔廟?在哪里?
有三處:(1)在現市政府內。(2)在朝天宮內。(3)在現夫子廟
19、 坦腹東床、畫龍點睛、青梅竹馬的典故?
20、 秦淮小吃的特點?
選料講究、制作精細、咸甜適宜、美味可口的特點,融歷史、文化、烹飪、養(yǎng)生于一體。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湖南長沙火宮殿并稱四大小吃群。
21、 秦淮分月的原因?
因文德橋的方位是正南北向,其走向與日晷上子午線方向一致,所以每年陰歷十一月十五子時,可見橋的東西水面各有一半月亮。
22、 為什么學宮都和孔廟相鄰?
為了表明儒學修身立國的正統(tǒng)地位。
23、 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為何意?
當時的江南省分安徽、江蘇、上海。安徽為上江,江蘇是下江,所以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是當時安徽省和江蘇省的考生進行鄉(xiāng)試前預考的地方。
24、 在科舉制度之前采取什么制度選拔官吏?西漢時是采用察舉舉制,東漢時是九屆中正制。
20、“八股文”中的“八股”是指?
破題、承接、起講、八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25、 秦淮八艷:陳圓圓、顧橫波、柳如是、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
董小宛。
26、 什么是雅樂
祭孔所用的音樂,是中國古代呂庭典禮儀式音樂,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傳說是周公親自編定,此后作為中國禮樂文化得以長期保存,歷代音樂家也對其作了許多變革,樂器則為傳統(tǒng)的古樂器編鐘和編磬為主,具有強烈的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之功能。
27、 門釘在古代建筑中有什么作用?
門釘除了座裝飾外,主要起著將門板和穿帶釘在一起的作用,在封建社會只有皇家建筑大門才裝飾門釘,最高等級是縱橫皆九。
28、 簡單介紹編鐘、編磬。
編鐘: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是鐘的一種,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
編磬: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打擊樂器,由懸掛在木架上的一組磬組成。
29、 秦淮河的源頭:溧水東廬山的溧水河和句容寶華山的句容河。
30、 四亞圣:顏回、曾參、孔伋、孟軻。
2、大成殿前的平臺古稱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答:稱為丹墀,俗稱露臺,高1. 4米,東西寬21.8米,南北長14.0米,四周圍以石欄,有云頭望柱24根,臺前兩角設有石燈籠。此露臺用作祭祀和歌舞。
5、大成殿中的屋脊鴟吻有什么特別之處?
答:"屋脊鴟吻中有造型精美的"雙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同類建筑中屬首創(chuàng)之作。
6、大成殿內的"三寶"是哪三寶?
答:孔子畫像、雕像和孔子生平事跡壁畫。
7、殿中央陳列的孔子畫像有多高多寬?
答:殿中央陳列的孔子畫像高6.5米、寬3.5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
9、大成殿內四周墻壁懸掛的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共有幾幅,名稱是什
么?
答:共38幅,稱為"孔子圣跡圖"。
10、大成殿內四周墻壁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有多大,里面共有多少人物?
答:每幅畫高2.5米,寬1.3米,畫中共有人物408位。
1、學宮主要有那幾個單體建筑?
答:有明德堂、尊經閣、敬一亭、崇圣祠和青云樓等。
2、學宮的正堂一般都叫做明倫堂,為何南京獨稱“明德堂”?
答:明倫堂取義教人明白倫理道德。當年文天祥北上抗金,路過南京時,剛好明德
堂復建完工,人們請文天祥題字,文天祥就寫成了“明德堂”,一直沿用至今。
3、明德堂后的尊經閣以前是什么地方,現在做什么?
答:以前是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為民俗風情陳列館。
4、與尊經閣并排而立的是什么建筑?
答:分別是崇圣祠和青云樓。
5、崇圣祠是做什么的地方?
答:崇圣祠原為祀孔子父母的地方,現為梨園。
6、尊經閣后的衛(wèi)山上的亭子叫什么?天下文廟皆該亭始于何時?
答:敬一亭,天下文廟皆有敬一亭始于明嘉靖時。
7、南方孔廟的屋面與北方孔廟的屋面有什么區(qū)別?
答:南方孔廟的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的輕秀之勢,與北方孔廟屋面采用黃色琉
璃瓦的富麗恢宏之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之意,這亦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
俗文化的表現之一。
8、夫子廟水上游旅游線路稱什么?
答:夜泊秦淮。
9、學宮的門匾“東南第一學”是由誰題寫的?
答:由清末狀元秦大士所題寫。
10、科舉時代秀才一般每逢什么日子到學宮來聽講?
答:每月逢舊歷初一和十五都要到這里來聽訓導和宣講。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人的母親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龍藏浦,是南京文化的古老淵源。它從東水關入城,從西水關出城,流經夫子廟前的這一段長約十華里,因此被稱為“十里秦淮”。從古至今,秦淮河的兩岸就是一派繁華的景象,唐人杜牧的詩是這樣說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首詩說盡了秦淮河的繁華。解放以后,經過南京市政府的大力建設,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為展現江南特有風貌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東晉年間,朝廷在這里興建了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五毀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戰(zhàn)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后重新修建的。
廟前廣場(2分鐘)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位于大家身后的這堵紅墻稱為照壁,具有遮蔽、避邪及裝飾的作用,全長110米,是我國照壁之最。照壁前的這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古時皇帝講學的地方叫辟雍,諸侯講學的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等級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便稱為泮池,位于泮池西側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由于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因此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左右,天上明月的倒影便會被橋影分成兩半,這一奇觀被稱為“文德分月”。文德橋畔廣場西側有一聚星亭,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四柱三門,它的意思是說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牌坊南側有魁星閣,古有“奎主文章”之說,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也是科舉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在廣場北方便是欞星門,相傳欞星是天上的文星,是主管教化的星宿,取名之由是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
大成門、露臺(1分鐘)
大成門是大成殿的正門,也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在古代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官員可以從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門后兩側墻壁上鐫刻兩個大字,分別為“禮”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本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在大成門后,大成殿前有一甬道,甬道兩旁立有孔子十二位門生中的八位,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別為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庸、宰予、言偃和仲由。甬道的盡頭為露臺,高1.4米,東西長21.8米,南北寬14米,四周圍以石欄,前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立有石燈,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臺正中有一尊孔子銅像,銅像前設有鐵香爐,上刻“至圣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國內孔廟中最大的一尊銅像。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石碑30余塊,供游人欣賞。
大成殿(2分鐘)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標志性建筑,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個字。大成殿屋脊鴟吻中有二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同類建筑中屬首創(chuàng)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的輕靈秀美之勢,與北方孔廟采用黃色琉璃瓦所體現的恢弘氣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這也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民俗文化的表現之一。殿中央陳列有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上方掛三塊匾額都是出自歷代皇帝之手,分別為康熙所書“萬世師表”、乾隆所書“與天地參”以及光緒所書“斯文在茲”。在畫像前兩側立有孔子的四位門生,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有琴、古箏、鼓等古代樂器。在四周墻壁上有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為《孔子圣跡圖》,由浙江樂清200名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蒙古、廣東、廣西等地的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等石中名品及黃金、珠寶等貴重飾件,耗3年之工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現價值人民幣1億多元,這38幅壁畫分別為: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等。
碑刻(1分鐘)
由大成殿出,右手邊的古井即玉兔泉,據記載,玉兔泉是由秦檜發(fā)現并挖掘的。泉旁側立有《籌措朝考盤費碑》,記載了兩江總督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考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還有四塊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刻于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城市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另外是南京市僅存的三塊元碑《集慶孔子廟碑》《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
A學宮 :學宮大門(30秒) 明德堂(1分30秒) 尊經閣及其周邊(1分鐘)
學宮位于大成殿后方,南向門楣上書“大明國子學”,由曾國藩題寫,北向門楣上書“東南第一學”,由清乾隆時期文武雙科狀元秦大士題寫。走進學宮大門,可以看見左右兩個亭子中豎有一鐘一鼓,亭額上分別寫有“習禮”“仰圣”四個字,是古時士子們用于祭拜孔子的。
正對著學宮大門的是明德堂,堂名由文天祥題寫,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朝圣后,學子們便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以培養(yǎng)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明德堂原名“明倫堂”,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時,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和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故保留至今。
明德堂后的尊經閣高三層,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書院分置尊經閣后兩邊,崇圣祠原為專奉孔子先輩之所,現為梨園。青云樓在清朝時改為圖書館。尊經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在的教室。尊經閣后的小高地叫衛(wèi)山,建有敬一亭,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yè)之情。
其他(1分鐘)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廟繁華熱鬧,晚上的夫子廟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時期,秦淮河上就又金陵燈會,明朝時更是達到了頂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謂天下一絕。今天的夫子廟沿襲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風格。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夠領略傳統(tǒng)文化,還能飽嘗獨具風味的秦淮小吃,探尋秦淮八艷的傳奇故事,乘上秦淮畫舫飽覽兩岸風光或者去探尋烏衣巷、王導謝安故居、李香君故居等名人蹤跡,都是賞心樂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B貢院 前街、明遠樓(1分30秒)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貢院前街,在街道中豎立著六尊人物雕像,他們都是歷朝歷代從這里走出去的才子,分別有唐寅、吳承恩、鄭板橋、吳敬梓、林則徐和張謇。在雕塑的東側,立有石碑11塊,記載著這座貢院的歷史興衰以及各朝皇帝、大臣、名士對貢院的贊譽、評價和題詠,前街正前方是貢院,貢院牌坊上有李漁題寫的楹聯,始建于南宋,是專門用于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起初,應試人數不多,規(guī)模也不大,僅僅供府、縣學的考試之用,偶遇考生增多的年份,甚至需要借用寺廟作為臨時考場,時至明永樂年間,重建了這座貢院,后南京貢院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待至清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時,已達到空前之勢,形成了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號舍多達兩萬多間。民國之后,貢院冷落,直至今日,只有明遠樓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明遠樓是歷屆科舉考試時用于警戒和發(fā)號施令之所。一樓拱門內保留有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有效地保存了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20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
號舍(1分鐘)
現在貢院內恢復了四十余間號舍,以千字文為序,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里面僅陳列一上一下兩塊板而已?忌诶锩娲9天考上三場,吃喝拉撒睡考全在這里。白天他們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我們可以想象當年考試的艱辛,貢院西側的號巷內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tài),東側為游客體驗區(q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體驗一下。
至公堂(1分30秒)
科舉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長達1300年,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過去是主考官辦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試“公平、公正、平等”,現在是科舉陳列室,分為東中西三個展廳,中間的展廳是科舉文化陳列室,內有一尊魁星點斗、獨占熬頭的雕塑,旁邊的這組橫型展示了當年狀元高中跨馬游街的情形,非常壯觀。四周墻壁上展出的圖片資料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發(fā)展。東側的狀元廳內展出了中國歷代狀元名錄。而西側的是名人廳,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貢院有關的名人,還有和科舉有關的一些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
關于夫子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3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云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華景象和特有的風貌,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
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夫子廟始建,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于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并未建孔廟。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孔廟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因祭奉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毀。
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又重建,稱建康府學。
元朝時期,改為集慶路學。
明初為國子學,將上元、江寧兩縣學并入,后為應天府學。
清朝時期,將府學遷至城北明國子監(jiān)舊址,將夫子廟原府學故地改為江寧、上元兩縣縣學。
清朝咸豐年間再次毀于兵火。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zhàn)爭時被日軍焚毀而嚴重損毀。
1984年,市、區(qū)人民政府為保護古都文化遺產,經有關專家科學論證和規(guī)劃,幾度撥?睿瑲v數年的精心維修和復建。在東起桃葉渡,西抵中華門1.8公里的秦淮河兩側,一批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得到了恢復和建設,還興建了高低錯落、富有地方傳統(tǒng)特色的河廳河房、歌樓舞榭,以及商業(yè)街眾多的書肆、小吃店、茶館與酒樓,并在河上恢復了絕跡多年的“秦淮畫舫”。
1985年,修復夫子廟古建筑群,周圍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夫子廟建筑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則為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業(yè)街。同時按歷史上形成的廟會的格局, 復建了東市場、西市場。 這里供應的傳統(tǒng)食品和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八,舉行夫子廟燈會。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先后投資10多個億,恢復建設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江南貢院、烏衣巷、王謝古居、吳敬梓故居等20多處、30多萬平方米古建筑,亭、臺、樓、閣、殿錯落有致,再現了明清江南街市風貌和古秦淮河廳、河房景觀,六朝、明清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展示。形成了小商品、古玩字畫、花鳥魚蟲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市場群,成為南京商業(yè)中心之一。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4
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始建于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
孔廟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wèi)山南南京《夫子廟》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占地廣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
中心廟院:院內植有銀杏八棵,古燈對稱有致,中間一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時舉行樂舞的地方,正中豎立一尊青銅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國最大的孔子青銅像。
大成殿:夫子廟的主殿,高16.22米,闊28.1米,深21.7米。殿內正中懸掛一幅全國最大的孔子畫像,高6.50米、寬3.15米。殿內陳設仿制2520xx年前的編鐘、編磬等十五種古代祭孔樂器,定期進行古曲、雅樂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禮儀的大型明代祭孔樂舞,使觀眾聽到春秋時代的“鐘鼓之樂”、“琴瑟之聲”,展現二千多年前另古樂風貌。大殿四周是孔子業(yè)績圖壁畫,形神并具。
文化藝術展:中心廟院碑廊里陳列著被譽為“中華一絕”的雨花石展覽。大成殿內也經;I辦其他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展,宣傳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從大成殿后門走出,即進入學宮參觀區(qū)。學宮是科舉時代本省學子讀書的最高學府,為使士子接受教化,漸知遵循先圣先賢之道,所以學宮總是和孔廟建在一起。作為江蘇古代文教中心的學宮位于大成殿后,以明德堂、尊經閣為主體,“東南第一學”門匾由清末狀元秦大士題寫。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5
夫子廟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作為古城南京秦淮名勝蜚聲中外,是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游覽勝地。南京夫子廟即孔廟,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廟始建于宋,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夫子廟以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墻為照壁,全長110米,高2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人們通常所說的夫子廟,實際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主大建筑群,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
夫子廟的建筑富有明清色彩。它以大成殿為中心,從照壁至衛(wèi)山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占地廣約263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
這里既是歷史文物建筑,又是反映南京風土人情、弘揚民族文化的博物館。自1984年復建以來接待游客60多萬人。在這里,春有金陵燈會;夏有民俗文化廟會和“秦淮之夏”納涼晚會;秋有美食節(jié)、文化節(jié)、祭孔活動和菊展。
夫子廟地區(qū)是南京小吃的發(fā)源地,早在六朝時期,就成了全市的小吃中心。明清及至民國政府時期,隨著秦淮燈船的興起而更加繁華,小小的夫子廟地區(qū),大大小小有20家小吃店,成了南京小吃集大成之地。名店有奎光閣、新奇芳閣、蔣有記、雪園、永和園、六鳳居、五鳳居、德順居、龍門居等。還有一家風味獨特的月來閣,是泊在秦淮河上的一條畫舫。
雪園、永和園的小籠包子,皮薄、餡大、鹵多,每只折紋20多道,蟹黃包子更加鮮美。新奇芳閣供應的菜包、酥油燒餅、甜豆沙包、雞面、干絲、春卷,風味獨特?箲(zhàn)勝利后,蔣有記、六鳳居和小巴黎,合稱為夫子廟三家。蔣有記以善制牛肉鍋貼名噪金陵;六鳳居以豆腐腦、蔥油餅著稱;小巴黎以女侍招客,頗有洋風。
從1987年12月起,在全市每年舉辦一次美食月,后發(fā)展為一年舉辦兩次食品節(jié)。這種食品節(jié),有組織,有計劃,力量集中,聲勢浩大,美食成批,風味獨特,吸引了眾多的食客。食品節(jié)期間,實行開放式經營,邀請北京、天津、南京、成都、昆山、無錫、揚州、鎮(zhèn)江等地的名師,來夫子廟獻藝。夫子廟風味小吃深受海內外游客喜愛,有19個品種獲得了省級和部級獎勵或榮譽稱號。游覽夫子廟、品嘗夫子廟小吃后欣然題詞“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請跟我沿著這座曲橋往西走。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座小院,就是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的辦公地點。這里原來是兩江總督張人駿建造的花廳。這幢坐北朝南的西式平房,共有7個房間,中間是穿堂,西邊3間是大總統(tǒng)會議室,重要的會議都在這里舉行。元旦,孫中山在這里宣誓就任大總統(tǒng),所以也稱宣誓廳。東邊第一間為小會議室和客廳,第二間為大總統(tǒng)辦公室,第三間為大總統(tǒng)休息室。休息室隔成前后兩間,辦公室內壁上掛著的是孫中山手書“奮斗”橫匾,室內擺有大辦公桌、書架、電話、呼役鈴和文房四寶等用品。小會議室墻上掛著孫先生就職誓詞和辛亥革命紀念照片。休息室內有孫先生當年用過的沙發(fā)、茶幾、鐵床等。
參觀完這里后,請大家繼續(xù)隨我去參觀東側庭院,這是一幢三開門中式木結構兩層小樓,便是孫中山的起居室,也稱中山堂。樓下3間是衛(wèi)士室,后來改為眷屬住房。樓上3間分別是浴室、餐室和臥室,里面所有擺設都是按照當年的原樣擺放的。
各位游客;關于總統(tǒng)府,我就暫時講解到這里。在西花園的東側還專門辟有“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室”,供人參觀。
請大家自行游覽,半個小時后在出口處集合登車,謝謝!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7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廟。說起夫子廟,我們還得先來談談南京人的母親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龍藏浦,是南京文化的古老淵源。它從東水關入城,從西水關出城,流經夫子廟前的這一段長約十華里,因此被稱為“十里秦淮”。從古至今,秦淮河的兩岸就是一派繁華的景象,唐人杜牧的詩是這樣說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首詩說盡了秦淮河的繁華。解放以后,經過南京市政府的大力建設,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為展現江南特有風貌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
夫子廟共包括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東晉年間,朝廷在這里興建了學宮;宋代在東晉學宮的舊址上擴建了夫子廟;南宋又開設了科舉考場----貢院。然而,夫子廟在歷史上曾經五毀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戰(zhàn)火,今天的夫子廟是1984年以后重新修建的。
廟前廣場(2分鐘)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孔廟前的廣場。廟市合一是夫子廟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廣場縱向為廟,橫向為市,廟市合一,獨具氛圍。位于大家身后的這堵紅墻稱為照壁,具有遮蔽、避邪及裝飾的作用,全長110米,是我國照壁之最。照壁前的這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古時皇帝講學的地方叫辟雍,諸侯講學的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等級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便稱為泮池,位于泮池西側的這座橋叫文德橋,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由于橋向與子午線方向一致,因此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子時左右,天上明月的倒影便會被橋影分成兩半,這一奇觀被稱為“文德分月”。文德橋畔廣場西側有一聚星亭,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迎面這個大牌坊,是“天下文樞坊”。造型為四柱三門,它的意思是說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牌坊南側有魁星閣,古有“奎主文章”之說,魁星是文運興旺之兆,也是科舉考試奪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歷代學子奉為神靈。在廣場北方便是欞星門,相傳欞星是天上的文星,是主管教化的星宿,取名之由是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于此的意思。
大成門、露臺(1分鐘)
大成門是大成殿的正門,也是夫子廟的正大門。在古代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官員可以從大成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門進出。門后兩側墻壁上鐫刻兩個大字,分別為“禮”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本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在大成門后,大成殿前有一甬道,甬道兩旁立有孔子十二位門生中的八位,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別為閔損、冉耕、冉求、端木賜、冉庸、宰予、言偃和仲由。甬道的盡頭為露臺,高1.4米,東西長21.8米,南北寬14米,四周圍以石欄,前有二龍戲珠丹陛石,兩側立有石燈,露臺是舉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臺正中有一尊孔子銅像,銅像前設有鐵香爐,上刻“至圣先師”是對孔子的尊稱。銅像高4.18米,重2.37噸,是國內孔廟中最大的一尊銅像。露臺兩旁原是兩廡,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和存放祭祀、儀禮、佾舞用具的處所,現縮為小兩廡,改為碑廊,陳列有趙樸初、林散之、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家墨跡的石碑30余塊,供游人欣賞。
大成殿(2分鐘)
大成殿是夫子廟的標志性建筑,高16.22米,寬27.3米,進深27.9米。正面屋檐下海藍色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個字。大成殿屋脊鴟吻中有二龍戲珠立雕,這在國內同類建筑中屬首創(chuàng)之作,屋面覆蓋青色小瓦所體現的輕靈秀美之勢,與北方孔廟采用黃色琉璃瓦所體現的恢弘氣勢明顯不一樣,更顯隨和、入俗,這也是南京夫子廟更接近民俗文化的表現之一。殿中央陳列有國內最大的孔子畫像,畫像上方掛三塊匾額都是出自歷代皇帝之手,分別為康熙所書“萬世師表”、乾隆所書“與天地參”以及光緒所書“斯文在茲”。在畫像前兩側立有孔子的四位門生,即孟子、孔汲、曾參、顏回,前面還有琴、古箏、鼓等古代樂器。在四周墻壁上有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鑲嵌壁畫,為《孔子圣跡圖》,由浙江樂清200名匠師采用取自浙江、福建、內蒙古、廣東、廣西等地的玉石、雞血凍、壽山石等石中名品及黃金、珠寶等貴重飾件,耗3年之工雕成,總投資580萬元人民幣,現價值人民幣1億多元,這38幅壁畫分別為:圣跡之圖、題首前言、尼山致禱、麒麟玉書、二龍五老等。
碑刻(1分鐘)
由大成殿出,右手邊的古井即玉兔泉,據記載,玉兔泉是由秦檜發(fā)現并挖掘的。泉旁側立有《籌措朝考盤費碑》,記載了兩江總督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捐助考生進京會考費用的一段歷史。另一側還有四塊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刻于南朝時期的《孔子問禮圖碑》,記載了春秋末期奴隸制即將瓦解之際,孔子為維護奴隸制從魯國到周天子所生活的城市洛陽尋訪典章制度,向老子請教問禮的故事,另外是南京市僅存的三塊元碑《集慶孔子廟碑》《封至圣夫人碑》和《封四氏碑》。
A學宮 :學宮大門(30秒) 明德堂(1分30秒) 尊經閣及其周邊(1分鐘)
學宮位于大成殿后方,南向門楣上書“大明國子學”,由曾國藩題寫,北向門楣上書“東南第一學”,由清乾隆時期文武雙科狀元秦大士題寫。走進學宮大門,可以看見左右兩個亭子中豎有一鐘一鼓,亭額上分別寫有“習禮”“仰圣”四個字,是古時士子們用于祭拜孔子的。
正對著學宮大門的是明德堂,堂名由文天祥題寫,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朝圣后,學子們便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以培養(yǎng)學子們忠君愛國的思想。明德堂原名“明倫堂”,當年元軍即將攻克南京時,文天祥為了表明他寧死不屈的決心和效忠國家、報效民眾之志氣,親自手書改“明倫堂”為“明德堂”,故保留至今。
明德堂后的尊經閣高三層,重檐丁字脊歇山頂,是當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諭講課的講堂,現為民俗風情陳列館。與尊經閣并排而立的是崇圣祠和青云樓,尊經書院分置尊經閣后兩邊,崇圣祠原為專奉孔子先輩之所,現為梨園。青云樓在清朝時改為圖書館。尊經書院為講課之所,相當于現在的教室。尊經閣后的小高地叫衛(wèi)山,建有敬一亭,所謂“敬一”就是對孔學的敬業(yè)之情。
其他(1分鐘)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廟繁華熱鬧,晚上的夫子廟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時期,秦淮河上就又金陵燈會,明朝時更是達到了頂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謂天下一絕。今天的夫子廟沿襲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風格。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夠領略傳統(tǒng)文化,還能飽嘗獨具風味的秦淮小吃,探尋秦淮八艷的傳奇故事,乘上秦淮畫舫飽覽兩岸風光或者去探尋烏衣巷、王導謝安故居、李香君故居等名人蹤跡,都是賞心樂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B貢院 前街、明遠樓(1分30秒)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貢院前街,在街道中豎立著六尊人物雕像,他們都是歷朝歷代從這里走出去的才子,分別有唐寅、吳承恩、鄭板橋、吳敬梓、林則徐和張謇。在雕塑的東側,立有石碑11塊,記載著這座貢院的歷史興衰以及各朝皇帝、大臣、名士對貢院的贊譽、評價和題詠,前街正前方是貢院,貢院牌坊上有李漁題寫的楹聯,始建于南宋,是專門用于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起初,應試人數不多,規(guī)模也不大,僅僅供府、縣學的考試之用,偶遇考生增多的年份,甚至需要借用寺廟作為臨時考場,時至明永樂年間,重建了這座貢院,后南京貢院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待至清正式定名為“江南貢院”時,已達到空前之勢,形成了東起姚家巷,西至學宮、孔廟,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的方形整體,號舍多達兩萬多間。民國之后,貢院冷落,直至今日,只有明遠樓作為歷史文物被保留了下來。明遠樓是歷屆科舉考試時用于警戒和發(fā)號施令之所。一樓拱門內保留有明、清和民國年間的石碑,詳盡記載了江南貢院的盛衰歷史,有效地保存了封建時代科舉考場的情景。20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在此建立了“江南貢院陳列館”。
號舍(1分鐘)
現在貢院內恢復了四十余間號舍,以千字文為序,號舍高6尺,深4尺,寬3尺,面積不超過1.5平方米,里面僅陳列一上一下兩塊板而已。考生要在里面待上9天考上三場,吃喝拉撒睡考全在這里。白天他們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我們可以想象當年考試的艱辛,貢院西側的號巷內用蠟像展示了考生百態(tài),東側為游客體驗區(q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體驗一下。
至公堂(1分30秒)
科舉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長達1320xx年,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過去是主考官辦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試“公平、公正、平等”,現在是科舉陳列室,分為東中西三個展廳,中間的展廳是科舉文化陳列室,內有一尊魁星點斗、獨占熬頭的雕塑,旁邊的這組橫型展示了當年狀元高中跨馬游街的情形,非常壯觀。四周墻壁上展出的圖片資料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發(fā)展。東側的狀元廳內展出了中國歷代狀元名錄。而西側的是名人廳,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貢院有關的名人,還有和科舉有關的一些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
關于夫子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8
位于南京市健康路以南,主要指的是孔廟、學宮、貢院三 大建筑群,但習慣上將圍繞這三大建筑群一帶的街道都稱做夫 子廟。在東自平江府路,西至瞻園路的約0.5平方公里的范圍 內有商場商店300多家、影劇院2家及諸多賓館及游樂場等,地 下還有一個約10000 平方米的地下商業(yè)街。可以說夫子廟是一 個集旅游、文化、商業(yè)、餐飲、娛樂等多功能的服務中心。節(jié) 假日的人流量達15萬人次以上,逢金陵燈會期間更是盛況空前。 東晉咸康三年,(337年)丞相王導在秦淮河北岸建學宮, 這是夫子廟的最早建筑。
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仁宗在學宮 前建孔廟,彌夫子廟。后因戰(zhàn)亂幾次被毀,幾次重建。現在的 建筑為1984年重新規(guī)劃修建起來的。它重現了明清時代江南街 市的風貌景觀,一派古色古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占地2.63 萬平方米。照壁在秦 淮河南岸,高10米、長110米,壁頂覆小圓筒青瓦,四角略翹, 其長度為我國照壁之最。
河北岸有彎月形泮池,岸上還有一排 明代建成的雕鏤石欄。石欄東邊是三層六面飛角的奎墾閣;北 面是四柱三門的文樞坊,中間上刻“天下文樞”四個金字;西 面是重檐雕脊飛角的聚星亭,大成門前是六柱三門石砌的欞星 門。此處建筑皆帶“星”字,意指天下文曲星集于此地。大成門為古代抬梁穿斗式建筑,翹角龍脊,三門并立,每 扇門上有45枚門釘及龍頭銜環(huán)。門內左右兩側立南齊、元、宋 時期的石碑四塊,內院兩側有廊連接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 主體建筑,高16.2米、寬27.3米、深20. 9 米,七楹重檐, 四坡五脊,主脊上的雙龍戲珠立雕為國內首創(chuàng),加上全殿的56 根巨型石往,巍峨壯觀。殿前丹墀正中立孔子銅像,高 4.18 米,為全國之冠。東西兩側圍墻外是按明清風格精心規(guī)劃設計 的東西市場,以經營古玩玉器、文房四寶、名家字畫及旅游紀 念品為主。 學宮位于大成殿后,由明德堂、尊經閣、崇圣祠、青云樓 等一組建筑組成,是古代州府的最高學府,明德堂是學宮的正 堂,現辟為游樂場。
由文樞坊向東左拐即可見到一座斗拱飛檐的正方型三層木 結構建筑——明遠樓。它是原江南貢院的中心建筑,是考試期 間監(jiān)視考生和發(fā)布命令的地方。樓后院落兩側是仿明清時科舉 考試的號舍,號舍長寬約1.5米,僅有上、下兩塊木板,上為 桌、下為凳?荚噹滋炜忌院人谶@狹小的空間內,帶進 去的食物全要檢查,連饅頭也要切開看,以防夾帶作弊。最盛 時期,江南貢院占地7萬多平方米,號舍20644間,規(guī)模為全國 貢院之首。明遠樓現稱“江南貢院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 位。 歷史上的夫子廟曾經是一個畸型的繁華鬧市,特別是明清 時期,每逢開科秋闈,上萬名(最多達 2萬多人)考生云集于 此,于是書肆、茶館、客棧應運而生,酒樓妓院也就滋生蔓延。 當年秦淮河南岸的一些街巷即為富家子弟的“溫柔鄉(xiāng)”、“銷 金窟”。還出過不少名妓,如李香君、董小宛等被稱為“秦淮 八艷”。今在鈔庫街38號重建了媚香樓,做為李香君故居對游 人開放。
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曾居住于秦淮河畔,歷經20xx年,在此 寫出了抨擊科舉制度的名著《儒林外史》。在他的故居——秦 淮水亭的遺址上如今建起了明清河廳河房式樣的建筑,為“秦 淮人家”賓館。內設拾風堂,舉行仿古婚禮等民俗活動。 游覽夫子廟還可以順便品嘗秦淮風味小吃,目前已挖掘出 傳統(tǒng)小吃品種100 多個,加上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足可讓 游人大快朵頤。 金陵燈會更是遠近聞名,名為農歷正月十二上燈,十八落 燈,其實從年初一開始,買燈、賣燈和觀燈者即人如潮涌,各 色彩燈達數十種,使人眼花綴亂,目不暇接。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
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于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20_年),從家鄉(xiāng)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20_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圣夫人之事。
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臺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臺。現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guī)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現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xiāng)土文化博物館"。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后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筑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
東墻有"臥碑",就是訓教的法規(guī)。左右橫梁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樓,它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后,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zhàn)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zhàn)后曾先后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參觀完學宮建筑后,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貢院。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
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于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20年),從家鄉(xiāng)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20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圣夫人之事。
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F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臺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臺,F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guī)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F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xiāng)土文化博物館"。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后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筑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
東墻有"臥碑",就是訓教的法規(guī)。左右橫梁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樓,它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后,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zhàn)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zhàn)后曾先后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參觀完學宮建筑后,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貢院。
關于江蘇夫子廟的導游詞 篇11
今天,我將帶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廟去游覽。秦淮河旅游區(qū),位于南京老城區(qū)城南,從市區(qū)出發(fā),坐汽車約需20分鐘才能到達。它是一個以夫子廟為中心,集游覽、購物、品嘗風味于一體,展示古城風貌和民族風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來和歷史變遷
秦淮河,是一條曾對古城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河流。相傳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一條人工運河。秦始皇東巡會稽,經過南京時,為方便船只行駛,曾下令開鑿方山,使淮水與長江溝通,因而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據地質考察證明,秦淮河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天然河流,當時這條古老的河流確是曾從方山經過,但由于地理變遷,河流改道,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河道。歷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寬綽。自五代吳王楊行密在長干橋一帶筑石頭城以后,河道開始變窄,并被分隔成內、外"秦淮"。內秦淮河由東水關人城,經夫子廟,再由水西門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外秦淮河匯合。河流全長10公里,這就是古往今來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贊美傾倒、尋跡訪蹤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杜牧等都曾為她寫下詩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吳敬樣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對"十里秦淮"有過生動的描寫。古老的秦淮河與流經南京城北的長江相比,顯得十分渺小,但是它與南京城的誕生、發(fā)展,以及南京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迄今為止,沿河兩岸發(fā)現的原始村落遺跡多達五六十處。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宮所需的天然通道。東吳孫權定都建業(yè)(南京)后,曾在秦淮河兩岸作"柵塘",既可御敵,又可防洪。從六朝時起,夫子廟一帶的秦淮河兩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連的繁華之地,秦淮河充當了南京地區(qū)對外貿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榮。據說,舊時的秦淮河兩岸歌樓酒肆林立,河房水閣爭奇斗艷,游艇畫防燈火通明,富豪貴族在這里過著尋歡作樂、紙醉金迷的生活,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寫的不畏權貴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橋畔。美麗的秦淮河曾流淌過蠻荒時代的寂寞,六朝以來的繁華和奢靡,舊社會的污垢和勞動人民的血淚,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發(fā)著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現了清澈動人的風姿。它是南京歷史的見證,難怪人們慣于把"秦淮"當作南京的代名詞。
秦淮畫舫-伴池-夫子廟照壁-廟前廣場-欞星門
各位游客:
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jié)南京人習慣來這里游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jié)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墻,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各位游客:這座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于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guī)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F在的夫子廟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奎星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圣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xiāng)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xù)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來被毀,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大成門-大成殿-學宮
各位游客:
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于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20xx年),從家鄉(xiāng)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20xx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圣夫人之事。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F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臺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臺,F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guī)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F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xiāng)土文化博物館"。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后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筑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東墻有"臥碑",就是訓教的法規(guī)。左右橫梁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樓,它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后,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zhàn)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zhàn)后曾先后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