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一個景區(qū)的導游詞(通用5篇)
黃山一個景區(qū)的導游詞 篇1
大家好,我叫虞逸旻,大家可以叫我虞導或小虞。這次黃山之旅就是由我來為大家介紹。在這次黃山之旅開始之前,
我先跟大家說幾句注意事項:1、黃山很大,大家在游覽時一定要跟緊我,以防走丟。2、黃山氣候變化很大,時晴時雨,反復無常,登山時要穿雨衣,下雨風大,不適宜打傘。3、黃山古跡很多,不能在任何建筑物、古跡、巖石、竹木上亂涂亂刻。4、為了保護黃山風景區(qū)的清潔衛(wèi)生,不能隨地亂扔垃圾。好了,說完了一些注意事項,就讓我們開始美麗的黃山之旅吧!
黃山,在安徽省南部,屬于中國南嶺的一部分,面積大著呢!也許你們都知道,黃山有四絕:溫泉、奇松、怪石、云海。這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了?纱蠹抑肋@四絕是怎樣的嗎?不知道吧!那你就聽我慢慢介紹吧!
我們先來說第一絕——溫泉,這里的溫泉可舒服了。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跳進去洗個澡,就一個字“爽”。那一股股溫暖的水霧,讓人神清氣爽,沉迷其中。
奇松,是黃山的一大奇觀。說到這個“奇”,大家最熟悉的非迎客松莫屬了。是啊,由于風力的作用,在加上地勢的優(yōu)越性和特殊性,這里的松樹與眾不同,各有各的樣子,仿佛都在向人們述說著什么。我最喜歡的,就是一棵棵高聳入云的松樹,那氣勢,其他樹沒法和它媲美。
而怪石,在黃山可就多得數(shù)不清了。而且,它們有好多好多名字,有仙人指路、仙女彈琴、獅子搶球……好多奇異的石頭,想不想?yún)⒂^參觀?
云海,顧名思義,就是云的海洋。從山頂往下看,一團團白色的云霧,從各個山頭冒出來,彎彎曲曲地扭動著自己婀娜的身姿,就像是剛出浴的仙子。
各位朋友們,今天的游覽到些結(jié)束。明天,我們將去游玩更多的景點,大家回賓館后晚間盡量不要處出,以防走丟,再見!
黃山一個景區(qū)的導游詞 篇2
鳳凰源,又名香姑源,是黃山東海仙都峰和布水峰之間的一條大峽谷,縱深10余公里。這里傳說是軒轅黃帝愛妻嫘祖放養(yǎng)鳳凰的地方,是鳳凰的故鄉(xiāng);又因仙都峰上有一奇石,形狀像鳳凰,昂首欲飛,大有出源之勢,故名鳳凰源。
鳳凰源內(nèi)至今保持著原始生態(tài)景觀,源內(nèi)山花爛熳、奇峰秀出、怪石羅列、翠水常流、森林茂密、野趣十足。
鳳凰源在黃山眾多峽谷中極具個性色彩,情景交融,魅力無窮,今人有詩贊道:鳳舞九天,凰鳴四海;相約情人谷,情歸鳳凰源。
鳳凰源谷口有一個關(guān)隘,叫烏泥關(guān),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20xx年的歷史,是古時進入徽州、黃山的重要關(guān)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歙縣志》記載,古時,留有南寧俠女香姑,隱居練劍戰(zhàn)斗的傳說故事。近代,烏泥關(guān)曾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英勇戰(zhàn)斗之地,留有方志敏、粟裕等的戰(zhàn)斗遺跡,今建有“紅軍北抗日先遣隊烏泥關(guān)戰(zhàn)斗 舊址紀念碑,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205國道過鳳凰橋,就進了鳳凰源,鳳凰橋為古石橋,為方便游客現(xiàn)已加寬,但橋邊的“鳳凰樹”足以證明它的存在。站在鳳凰橋抬頭可望對面布水峰前翠巒上安臥的一只石鳳凰,似鳳凰戲望牡丹峰。
兩邊峭壁聳立如門,北壁巖如雄師,南壁巖如鰲魚,十分壯美。上行可看到雙喜池、三疊潭、仙桃洼等景觀。雙喜池是兩個碧池相連,流水淙淙,若歡聲笑語,波光粼粼,如柔情麗顏,所以得名。兩池間有一圓潤巨石,高5米、寬4米,形似圓盒,又似出水的含苞荷花,取名和合石。和合,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中常畫二像,它們蓬頭笑面,身著綠衣,一持荷花,一持圓盒,為好和之意,象征夫妻相愛。雙喜池和下面的一個池潭,由三條小瀑相連,合稱三疊潭。在雙喜池上面的巖壁坡上,有一條形似天上仙桃落地時砸的印痕,名仙桃洼。傳說,是孫悟空偷吃了王母娘娘仙桃慌忙不慎掉下一個。
究其形成原因,有的說是水流旋渦夾石的磨蝕的結(jié)果,還有的說是冰川夾石的鏟削。鳳凰池直徑有15米、深4米,池的內(nèi)壁有瀑布垂懸,擊動池水,形成頻頻閃動的波紋,像展開彩羽歡迎各位的到來。池上壁石像河蚌,取名河蚌石。這里還有一塊很引人注目的巨巖,這塊巨巖上的“鳳凰源”三個大字石刻,它是愛國百歲俠女袁曉園游覽鳳凰源時題寫的。袁曉園,5月生于江蘇常州武進,其父袁勵衡是銀行家;二伯父袁勵準是溥儀的老師,北京“新華門”金字匾額便出自其手;四妹袁靜是著名女作家——《新兒女英雄傳》的作者;三妹袁行恕之女就是著名女作家瓊瑤。袁曉園一生頗多傳奇,少女時代,第一個沖破封建家庭藩籬,只身赴法勤工儉學;四十年代曾任駐印度加爾各答領(lǐng)事館副領(lǐng)事,為我國第一任女外交官。
黃山一個景區(qū)的導游詞 篇3
鳳凰源,又名香姑源,是黃山東海仙都峰和布水峰之間的一條大峽谷,縱深10余公里。這里傳說是軒轅黃帝愛妻嫘祖放養(yǎng)鳳凰的地方,是鳳凰的故鄉(xiāng);又因仙都峰上有一奇石,形狀像鳳凰,昂首欲飛,大有出源之勢,故名鳳凰源。鳳凰源內(nèi)至今保持著原始生態(tài)景觀,源內(nèi)山花爛熳、奇峰秀出、怪石羅列、翠水常流、森林茂密、野趣十足。鳳凰源在黃山眾多峽谷中極具個性色彩,情景交融,魅力無窮,今人有詩贊道:鳳舞九天,凰鳴四海;相約情人谷,情歸鳳凰源。
鳳凰源谷口有一個關(guān)隘,叫烏泥關(guān),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20xx年的歷史,是古時進入徽州、黃山的重要關(guān)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歙縣志》記載,歷史上這里有南宋俠女香姑夫婦協(xié)助岳飛抗金的動人故事;現(xiàn)代有方志敏烈士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國民黨反動派激戰(zhàn)的壯烈場面。
從205國道過鳳凰橋,就進了鳳凰源,鳳凰橋為古石橋,為方便游客現(xiàn)已加寬,但橋邊的“鳳凰樹”足以證明它的存在。站在鳳凰橋抬頭可望對面布水峰前翠巒上安臥的一只石鳳凰,似風凰戲望牡丹峰。
鳳凰澗,兩邊峭壁聳立如門,北壁巖如雄師,南壁巖如鰲魚,十分壯美。上行可看到雙喜池、三疊潭、仙桃洼等景觀。雙喜池是兩個碧池相連,流水淙淙,若歡聲笑語,波光粼粼,如柔情麗顏,所以得名。兩池間有一圓潤巨石,高5米、寬4米,形似圓盒,又似出水的含苞荷花,取名和合石。和合,在中國傳統(tǒng)民俗中常畫二像,它們蓬頭笑面,身著綠衣,一持荷花,一持圓盒,為好和之意,象征夫妻相愛。雙喜池和下面的一個池潭,由三條小瀑相連,合稱三疊潭。在雙喜池上面的巖壁坡上,有一條形似天上仙桃落地時砸的印痕,名仙桃洼。傳說,是孫悟空偷吃了王母娘娘仙桃慌忙不慎掉下一個。究其形成原因,有的說是水流旋渦夾石的磨蝕的結(jié)果,還有的說是冰川夾石的鏟削。鳳凰池直徑有15米、深4米,池的內(nèi)壁有瀑布垂懸,擊動池水,形成頻頻閃動的波紋,像展開彩羽歡迎各位的到來。池上壁石像河蚌,取名河蚌石。這里還有一塊很引人注目的巨巖,這塊巨巖上的“鳳凰源”三個大字石刻,它是愛國百歲俠女袁曉園游覽鳳凰源時題寫的。
袁曉園,5月生于江蘇常州武進,其父袁勵衡是銀行家;二伯父袁勵準是溥儀的老師,北京“新華門”金字匾額便出自其手;四妹袁靜是著名女作家——《新兒女英雄傳》的作者;三妹袁行恕之女就是著名女作家瓊瑤。袁曉園一生頗多傳奇,少女時代,第一個沖破封建家庭藩籬,只身赴法勤工儉學;四十年代曾任駐印度加爾各答領(lǐng)事館副領(lǐng)事,為我國第一任女外交官。 白鷴池——是白鷴常來飲水照影的地方。大詩人李白曾在《贈黃山胡公求白鷴》詩中盛贊白鷴:“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白鷴池邊有巨石若蟾蜍(俗名瘌蛤蟆),名蟾蜍石。白鷴池邊還有個水洼,形似浴盆,香姑俠女常在這里洗浴戲水,名美人浴。
吉祥臺是人們觀望峽谷和群峰的佳境。凰亭正在修建,與上方350米遠的鳳亭隔溪相盼,以溪為琴,奏鳳求凰之曲,天趣佳成。凰亭后面有一山塢,塢的上部是懸崖峭壁,雨水大時瀑布濺珠飛花,取名梨花瀑。
天馬澗是吉祥臺前面的一條山澗,傳說是軒轅黃帝放天馬的地方。這天馬,實指鬃羚,又叫蘇門羚、四不像,頭像羊,耳如驢,蹄如牛,頸背像馬,蹄底構(gòu)造特殊,四角環(huán)以角質(zhì),中央柔軟,極像吸盤,能立于陡壁,奔躍如飛。天馬澗中有四塊并排臥著的巨石,像四位美人在甜睡中,名睡美人石。
沿溪上行,有一巨石像獅子頭,巖下有洞,可容納數(shù)十人。獅頭巖前,有兩塊長而光滑的巖石,像海獅,一只頭朝外,一只頭朝里,并靠溪中,名海獅石。這里還有金龜石、蛙跳石、鴛鴦洞、燕子洞等景觀。
過燕子洞有一塊獨立的巨石,形似雛鳳展翅,名雛鳳石。大家看,那是孔雀洞,洞后有一小洞通天,人可攀小洞到洞頂孔雀臺,臺上有一棵奇松,形似孔雀開屏,取名孔雀松。過孔雀洞回首可見一巨石,形似猩猩,名猩猩石。
來到清涼灘,過一段小木橋,只見灘前有一池,池與周邊巖石和瀑布,組成展翅開屏形狀,名開屏池。開屏池上又有一池,池后有一扇形瀑布斜飄而下注入池中,似鳳凰濯羽,名濯羽池。再往上,是涌珠潭,一條小瀑布急促地注入潭中,夾帶著空氣的水流沖入水底再翻涌而上,形成涌珠奇觀,故名此潭為涌珠潭。那是鯊魚池,鯊魚池為長方形水池,池邊有一條長似鯊魚的怪石,石長16米,人可騎坐在上面。
如意灘景觀更始多樣,有彩礫,有巨巖怪石,有潭池,有瀑泉,有峭壁。繼續(xù)前行,我們就進入了百鳥澗,澗中樹木茂密,草芳花香,是眾鳥棲息游戲的佳境。常見的珍禽有白鷴、八音鳥、紅嘴相思鳥、老鷹、松鴉、杜鵑等。在這里,抬頭可看到鳳凰松。鳳凰松是百鳥澗中的一棵奇松,形似展翅的鳳凰。站在鳳凰松前四望,只見奇松挺秀,若百鳥朝鳳。鳳凰松后有巨巖,名鳳凰臺,巖下有洞,名鳳凰巢。鳳凰高潔,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傳說中有鳳求凰的美麗動人的故事。
鳳凰臺位于群峰環(huán)抱之中,高12米、長15米、寬11米,臺中生有奇松,一根五干,青翠可愛,名五鳳松。臺面平坦光潔,立鳳凰臺上看群峰如林,大峰有:東為布水峰,北為凌霄峰,西為五鳳峰,西南為仙都峰,南為牡丹峰,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鳳凰臺后又有兩臺,皆為巨巖平臺,大臺直徑12米,小臺直徑10米,傳說是俠女香姑夫婦練劍的地方,名練劍臺,清溪翠水從臺邊流過,更顯幽美。再往里走有凌霄瀑、香姑路、貓兒眼潭、香姑棚、云崖瀑等景點。
黃山一個景區(qū)的導游詞 篇4
鳳凰源,又名香姑源,是黃山東海仙都峰和布水峰之間的一條大峽谷,縱深10余公里。這里傳說是軒轅黃帝愛妻嫘祖放養(yǎng)鳳凰的地方,是鳳凰的故鄉(xiāng);又因仙都峰上有一奇石,形狀像鳳凰,昂首欲飛,大有出源之勢,故名鳳凰源。
鳳凰源內(nèi)至今保持著原始生態(tài)景觀,源內(nèi)山花爛熳、奇峰秀出、怪石羅列、翠水常流、森林茂密、野趣十足。
鳳凰源在黃山眾多峽谷中極具個性色彩,情景交融,魅力無窮,今人有詩贊道:鳳舞九天,凰鳴四海;相約情人谷,情歸鳳凰源。
鳳凰源谷口有一個關(guān)隘,叫烏泥關(guān),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20xx年的歷史,是古時進入徽州、黃山的重要關(guān)口,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據(jù)《歙縣志》記載,歷史上這里有南宋俠女香姑夫婦協(xié)助岳飛抗金的動人故事;現(xiàn)代有方志敏烈士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國民黨反動派激戰(zhàn)的壯烈場面。
從205國道過鳳凰橋,就進了鳳凰源,鳳凰橋為古石橋,為方便游客現(xiàn)已加寬,但橋邊的“鳳凰樹”足以證明它的存在。站在鳳凰橋抬頭可望對面布水峰前翠巒上安臥的一只石鳳凰,似鳳凰戲望牡丹峰。
黃山一個景區(qū)的導游詞(鳳凰源)相關(guān)文章:
2.鳳凰山風景名勝區(qū)導游詞
黃山一個景區(qū)的導游詞 篇5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 —— 小詹
今天,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解一下黃山千奇百怪的奇松。
請大家為了保護黃山秀麗的風景,請別丟垃圾。
大家別忙著拍照,跟著我走!
看!我手指向的這棵松樹,這就是迎客松,它挺立在玉屏峰東側(cè)、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壽逾千年,姿態(tài)蒼勁,枝葉平展如蓋,兩大側(cè)枝橫空斜出,似展臂迎客,頷首向五湖四海的賓朋致意。這棵松樹樹齡約800多歲,是松樹中的“元老”。
他身邊的這棵樹便是送客松,立于玉屏樓右側(cè)道旁,虬干蒼翠,枝葉側(cè)伸,似作揖送客。樹高4.8米,樹齡約450年。
快看!這邊是黑虎松,生于白鵝嶺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海拔1650米處,傳說獅子林有一高僧入定時,見一黑虎臥于松頂,后尋黑虎不見,只見古松高大蒼勁,干枝氣勢雄偉,虎氣凜凜,故名為黑虎松。該松枝稠葉密,遮天閉日,覆蓋面積約百余平方米。樹高8米,樹齡約450年。
我們身邊的是麒麟松,因為它兩翼高低錯落,狀如送子麒麟,而得到這個名字。它樹齡約520xx年,是松樹的家族的精品。
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同精品麒麟松拍照,千萬別破壞麒麟松蒼老的樹干。
快看!這就是團結(jié)松,生于打鼓峰海拔1520米處,鐵根盤結(jié),側(cè)干眾多,6大主枝,團團簇簇,圍抱生長,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大團結(jié),因為毛主席數(shù)清了它的枝干,所以命名為團結(jié)松,該樹樹齡為400歲。
“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眾木成林的團結(jié)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廣迎四海的開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人們來到黃山,不僅能感受到黃山松的美麗和堅強,更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黃山松精神。黃山松精神正是一種民族精神,一種時代精神。我們應(yīng)該學習黃山松精神,頌揚黃山松精神,讓黃山松精神代代相傳。